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惨遭吕后诛杀,死前撂下一句狠话,为何让刘邦吓得汗毛倒竖?
读史可以知今。今天,笔者继续为大家讲解司马光的旷世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公元前196年,一代兵仙韩信走向了他人生的末路。在萧何的诓骗下,韩信只身入宫,结果被吕后派遣壮士逮个正着。根据民间传说,韩信当时死得相当凄惨。刘邦曾与韩信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因此,吕后将韩信蒙在布袋子中,绑在钟室的房梁上,派宫女用竹签将他活活戳死。
刘邦出征归来,听说韩信已被吕后所杀,不禁“且喜且怜”。于是他问吕后,韩信死前最后一句话说了什么。吕后回答:
“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短短一句遗言,竟将身经百战的刘邦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当即下令:
“立即将蒯通抓起来,我要亲自煮了他!”
那么,韩信口里的蒯通到底是谁?韩信的遗言为何让刘邦如此恐惧?
众所周知,韩信本是一介失业青年。楚汉战争时,心怀大志的韩信仗剑从军,在项羽帐下担任从事。由于项羽对他“言不听,计不从”,因此韩信只身投奔了汉王刘邦。在汉国,韩信同样不受刘邦重视,只能担任从事礼仪工作的郎中。
但是金子不可能永远掩藏自己的光芒,韩信逐渐受到夏侯婴和萧何的赏识。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最终受到了刘邦的重用,并得到了自领一军的机会。
之后,韩信率领一支偏师,攻灭了魏国和赵国,兵不血刃地降服了燕国、代国,率数十万大军兵临于齐国。就在韩信即将引兵攻齐之时,前方却传来消息——齐国已经投降了。原来,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王田广,齐国已然成为汉国的盟友。
就当韩信准备撤军时,赵国籍的谋士蒯通突然进言:“将军,你千万不要撤军!”那么这个蒯通到底是谁呢?
首先,蒯通的真正名字应当是蒯彻,司马迁编写《史记》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因而将他改名为蒯通。蒯通本是范阳人,自幼攻读经史,精通谋略,深谙阴阳之术。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战乱平息,导致蒯通难以兜售其所学。
但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蒯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先是成功说服了范阳县令徐公,帮助陈胜部将武臣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赵国和燕国。
蒯通刚出山,就平定了二国,证明了他的惊天才华。但按照他的理想,自己应当作为一方霸主的谋主,就像张良之于刘邦,范增之于项羽。但在秦末战争期间,蒯通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主公。
楚汉战争爆发后,韩信连续攻灭魏、赵、代、燕四国。而蒯通在韩信身上,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契机。于是他毛遂自荐,成为了韩信的宾客。当韩信决定从齐国边境退兵时,蒯通突然进言道:
“汉王让将军攻打齐国,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书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齐国七十二城。而将军带兵数万,花了数年时间才灭赵。难道将军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穷酸书生?”
蒯通言毕,韩信果然“恍然大悟”,于是他带兵以飞快地速度插入历下,在齐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陷了齐都临淄。而齐王田广也以汉国背信为由,将郦食其残忍地烹杀。
从史料记载来看,蒯通的计谋真可谓是毒计。他不为天下大局着想,不为齐国和齐国百姓着想,更不为郦食其着想。他所考虑的,只有自己的个人私利。
蒯通早年潜伏于民间,亲身感受到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因此当他第一眼看到韩信,就知道他和自己是同类人。像他们这种心高气傲之人,如何甘于屈居人下?因此他以“将军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种煽动性的语言,激发出韩信内心中的黑暗,最终制造出毒辣的“历下之谋”,亲手铸造了一起历史悲剧。
如果说三国的贾诩是毒士,那么蒯通绝对是天下所有毒士的祖宗。此外,蒯通的计谋,也成功制造了韩信与刘邦之间的裂痕。韩信不顾大局,起兵袭齐,实际就是对汉国的反叛,种下了韩信与刘邦之间的互相猜忌。
韩信成功灭齐,自以为立下大功,便立即向刘邦派出一个使者,要求汉王将他封为代理齐王(假王)。当时刘邦正驻守在荥阳,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韩信此举,无疑是想逼迫刘邦承认自己对齐国的统治,给他一个名分。对于这样的逼宫行为,刘邦自然大怒。但毕竟,韩信手握强兵,足以左右楚汉战争的大局,可不能得罪。因此,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机智地改口道: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
刘邦对韩信的承认,正中蒯通的下怀。因为他深知,刘邦明面上将韩信封为齐王。但在私下,对于韩信肯定是极为愤怒的。因此,韩信若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失去共同强敌的两人,必有一场惨烈的冲突。而这场冲突,反而是蒯通猎取富贵的机会的。
一天,蒯通突然说要给韩信相面。他对韩信说:
“以你面相来看,最多不过封侯,而且命运将凶险异常;而看您的背形呢?则贵不可言。”
韩信一听来了兴趣:“先生有何高见?”蒯通从容道:
“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国,功高盖世。如今你手握强兵,占据齐国,附汉则汉兴,附楚则楚盛。因此我建议你,不如叛汉自立,居于楚汉之间,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时候再出兵制止楚汉相争,成就帝王之业!”
