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硕士生一起创业,拿300元工资,顿顿吃莴笋,12年后登上富豪榜
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2007年的上海,四个刚毕业的硕士生挤在一套三室一厅里,每月生活费仅300元。
餐桌上永远只有莴笋丝、莴笋汤,他们自嘲这是“莴笋全席宴”。
同学眼中“最落魄”的他们,却在12年后齐刷刷登上胡润百富榜,身家合计超353亿元。
他们来自上海交大,分别是唐晔、代田田、卢琳、万章和谢淼。
创业初期,团队因理念分歧从10多人锐减至3人,最终五人合力成立柏楚电子。
没人能想到,这群“顿顿吃莴笋”的工科男,日后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产激光切割系统的领军者。
研发点胶机器人时,团队只有一台二手示波器。餐桌上堆满图纸,几个人也常常加班到深夜。
代田田翻出本科时的机械臂设计笔记,万章将算法优化了17版,唐晔跑遍长三角工厂测试设备。
他们发现,进口点胶机售价高达30万元,但核心算法只需微调就能提升国产设备精度。
在2008年时,团队最初想做“全自动点胶生产线”,但上海一家电子厂老板直言:“你们学生不懂车间需求。”
对方拿出德国设备样本:“机器必须能适应不同胶水黏度,还要抗车间粉尘。”
卢琳拆解进口设备后,发现传感器模块存在冗余设计。团队用三个月重构算法,将成本压缩到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
2009年接到首笔订单时,账上只剩1.2万元,代田田抵押了父母准备给他买婚房的存款,万章暂停了留学计划。
谢淼的加入带来转机,他通过实验室关系,争取到上海交大创业基金评审会入场券。
答辩当天,四人抬着80斤重的样机挤地铁,机器外壳在安检口被刮花,他们用即时贴遮住破损处。
评委提问直击痛点:“国产控制系统故障率比德国高5%,怎么解决?”
唐晔调出实验数据:“我们给每个电机加装温度传感器,算法能预判过热风险。”
现场演示时,系统突然黑屏,卢琳拆开机器,发现是备用电源插头松动。
这段“意外”反而让评委看到他们的应变能力,最终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
技术突破后,市场却泼来冷水,2010年激光切割行业爆发,但国产设备仍依赖德国PA、日本FANUC系统。
一家浙江设备商坦言:“不是不爱国产,但你们的软件连不锈钢反光问题都处理不了。”
团队在松江租下厂房,用高速摄像机拍下5000次切割过程,发现进口系统会实时调整焦点偏移量。
万章重新编写补偿算法,测试时烧毁了7块电路板,最终将切割精度控制在0.02毫米内。
转型激光切割系统的决定遭到反对。有投资人建议专注点胶机:“已经打开市场,何必冒险?”
唐晔算过一笔账:国内激光切割设备年增长率超40%,但90%控制系统依赖进口。
他们在浦东图书馆泡了两个月,发现德国厂商专利集中在机械结构,软件算法反而存在突破口。
2012年的深圳光博会成为转折点,团队带着笔记本参展,现场演示软件如何将切割效率提升23%。
一家佛山厂商当场签下试用协议,条件是“如果比不过德国系统,分文不付”。
三个月后,对方追加了200套订单——他们的系统让单台设备日耗电量降低18度。
2015年的冬夜,松江工厂的测试车间亮着长明灯。
团队围着一台四万瓦激光切割机,屏幕上的参数不断跳动——这是他们研发的国内首套超高功率控制系统。
当切割头在50毫米厚钢板上刻出0.01毫米精度的螺纹时,车间响起掌声。
德国工程师曾断言:“中国人五年内造不出超过三万瓦的系统。”
突破源自三年前的战略抉择,当时某国厂商突然停止向中国出售两万瓦以上控制系统,国内三家龙头企业被迫停工。
唐晔带着团队拜访武汉某激光设备厂,总工程师指着车间里停摆的机器说:“这些设备每天折旧费就要八万。”
他们当场拆解进口控制系统,发现其核心是动态光路补偿模块。
四十七次失败试验耗光了备用资金,代田田在实验室睡了两个月,发现进口系统采用固定温度补偿系数,而实际加工时激光器温度会波动3-5摄氏度。
团队改用实时温度追踪算法,用十二个传感器构建三维热场模型。
2016年春季广交会上,他们的系统在切割航天铝合金时,速度比某国设备快15%,展位前排起试用登记的长队。
真正的考验在2017年,某国厂商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提案,试图将激光焦点偏移量的计算方式纳入行业标准。
如果通过,国产系统需支付巨额专利费。万章带着二十组对比数据飞往柏林,在技术委员会现场演示:柏楚电子的多光谱反馈系统,能将焦点补偿响应时间缩短至0.8毫秒。
这场技术交锋被《激光世界》杂志称为“东方算法的逆袭”。
2019年科创板上市筹备期间,监管层对创始团队学历提出疑问:“五个硕士能管理好上市公司?”
