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硕士生一起创业,拿300元工资,顿顿吃莴笋,12年后登上富豪榜
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2007年的上海,四个刚毕业的硕士生挤在一套三室一厅里,每月生活费仅300元。
餐桌上永远只有莴笋丝、莴笋汤,他们自嘲这是“莴笋全席宴”。
同学眼中“最落魄”的他们,却在12年后齐刷刷登上胡润百富榜,身家合计超353亿元。
他们来自上海交大,分别是唐晔、代田田、卢琳、万章和谢淼。
创业初期,团队因理念分歧从10多人锐减至3人,最终五人合力成立柏楚电子。
没人能想到,这群“顿顿吃莴笋”的工科男,日后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产激光切割系统的领军者。
研发点胶机器人时,团队只有一台二手示波器。餐桌上堆满图纸,几个人也常常加班到深夜。
代田田翻出本科时的机械臂设计笔记,万章将算法优化了17版,唐晔跑遍长三角工厂测试设备。
他们发现,进口点胶机售价高达30万元,但核心算法只需微调就能提升国产设备精度。
在2008年时,团队最初想做“全自动点胶生产线”,但上海一家电子厂老板直言:“你们学生不懂车间需求。”
对方拿出德国设备样本:“机器必须能适应不同胶水黏度,还要抗车间粉尘。”
卢琳拆解进口设备后,发现传感器模块存在冗余设计。团队用三个月重构算法,将成本压缩到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
2009年接到首笔订单时,账上只剩1.2万元,代田田抵押了父母准备给他买婚房的存款,万章暂停了留学计划。
谢淼的加入带来转机,他通过实验室关系,争取到上海交大创业基金评审会入场券。
答辩当天,四人抬着80斤重的样机挤地铁,机器外壳在安检口被刮花,他们用即时贴遮住破损处。
评委提问直击痛点:“国产控制系统故障率比德国高5%,怎么解决?”
唐晔调出实验数据:“我们给每个电机加装温度传感器,算法能预判过热风险。”
现场演示时,系统突然黑屏,卢琳拆开机器,发现是备用电源插头松动。
这段“意外”反而让评委看到他们的应变能力,最终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
技术突破后,市场却泼来冷水,2010年激光切割行业爆发,但国产设备仍依赖德国PA、日本FANUC系统。
一家浙江设备商坦言:“不是不爱国产,但你们的软件连不锈钢反光问题都处理不了。”
团队在松江租下厂房,用高速摄像机拍下5000次切割过程,发现进口系统会实时调整焦点偏移量。
万章重新编写补偿算法,测试时烧毁了7块电路板,最终将切割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
转型激光切割系统的决定遭到反对。有投资人建议专注点胶机:“已经打开市场,何必冒险?”
唐晔算过一笔账:国内激光切割设备年增长率超40%,但90%控制系统依赖进口。
他们在浦东图书馆泡了两个月,发现德国厂商专利集中在机械结构,软件算法反而存在突破口。
2012年的深圳光博会成为转折点,团队带着笔记本参展,现场演示软件如何将切割效率提升23%。
一家佛山厂商当场签下试用协议,条件是“如果比不过德国系统,分文不付”。
三个月后,对方追加了200套订单——他们的系统让单台设备日耗电量降低18度。
2015年的冬夜,松江工厂的测试车间亮着长明灯。
团队围着一台四万瓦激光切割机,屏幕上的参数不断跳动——这是他们研发的国内首套超高功率控制系统。
当切割头在50毫米厚钢板上刻出0.01毫米精度的螺纹时,车间响起掌声。
德国工程师曾断言:“中国人五年内造不出超过三万瓦的系统。”
突破源自三年前的战略抉择,当时某国厂商突然停止向中国出售两万瓦以上控制系统,国内三家龙头企业被迫停工。
唐晔带着团队拜访武汉某激光设备厂,总工程师指着车间里停摆的机器说:“这些设备每天折旧费就要八万。”
他们当场拆解进口控制系统,发现其核心是动态光路补偿模块。
四十七次失败试验耗光了备用资金,代田田在实验室睡了两个月,发现进口系统采用固定温度补偿系数,而实际加工时激光器温度会波动3-5摄氏度。
团队改用实时温度追踪算法,用十二个传感器构建三维热场模型。
2016年春季广交会上,他们的系统在切割航天铝合金时,速度比某国设备快15%,展位前排起试用登记的长队。
真正的考验在2017年,某国厂商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提案,试图将激光焦点偏移量的计算方式纳入行业标准。
如果通过,国产系统需支付巨额专利费。万章带着二十组对比数据飞往柏林,在技术委员会现场演示:柏楚电子的多光谱反馈系统,能将焦点补偿响应时间缩短至0.8毫秒。
这场技术交锋被《激光世界》杂志称为“东方算法的逆袭”。
2019年科创板上市筹备期间,监管层对创始团队学历提出疑问:“五个硕士能管理好上市公司?”
