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故事图片,刻舟求剑故事全文

更新:04-29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凯叔365夜“刻舟求剑”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

故事简介

从前楚国有个男子,十分喜欢舞剑,每天都将佩剑带在身上。这一天,楚国男子需要渡江,在船上时,心爱的佩剑不小心滑落水中。船上其他的人都纷纷出言劝他赶紧下河寻剑,却只有他不急不慢,在船边用小刀做了一个记号,称:“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船停了,楚国男子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剑,却怎么也找不到剑了。

凯叔365夜知识小课堂

1

成语知识:《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懂得变通。

2

历史知识:战国时期男子喜欢舞剑,当时的剑多为青铜剑。

3

百科知识:①青铜剑不到三尺长,也就是现在的60厘米左右,也就是1尺大概等于20厘米。②青铜剑模样:剑体青铜而铸,泛着寒光,剑柄处镶嵌着黄铜,雕刻着精致的菱形暗纹,剑刃更是锋利无比,就连剑鞘都非常的精致。

注:剑鞘(qiào),是指保护剑刃的剑壳子。在“凯叔讲故事”微信公众号回复-“剑鞘”,即可看到相关的图片信息。

孩子能获得什么

1

通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孩子们不仅可以跟着凯叔学习到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还能了解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点和百科常识。

同时,故事里对于人物和舞剑的描写都入木三分,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大量的词汇,这对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楚国男子挺起胸膛,站得笔直,说:“我这把剑可纵横挥霍,行若游龙,翩若飞鸿,亦可如轮之逐马。””。

2

在故事的结尾处,凯叔提到了“流动的水就像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永远在发生着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果做什么事都只想着一种解决方式,那么我们就要落伍了。”

这段话,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刻舟求剑的意义,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世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变通,学会不断地前进。这也是这个故事最有智慧的地方。

3

其实,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和学习中,也会遇到“刻舟求剑”这种实例,比如在遇到与课本上给出的题目不同的另一道题,很多孩子就会打退堂鼓,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迅速转换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好了,看了这么多,原来一个小小的《刻舟求剑》的故事,竟然会隐藏这么多的秘密,这就是凯叔365夜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3:51【自然科学】刻舟求剑来自凯叔讲故事、

明哲保身之——刻舟求剑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写了《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轴,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阐述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在目前道家经典遗失、散落的情况下,《吕氏春秋》是不可多得的学道、学医的参考书。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的《察今》篇,全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古今法律应有不同,是因为时世已经发生了变化。书中举例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俗话说:“不为良相,亦为良医。”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了。

中医诊察疾病,善于把握当下。通过望闻问切,掌握病人的气机、病机也就是生理和病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在诊察明确的基础上给予治疗,古人强调治外感病要“中病即止”,治内伤杂病要定期随时调整处方用药。

伤寒论》中介绍桂枝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方后注中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书中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告诫医生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服药的间隔和剂量。

阿司匹林以前做为发汗药使用,现在又做为活血药用了,说是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融解血栓。所以很多中风和预防中风的病人都在用它。按照中医中病即止的理论,这样做是荒谬的,无疑会导致津液的流失、阳气的衰微。很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现腋毛、、头发脱落;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等副作用。这就是认死理,不知变化的结果。

内伤杂病尽管变化慢一些,但是医生也不能一成不变,守方不改。因为任何药物使用时间长了,都会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比如甘甜滋补的药吃久了,会导致饮食积滞、肥胖臃肿。苦寒清热的药吃久了,会败坏脾胃,导致呕吐厌食,小便艰涩。所以中医一般以五天为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候,要求病人复诊,调整处方药物。也有以15天,也就是三候,一气为一个周期调整的。

现在的有些医生和医院,靠卖药挣钱,以所谓的疗程诓骗患者,所以病人一来就得买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药物,得用麻袋装回去。患者如果知道病在变,药也应变的道理,就应该反问一下,这些药如果是有效的,那么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疾病就会发身变化,那么原来的药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去吃?如果说让我一直吃同一种药,那就说明我的身体和疾病没有变化,那么这个药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为什么要买它?

我在教针灸学,教授经络、腧穴的时候,总是要引用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诫学生,不要按照解剖学的定位方法去循经取穴,因为只有百分之百健康的人的经络腧穴才会在那个书上位置。每个活人的经络都是流动的,腧穴虽然是相对静止但也是变化的。经络和腧穴会因为身体结构,比如做过手术,和疾病变化而发生上下左右的挪位,甚至阻断、缠绕。穴位甚至会出现在经外。所以真正想把握身体气机的变化就要在参考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去触摸、按压身体,观察病人的反应,去感觉气的流动和滞在。所以说阿是穴是最及时、准确反映病人状态的穴,可是阿是穴往往是经外奇穴。这样治疗就会显效。事实也证明,阿是穴在点按针刺以后就会消失,病人的症状也随之缓解,说明经气流动归位,人体趋于正常。

否则的话,用尺子、彩笔在身体上刻刻画画,标注穴位,就和那个刻舟的楚人一样了,得形不得气,得言不得意,得荃不得鱼。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es,约前540-前470)。在世年代大约与孔子相当,他有两句传世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很多中国人虽然忘了自己老祖宗的刻舟求剑,但是记住了希腊人的话,总归是件好事。比起那些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忘记了物质是运动的人要好得多。

在医药领域中刻舟求剑人是在很多,所谓药物“双盲对比”实验就是典型的例子。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剂还是药物,然后去观察结果。这种实验的前提条件就是病不变药也不变,用这种方法试验出来的药物没有毒副作用才怪,用这种方法去检验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调整变化药物的中医中药,不否定中医才怪。

【刻舟求剑故事图片,刻舟求剑故事全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刻舟求剑故事ppt 刻舟求剑故事大意和含义 下一篇:刻舟求剑故事大意10字、刻舟求剑的故事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