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断案故事5则—包公断案故事5则概括

更新:05-22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民间故事 包公断案

包拯办案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此时宋仁宗正为三司使一职焦头烂额,因而并未采纳欧阳修的意见。但欧阳修的弹劾并非没有任何效果,过了一段时间,包拯才走马上任。

  包拯任三司使后不久,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下令裁减禁军年老年弱者一万余人。被裁员的士兵怨气满腹,大发牢骚。骁骑士兵张玉也在被裁之列,他怀疑是三司使包拯为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所以才暗中支持李参裁减士兵。愤恨之下,张玉直接闯入三司衙门,当众破口大骂包拯,由此引发了另一起风波。

  包拯开始认为张玉有精神病,先委托医生检查,得知此人正常后,便将其擒送殿前司。皇城司查明事实真相后上报朝廷,宋仁宗下令开封府审理此案。台谏官们纷纷上书指责张玉目中无人,竟敢当众欺凌大臣,不得不杀。于是,司法官员按照士兵违反阶级法,判处张玉死刑,张玉被杖杀。

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

  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

  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

  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

  “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

  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

  “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

  “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

  “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气。”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

  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牛舌被割案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公断案

  一日,包公出巡江南小镇,见一牧童正坐于一小道旁啼哭,便唤展昭上前问询。

  牧童正哭得起劲,忽觉有人拉他衣袖,擦擦泪眼,朝上一瞧,见是包大人一行,立刻上前跪下,直喊冤:“冤枉啊,包大人! ”

  “当今天下太平,何来冤枉?”

  “大人啊,我家那头小牛说我欺负她!”

  “这可奇了?你慢慢道来。”

  “大人,您可知道,我每天为她梳毛、喂水,找最好的草给她吃,还吹最好的乐曲给她听,可她竟不识好歹,说我欺负她!好心却不得好报,这不是冤枉我吗?包大人可要为小民作主啊! ”

  “真有此事?展昭,传小牛!”

  ……

  “小牛,你家牧童说你冤枉他,可有此事?”

  “大人,您是明白人。俗话说,人善被人欺,牛善被人骑。我这主人天天骑着我到处闲逛,我累的够呛,他倒有心情吹什么短笛,声音也真够难听的,还说什么‘牧童横笛频频吹’,吹得我心烦意乱。您说,是他冤枉,还是我冤枉?请包大人明鉴!”

  “恩,恩,恩……”包公捻着胡须,沉思着。

  此时,展昭上前,附在包公的耳畔,轻声道:“大人,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还是尽快脱身吧!”

  “咳,咳……”包公故意干咳了几声,道:“牧童,小牛,你们听判,牧童,罚你下辈子做小牛;小牛呢,罚你下辈子做牧童。角色互换,试试看!展昭,起轿!”

  “啊!……”

  “啊!……”

民间故事:包公断案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包公断案。集市上,人潮汹涌如潮,叫卖声此起彼伏,仿若一曲嘈杂的交响乐。一个身着破旧布衫的小孩,脸蛋脏兮兮的,却难掩那一双大眼睛里的纯真与期待。他的小手紧紧攥着几枚铜钱,那是他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此刻,他满心欢喜地穿梭在人群中,目标明确地朝着那个散发着香甜气息的糖饼摊奔去。

糖饼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向他招手。小孩兴奋地把手中的铜钱递向摊主,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即将到手的美味。摊主刚要接过铜钱,突然,一阵骚乱从旁边传来,人群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瞬间乱作一团。小孩被挤得东倒西歪,他心里一阵慌乱,下意识地抓紧手中的铜钱。待人群稍稍平静,他准备再次购买糖饼时,却惊恐地发现,手中的铜钱已然不见。

小孩的脸瞬间变得煞白,嘴唇微微颤抖,眼眶里的泪水迅速聚集。他慌乱地在周围的地上寻找,小小的身影在人群的腿间穿梭,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他的心里充满了无助,脑海里不断回响着母亲辛苦挣钱的画面,那几枚铜钱是他对甜蜜的期待,也是对母亲辛劳的慰藉。可如今,一切都化为泡影。小孩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望着糖饼摊,泪水终于夺眶而出,那哭声在喧闹的集市中显得格外凄惨。

正值包公携护卫巡视至此处,那悲戚的哭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包公迈着沉稳的步伐,分开人群走近小孩。他身着一袭黑袍,官服上的图案在阳光下威严尽显,面庞方正,剑眉斜插入鬓,双眸深邃有神,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见小孩哭得伤心,包公微微俯身,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孩子,莫要哭泣,且将事情与本官细细道来。”

小孩抽抽噎噎地把经过讲完,包公直起身子,目光冷静地扫视着四周。他深知这集市鱼龙混杂,要找出小偷绝非易事,但他决心已定,不能让这小贼逍遥法外,更不能让孩子平白受屈。于是,他果断下令在原地设公堂审案,命护卫迅速维持秩序。