原来,蒯通是想让韩信背汉自立。蒯通已经看出,如果韩信不叛汉,几乎肯定会为刘邦“鸟尽弓藏”。因此“面”相来看,韩信的命运将十分凶险。但如果韩信叛汉,那未来可真就不好说了、以韩信的才能,并灭楚汉未必不可能。即使不成,也可三足鼎立。因此,蒯通才说,韩信的背部贵不可言。所谓的“背”,就是背叛的意思!
蒯通的进言,让韩信的灵魂都感到颤抖。一方面,他在恐惧,因为潜藏于他内心的黑暗,竟被蒯通一眼便看破;另一方面,他也在兴奋,称王称霸、成就帝业,是他做梦都想达成的愿望。如今在蒯通口中,这一梦想已经变得如此现实,他怎能不激动呢?
于是韩信命蒯通先行退下,容自己考虑两天。数天后,韩信再次召见了蒯通。以蒯通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满以为韩信一定会遵从他的计谋。就当他兴冲冲地赶至齐王的宫殿,韩信却给他泼了一身凉水。
韩信说:“我还是不忍心背叛汉王,汉王给我衣服,给我食物,让我当将军,如今当了王,我怎能背叛他呢?”
韩信的话让蒯通失望透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野心勃勃的韩信,在其内心的角落里,仍存在着对刘邦的感恩之心。因此他赤裸裸地威胁韩信:“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也就是说,若不接受上天的恩赐,是要倒大霉的!”
但是韩信却自信满满地说:“我功劳那么大,汉王绝不可能夺走我的齐国!”听到这里,蒯通只能长叹一声,看来自己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了。为了防止被韩信灭口,蒯通以“详狂为巫”,装疯卖傻逃命去了。自此蒯通再也不见韩信。
蒯通虽然没有劝服韩信,但实际从历下之谋开始,他就已经在韩信的心中种下了无穷的野心和黑暗,也注定了韩信的悲剧。因为自从韩信当了齐王,他便不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臣子,而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如今的韩信,已经不是刘邦当年能够支如臂使的将军。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固陵。情急之中,刘邦派使节向韩信请求援军,但韩信却充耳不闻,权当没听见。对此张良提议:“你只要和韩信说:击败项羽后,我们共分天下!得到此消息,韩信就一定会来救援!”
刘邦照做后,韩信果然带领十万精兵来援,他接过了垓下之战的指挥权,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项羽。虽然韩信确实有功,但他此前不会“共击项王之约”,实际就是一种背叛,即使将他当场诛杀,也是毫不为过的。
垓下之战后,刘邦驰入韩信军中,夺走了他的兵权。但是刘邦并未将其诛杀,而是改将其封为楚王。公元前202年,刘邦以韩信谋反为名,将其逮捕,并扣押于长安,封为淮阴侯。
韩信已经做过大王,哪能忍受和自己的部下同列?史书中记载,韩信耻于与“绛(周勃)、灌(灌婴)同列”,因此常常称病不朝。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竟在门前跪迎韩信:“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对此,韩信凄然道:“没想到我还有和樊哙同列的一天。”
事实上,刘邦虽然忌惮韩信,但从未想过杀掉他。如果真想诛杀韩信,实际早在逮捕他的时候就能动手,哪轮得到吕后?刘邦将其封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实际是为了保护他,留他一命。但是韩信已经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先是撺掇自己的旧部陈豨造反,其后又在长安阴养死士,准备取吕后和太子刘盈的性命。
但是韩信的阴谋提前败露,最终为吕后所杀。死前韩信悲哀的感叹:“真恨我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计谋,如今却为女子所杀,真是天意啊!”
