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启示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历史人物科普博主,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试图在同样的位置下水去找回剑。这个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故事回顾故事的主人公在船上游玩时,不慎将自己的剑掉入水中。为了找回剑,他在船边刻下了一个记号,心想等船停下后,就能在刻记的位置下水去找剑。然而,船在移动,水流也在变化,结果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剑。这则故事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引发了人们对“刻舟求剑”这一行为的深思。
文化解读“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拘泥于事物的表面,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方法。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仅仅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要灵活应变,顺应变化。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尤为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技术、环境和社会结构都在不断演变。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固执地坚持过时的做法,就会错失许多机会,甚至遭遇失败。
现代启示那么,如何避免“刻舟求剑”的思维呢?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
- 灵活应变:在面对变化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 及时调整:定期回顾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自己的方向始终正确。
- 学习创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 关注环境:时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行业动态,以便及时作出反应。
结语“刻舟求剑”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哲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成语中汲取智慧,灵活应对变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赞、分享哦!我们下期再见!
「学讲话·品典故」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讲话原文】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2015年10月29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出处】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状》
【原典】
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强弱,事机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盖以中夏之盛衰异势,夷狄之强弱异时,事机之利害异情,措置之安危异便。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
【释义】
陆贽,唐朝中期卓越政治家,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为政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被后世誉为“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叛乱不息;异族入侵,外患踵起。面对国家的危急局面和险恶形势,陆贽忧深虑远,于贞元九年写出五千余言的《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上疏唐德宗。全面阐述了对于边防守御的策略、设想,详细揭示出当时缘边守备存在的“六失”,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分析“夷夏之势”时,陆贽指出:“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意思是说,仅仅知道事情本身却不懂得审时度势就会失败,只有顺应时势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才能取得成功。
“识时务者为俊杰”,时,是中国传统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孔子特别提倡“时”,因为其连通的是“中庸”。《中庸》里讲:“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种“时中”思想,即是随时处中、与时偕行。得其“中”,所谓“经”;得其“时”,所谓“权”。有经有权,故能变通。“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经·系辞下》)变通趣时,则变化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易经·系辞上》),而能常保通泰。
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罗列了四种圣人的典型,而孔子为识时务之圣人。
时者,势也。《管子·霸言》说:“知者善谋,不如当时。”审时度势,其实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撤退。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结果被曹操击败。兵败而归、垂头丧气之际,贾诩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向贾诩请教缘由。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操敌手。曹军刚撤,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败兵也能取胜。”张绣佩服得五体投地。
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说:“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无论治事、治人、治法,都需要建立在治时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那么,所作所为或者刻舟求剑,或者南辕北辙。
时势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历史潮流,机遇是人民创造伟大实践业绩的时代呈现。“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长期以来,中国带领人民在苦干实干中创造机遇,在把握机遇中续写历史,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成立97年来的劈波斩浪、新中国建立69年来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40年来的滚滚春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极不平凡,驱动“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更广阔天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梦想和现实在这里转承,奋斗和拼搏在这里接续。新的时势、新的使命,挑战虽艰、希望尤盛,矢志奋斗、走向未来,时和势仍然在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
【刻舟求剑的意思和道理—刻舟求剑的意思和道理和寓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