他们用专利墙回应——公司持有167项发明专利,其中23项通过《专利合作条约》进入国际阶段。
路演时,有投资者质疑毛利率高达80%的合理性,卢琳打开笔记本电脑:“我们的运动控制卡成本比某国同类产品低40%,但切割精度高一个数量级。”
敲钟当天发生插曲,原本准备的西装被忘在酒店,五人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POLO衫登上舞台。
唐晔在致辞中说:“我们做过最奢侈的事,是创业初期每周买半只酱鸭改善伙食。”
这句话让当年借给他们实验室的教授红了眼眶——十二年前,这群学生曾在交大闵行校区的长椅上讨论“如何用算法改变制造业”。
上市首日股价暴涨至243元/股,五人持股市值合计超140亿元。
他们没有套现,反而设立亿元级研发基金。在徐汇区的一间会议室里,团队用激光切割机制作上市纪念牌,材料选用的是创业初期用来测试的普通碳钢。
如今的柏楚电子占据国内高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35%的市场份额,2022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达2.1亿元,占营收16.3%。
唐晔等人仍保持着每周一次技术研讨会的习惯,会议室墙上挂着创业初期的莴笋照片。
上海交大创业学院将其列入教材案例时写道:“从三室一厅到科创板,这段路走了4380天。”某高校调研显示,67%的工科生受其激励选择硬科技创业。
一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激光切割厂负责人说:“十年前我们厂全是进口设备,现在每三台机器就有一台用国产系统。”
如今五人都排上富豪榜,虽然柏楚电子在国内已经没人能比,如果放眼世界,还是有很多可以进步的地方。
出自《生心故事汇》丨生心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
43岁创业,靠两万元白手起家,造就中国最强民营企业
文|华商韬略 王宇
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随着乌俄局势愈演愈烈,俄罗斯也遭遇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制裁。英特尔、三星、微软等科技巨头纷纷对其下手,断芯断网的局面,让其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科技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科技独立才可强国。
如今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正在全球市场上日益壮大。而华为作为行业内的“老大哥”更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在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上,华为营收达到了8913.68亿元,这是华为连续六年蝉联榜首,是当之无愧的最强民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华为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创始人——任正非。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先后经历了失业,婚变,此时的他可谓是一贫如洗,但骨子里的不服输让他不甘就此,于是他用东拼西凑来的21000元下海创业,建立了华为。
由于资金有限,任正非只能和员工挤在一间破旧的厂房里办公以及生活。
华为的第一桶金是为香港鸿年HAX交换机做代理,以赚取价格差获利。在任正非“质量第一”的高标准要求下,华为团队渐渐在圈里崭露头角,订单也与日俱增,公司慢慢步入了正轨。
在积累了一定的积蓄后,任正非并没有安于现状,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主研发交换机”。这是一招险棋,如果失败,身后就是万丈深渊。
在顶着巨大的压力下,华为科研团队不负众望,其自主研发的C&C08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凭着物美价廉的优势,很快就占领了市场,华为成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蜕变。
1995年,华为的销售额就达到15亿,1996年华为的C&C08机首次打入香港市话网,开通了许多国内未开通的业务,也让华为进军国际电信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任正非坚信,只有一直走在科技的前沿,企业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近十年里,华为公司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更是高达5000亿元。
如今华为5G技术引领世界,看到有人碰了自己的蛋糕,有些国家坐不住了。几轮制裁下来,面对大洋彼岸的阻力,华为并没有妥协,反倒激起了顽强的企业精神。
在2021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中华为又一次取得了第一,以28.7%的市场份额实现不降反增。这张傲人的成绩单则是最有力的回击。
43岁创业,30多年的奋斗造就中国最强民企。如今,华为还在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世界。相信在未来,任正非带领下的华为,还会不断进取,创造新的成就!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业成功案例(年轻人创业成功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