凿壁偷光的故事简短概括30字【凿壁偷光的故事概括50字】

更新:04-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凿壁偷光的匡衡:从农家子弟成为丞相,却因贪赃被贬为庶人

许多人应该都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个名叫匡衡的孩子,因为家里贫困,晚上点不起灯,他就凿开墙缝,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后来匡衡通过勤学苦读,从农家子弟成为西汉的丞相!可是之后,匡衡却没有什么作为,反而因贪赃被贬为庶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农家子弟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家里面世代为农,没有一个做官的。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但由于家中贫苦,所以不得不白天帮人做工,以此来谋生,只能在晚上读书,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精力过人,很快就熟读《诗经》,当时人说道:“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可是匡衡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参加考试没能考中,只担任太常掌故、平原文学这样的低级、闲散官职。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向朝廷推荐匡衡,说他“当世无双”。于是,朝廷派太子太傅萧望之主考匡衡。萧望之非常满意,于是就向汉宣帝推荐。可是汉宣帝这个人对儒家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遣衡归官”。

二、封侯拜相

不过,匡衡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匡衡被召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汉元帝这个人非常喜欢儒家的学说,特别是对《诗经》尤为喜爱。匡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受到重用,后又升任光禄勋、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汉元帝下旨,加封匡衡为丞相,同时封为乐安侯。当年凿壁偷光的农家子弟,如今成为位极人臣的百官之首。匡衡通过勤学苦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可是做了丞相之后,匡衡却没有什么作为,还存在贪赃行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当时宦官石显专权,匡衡也畏惧石显的权势,“不敢失其意”。

三、贪赃被贬

汉成帝即位后,匡衡这才站出来揭发、弹劾石显的罪恶。可是这时候司隶校尉王尊也站了出来,指责匡衡身为丞相,当时知道石显“专权势,作威福”,却“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匡衡也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称病辞职,不过汉成帝没有同意。没过多久,匡衡又出事了,他被有关部门弹劾,理由是侵吞土地。

前面说了匡衡被封为乐安侯,是享有食邑的,大概有三千一百顷,可是他却利用自己丞相地位,侵占土地达四百顷,“收取所还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通俗理解,就是匡衡与地方上勾结,将原本属于朝廷租税范围内的四百顷据为己有。这件事被揭发后,汉成帝下旨,免去匡衡丞相之位,贬为庶人。后来,匡衡病死于家中。

参考资料:1.《汉书》;2.《资治通鉴

幼时凿壁借光,暮年专地盗土

◎赵柒斤

西汉东海郡承(今山东兰陵)人匡衡,幼时“凿壁借光”的故事,成为照亮贫寒子弟刻苦求知路上的一盏“小桔灯”。但令人唏嘘的是,2000多年前成功“逆袭”的典范匡衡,暮年却因“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恶名昭彰。

《汉书·匡张孔马传》说,匡衡家世代务农,因家境贫寒,匡衡很小就“庸作以供资用”。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据此创作的“凿壁借光”故事,成为贫寒子弟勤奋读书的标杆。《西京杂记》卷第二“闻《诗》解颐”条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来,匡衡到一个大字不识、“家富多书”的土财主文不识家打工,不要报酬,“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文不识非常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还是“诗经癖”,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话:“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很快成为超级网红,“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匡衡顺利成为太子刘奭的老师,并很受太子待见。

刘奭(汉元帝)即位不久,“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匡衡的学问一下子派上用场,他引用《诗经》上行下效的道理规劝汉元帝,希望他注重教化,让百姓有向善之心,懂得礼让。“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匡衡的奏答很对刘奭的口味,匡衡由此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任太子少傅期间,多次上书表达理政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按经典答对,言合法义,深得汉元帝信任。匡衡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汉元帝、汉成帝的大力支持,以致汉朝中期后兴起了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匡衡也由光禄大夫升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并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升任丞相,位列三公,封乐安侯,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其实,汉元帝、汉成帝眼中“遵修法度,勤劳公事”的这位良吏,并非传统的“书呆子”,他为官非常世故圆滑且教子无方。汉元帝后期十分宠信宦官、中书令石显,身为丞相的匡衡“畏显,不敢失其意”。汉成帝刘鷔即位后,匡衡联络御史大夫甄谭等弹劾石显及党羽。正直的司隶校尉王尊等实在看不下去“两面人”匡衡的表演,便向皇帝检举他。吓得匡衡连夜“上疏谢罪,称病乞骸骨”。汉成帝不仅没降罪,还多次安慰他,赐爵位、美酒、肥牛、封地。没过多久,匡衡的大儿子、时任越骑校尉的匡昌“醉”,被缉拿归案,“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后,匡衡“免冠徒跣待罪”,又被刘鷔阻止。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压垮匡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西汉法律规定,匡衡因封侯所赐土地为三千一百顷,但他利用“郡图失误”,测量时给自己增加了“四百顷”。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重新“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下属向匡衡汇报了此事,可匡衡将错就错,不愿吐出到嘴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他的权势,不敢严格执法,就睁一眼闭一眼任匡衡非法侵占这些土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司隶校尉骏等大臣便联名弹劾匡衡“专地盗土”。根据汉代法律,“赃在十金以上,即犯重罪”,(匡)衡多占四百顷土地所收租子远在十金以上,应当严惩不贷。但汉成帝于心不忍,只将匡衡从位极人臣的丞相一撸到底,变成普通百姓,几年后他便一命呜呼。