刘邦出征归来后,听到了韩信的遗言,竟吓出一身冷汗:“如果当年,韩信真的听从了蒯通的计谋,还有我汉家天下吗?”
因此,他命人逮捕了装疯卖傻的蒯通,并准备亲自将他煮了。但临刑前,蒯通却突然恢复了“清醒”,并辩解道:
“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和我一样做得人多得是,难道陛下能将他们杀光?”
听了蒯通的话,大度的刘邦果然将他无罪释放。毕竟天下初定,宜赦不宜诛。和蒯通一样的野心家实在太多了,如果杀了蒯通,其他野心家说不定会狗急跳墙。就这样,祸乱天下的毒士蒯通,竟然得到了善终。
对于韩信的命运,司马迁曾感叹道:“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自韩信听蒯通之计,奇袭历下之后,韩信一步步走向了背叛,一步步走向了他的人生悲剧。甚至一直到死,韩信都不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完全是出于蒯通的洗脑和蛊惑,反而还说自己后悔没有早点造反。简直是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着实是贻笑大方啊!
看了韩信的悲剧,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触。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多读读资治通鉴,吸取前人的教训。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学好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因此陶陶建议大家,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2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白话资治通鉴【全套共10本】 ¥208 购买刘邦、项羽、韩信之间的隐秘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纯属有感而发。
先从太极图说起吧。
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太极图的。
它的相貌如上图,一半白色,一半黑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像旋涡,又有规则。
太极图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中阴和阳的理念。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对称、平衡、循环、稳定。
是中华文化最伟大的结晶之一。
明代程允升在《幼学琼林·夫妇》中有这么一句话:孤阴则不长,独阳则不生,故天地配以阴阳。
意为:无论是阴和阳,都不可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
哪怕是其中一方发展到极致,也会在临界点迅速转化成另一方。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这个概念放在万事万物上都适用。
越是极致的对立,就越不能脱离对方,独立存在。
比如:爱恨、夫妻、敌我。
没有爱就没有恨,没有夫就没有妻,没有敌也就无所谓我。
程允升把对阴阳的解释,放在《夫妇》下面,就是这个意思。
夫妻关系,或者说爱情,就是最极致的阴阳关系。
因为性别无法转化,所以比较容易走极端。
举个例子,很多人会因爱生恨,当察觉到对象可能在关系中不忠诚的时候,有些人就会争吵动手,甚至一天二十四小时监视对方。
爱到极致,容易导致恨。
也有些人会在确认对象出轨之后,马上分手,迅速换下一个。比翻书还快。
当然,在这种情况时,一部分人是真的确实很渣,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恨前对象出轨,所以很快就找了下一个,美其名曰爱。
其实,就是要向前对象表达:你很烂,我比你好。这样一个意思。
爱上另一个人,是因为恨前对象。
也就是说:
爱是因为恨。
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无论现在、过去,还是将来,都一样。
能让两个人走到一起,恨比爱管用。有没有发现,当你和现男/女朋友一起讨论前对象有多渣,对你伤害有多深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更近了。
当你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共同讨厌的人的时候,你们的友谊也仿佛更深厚了。
这种游戏,不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过时。
共同的敌人,远比宣扬的团结友爱,更能凝聚人。
同样,在古代的战争中,政治斗争中更是如此。
比如,刘邦和韩信,就是因为“大渣男”项羽,走到一起的。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刘邦和项羽曾有过一段蜜月期,俩人要好得跟刚睡一张床的新婚夫妻一样。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这两位好友,反目成仇。
当时,项羽和刘邦都算是楚怀王熊心的部下,大家伙儿把反秦事业搞得如火如荼。秦国眼看着就要不行了,于是项羽提议西行灭秦。
谁知楚怀王不答应,非得叫上刘邦一起,与项羽二路并进西入秦关,并约定谁能先打进关中灭了秦国,谁就能做关中的王。
结果,刘邦先进入了关中,按照约定,刘邦就要做关中王。
这个消息,项羽知道后是勃然大怒,当即带兵冲进关中,逼着刘邦把胜利成果让给自己。你说项羽渣不渣,怎么能抢呢?