他们用专利墙回应——公司持有167项发明专利,其中23项通过《专利合作条约》进入国际阶段。
路演时,有投资者质疑毛利率高达80%的合理性,卢琳打开笔记本电脑:“我们的运动控制卡成本比某国同类产品低40%,但切割精度高一个数量级。”
敲钟当天发生插曲,原本准备的西装被忘在酒店,五人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POLO衫登上舞台。
唐晔在致辞中说:“我们做过最奢侈的事,是创业初期每周买半只酱鸭改善伙食。”
这句话让当年借给他们实验室的教授红了眼眶——十二年前,这群学生曾在交大闵行校区的长椅上讨论“如何用算法改变制造业”。
上市首日股价暴涨至243元/股,五人持股市值合计超140亿元。
他们没有套现,反而设立亿元级研发基金。在徐汇区的一间会议室里,团队用激光切割机制作上市纪念牌,材料选用的是创业初期用来测试的普通碳钢。
如今的柏楚电子占据国内高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35%的市场份额,2022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达2.1亿元,占营收16.3%。
唐晔等人仍保持着每周一次技术研讨会的习惯,会议室墙上挂着创业初期的莴笋照片。
上海交大创业学院将其列入教材案例时写道:“从三室一厅到科创板,这段路走了4380天。”某高校调研显示,67%的工科生受其激励选择硬科技创业。
一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激光切割厂负责人说:“十年前我们厂全是进口设备,现在每三台机器就有一台用国产系统。”
如今五人都排上富豪榜,虽然柏楚电子在国内已经没人能比,如果放眼世界,还是有很多可以进步的地方。
出自《生心故事汇》丨生心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盘点60岁以后创业成功的案例
60岁以后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盘点:
1. 褚时健:75岁再创“褚橙”传奇
褚时健
背景:褚时健曾是中国“大王”,因经济问题入狱后,74岁保外就医。75岁时,他与妻子承包云南哀牢山2400亩荒山种植冰糖橙,开启二次创业。
成就:凭借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褚橙”成为高端水果代名词,年销售额破亿,被誉为“励志橙”。其品牌不仅扭转个人命运,更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启示:褚时健以“产品即人品”的理念,将农业与品牌化结合,证明年龄并非创新的障碍。
2. 吴志刚:60岁退休教师打造“桃李面包”帝国
吴志刚
背景:退休前为辽宁丹东的教师,60岁因不满市面面包质量,用积蓄创办“桃李面包”。
成就:独创“中央工厂+批发”模式,解决短保质期面包的供应链难题。2015年公司上市,市值超400亿,吴志刚个人身价达301亿,占全国面包市场10%份额。
启示:教育行业的耐心与严谨被转化为商业策略,通过标准化生产与精准市场定位,在小众赛道实现规模化突破。
3. 王斌章:60岁创立“天堂伞”,年销24亿
王斌章
背景:原为杭州雨伞厂技工,60岁退休后以2000元创办天堂伞厂,主打高质量雨伞。
成就:凭借“终身保修”承诺和防紫外线技术革新,天堂伞市占率超80%,年销售额达24亿。通过与年轻文化IP联名(如JK制服、精灵宝可梦),持续拓展市场。
启示:传统行业通过技术升级与品牌年轻化,仍可焕发巨大活力。
4. 吴胜明:72岁出狱后从扫厕所到千万富翁
吴胜明
背景:53岁因入狱,女儿自杀后一度绝望。71岁出狱后以扫厕所为生,72岁借款创业。
成就:从养殖场起步,80岁时再次成为千万富翁,并投身公益事业,成立助残基金会。
启示:逆境中的韧性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社会责任感可转化为商业与社会双重价值。
5. 徐文荣:60岁打造“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
徐文荣
背景:60岁从政府岗位退休后,主导开发浙江横店镇,将其从贫困乡村转型为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
成就:横店影视城年接待剧组超300个,旅游人次破千万,带动周边产业经济超百亿。
启示:文旅产业的跨界整合需长期视野,地域资源与文化IP的结合可创造持续性价值。
高龄创业者的共性特征
1. 经验与资源积累:如褚时健的农业管理经验、王斌章的制伞技术,均为创业奠定基础。
2. 风险控制意识:吴志刚在扩张前试点区域市场,避免盲目扩张。
3. 社会需求洞察:天堂伞瞄准质量痛点,桃李面包解决平民消费需求。
4. 韧性心态:吴胜明、褚时健等经历人生低谷后仍能重启,展现强大的心理复原力。
