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学习的成语《焚膏继晷》的典故详介
焚膏继晷:昼夜不息的求知精神
“焚膏继晷”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深意的成语,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作品《进学解》中的描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燃烧灯油来延续白日的时间,形容人们为了学习或工作而不分昼夜、持续不断的努力。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执着,更象征了一种不懈奋斗的精神。
成语背景与历史渊源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电力照明设备,夜晚的学习条件相对恶劣,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烛光或者油灯来进行夜间阅读和写作。然而,对于那些渴望知识的人来说,夜晚并非休息的时间,而是继续钻研学问的机会。“焚膏继晷”的故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据记载,“焚膏继晷”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06-820年),当时著名学者韩愈担任国子监博士一职。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勤奋好学之人,在教导学生时强调要珍惜光阴、勤奋努力。于是,他在《进学解》这篇文章里提到自己是如何“焚膏油以继晷”,即点燃油灯继续读书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同时还要“恒兀兀以穷年”,意思是终年累月地埋头苦读。这种对时间利用到极致的态度,成为后世学子们效仿的典范。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焚膏继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首先,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人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以及他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高度尊重。古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依然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日夜学习,这无疑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其次,“焚膏继晷”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时间都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学会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可以帮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优势。正如韩愈所言,“焚膏继晷”不仅是对时间的有效管理,更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投资。
最后,“焚膏继晷”还提醒着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只有像古人那样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并将这份激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焚膏继晷”这个成语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迈进。今天,当我们面对各种挑战时,“焚膏继晷”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最终一定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内容由AI生成
勤奋刻苦学习的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暗夜中的求知之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激励人心的求学故事,囊萤映雪便是其中之一,它承载着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熠熠生辉。
晋代,有一位名叫车胤的少年,他自幼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可家中贫寒,连买灯油的钱都难以拿出。每当夜幕降临,黑暗就成了他学习的阻碍。一个夏夜,车胤在院子里踱步思索,看到飞舞的萤火虫,灵机一动。他赶紧捉来许多萤火虫,放入用白绢制成的袋子里,微弱却闪烁的荧光汇聚在一起,竟照亮了书页。就这样,车胤在这点点萤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不懈怠。
与此同时,另一位少年孙康也在为学习条件发愁。寒冬的夜晚,他望着窗外皑皑白雪,突然想到雪的反光或许能用来照明。于是,他不顾严寒,捧着书本走到屋外,借着雪反射的光认真研读。雪花飘落,寒意刺骨,可孙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浑然不觉。
车胤和孙康,一个凭借智慧利用萤火虫的微光,一个不惧严寒借助雪的反光,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探索。这份在困境中求知的坚韧,在黑暗中寻光的执着,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囊萤映雪的故事,不仅是对勤奋学习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怀揣梦想,砥砺前行,用知识改变命运,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
“乐此不疲”的成语就出自于他!长江讲坛带读者走近刘秀的故事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尹佳丽
11月23日,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赵正鹏做客长江讲坛,分享《走近汉光武帝刘秀》,探索刘秀背后成功的故事。虽然已入小雪节气,但寒冷的天气挡不住听友们聆听讲座的热情,耄耋老人、带着孩子的中年人,还有求知若渴的年轻人汇聚一堂。除了现场爆满,线上直播间还有1.2万余名听友参与了本场讲座。
赵正鹏介绍,“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描述的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外形——身长秀丽,但刘秀的潜力往往不止于他的长相,更与他的性格魅力有关。他手不释卷,勤奋好学,厉行节俭,以俭养廉。刘秀不止“能文”,更“能武”,被称为“战神”。新汉昆阳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身为偏将军的刘秀因此一战而天下闻名,为起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刘秀有武谋,那他是否能治国理政呢?赵正鹏提到,“乐此不疲”这个成语出自刘秀。《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他坚持朝会,从不懈怠;他身先士卒,御驾亲征;他还善于听百姓的呼声。《后汉书》中记载有刘秀“广求民瘼,观纳风谣”;老当益壮的马援、病而不休的李通、渔阳郡太守张堪都是这一时期刘秀培养出来的勤政廉官;他闻过则喜,勇于纠错,正是他的虚怀若谷,才为东汉培养了很多人才。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刻苦好学的成语故事—刻苦好学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