刘邦当时也是气得,但敢怒不敢言,毕竟打不过项羽,好死不如赖活着。
项羽夺了关中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随即大封各路诸侯。他把刘邦封在了巴、蜀、汉中,让他做了汉中王。
巴蜀地区现在很不错,称为天府之国。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是个贫苦的地方。那时是罪犯的流放之地。
试想一下,按照约定,刘邦是可以王关中的,现在却被项羽逼得不得不到汉中称王,虽说都是个王,但档次完全不一样。
就相当于,本来你是可以在富庶的上海称王的,可现在却让你去某个不起眼的四五线城市做王,你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那你说刘邦心里能舒坦吗?他能不恨项羽吗?
刘邦当然是恨死项羽了,他无时不刻不在想着要重新打回关中。
就这样,刘邦和项羽就像婚内出轨的夫妻一样,俩人干上了。
这个时候,韩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韩信是何许人也?
当时就一普通士卒,特别不起眼。
韩信早年投奔项梁,不得志。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项羽,曾多次向项羽献策,可惜言不听计不从。这里项羽的“渣男体质”又显示出来了,凡是跟他一样或者比他厉害的人才,一概不管不顾不听不问。
后来韩信见跟着项羽永无出头之日,就离开了项羽,跑到了刘邦的部队。
韩信在刘邦帐下的时候,获得了刘氏集团二把手萧何的赏识。
萧何也多次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可是刘邦也没有重视起来。
再后来,韩信在刘邦阵营也不愿意呆下去,找了个机会溜了。
这可把萧何急坏了,当即就骑着自行车······哦不,骑着马去追韩信。
萧何追回韩信之后,又一次郑重其事地向刘邦推荐韩信。
这一次,刘邦总算是重视起韩信了。随后便是刘邦筑坛,韩信拜将。
当了大将军的韩信,确实没有让刘邦失望,还真把项羽给弄死了。话说项羽在临死前还曾派人向韩信求和,结果韩信拒绝,这不禁让我想起马某人的一句名言: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我们话说回来,刘邦当时为什么就放心把大将军之位交给韩信这么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呢?
很简单,因为没办法了,找不到其他人了,韩信在当时就是一颗救命稻草。
试想刘邦带兵打仗这么多年,手下的将军们几斤几两他心里肯定是心知肚明,知道任谁谁都不是项羽的对手,当然他自己就更打不过项羽了。
但是他不甘心啊,他做梦都想干倒项羽,夺回关中,一雪前耻。
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强力人才。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破衣烂衫的乞丐走到刘邦面前,说封他做大将军,能打败项羽,刘邦说不定也会试他一试。
更何况韩信是萧何亲自推荐的,还推荐了好多次。
萧何对刘邦说:大王,你如果只想做汉中王,那你用不着韩信。但是,如果你想做天下的王,那你必须用韩信。
这话正说到刘邦心里去了,争夺天下,首先就要打败项羽。萧何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不就表明韩信是能和项羽比试一下的大才么。
也就是说,刘邦愿意用韩信,不是因为他爱惜韩信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恐惧项羽,想要打败项羽,进而争夺天下。再加上韩信有萧何做背书,当然不妨一试。
至此项羽、刘邦、韩信这三人的关系简述就呼之欲出了,相当于原本和项羽打得火热的刘邦,因为项羽不讲信用而关系破灭,随后刘邦找来韩信,要合作一起打败项羽。
怎么样?像不像那些因爱生恨的小年轻,爱上现对象的原因是恨前对象。爱越深,恨越深;恨越深,爱也越深。
所以当韩信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之后,刘邦就越离不开韩信,因为需要用他来打项羽啊。
只要项羽一天不死,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就会一天比一天好。
只是可惜,韩信最后干掉了项羽,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关系。
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基础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刘邦和韩信之间必有一死。
结果,历史选择了刘邦,放弃了韩信。
惜哉韩信!因为没有看清楚自己能被刘邦重用的基础,是在项羽,所以才有此结局啊。
爱是因为恨。
刘邦对韩信的倚重,是因为他对项羽的恐惧。看不透,就只有被抛弃。
人生在世,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看透这些关系的本质,能否看透自己在关系中存在的基础,决定了这段关系能维持多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韩信惨遭吕后处死,他临死前撂下的狠话,为何让刘邦如芒在背?
