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的时候为什么想杀诸葛亮?
说起三国时期,首先想到的便是刘备,诸葛亮等,他俩的交集甚多,比如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而有人猜测在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掉诸葛亮,只因诸葛亮表现过好。刘备才没有下手,那历史正是如此吗?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局势,并提出“隆中时”的战略构想,这一阶段前者言听计从,后者鞠躬尽瘁。
两人第二个阶段是从刘备打算夺取益州开始,至刘备白帝城托孤结束。这一阶段,诸葛亮退居二线,刘备夺取益州的主要战略规划与军事参谋主要是庞统和法正。刘备每次亲自出征都会带庞统和法正。而留诸葛亮坚守后方。从此可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是毫无质疑的。但对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有所顾虑。
二人关系的第三阶段,就是白帝城托孤,刘备在夷陵兵败后一直留在了白帝城,此时他心力交瘁,很快病倒了,而诸葛亮大权在握,集军权,财权,人事权于一身。假如他效仿司马懿,来个鸠占鹊巢,简直易如反掌。
刘备发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紧急召诸葛亮,李严,马谡,马良,赵云,以及刘永,刘理连夜赶来,却没有让刘禅来,刘备此举何意呢?
首先蜀国内部势力复杂,有荆州帮,东州帮,益州帮,刘备担心他们趁机造反,所以留太子刘禅镇守。
刘备把两个皇子叫来,也担心哥俩有夺取皇位的想法。
刘备不放心诸葛亮,想试探他,具体怎么试探呢?
刘备叫诸葛亮来到床边,首先责怪自己没有听丞相之言,导致惨败,说丞相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复兴汉室,如果说阿斗没法辅佐就取而代之,诸葛亮一听吓得立即表达忠心,而诸葛亮说话时,刘备一直在观察其一举一动,一旦说错话便会直接杀死。
刘备既然有想法杀诸葛亮,但无法实施,便通过提拔他人来制衡诸葛亮的权利,李严重用后,两人起到了牵制的作用。
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一定戒心的,只因诸葛亮通过了他的考验。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一点也没错。
刘备的临终遗嘱寓意很深,其实他是提防诸葛亮,有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二二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败军退于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并把鱼复改名为永安。第二年刘备病重,感到自己大限将到,于是就把自己的儿子刘禅(当时蜀国太子),交托给重臣诸葛孔明和李严二人。同年四月份,刘备崩。他死前交代后事,对诸葛亮说:
“你比曹丕要更有智谋的多,你一定可以让蜀国太平繁荣,统一天下。如果你觉得太子值得你为他出力,你就尽心帮助他,如果你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皇上,你大可以取代他登上帝位。”他对自己的次子刘永说:“你务必将我的话转告刘禅,你们两人要对待诸葛亮像对待我一样,视他作父亲。”同样的话刘备还将这些话写成遗诏留给刘禅。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何其的信任,这就是刘备的托孤遗诏。
而对于刘备的托孤遗诏,后世人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因为遗诏中“君可自取”这句话。一部分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诸葛亮,如果他认为太子不行,他可以取代太子自己坐上帝位。另一部分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诸葛亮,如果太子不是做皇帝的料,诸葛亮可以在他其他的两个儿子中选一个坐帝位,实在都不行,大可取而代之,不同的人理解的意义大不一样。
诸葛亮是受到刘备的戒备的,在刘备遗诏的话中将他与曹丕相比,曹丕篡权谋皇位,那么刘备便怀疑诸葛亮会不会也会做出这样的事。史实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为蜀汉尽心尽责并没有谋权的心思,但是这并不代表刘备对诸葛亮没有戒心。刘禅的条件与汉献帝相比没有任何优越的地方,而诸葛亮与曹阿瞒相比要优秀的多。
刘备心里清楚,汉献帝之所以没有被废掉,是因为曹操心里始终保持着只想做汉臣的想法,而不是不具备废他的实力。可是曹丕却不像他父亲一样,他果断的废掉汉献帝,自己坐了帝位。刘备便一直担心,诸葛亮是否会谋夺蜀汉的地位呢?
