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人珍惜时间、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往今来,名人治学之道有一共同特点:惜时如金。
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时说:“他常常一点一滴地积累时间学习。成天东家玩玩,西家坐坐,说长道短,是他所最怕的。如果有朋友在他工作的时候来谈天了,就是最要好的老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说‘唉,你又来了,没有别的事可做吗?’”在鲁迅看来,时间就是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在临终前不久,他还在病床上写文章,写日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坐汽车时华罗庚常常在车上想问题,参加文艺晚会时则利用休息时间在节目单上演算数学题。
从1959年到1962年,著名学者吴晗先后写了将近90篇论文和杂文,还编了历史剧《海瑞罢官》。他说:“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在灯下写成的。白天总是上课、开会、办事,晚上比较清闲,时间也完整。”
勤学成癖,把休息和治学结合起来,古人也是如此。我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这样描写他们夫妇的业余生活:“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元末学者陶宗仪在田间劳动时常带着笔砚,休息时把耳闻目睹的要事和诗作写在树叶上,总共积存了十多瓮树叶,后来整理成三十卷书,书名《南村辍耕录》。
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人硕果累累,有的人却一无所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时间的态度不同:有的珍惜,有的荒废,仅此而已。(汪云寿)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
1.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
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
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他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然后再洗干净、煮白,反复这么做,竟然将一池水都染黑了。终于,他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称书法为“临池”,也来源于此。
7.目不窥园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没有空闲看园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真让人敬佩。后人用这个典故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8.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把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9.悬梁苦读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变得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终于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是个大学者,常常有读书人来请教他。他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多多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什么是“三余”呢?“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方便下地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后人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珍惜时间的意思。
11.孙康映雪
孙康,晋朝人,从小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里贫穷,没钱买灯油。冬天的夜晚,他不顾寒冷,借雪地的反光读书,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后人用“孙康映雪、映雪读书、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学苦读。
12.囊萤夜读
车胤,晋朝人,他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车胤会抓许多萤火虫,用白布包起来,到了夜里,他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后人把“囊萤”这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13.江泌追月
南北朝时期齐国的江泌,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但他刻苦好学。江泌住在一间小西屋里,月亮一出,便在屋内窗下,坐在床沿上读书。一会儿,月亮偏升到东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凉,走出屋门外,斜倚着门框读书。夜静更深月西归,江泌爬上屋顶,追着月光看书。有一次,他实在困极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从房顶跌了下来。他忍着痛,咬着牙又爬到房顶,依旧苦读起来。这个典故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4.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个书生名叫高凤。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来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这时,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15.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骑着牛,去拜访大学问家包恺。他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骑着马,在路上见到李密,就拉着缰绳跟在他后面,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于是,杨素与李密谈论起来,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16.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55门,全书共1000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所以叫《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17.顾炎武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从小勤奋学习:首先,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家风故事汇⑩ | 办厂兴学的状元郎——张謇
在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史上,状元一直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但这其中有一位“状元郎”与众不同,他以巨大的实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被人们代代传颂。这个人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状元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在考中状元的第二年就开始投身实业,先后开办了数十家企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还倡导“教育救国”,一生创办了各类学校近400所,涵盖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大学等教育阶段。张謇被誉为“中国的大实业家、大教育家”。
张謇家虽世代务农,但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尽量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5岁时,张謇就被送到私塾读书,在兄弟们中表现得最为聪慧。16岁时,他参加南通的州试,结果排在100名以外,先生大为失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如果有一千个人考试,录取九百九十九个人,唯一一个不被录取的人可能就是你。”张謇很惭愧,从此以后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勤奋刻苦,顽强不屈,终于在41岁时考取了状元,名震一时。
考取状元后,张謇进入翰林院任职。不久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残酷的现实惊醒了张謇。他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创办实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兴办教育。张謇联合上海、南通一带的富商,经过不懈的努力,创办了大生纱厂。纱厂在开办第一年即实现了盈利,此后即使遭遇战乱也依旧盈利,张謇的经商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此后他又陆续创办了农业、电力、交通、盐业、渔业等方面的企业,大都取得了成功。
秉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理念,张謇拿出大生纱厂的多年盈利,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民间私立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謇自己生活简朴,在办学上却出手大方,一生创办了近400所各类学校。
张謇为国奔波半生,45岁时才有了儿子张孝若。对于唯一的儿子,张謇寄予厚望,经常教育儿子要自爱自重、勤学立品,告诫儿子要记住“四不”,即:不说谎,不骄躁,不懒惰,不放纵任性。修好品德的同时,张謇还督促儿子勤奋学习、钻研学问,他说:“如果没有学问,没有技能,如何救亡图存?”
除了言语上的教育,张謇也重视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张謇生活非常朴素,平时吃饭就是一荤一素两个菜,衣服也不多,仅够换洗即可。他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这样写道:“能安居,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幸福。” 张謇曾辑录古人的七则诫子名言,精心编排成《家诫》,刻在石头屏风上,放在庭院的醒目之处,希望家人时刻铭记。《家诫》中,节俭是他最重视的一个内容。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孝若养成了勤奋、节俭、朴实的作风,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后,他除了帮助父亲经营企业,还多次受政府委托出国考察工商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张家良好的家风教育下,张孝若的儿孙们也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古代名人流传千年的家风故事,近现代革命英雄人物的家风故事,新时代楷模人物故事……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倾力打造“家风故事汇”,遴选汇集古今名人近200个优秀家风家教故事,反映他们在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方面的深远影响。“家风故事汇”分为家范传承、红色家风、时代风范三部分,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温暖向上的精神力量。
家风故事汇
传播好家风
来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
贵州大山网红女团3年带货1.3亿元
【刻苦勤学的名人故事;刻苦勤学的名人故事概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