公元前196年,汉太祖高皇帝十一年,刘邦成功讨平边境大将陈豨的叛乱,胜利回朝。
回到洛阳后,刘邦兴冲冲地询问前来迎接的吕后和萧何:“韩信在哪?快让他来见我,他不是总说我只能带10万大军吗?我让他看看这仗我打得有多漂亮!”
只见吕后面带忧色:“臣妾回禀陛下,韩信勾结罪臣陈豨谋反,已被臣妾和萧相国定计诛杀,其三族也被我等夷灭。”
听到这里,刘邦不禁愕然,心头涌出了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不知是悲还是喜。这么多年,刘邦就是想保韩信一命,但最终还是没有保成。
老皇帝定了定神,于是问道:“皇后,你可知韩信死前遗言是什么?”吕后恭恭敬敬地回到:“叛臣韩信有言:“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蒯通?蒯通?”刘邦仔细回想这个名字,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后来他恍然大悟:“那人似乎是韩信的谋士啊!据说后来不知为什么突然疯了。不行,我必须抓来问问,看看是不是真疯。”
一、
众所周知,韩信本是一落魄青年,虽然满腹韬略,却从没有人欣赏他。秦末大乱,韩信先效力于项羽,给他做参谋。然而项羽刚愎自用,对于韩信的建议言不听、计不从。
韩信一生都在梦想着出人头地,将一身本事卖予帝王之家。既然项羽这里不容自己,那么就投靠刘邦吧!
韩信随刘邦入关中后,依然默默无闻,只能当个管仓库的小官,不但没法出头,反而被人牵连,犯下了死罪。
正所谓祸之福之所依,就在韩信即将被斩首时,刘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前来监斩,并询问一下死囚们还有什么遗言。问到韩信时,韩信仰着头慨然道:
“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夏侯婴见韩信气度不凡、英俊潇洒,心说这人肯定不是寻常人物,于是动用特权,专门将他赦免了。随后,夏侯婴又和韩信聊了几句,越聊就越觉得这个小小的连敖很不简单。于是夏侯婴立马将此事告知了萧何。
随后萧何又和韩信聊了聊,简直高兴得要跳起来:“韩信你等着,我马上就向汉王举荐你!”
然而韩信再也等不了了,这次死里逃生让韩信对自己在汉国的前景心灰意冷。于是他连夜骑着马,离开了汉国,准备另找一份工作。
萧何闻听此事,大惊失色,立即纵马连夜追赶,终于将韩信追了回来,这便是著名的“月下追韩信”。
这一次,萧何决定不再拖延,立即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刘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之前有那么多逃兵你不追,却偏偏追韩信这个废物。”
谁知萧何摆摆手:“先别这么说,你和他聊聊再说吧!大王假如只是想一直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是想争夺天下的话,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决定罢了。”
萧何还说:“你可不能只给韩信封个普通的将军,否则他还会跑,你一定要封他为大将军。”
萧何一番话,让刘邦沉思良久:“好吧!就这么办!”刘邦很清楚,萧何做事一向稳健靠谱,不可能轻易建议将一个小吏提升为大将军,背后肯定有隐情。
就这样,刘邦登台拜将,将韩信授予大将军之职,一时间举座皆惊,都惊呼不可能:“韩信,他何德何能?”
之后刘邦与韩信进行了首次交谈,韩信侃侃而谈,说出了自己对项羽和刘邦的理解以及汉国出击关中的前景。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听完韩信一番分析,刘邦拍着大腿叫到:“韩信啊!我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你啊!”
