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小古文——刻舟求剑/楚人涉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 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
- 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
-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 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 其:他,代词。求:找,寻找。
- 之:剑,代词。矣:了。
- 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
-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白话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你是否也曾仰望他人的幸福,却忘了过好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苛求尽善尽美,而是尽可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勇敢面对挑战,努力过好每一天,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我们都有拥抱幸福生活的能力。早安!
学文言文: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⑴江⑵者,其⑶剑自⑷舟⑸中坠⑹于⑺水,遽jù⑻契⑼其舟,曰:“是⑽吾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⑿之⒀。舟已行矣⒁,而⒂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⒃惑⒄乎⒅?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的剑在船的中部掉入水中,马上用刀在船的那个位置刻了一个记号,并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船靠岸后,他就在刻记号的位置跳下水去寻找他的剑。船已经开了一段路,而剑在水底下没动。在这里找剑,这不是糊涂吗?
⑴涉:动词。这字本义(为了什么造这个字,叫作字的本义。譬如“八”,本义是离开。看看甲骨文字形就明白了。做数码字,是后来的事。)是徒步过河。这里借用作坐船过河。下面给出“涉”字的甲骨文,中间曲线加四点表示河流,河左边一个止,右边一个止。止的本义是脚掌。一脚还在河这边,一脚已跨到河那边,很形象,就是徒步过河。⑵江:古代的“江”字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其它的河流一般用“X水”,譬如在《史记》里提到的泗水、汉水、泾水等。⑶其: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她、它)的。⑷自: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开始。现在还在这么用,如“自2020年十月一日起”,还有在很多成语中:自始至终、自古以来等。⑸舟:古时,船叫舟,船字是很后来才出现的。你多次去抓螃蟹的舟山,据说是因为主岛远看像一条船。⑹墜zhuì:动词。落下、掉下。甲骨文就是一个人头朝下从很陡的山路上掉下来。⑺于:介词。这里相当于英语的in。⑻遽jù:副词。匆忙、急忙、赶快、立即。这里是立即的意思。⑼契qì:动词,用刀刻。⑽是:代词,这、这个、这样。⑾吾:第一人称代词,我。⑿求:动词,寻找。这字的本义就是寻找,如《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然后把它们吃掉。这里的“之”,也是代词,代前面的“百兽”。含“求”字的成语有两百多个,其中的“求”,多数意义是寻找,如“缘木求鱼”等。“求”字,后来引伸为“要求、需求”,如成语“供不应求”等。又引伸为“乞求、请求”,如成语“有求必应”等。⒀之:这个“之”是代词,这里代指丢失的剑。你它的看甲骨文字形,一只脚踩在地上。它的本义是“到……地方去”或“到了……地方”。譬如《孟子·告子下》:“宋牼kēng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宋牼打算到楚国去,在石丘碰到了孟子……。⒁矣yǐ:语气助词。⒂而:连词,这里是逆接。而上面“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而”则是顺接。我用的这个“而”,也是逆接。⒃亦yì:也、也是。《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⒄惑:糊涂。⒅乎:语气助词。
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甲骨文
涉:本义是徒步过河。江:本义是指长江。舟:本义就是船。商时的船已经有龙骨等很复杂了。坠:右边是上山的台阶,左边是个倒人,本义就是人从高处掉下来。契:本义是动词,相当于现在的“刻”。从:甲骨文是两人一前一后,本义是追随。止:本义是脚掌。八:本义是动词,离开。宁波人至今仍这么用。之:本义是到……地方去。行:本义是名词,十字路口。这表示,至少到商朝,道路已经网络化了。亦:甲骨文是表示正面人形,两手臂下各有一点。这点是指示符,因此本义是腋窝。后借用作副词,意思是“也”。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刻舟求剑》
原创 人莫予毒
我刚拿到《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时心想这么简单,可以一天背一篇,然而孩子背了第一篇之后,我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来说,都达不到一天背一篇的程度,于是我决定一周背两篇,贪多嚼不烂,贵在坚持吧,这样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也能把基础打瓷实。
我教孩子背诵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先来说一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叫《吕览》,简单说,这部书就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
吕不韦为了宣传这部书,请人把书抄好后,悬挂在咸阳城门,声称如有人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消息传出,人们自然蜂拥而至,却没有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
