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文言文停顿划分、刻舟求剑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更新:04-29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刻舟求剑》

原创 人莫予毒

我刚拿到《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时心想这么简单,可以一天背一篇,然而孩子背了第一篇之后,我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来说,都达不到一天背一篇的程度,于是我决定一周背两篇,贪多嚼不烂,贵在坚持吧,这样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也能把基础打瓷实。

我教孩子背诵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先来说一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叫《吕览》,简单说,这部书就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

吕不韦为了宣传这部书,请人把书抄好后,悬挂在咸阳城门,声称如有人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消息传出,人们自然蜂拥而至,却没有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

那我们就来看看《刻舟求剑》这一段,看看究竟能不能改动一字。“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楚人”如何,和上一篇《揠苗助长》开头说“宋人”如何一样,特意点明是哪里的人,既然是寓言,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言之凿凿,要写的很确定是哪里的人?如果放到现在,有人写“河南人”“上海人”怎么样,估计就会被人说成地域歧视,或者是故意诋毁人家。但战国时代的人好像并不这么想,要不然楚人知道吕不韦这么调侃自己,就不会像“大情妇”中那样,哭着喊着要当秦人的情节了。

其实人家楚国人还是挺恨秦国的,人家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估计是心想,“你吕不韦敢调侃我们,老子跟你拼了。”

下面一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我开始觉得“自舟中“这三个字有点多余,因为涉江者必然要坐船,再特意说一遍”自舟中“岂不画蛇添足?如果一定要强调坐船,不如改成”楚人有乘舟涉江者,其剑坠于水“。如果我生活在战国时代,是不是可以找吕不韦要那一千两银子去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人批改杜牧的《清明》,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人觉得每一句都罗嗦了,第一句,清明本来就是个节气,写了“清明”,就不需要再加“时节”,第二句,行人本来就应该在路上,“路上”两个字多余了。第三句本来就是问句,干嘛还要加上“借问”两个字?第四句,回答的人不一定是牧童。于是把全诗改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改的太没有情趣了,原诗中的时节、路上、借问、牧童这几个词把时间、地点、动作、人物一 一点明,而且画面感极强。

金庸的《神雕侠侣》中,写到有一些武功极其低微的人,听说了华山论剑这个事,也附庸风雅的来了次华山论剑,被郭靖等人看到,贻笑大方。估计在古人眼里,我和这个改杜牧诗的人,就像郭靖黄蓉眼里那些华山论剑的人一样。

我们还是来看看原文为什么写的好吧,“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第一句话“楚人有涉江者”,简明扼要,指出了什么人在干什么,后面两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连用两个舟字,节奏感极强,而且紧扣“刻舟求剑”这个主题中的“刻(契)、舟、剑”三个字。那么“求”字呢?如何表现?往下看,“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说了“剑”,还是没有说怎么“求”。

大家好像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似乎他应该说“是吾剑之所从坠,吾当从所契者入水求之。”但是没有这么写,而是只写了一半,留有悬念,注意啊,留有悬念是作文非常重要的一点,会吸引读者往下看,但这个悬念在后文一定要有交代。

本文紧接着就交代这个悬念了,“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这段故事就交代完了,但是剑找到没有呢?作者没有说,其实是不用说,因为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要加上一句,改成“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一无所获。”才叫做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在本文最后有一个评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这种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有一段议论被后人学习去了,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每一篇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蒲松龄的《聊斋》,大部分都有一段“异史氏曰”。

结尾的这十六个字,四句话,四个字一句,节奏感十足,朗朗上口。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方式,非常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我们可以从最早期的《诗经》中得到验证,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大部分诗句都是四字一句。

如果是三个字或五个字一句会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三个字一句的,最有名的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节奏感和韵律都在,但是稍显急促。

再看五个字一句的,比如《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月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比四个字一句略显拖沓。

所以四个字一句,既有节奏感韵律感,又不急促也不拖沓,恰达好处,可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当然,三字一句和五字一句都各有妙处,以后有机会再讲。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还有最著名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的散文《雅舍》中如何运用:“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刹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

在将来背诵的文言文当中,大量使用四字一句的段落会很多,所以我让孩子慢慢体会四字一句的节奏和韵律,将来可以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应用。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在后代文人当中经常被提及,比如苏轼的诗,“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黄庭坚的诗,“往事刻舟求坠剑,坏人挥泪著亡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

我想刻舟求剑的道理我们都懂,事物是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们不可能像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没有人可以和外界隔绝。

中国扛不住美国的“三板斧”吗?