依照韩信的计谋,刘邦先取关中。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关中留下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国王,就是为了阻止刘邦出汉中。他们据险防守,对汉国虎视眈眈。
在韩信的策划下,汉军使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出其不意突破了“三秦王”防御,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关中。
随后,刘邦率大军出关,收服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以及殷王司马卬。当时项羽正带领楚军主力全力攻齐,于是刘邦纠集56万大军大举伐楚,一举攻破了空虚的彭城。
楚都彭城攻破后,刘邦得意忘形,以为天下唾手可得,于是整天饮醇酒、听歌舞,优哉游哉。谁知项羽率3万精兵突然杀到,一举击破刘邦的数十万大军。刘邦一路溃退,56万大军被打得仅剩十几万人。刘邦向北狂奔,楚国骑兵向北狂追,眼看就要追上。就在这时,韩信挺身而出,在京索之战中大破楚骑,收拢了溃兵,这才稳住了阵脚。
此前,韩信虽被拜为大将,但并没有独立领兵,仍形同参谋。彭城之战后,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强横的楚军将汉军压得抬不起头来。于是韩信向刘邦提出一个宏伟的计划,即给他一支军队,消灭叛徒魏王豹,然后北上灭赵、代、燕,东向灭齐,最终直捣彭城,切断楚军的后路。
3万兵马,至少要灭五个国家,这是多么艰巨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自杀式的任务。但项羽如此强势,也没什么好办法了。于是刘邦命韩信、张耳带领3万兵马,即刻出发。
就在刘邦与项羽苦苦支撑之时,韩信却在另一个战场高歌猛进,而且还愈打愈奇、愈打愈妙。韩信在灭魏之战中,巧用浮筒渡河,一举攻破魏都安阳,魏国灭亡;在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立阵,以3万军队击破赵军20万,赵国灭亡。不久后,邻近的代国也随之灭亡;赵代灭亡后,韩信听从李左车之计,派使者前往燕国,并且兵不血刃地劝服燕王臧荼投降。
不到一年的时间,韩信已经消灭了4个国家,并且兵临齐国。就在韩信准备向齐国进发时,却发生了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趁韩信、张耳还在睡觉,突然闯入他们的卧室,夺走了他们的兵符印信。随后,刘邦拿着令旗,调整了诸将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刘邦把二人调离原部队,命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就这样,韩信一夜回到解放前,刚刚练出来的百战精兵,全被刘邦夺走。如今韩信又必须带领一群新兵蛋子却打拥有72城的齐国了。
这个事件说明了两点:一、刘邦对韩信并不信任,韩信兵势一大,就要夺他的兵权;二、韩信军中必然有刘邦暗中布下的内应,否则刘邦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闯入他的卧室。
这个事件给韩信和刘邦的关系,埋下了不信任的阴影。曾经十分不老实的韩信,在灭齐之战中变得不再老实。
就在韩信即将向齐国进军时,使者却来报告:“不用打了,齐国已经投降了。”原来刘邦的谋士已经劝服了齐王田广,齐国72城全部归汉。
就在韩信准备退军时,本文开头提到的齐国人蒯通突然献计:“将军,可千万别撤军啊!”
蒯通说:
“汉王让将军攻打齐国,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书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齐国七十二城。而将军带兵数万才灭赵。难道将军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个穷酸书生?”