刘备死的时候,诸葛瑾的次子被过继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是有后的,诸葛亮视之如亲生,且当时此子年长刘禅两岁,刘备便担心此子会不会成为刘禅的竞争者。人们对刘备的遗诏素有评说,有人认为这其中包含了刘备对刘禅的警示,让他对诸葛亮报有戒心,但是刘禅愚钝没有看出他父亲的暗示,傻人傻福,刘禅并没有遭到危险。不过这也是建立在诸葛亮的确没有反心的条件上,否则刘禅还真不一定能安然无事。
后人认为刘备的遗诏有以下作用。
警告诸葛亮
警示刘禅
对于诸葛亮的隐意是如果我的儿子没有能力你趁机夺位,那么你就是像曹丕一样的人,被人视作反贼,名声尽毁。对于刘禅的隐意是,只要你把诸葛亮像父亲一样侍奉,你就能保证自己的平安,毕竟虎不食子。刘备的话细细读起来,当真是话里有话。刘禅不知道是遵父遗诏,还是自己有点想法,将诸葛亮位置高官,对他特别好,任命他为武乡侯,并且给他独立行政独立处事的权利,且让他担任都城的行政长官,这时蜀汉的事务,不论大小其实诸葛亮都能管理。
刘备这个隐意颇深的遗嘱,在后人看来却实有点小人之心了。诸葛亮是古时候的文化人,封建社会教会他的是三纲五常忠孝礼义,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独霸一方登帝位,而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和萧何是同一类人,前者放弃了沛公的官位,跑去追随一个负罪逃跑的落魄亭长,后者没有去追随自己的亲戚刘表的儿子,而是选择留在刘备左右,尽心尽责。其实他们追寻的不是官位权利,而是自己崇高的政治理想。
刘备的遗诏隐意颇深,他这样的戒备诸葛亮,给我们熟悉的明主忠仆的印象留下了一些污点。诸葛亮一生为蜀汉立下功劳无数,到头来却遭到刘备的猜疑。“想当年是你刘备三求于我,我感你一片诚心,于这乱世辅佐于你,出谋划策,征战南北。我们虽是主仆,又何异于亲兄弟呢?”
刘备死时将他与曹丕相比是何等的伤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仍尽心尽力的为蜀汉奔劳,最后身死。刘备暗藏在遗 诏中的心机实在是愧对诸葛亮这么多年对他一片忠心耿耿,诸葛亮这么能算,却算不透人心。
刘备晚年居然想杀 他
刘备晚年想除掉诸葛亮的原因:
1、刘备并没有完全信任诸葛亮,他让李严为副就是证据。
据《先主传》和《诸葛亮传》记载,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让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治理好蜀国,完成我没有完成的遗命。我那个孩子呀,有用你就辅佐,如果没有用,你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听到后,立刻哭得一塌糊涂,并对刘备发誓:“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好幼主,就算天崩地裂,肝脑涂地,也绝不敢生非分之想。”
2、刘备毕竟是一个帝王,他有帝王心思,不可能做到传位给诸葛亮。
我们仔细站在刘备的角度想问题:刘备凭借自己几十年的努力,才终于建立了蜀汉,是有多么地不容易,其中的心酸和艰辛,只有他知道。
不管怎么说,我都不相信刘备说的是真心话。我认为,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是言不由衷,也是不得已的。原因很简单。其一,刘备不能那样说,不能逼诸葛亮表态,发誓效忠刘禅;其二,刘禅只有十七岁,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不能独当一面,压不住那些蜀汉旧臣,也没有能力将蜀汉的事业发扬光大。因此,必须要得到诸葛亮的辅佐。
3、就连力挺刘备的罗贯中,也怀疑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居心不良。
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明显表露出“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在他看来,刘备是汉室之胄,是“英雄”,是“汉臣”,曹操是“奸雄”、“汉贼”。刘备始终代表着正义,曹操则始终代表着邪恶。可是我们会发现,罗贯中在记叙刘备永安托孤一事时,有多处语言在暗示我们,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居心不良。
制作不易,喜欢就请点个赞关注一下,小虎会持续更新
感谢 感谢 鞠躬
【刘备晚年为什么想除掉诸葛亮(诸葛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