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来势汹汹,甚是唬人。中国能否扛得住,从一开始就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议题。尽管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在心里打鼓,一些极个别的崇美、“精美”者更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铙钹,时不时就要敲一下“中国扛不住”的边鼓。

对这个问题,在贸易战初期,不少人心里没底,为此忧心忡忡,情有可原。毕竟,美国是个大块头,他们砍出的三板斧,看上去一招比一招狠,大有三招之内搞定中国的凶悍气势,的确会让不明就里的人们心生焦虑。但是,中国见招拆招,通过精准有效的反制措施,不仅顶住了美国贸易霸凌的压力,而且反而让美国国内叫疼喊痛之声此起彼伏,人们的心态随之发生位移。

美国悍然发动贸易战,一个被其祥林嫂般挂在嘴边的论调就是“美国吃亏论”。二战之后,美国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相应的,美国出现了制造业外流,工作机会减少等国内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性工程,不能病急乱投医,否则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美国把解决国内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依靠贸易霸凌,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做出不合理让步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抓错了药方,必然引发强烈的反弹。事实表明,美国想要在打击中国的同时,却不伤及美国企业、工人和消费者,无异于痴人说梦。

美国在国际经贸领域四面出击、上下其手,恨不得用面包渣抹尽盘子上最后一滴汤汁,已经丝毫不顾及“吃相”的大背景下,中国不怕事、不信邪,淡定从容、沉着应战的姿态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社会整体的承压能力,在这场遭遇战中得到新的检验和夯实。

中国为什么扛得住,根本在于中国站在历史潮流的正确一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美国现任政府想要开历史倒车,采取了回到18-19世纪的错误做法。这样的荒唐,恐怕连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里的那位先生,都会觉得大跌眼镜。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就在于中国在以符合历史潮流的方式,选择了自身的发展路径。即使遭遇美方的贸易霸凌,中方仍然坚持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节奏,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变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气势上如同“威震天”一般不可一世,现在在中国人眼中,却越来越像“程咬金”。中国舆论场正用橡皮擦掉山姆大叔的标准照,在草稿纸上重新勾勒美国的画像。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样的逻辑,可能会因为一时一事的偶然性显得模糊,但最终都会展现出它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最后扛不住的,一定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那一方。

(来源:人民网)

古语新说之“刻舟求剑”

哎呀,话说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小故事啊,真是绝了!比如那个“刻舟求剑”的典故,简直让人笑得肚子疼。想象一下,有个哥们儿,他那宝贝剑不小心“噗通”一声掉进了江里,这可咋整?别急,只见他淡定地掏出刀片,在船上刻了个记号,心想:嘿,你跑不了了,等爷回头再来捞你!

于是,这哥们的逻辑就跟开了挂似的——他认为,不管船怎么漂,只要按图索骥,剑还在原地乖乖等着呢!结果嘞?当然是扑了个空,白忙活一场。

这事儿搁现在,要是谁这么干,估计得被人笑掉大牙吧!但它给咱的启示可不小呢。

### 跟上节奏,别out啦!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果你还是抱着老黄历不放,比如用十年前的营销策略去卖东西,或者用九十年代的穿搭指南去约会……额,想想画面感是不是有点强?(手动捂脸)

### 灵活机动,才能成大器!

咱们都知道,社会这艘大船可是天天都在变航道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潮流说来就来,你要是个木讷的老司机,只会盯着方向盘上的记号开,迟早得追尾,或者被甩下车道。

记得要抬头看看路标,适时转弯,不然就成了活生生的“刻舟求剑”现代版,不是吗?

### 科学精神,拒绝刻板印象!

科学家大佬们经常得跟过去的自己“打脸”。为啥?因为他们知道,昨天的真理今天可能就变谬误了。毕竟,地球绕太阳转这事,以前也不被认可,对吧?所以,保持好奇,敢于质疑,才是王道!

### 教育革命,培养超级大脑!

老师家长们注意了,光教书本知识可不够哦。现在的娃儿们,得学会思考,得有创新精神。否则,他们将来遇到的新鲜事儿,可比“刻舟求剑”复杂多了!

所以说,“刻舟求剑”虽说是笑话,但背后的道理可深着呢!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咱们得学会跟着节奏跳舞,随时准备改变姿势,别让刻在心中的“记号”成了前进的绊脚石。记住,灵活应变,方能笑到最后!

【刻舟求剑文言文停顿划分、刻舟求剑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刻舟求剑文言文停顿-刻舟求剑句子朗读的停顿 下一篇: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刻舟求剑文言文视频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