那我们就来看看《刻舟求剑》这一段,看看究竟能不能改动一字。“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楚人”如何,和上一篇《揠苗助长》开头说“宋人”如何一样,特意点明是哪里的人,既然是寓言,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言之凿凿,要写的很确定是哪里的人?如果放到现在,有人写“河南人”“上海人”怎么样,估计就会被人说成地域歧视,或者是故意诋毁人家。但战国时代的人好像并不这么想,要不然楚人知道吕不韦这么调侃自己,就不会像“大情妇”中那样,哭着喊着要当秦人的情节了。
其实人家楚国人还是挺恨秦国的,人家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估计是心想,“你吕不韦敢调侃我们,老子跟你拼了。”
下面一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我开始觉得“自舟中“这三个字有点多余,因为涉江者必然要坐船,再特意说一遍”自舟中“岂不画蛇添足?如果一定要强调坐船,不如改成”楚人有乘舟涉江者,其剑坠于水“。如果我生活在战国时代,是不是可以找吕不韦要那一千两银子去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人批改杜牧的《清明》,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人觉得每一句都罗嗦了,第一句,清明本来就是个节气,写了“清明”,就不需要再加“时节”,第二句,行人本来就应该在路上,“路上”两个字多余了。第三句本来就是问句,干嘛还要加上“借问”两个字?第四句,回答的人不一定是牧童。于是把全诗改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改的太没有情趣了,原诗中的时节、路上、借问、牧童这几个词把时间、地点、动作、人物一 一点明,而且画面感极强。
金庸的《神雕侠侣》中,写到有一些武功极其低微的人,听说了华山论剑这个事,也附庸风雅的来了次华山论剑,被郭靖等人看到,贻笑大方。估计在古人眼里,我和这个改杜牧诗的人,就像郭靖黄蓉眼里那些华山论剑的人一样。
我们还是来看看原文为什么写的好吧,“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第一句话“楚人有涉江者”,简明扼要,指出了什么人在干什么,后面两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连用两个舟字,节奏感极强,而且紧扣“刻舟求剑”这个主题中的“刻(契)、舟、剑”三个字。那么“求”字呢?如何表现?往下看,“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说了“剑”,还是没有说怎么“求”。
大家好像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似乎他应该说“是吾剑之所从坠,吾当从所契者入水求之。”但是没有这么写,而是只写了一半,留有悬念,注意啊,留有悬念是作文非常重要的一点,会吸引读者往下看,但这个悬念在后文一定要有交代。
本文紧接着就交代这个悬念了,“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这段故事就交代完了,但是剑找到没有呢?作者没有说,其实是不用说,因为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要加上一句,改成“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一无所获。”才叫做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在本文最后有一个评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这种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有一段议论被后人学习去了,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每一篇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蒲松龄的《聊斋》,大部分都有一段“异史氏曰”。
结尾的这十六个字,四句话,四个字一句,节奏感十足,朗朗上口。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方式,非常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我们可以从最早期的《诗经》中得到验证,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大部分诗句都是四字一句。
如果是三个字或五个字一句会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三个字一句的,最有名的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节奏感和韵律都在,但是稍显急促。
再看五个字一句的,比如《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月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比四个字一句略显拖沓。
所以四个字一句,既有节奏感韵律感,又不急促也不拖沓,恰达好处,可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当然,三字一句和五字一句都各有妙处,以后有机会再讲。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还有最著名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的散文《雅舍》中如何运用:“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刹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
在将来背诵的文言文当中,大量使用四字一句的段落会很多,所以我让孩子慢慢体会四字一句的节奏和韵律,将来可以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应用。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在后代文人当中经常被提及,比如苏轼的诗,“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黄庭坚的诗,“往事刻舟求坠剑,坏人挥泪著亡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
我想刻舟求剑的道理我们都懂,事物是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们不可能像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没有人可以和外界隔绝。
【刻舟求剑文言文;刻舟求剑文言文停顿节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