韩信一想,对啊!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谁能证明齐国真的投降了。即使真的投降了,谁又能保证齐国不反叛。更何况刘邦又没有命令韩信停止伐齐。
于是韩信调动兵马,飞快地突破了齐国的防御,一直打到齐都临淄城下,此举无疑将郦食其出卖了。盛怒的齐王将郦食其丢进了油锅。
韩信击破临淄后,齐王田广与楚将龙且合兵,在潍水与韩信对峙。韩信巧用奇谋,全歼齐楚联军20万人,整个齐国都成为汉国的囊中之物。攻下齐国后,楚都彭城已经进入了韩信的射程。
齐国灭亡后,韩信实力大增,原先的赵兵,再加上新投降的齐军,手下大军又有数十万人之多。韩信认为自己立下如此大功,但官职却仅仅只是赵国国相,他必须让刘邦给自己一个富贵的保证。
于是他派使者到荥阳,要求汉王给自己封一个“假齐王”(代理齐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韩信不仅不来帮忙还找自己要爵位,简直岂有此理。
就当刘邦想要发作时,坐在自己左右的张良、陈平一人给了他一脚。刘邦幡然醒悟,于是大骂道: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
张良、陈平是真聪明,刘邦反应是真快。韩信的齐国距离汉国大本营太远,刘邦对韩信的制约已经非常不足。韩信即使自立为王,也丝毫不奇怪。他之所以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王”,其实说明他对汉国和刘邦还是很有感情的,还是愿意做刘邦的臣子的。
如今的形势,韩信助汉,则汉兴;韩信助楚,则楚亡。诗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还不如卖韩信一个人情。
就这样,韩信成功获得了齐王的封号,从小弟直接上升为合伙人。但是刘邦和韩信之间又种下了第二个巨大的嫌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精通人性的蒯通,一眼就看出了韩信和刘邦不可弥合的裂痕。于是借着相面,对韩信说道:
“大王啊!以你面相来看,最多不过封侯,而且命运将凶险异常。”然后突然他又话锋一转,说道:“但看你的背形呢?又贵不可言。”
韩信急忙问:“先生有何高见呢?”
蒯通从容回:
“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国,功高盖世。如今你手握强兵,占据齐国,附汉则汉兴,附楚则楚盛。因此我建议你,不如叛汉自立,居于楚汉之间,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时候再出兵制止楚汉相争,成就帝王之业!”
事实上,这样的话已经不是韩信第一次听到。潍水之战后,项羽的使者曾来找过他,使者赤裸裸地说:
“齐王(韩信)功劳太大,刘邦未来必不能容你。因此不如在楚汉之间维持中立,到时候三国鼎立、三分天下、称孤道寡,岂不美哉?”
然而韩信却默然道:
“当年项王对于我言不听,计不从,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而汉王却拜我为上将,给我衣服穿,给我饭吃,言听计从。汉王对我恩重如山,我可不能背离啊!
蒯通很显然听到了韩信与楚国使者的对话,他只不过用相面的方式,将楚国使者的话又说了一遍。
韩信何尝不知自己已经是皇帝之位的有力竞争者,他又何尝不想触摸这无上的权力。于是他命蒯通先行退下,容自己考虑两天。数天后,韩信再次召见了蒯通。以蒯通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满以为韩信一定会遵从他的计谋。就当他兴冲冲地赶至齐王的宫殿,韩信却给他泼了一身凉水。
韩信说:“我还是不忍心背叛汉王,汉王给我衣服,给我食物,让我当将军,如今当了王,我怎能背叛他呢?”
面对如此大的诱惑,韩信还是退缩了。一方面,韩信对刘邦很有感情,非常感激他的知遇之恩。韩信是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普通人,也有寻常人的七情六欲。他终究没能成为完全的政治动物,他的决策依然受到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背汉自立并非没有风险。此前刘邦夺走自己的军队,说明军队中汉军的内应肯定大有人在。一旦韩信背汉,会不会被这些内应给干掉。到时候别说皇帝,连齐王也保不住。
韩信出身太低,身边既无兄弟,也无乡党,压根就没有自己的基本盘。韩信称齐王,源于汉王的承认。权力只对权力来源负责,因此韩信认为自己必须要对刘邦负责。
于是韩信对蒯通说:“我相信汉王不会夺走我的齐国的。”
真是良言难劝该死的鬼,蒯通心里暗骂:“大王您记住,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
说完,蒯通便装疯卖傻,逃出了韩信的阵营。既然当不了“齐朝”的开国元老,那就不要和韩信这艘必沉的巨舰一起溺死。
四、
垓下之战后,韩信接过了汉军的指挥权,最终击败了项羽。就在汉军上下一致庆祝最终的大胜时,刘邦悄悄地回到定陶,驰入齐军之中,再次将韩信的军队全部夺走。而这也证明,刘邦确实有反制韩信的手段,他对韩信一直留有后手。
