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逸斜出也无妨
《郑人买履》与《刻舟求剑》两个寓言故事,孩子早就听说过,寓意也是知道的,唯一的难点就是它们的“小古文”属性。于是,教学两则故事时,主要内容就是串讲字词句,特别注意突出古文独有的一些现象。比如,通假字,这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比如,之、而、其这些字的解释,注意归类让学生明白;再比如,翻译句子如何做到直译,直译是什么意思;还比如,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有些字古今意思是没变化的,有些变化是很大的,以及句式上有何特点等。总之,利用这两则小古文,适当地讲解古文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对古文有些感觉。
在两则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旁逸斜出的细节,倒是挺有意思的,不妨记下来。
一是以“三字经”的三字成组格式概括《郑人买履》的情节:有郑人,欲买履;先度足,置于坐;至之市,忘操之;已得履,言忘度;返归取,市已罢;不得履,悔之晚;宁信度,不自信;此态度,遭嘲笑;守旧者,当警醒。我与学生在疏通文意之后,一起梳理出这么一个“三字经”,很有意思。
二是“刻舟求剑”中有这么一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解释完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我忽然说,“坠”是“掉下”的意思,但我们平时说话可不要这样说。比如,“筷子掉到地上”,就不要说“筷子坠于地”,否则人家会说你是掉书袋呢。但是如果你真的这样说,或许既能制造点小幽默,别人也会认为你很有学问。
其实,“坠”与“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头语。虽然意思一样,但也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分寸。说了这些,我忽然想到,班级的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妨找几个学生用方言来说说“筷子掉地上”这句话。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了,不少学生试着说,但当让学生站起来说时,学生都不愿意,他们都怕说不好。再说了,不少学生还真的说不出自己的方言了。后来,还是有一位浙江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说了。开始,我们怎么听也听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说了很多遍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她说的是“箸落地上”,她的方言里把“筷子”说成“箸”,把“掉”说成“落”。我忽然发现,她的方言里竟然还保存着古汉语的词汇。于是我跟学生讲解了方言与古汉语的这种关系,还列举了苏州方言里把学校说成“学堂”,把“不”说成“弗”的例子。继而,我又讲了前两日在《现代快报》上看到的《江苏为70种方言建库“留声”》的新闻,讲了方言的意义等。
三是“刻舟求剑”中还有这么一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我问学生,剑真的“不行”吗?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有的说无法判断。后来,我以汽车运行中掉落物体为例,在黑板上画图讲了惯性,讲了物体在空中运行受到空气的影响而作出的运动轨迹的变化,学生听得很好奇很专心。最后,我让学生用完整简洁的话来回答舟究竟“行”还是“不行”。就在下课后不久,我在教室里还没有离开,就发现一个学生开始写他的当天随笔了,题目就叫《语文课上的实验》。我在这个学生的边上跟他说:这个题目很棒,要好好组织思路,如何写清楚这件事,更主要的是能清晰地回答“行”还是“不行”的问题。他望望我,我感觉到了他的自信。
不知这样的节外生枝是否有意义?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兵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23日第5版
作者:刘恩樵
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刻舟求剑》
原创 人莫予毒
我刚拿到《小学生必背文言文》时心想这么简单,可以一天背一篇,然而孩子背了第一篇之后,我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上来说,都达不到一天背一篇的程度,于是我决定一周背两篇,贪多嚼不烂,贵在坚持吧,这样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也能把基础打瓷实。
我教孩子背诵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先来说一下《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叫《吕览》,简单说,这部书就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
吕不韦为了宣传这部书,请人把书抄好后,悬挂在咸阳城门,声称如有人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消息传出,人们自然蜂拥而至,却没有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
那我们就来看看《刻舟求剑》这一段,看看究竟能不能改动一字。“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楚人”如何,和上一篇《揠苗助长》开头说“宋人”如何一样,特意点明是哪里的人,既然是寓言,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言之凿凿,要写的很确定是哪里的人?如果放到现在,有人写“河南人”“上海人”怎么样,估计就会被人说成地域歧视,或者是故意诋毁人家。但战国时代的人好像并不这么想,要不然楚人知道吕不韦这么调侃自己,就不会像“大情妇”中那样,哭着喊着要当秦人的情节了。
其实人家楚国人还是挺恨秦国的,人家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估计是心想,“你吕不韦敢调侃我们,老子跟你拼了。”
下面一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我开始觉得“自舟中“这三个字有点多余,因为涉江者必然要坐船,再特意说一遍”自舟中“岂不画蛇添足?如果一定要强调坐船,不如改成”楚人有乘舟涉江者,其剑坠于水“。如果我生活在战国时代,是不是可以找吕不韦要那一千两银子去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人批改杜牧的《清明》,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人觉得每一句都罗嗦了,第一句,清明本来就是个节气,写了“清明”,就不需要再加“时节”,第二句,行人本来就应该在路上,“路上”两个字多余了。第三句本来就是问句,干嘛还要加上“借问”两个字?第四句,回答的人不一定是牧童。于是把全诗改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改的太没有情趣了,原诗中的时节、路上、借问、牧童这几个词把时间、地点、动作、人物一 一点明,而且画面感极强。
金庸的《神雕侠侣》中,写到有一些武功极其低微的人,听说了华山论剑这个事,也附庸风雅的来了次华山论剑,被郭靖等人看到,贻笑大方。估计在古人眼里,我和这个改杜牧诗的人,就像郭靖黄蓉眼里那些华山论剑的人一样。