「守望乡土文化」皇宫绝技 桃源功夫——桃源木雕技艺传人朱德元的故事

朱德元在雕刻《三阳(羊)开泰》木雕。 刘蓉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姜鸿丽

通讯员 郭婧

【文化解说】

桃源木雕

桃源木雕系北京故宫正统技艺。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常德王,从京城皇宫调集大批能工巧匠,在今常德市修建荣王府,将精湛的宫廷雕刻技艺带到常德,与桃源质朴大气的雕刻技术有机融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桃源木雕”,工匠师傅被称为“桃源工”。清代康乾年间,桃源木雕工匠屡被召进皇宫雕龙刻凤。清亡后,这批工匠返回家乡,木雕技艺在沅澧流域代代相传。如今,北京故宫的雕梁、岳麓书院乾隆“道南正脉”赐匾、桃花源百床馆的雕花床等,都留下了“桃源工”的精湛印记。

【守望故事】

10月5日,桃源县浔阳街道菉萝坪村木雕传承基地。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到雕刻台,洒在浮雕板上。

阳光下,“桃源工”朱德元一丝不苟,专心雕刻“三阳(羊)开泰”,刀下发出“咔哧咔哧”的声音。几经修凿,3只羊活灵活现。

侄子朱建兵在一旁,雕刻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

见朱建兵刀下喜鹊尚差火候,朱德元放下手中的活,起身挥起“神刀”,略加刻画,一只枝头飞扑的喜鹊顿时变得生趣盎然。

放下刻刀,朱德元望着窗外说:“桃源木雕,过去是乡村手艺人谋生的技艺。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中,有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是桃源乡土文化中开出的一朵奇葩。”

朱德元,桃源木雕省级非遗传承人,就是这朵奇葩执着的守护者、培育者。

出征岳麓书院,完美修复乾隆御赐匾

今年58岁的朱德元,出生在桃源县佘家坪乡雷峰村。其父朱文安的舅舅是李氏木雕传承人李柳堂,朱文安师承李柳堂,有“中南第一刀”的美誉。而朱德元的“神刀”,就源自父亲朱文安的真传。

朱德元从小听着桃源木雕的故事长大,耳濡目染,对木雕兴趣十足。1980年,朱德元跟随父亲,到桃源玉器厂做木雕底座。

不善言谈的朱德元,说起桃源木雕却滔滔不绝:“桃源民间木雕技艺起步很早,在桃源县发掘的楚墓和战国墓中,都出土有木器和木雕器具。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常德王,两次修建荣王府,受征召的桃源木雕艺人与宫廷木雕艺人长期切磋,形成独具特色的桃源木雕。桃源木雕技艺在清代达到顶峰,工匠屡被召入皇宫献技。”

1984年,长沙岳麓书院大厅全面修复,在全省范围筛选木雕匠人,最终选定朱文安承修木雕装饰件。朱德元随父“出征”,在那里干了两年多。廊檐斗拱、栏杆花板、挂檐雕花……或修复、或新配,都出自他们之手。

朱德元引以为傲的是修复过乾隆御赐匾“道南正脉”。“龙是木雕里最难刻画的。乾隆御赐匾的饰边需要修复,光龙就有8条,还有海水、云纹衬饰。我和父亲使出浑身解数,用尽浮雕的阴雕、穿雕、圆雕、立体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才把匾修复如初。当时,主管修复工程的建筑学教授杨慎初老先生,称赞父亲是‘中南第一刀’!” 朱德元津津有味地说起这段经历。

桃花源、凤凰古城、澧县文庙、浏阳孙思邈公园……朱文安、朱德元父子一发不可收拾,潜心修复这些文化旅游景点的木雕,名声随之大振。

天长日久苦练,成就活灵活现雕龙之功

能担纲修复大任,非一日之功。

走进桃源县木雕传承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木香。雕龙椅、桃木剑、雕花床,浮雕、透雕、镂空雕,各式作品,琳琅满目。

