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生在身边的“刻舟求剑”故事,暖到你了吗?
扬子晚报网8月21日讯(通讯员 刘丰 徐丹 记者 陈咏)刻舟求剑,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讽刺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记者21日从扬州宝应警方了解到一则新时代“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很暖心,结局很圆满,当事人还给警方送了锦旗,称赞警方对“刻舟求剑”有了新的解读。
记者从警方获悉,近日清晨,市民王阿姨像往常一样在广场晨练舞剑,因一时疏忽,将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宝剑遗落在了草坪上。等她10分钟后再回来寻找,剑已经不见了。王阿姨围着广场找了一圈,还在丢失的地方做了记号,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那把心爱的剑。焦急之下,王阿姨报了警。
物归原主
失而复得的剑
宝应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民警李荣培接警后,迅速到达现场。王阿姨着急地告诉民警,自己的宝剑虽然不是什么名贵古董,但是陪伴自己二十余年,很有纪念意义,自己对它也很有感情,希望民警能帮助自己。
民警走访了现场群众,并通过“动态视力”来寻找宝剑,调取周边多个摄像头,反复查看监控视频一路追踪,成功寻回了宝剑。仅仅两个小时,王阿姨就接到了警方的电话,心爱的宝剑失而复得。
隔天,王阿姨特地为民警们送来锦旗,感谢警察的热心相助,让在路边“刻舟求剑”的自己不再懊恼。王阿姨亲切地拍着年轻民警的肩膀,感慨地说:“你们真的让‘刻舟求剑’有了最新的解读,为你们点赞!”
校对 王菲
睡前故事:刻舟求剑,教孩子学会灵活应对变化!建议收藏哦!
亲爱的家长们,你是否希望孩子学会适应变化,懂得灵活思考?今天,我们借用一个古老的故事——“刻舟求剑”,来帮助孩子在睡前故事中领悟变通的重要性。
“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丢失了剑,却在船舷上刻下记号,以为这样就能找到剑的故事。这个看似滑稽的行为,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世界在不断变化,固执地坚持旧方法只会徒劳无功。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这一点可能有些抽象,但通过故事的形式,他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智慧。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家长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帮助孩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呢?”引导他们思考环境变化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同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学习新知识或解决矛盾,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固守一种思路。
睡前故事不仅是亲子互动的温馨时刻,更是塑造孩子思维方式的黄金时间。通过“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仅能传递智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愿每一个夜晚,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起点。让我们一起,用故事点亮他们的未来!
【刻舟求剑的故事20字、刻舟求剑的故事简写2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