这些案例打破了“创业需趁早”的固有认知,印证了年龄带来的阅历、资源与沉稳心态可能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传统行业革新,还是新兴领域开拓,高龄创业者以行动证明: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未尽的梦想。
95后女孩勇闯卤味江湖,日入三千的创业传奇
95后女孩勇闯卤味江湖,日入三千的创业传奇
在人人都在寻找财富密码的时代,一位95后女孩的故事如同一颗耀眼的启明星,照亮了无数人心中对创业梦想的渴望。她毅然辞去安稳工作,投身摆摊卖卤味的赛道,凭借独特经营策略和美味配方,实现日入三千左右的商业奇迹,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打破常规,勇敢逐梦
这位95后女孩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按部就班,可内心深处对自由和财富的向往从未熄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街头巷尾的卤味总是备受欢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萌芽——辞职摆摊卖卤味。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朋友时,质疑声和反对声扑面而来,但她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创业之路。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团队协作共铸辉煌
女孩深知,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仅靠传统摆摊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于是,她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团队,开启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模式。线下,她精心挑选摊位位置,注重摊位的整洁和美观,热情地与每一位顾客交流,凭借优质的服务和美味的卤味,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线上,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拍摄精美的卤味图片和制作诱人的短视频,吸引了大量潜在客户。同时,他们还开通外卖服务,让顾客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美味的卤味,订单量与日俱增。
美味卤味的背后,是精心调配的秘籍
醇厚高汤,奠定美味基础:要做出美味的卤味,高汤是关键。准备60斤清水,放入5斤猪筒骨、3斤猪皮、3只鸡架,再加入100克生姜、100克大葱、100克白胡椒粒和100克高度白酒。先将猪筒骨敲断,鸡架去除内脏,猪皮烧黑后清洗干净,大葱切段,生姜拍裂,并用纱布袋把葱段、生姜、白胡椒粒装起来。在不锈钢桶中加入清水和处理好的食材,大火烧开后撇去血沫,再放入调料,转小火熬煮4 - 5小时。最后捞出食材,用密漏过滤残渣,取25斤高汤备用,若高汤不足可补充清水。
巧妙调色,色泽诱人:调色选用25克黄栀子、500克麦芽糖、500克糖色 。黄栀子拍碎后用开水浸泡30分钟以上,若想要金黄色,可不放糖色。
精准香料配比,层次丰富:八角60克,福建辣椒王500克、红花椒80克,草果30克,烟桂50克,丁香10克,毛桃15克,山楂20克,白蔻17.5克,肉蔻20克,姜50克, 甘草25克,白芷40克,砂仁30克,草寇15克,小茴香35克,香叶12.5克,陈皮30克,17.5克。这些香料相互搭配,为卤味赋予了独特而丰富的味道。
严格卤制流程,把控品质:食材先浸泡解冻、泡出血水并处理毛发。根据不同食材的卤制时间按顺序下锅,猪头肉、猪蹄等卤制80分钟,鸡爪只需10分钟,红肠、素鸡3分钟,鸡蛋、豆皮等仅需1分钟。每斤货品卤制时,按盐8克、鸡精5克、麦芽酚0.8克、味精10克、糖色5克的标准调味。出锅后的卤肉拌上蒜末、鸡精、花椒粉等调料,美味升级。
这位95后女孩的成功并非偶然,是勇气、智慧和努力的结晶。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梦想、有方法,普通人也能在创业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如果你也怀揣创业梦想,不妨从她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95后创业 #摆摊卖卤味 #创业成功案例 #美食创业 #线上线下运营
【创业成功人士经典案例;创业成功人士经典案例3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