没有了军队,韩信自然只能任由刘邦摆布。刘邦还算仗义,将韩信封为了楚王,真是让他衣锦还乡。韩信虽然失去了庞大的军队,但他的军事才能依然让刘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陈平的定策之下,刘邦施展“伪游云梦”之计,擒拿了韩信。
左右臣僚一致建议,将韩信以谋反罪处死。然而刘邦却不同意,他是皇帝,也是个性情中人。对于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韩信,他还真舍不得杀。
韩信被绑后,一直在车上大骂:“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却让他住口:“别喊了,不然真证明你谋反了。”很明显,刘邦也不认为韩信会谋反。到了洛阳,刘邦便赦免了韩信的死罪,将他改封为淮阴侯。
对于旁人来说,侯爵是他们一生的荣耀,但对于韩信来说,侯爵却是耻辱。他深知,这个侯爵就是给韩信吊命用的,算是对他的盖棺论定,确实有功劳,但也有罪。韩信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他不能接受与自己昔日的下属——诸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列。而这也就是“耻与绛灌”同列的由来。因此,韩信总说自己有病,不再上朝。
刘邦很理解韩信,也没有为难他,不上朝就不上朝吧。于是让他与张良一起编纂兵书,发挥一下余热。有时候,刘邦还会叫韩信入宫,与自己一起吹吹牛,回忆一下往昔。
在讨论军事才能时,韩信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兵。刘邦笑言:“你那么牛,怎么被我捉了呢?”韩信说:“我虽然将兵,但陛下更善于将将,我肯定被你捉啊!”
大家看看,这就是寻常朋友的吹牛打屁,即使韩信言语有冒犯,刘邦也不以为意。与彭越、英布等外来的合伙人不同,刘邦还是将韩信看作自己人的。从政治上看,把韩信留在长安,也是对其他异姓王的震慑,是一张暗牌。毕竟论打仗,谁是韩信的对手呢?
然而可悲的是,韩信的命最终还是没保住,杀他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当时,汉朝正陷入继承人危机。刘邦看不上太子刘盈,想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使尽浑身解数,到处拉拢大臣,希望他们成为自己的盟友。最终,萧何、张良、周勃、夏侯婴、灌婴等人都站在了自己的一边,再加上其背后的吕氏外戚,即使刘邦也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还没拉拢的重臣只剩一人,那就是韩信了。一天,韩信经过樊哙家的门口,却突然发现樊哙竟跪在门口,大声喊道:“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韩信此时早就不是大王了,樊哙等丰沛元从也不是韩信的臣属。如今樊哙居然还叫自己大王,真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事实上,樊哙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吕后的亲妹夫。他之所以行此大礼,不就是为了把韩信拉拢到吕后一边吗?
韩信是国士,哪会受这种拉拢。于是笑笑道:“没想到还有与樊哙同列的一天。”
支持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支持。韩信的不表态,让他成为了吕后的仇敌。最终,吕后趁刘邦出征陈豨之机,杀死了韩信,并灭了他的三族。而罪名,则是韩信要和陈豨一起谋反……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听说韩信已死,刘邦且喜且怜。韩信死了,他终于睡得着了。此时他迫切地想知道韩信的遗言,吕后据实禀报。于是刘邦叫人将蒯通抓了过来,并威胁满身污秽、一直在胡言乱语的蒯通:
“别装了,再装,我就把你下油锅了。”
听到这里,蒯通一下子恢复了正常的表情。刘邦问道:“你为什么教韩信谋反?”
蒯通回答:“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大怒:“给我煮了他!”
然而蒯通却从容道:
“陛下请再容我说一句话。“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和我一样做得人多得是,难道陛下能将他们杀光?”
听完蒯通的话,刘邦最终还是将他放走了。其实他放的不是蒯通,而是已经戳的浑身是窟窿的韩信。面对如此多的蛊惑,韩信最终还是没有谋反。吕后虽然一口咬定韩信要造反,但刘邦心里明白,韩信手握兵权都没有谋反,如今被软禁在长安,又何苦叛变呢?
韩信的内心可能有动摇,但作为常人,面对超常的诱惑,又怎么可能做到心如止水呢?但凡事论迹不论心,韩信最终还是没有谋反,还是为刘邦打下了偌大的江山。是刘邦对不起韩信,而不是韩信对不起刘邦。释放蒯通,或许是刘邦对韩信最后的歉意吧!
【刘邦项羽韩信的故事;刘邦项羽韩信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