说话间,快递小哥送来一个长沙寄来的木箱。朱德元打开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精致的木雕:“这是湖南旅博会的参展作品《花开富贵》。”

记者凑上去一看,见牡丹花瓣花蕊栩栩如生,花枝叶片生动饱满,枝头喜鹊惟妙惟肖。作品有北方的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构图上“计白当黑,以少胜多”。

“一块木头,经你们一雕一刻,就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见记者惊叹,朱德元伸出双手,感慨地说:“这都是天长日久苦练出来的。你看,我们右手拿刀,磨出厚茧;左手扶木,留下伤疤。”

一粒葡萄,用圆刀几下就能修光。但朱德元用平刀,一修就是一天,不能用砂纸打磨,不能留下刀印。为了提速,他反复练习刀法,总结出“出刀不走重复路”,让修光既有速度,又平整圆润。为了掌握技法,他把“无‘女’不成梅”“无‘个’不成竹”“无‘工’不成松”的口诀背得烂熟,反复运用。

木雕作品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和人物。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经常要塑造的形象,很难雕。“我雕龙最拿手。一条龙,驼头、鹿角、螃蟹眼,虾须、鸡脚、鲤鱼鳞,马尾、牛耳、蟒蛇身。神在眼、气在须、威在头、力在爪,身体要呈‘S’型。雕好细节,这条龙才能活灵活现。”朱德元说,这些艺术形象源自乡土生活之中。在农村生活的他,没事就观察这些动物。

镂空雕刻兰花,叶片又细又薄,只有三五毫米宽、两毫米厚,稍有不慎,就会断掉。朱德元雕兰花叶,入木三分,几乎没有断过。

常德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根”,是朱德元的得意之作。他和朱建兵、肖修鸿3人耗时2年多,雕出长6.3米、高2.3米的“中华根”。一根尽览凿壁偷光、三顾茅庐等精彩历史故事,令人叫绝。

敞开大门收徒,打破传统技艺传承藩篱

“过去,桃源木雕普遍用于建筑房梁、窗格、庙宇等。农村每家每户都有雕花床。我和父亲常常被从东家请到西家,建房雕床。木雕工匠和题材也都出自农村。”朱德元说,桃源木雕就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艺术”。

为了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桃源木雕艺人打破技艺传承藩篱,广收门徒。桃源木雕后来派生出20多支师派,都是亲带亲、邻带邻带出来的。名望最盛的是李氏木雕,由500年前明正德年间师从宫廷雕师的李显之孙李兴楚一派传下来,但不传外人。到了李柳堂,见后辈不是搞木雕的料,破例传给外甥朱文安。朱文安后来敞开大门,收了20多个外姓子弟入门学艺。

这样一来,在李氏木雕艺人从明朝中期到如今的传承世系上,出现了龚永乐、程冬初、蓝恒文、肖修鸿等众多外姓名字。

近年来,由于受机器雕刻冲击、审美观念变化,雕花床、雕梁房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桃源木雕需求缩小,学习木雕的年轻人也少了。2000年前后,迫于生计,朱德元带着徒弟,辗转广东、海南等地家具厂打工,守着这门传统技艺。2015年开始,他到侄儿朱建兵创办的朱氏雕刻文化发展公司担任技术指导,并在一些景区做木雕工程。

这几年,桃源木雕开始从乡村走进城市,用于城里人房屋装饰或收藏,成为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方面一种新追求。桃源木雕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手工雕刻作品的独一无二,以及手工作品的温度。现在桃源有4家上规模的木雕公司,有40多名从桃源乡土走出来的木雕匠人。“常德广播电视大学聘请我们叔侄俩,每周二为木雕班10多名学员上课。可以说,桃源木雕如今花开正盛!”朱德元高兴地说。

■专家寄语

千锤百炼出瑰宝

深耕细作广传承

原桃源县委史志办主任 罗志秋

桃源木雕是中华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桃源县处于洞庭湖平原与武陵山脉过渡地带,是唐以来藩府常德的“物流中心”,物流活跃带动手工业发展,民间技艺发达。桃源木雕集北方木雕与南方木雕艺术于一体,大气中不失精巧,粗犷中不失细腻,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木雕风格,其文化积淀丰厚。

朱文安、朱德元父子是桃源木雕的真传弟子,几十年来深耕细作,千锤百炼,在桃源木雕传承中影响力很大,很有代表性。尤其是他们敞开大门广收弟子,扩大了这项传统绝技的传播途径,对桃源木雕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凿壁偷光的故事简短概括30字【凿壁偷光的故事概括50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凿壁偷光的故事简短概括20字、凿壁偷光的故事简短概括20字以内 下一篇:凿壁偷光的故事背景;凿壁偷光的故事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