我们还是来看看原文为什么写的好吧,“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第一句话“楚人有涉江者”,简明扼要,指出了什么人在干什么,后面两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连用两个舟字,节奏感极强,而且紧扣“刻舟求剑”这个主题中的“刻(契)、舟、剑”三个字。那么“求”字呢?如何表现?往下看,“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说了“剑”,还是没有说怎么“求”。
大家好像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似乎他应该说“是吾剑之所从坠,吾当从所契者入水求之。”但是没有这么写,而是只写了一半,留有悬念,注意啊,留有悬念是作文非常重要的一点,会吸引读者往下看,但这个悬念在后文一定要有交代。
本文紧接着就交代这个悬念了,“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这段故事就交代完了,但是剑找到没有呢?作者没有说,其实是不用说,因为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要加上一句,改成“舟止,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一无所获。”才叫做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在本文最后有一个评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疑惑乎?” 这种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有一段议论被后人学习去了,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每一篇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蒲松龄的《聊斋》,大部分都有一段“异史氏曰”。
结尾的这十六个字,四句话,四个字一句,节奏感十足,朗朗上口。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方式,非常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我们可以从最早期的《诗经》中得到验证,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大部分诗句都是四字一句。
如果是三个字或五个字一句会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三个字一句的,最有名的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节奏感和韵律都在,但是稍显急促。
再看五个字一句的,比如《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月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比四个字一句略显拖沓。
所以四个字一句,既有节奏感韵律感,又不急促也不拖沓,恰达好处,可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当然,三字一句和五字一句都各有妙处,以后有机会再讲。
这种四字一句的行文,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还有最著名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的散文《雅舍》中如何运用:“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刹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
在将来背诵的文言文当中,大量使用四字一句的段落会很多,所以我让孩子慢慢体会四字一句的节奏和韵律,将来可以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应用。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在后代文人当中经常被提及,比如苏轼的诗,“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黄庭坚的诗,“往事刻舟求坠剑,坏人挥泪著亡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
我想刻舟求剑的道理我们都懂,事物是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们不可能像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跟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没有人可以和外界隔绝。
小学文言文之刻舟求剑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②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⑤吾剑之所从坠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
①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②自:从. ③:遽:赶忙,匆忙。④契:用刀雕刻。⑤是:指示代词,这儿。⑥坠:掉下。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围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赶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己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比方不懂事物已透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小感悟
1,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不会一成不变,我们也会随着年龄,环境,家庭的变化而变化,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没有谁会固守一地,而不曾期待。
最亲不过血缘,同脉相连,血浓于水,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迈开人生第一步,到第一次挥手和母亲说再见,再到第一次远行,再到后来成了回家。我们一步步离开父母的怀抱,寻求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在变,从向往远方,到奔赴远方,到思念故乡,最后回归故乡,脚步不停,变化不止?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喜欢找朋友,和朋友一起分享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无论微笑还是泪水,有个和你风雨同行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大的缘分!
所谓夫妻,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从大家转为自己的小家,彼此是共度一生的人,互相扶持,互相关爱,我们也得从各自生活中脱离,变成我们的生活,我不再是我,你也不再是你,而成为了我们。我们不能成为刻舟求剑者,剑于此坠江就觉得剑在契处,而忘记船已日行千里。我们的婚姻始于彼此对幸福的期待,但是生活中的还有酸甜苦辣咸在等待,我们需要携手一生,就必须共同面对,这样当我们白发苍苍才能依然依偎。
【刻舟求剑文言文道理,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