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明白什么道理;刻舟求剑懂得什么道理

更新:04-30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明哲保身之——刻舟求剑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编写了《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轴,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阐述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在目前道家经典遗失、散落的情况下,《吕氏春秋》是不可多得的学道、学医的参考书。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的《察今》篇,全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古今法律应有不同,是因为时世已经发生了变化。书中举例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俗话说:“不为良相,亦为良医。”无论治国还是治人,都应顺应自然之道,知常达变,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解决问题,那可能产生祸国殃民的结果了。

中医诊察疾病,善于把握当下。通过望闻问切,掌握病人的气机、病机也就是生理和病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在诊察明确的基础上给予治疗,古人强调治外感病要“中病即止”,治内伤杂病要定期随时调整处方用药。

伤寒论》中介绍桂枝汤使用注意事项的方后注中说:“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书中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告诫医生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服药的间隔和剂量。

阿司匹林以前做为发汗药使用,现在又做为活血药用了,说是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融解血栓。所以很多中风和预防中风的病人都在用它。按照中医中病即止的理论,这样做是荒谬的,无疑会导致津液的流失、阳气的衰微。很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出现腋毛、、头发脱落;毛细血管变脆容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等副作用。这就是认死理,不知变化的结果。

内伤杂病尽管变化慢一些,但是医生也不能一成不变,守方不改。因为任何药物使用时间长了,都会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比如甘甜滋补的药吃久了,会导致饮食积滞、肥胖臃肿。苦寒清热的药吃久了,会败坏脾胃,导致呕吐厌食,小便艰涩。所以中医一般以五天为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候,要求病人复诊,调整处方药物。也有以15天,也就是三候,一气为一个周期调整的。

现在的有些医生和医院,靠卖药挣钱,以所谓的疗程诓骗患者,所以病人一来就得买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药物,得用麻袋装回去。患者如果知道病在变,药也应变的道理,就应该反问一下,这些药如果是有效的,那么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疾病就会发身变化,那么原来的药就不合适了,为什么还要去吃?如果说让我一直吃同一种药,那就说明我的身体和疾病没有变化,那么这个药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为什么要买它?

我在教针灸学,教授经络、腧穴的时候,总是要引用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诫学生,不要按照解剖学的定位方法去循经取穴,因为只有百分之百健康的人的经络腧穴才会在那个书上位置。每个活人的经络都是流动的,腧穴虽然是相对静止但也是变化的。经络和腧穴会因为身体结构,比如做过手术,和疾病变化而发生上下左右的挪位,甚至阻断、缠绕。穴位甚至会出现在经外。所以真正想把握身体气机的变化就要在参考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去触摸、按压身体,观察病人的反应,去感觉气的流动和滞在。所以说阿是穴是最及时、准确反映病人状态的穴,可是阿是穴往往是经外奇穴。这样治疗就会显效。事实也证明,阿是穴在点按针刺以后就会消失,病人的症状也随之缓解,说明经气流动归位,人体趋于正常。

否则的话,用尺子、彩笔在身体上刻刻画画,标注穴位,就和那个刻舟的楚人一样了,得形不得气,得言不得意,得荃不得鱼。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es,约前540-前470)。在世年代大约与孔子相当,他有两句传世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很多中国人虽然忘了自己老祖宗的刻舟求剑,但是记住了希腊人的话,总归是件好事。比起那些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忘记了物质是运动的人要好得多。

在医药领域中刻舟求剑人是在很多,所谓药物“双盲对比”实验就是典型的例子。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剂还是药物,然后去观察结果。这种实验的前提条件就是病不变药也不变,用这种方法试验出来的药物没有毒副作用才怪,用这种方法去检验随时随地因人而异调整变化药物的中医中药,不否定中医才怪。

「学讲话·品典故」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讲话原文】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2015年10月29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出处】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原典】

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强弱,事机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盖以中夏之盛衰异势,夷狄之强弱异时,事机之利害异情,措置之安危异便。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

【释义】

陆贽,唐朝中期卓越政治家,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为政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被后世誉为“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叛乱不息;异族入侵,外患踵起。面对国家的危急局面和险恶形势,陆贽忧深虑远,于贞元九年写出五千余言的《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上疏唐德宗。全面阐述了对于边防守御的策略、设想,详细揭示出当时缘边守备存在的“六失”,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分析“夷夏之势”时,陆贽指出:“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意思是说,仅仅知道事情本身却不懂得审时度势就会失败,只有顺应时势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才能取得成功。

“识时务者为俊杰”,时,是中国传统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孔子特别提倡“时”,因为其连通的是“中庸”。《中庸》里讲:“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种“时中”思想,即是随时处中、与时偕行。得其“中”,所谓“经”;得其“时”,所谓“权”。有经有权,故能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经·系辞下》)变通趣时,则变化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易经·系辞上》),而能常保通泰。

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罗列了四种圣人的典型,而孔子为识时务之圣人。

时者,势也。《管子·霸言》说:“知者善谋,不如当时。”审时度势,其实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撤退。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结果被曹操击败。兵败而归、垂头丧气之际,贾诩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向贾诩请教缘由。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操敌手。曹军刚撤,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败兵也能取胜。”张绣佩服得五体投地。

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说:“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无论治事、治人、治法,都需要建立在治时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那么,所作所为或者刻舟求剑,或者南辕北辙。

时势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历史潮流,机遇是人民创造伟大实践业绩的时代呈现。“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带领人民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机遇,在把握机遇中续写历史,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成立97年来的劈波斩浪、新中国建立69年来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40年来的滚滚春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极不平凡,驱动“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更广阔天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梦想和现实在这里转承,奋斗和拼搏在这里接续。新的时势、新的使命,挑战虽艰、希望尤盛,矢志奋斗、走向未来,时和势仍然在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

【刻舟求剑明白什么道理;刻舟求剑懂得什么道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刻舟求剑文言文道理,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下一篇:刻舟求剑是什么生肖【刻舟求剑是什么生肖(打一数字)慧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