消息如长了翅膀般传遍集市,众人皆好奇不已,纷纷围拢过来。一时间,公堂周围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交头接耳,都在猜测包公将如何破这无头公案。包公端坐在临时公案之后,神色肃穆,双手置于案上,不怒自威。他目光如炬,缓缓开口道:“诸位乡亲,今日这孩童于光天化日之下在集市遭窃,此乃对我朝律法与公序良俗之公然冒犯。若有知晓内情者,务必如实禀报,若有隐匿包庇,定当严惩不贷!”话语掷地有声,人群中顿时安静下来,现场气氛凝重而紧张。

包公开始逐一询问小孩周围的摊主与路人。众人面对包公的问询,神色各异,有的坦然自若,有的则略显紧张。此时,一个身形瘦小、眼神游离不定的男子进入了包公的视线。那男子站在人群中,本想低调地混过去,却不想被包公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不安。

包公目光如鹰隼般锁定男子,声音低沉有力:“你,上前来说话。方才在那孩子附近,可曾看到什么异常之处?”男子听到包公的喝问,身体猛地一震,眼神闪烁,结结巴巴地回道:“大……大人,小的一直忙于自家生意,并未留意周遭之事。”包公眉头微微一皱,他紧紧盯着男子的眼睛,似乎想要从中看穿他的谎言。

就在包公思索之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缓缓开口道:“大人,老身当时虽未看清全貌,但隐约瞧见那孩子身旁有道黑影一闪而过,速度极快,实在难以辨清模样。”包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中明白这小偷必定善于隐匿身形,不好捉摸。

随后,包公下令衙役在集市各处仔细搜寻,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衙役们不敢懈怠,四散开来认真查找。不多时,一名衙役在集市角落的一个隐蔽之处发现了一块石头。那石头表面沾着新鲜的泥土,似乎是被人匆忙放置于此,而在石头底下,压着几枚铜钱,数目恰好与小孩丢失的一致。

包公凝视着这块石头,心中暗自思忖:这石头出现得太过蹊跷,定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小偷故意留下误导众人,还是另有隐情?周围的百姓看到这块石头,也都纷纷议论起来,猜测包公将会如何从一块石头上找出真凶。

包公的目光紧紧锁住那块石头,眼神中透着一股让人捉摸不透的深邃。突然,他向前一步,对着石头高声喝道:“石头啊石头,你今日可见证了这铜钱被盗之事?你若有灵,便给本官宣示真相。”此语一出,人群顿时一片哗然,众人面面相觑,皆以为包公这是急糊涂了,竟对着一块毫无生机的石头说起话来。

然而,包公面色沉稳,不为所动,命衙役将石头小心翼翼地搬到公堂之上。百姓们好奇心顿起,纷纷围拢过来,里三层外三层,都想瞧瞧这出“石头审案”的奇景究竟会如何发展。包公围着石头缓缓踱步,像是在与一位老友交谈般轻声说道:“石头,你莫要害怕,此处有本官为你做主,只管如实道来。”

此时,那真正的小偷正躲在人群之中,听到包公对石头的问话,心中不禁打起了鼓。他暗自思忖:“这包公向来断案如神,难道他真有什么法子能让这石头开口?莫不是他已看穿我的把戏?”他越想越慌,额头渐渐沁出细密的汗珠,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起来,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却又不敢轻易逃离,生怕引起他人的注意。

包公一边留意着众人的神情变化,一边继续对着石头说道:“你若是被那小偷用来藏匿铜钱,便晃动一下,好让本官知晓。”说也奇怪,就在包公话语落下的瞬间,那原本静止的石头竟像是听懂了他的话一般,真的轻轻晃动了一下。这一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呼,惊叹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众人皆被眼前这神奇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对包公的敬畏之心更甚。

包公见石头晃动,心中已然笃定。他霍然转身,目光如电,再次扫视围观的人群。瞬间,他的视线如利箭般射向那个之前表现可疑的男子,一步上前,大声喝道:“你这贼人,还想狡辩到几时!这石头已然昭示了你的罪行,还不快快认罪!”

那男子听闻,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他的脸色煞白如纸,身体如同风中落叶般瑟瑟发抖,知道再也无法隐瞒。他哆哆嗦嗦地求饶道:“大人,小的……小的知罪了。小的本是见财起意,看那孩子年幼可欺,便趁乱偷走了他的铜钱。原以为将铜钱藏于石头之下,便可神不知鬼不觉,哪晓得……哪晓得这石头竟会出卖小的。大人饶命啊!”

包公脸色冷峻,怒视着地上的男子,声色俱厉地说道:“你这恶行,不仅让这无辜孩童遭受委屈,更破坏了集市的安宁与公序良俗。本当将你严惩不贷,念你尚知认罪,姑且从轻发落。将你偷盗之物尽数没收,重打二十大板,以儆效尤,让众人知晓,本官绝不姑息任何违法犯罪之举!”

小偷闻言,如丧家之犬般瘫倒在地,衙役们迅速上前,将他拖了下去。板子落下,伴随着小偷的惨叫,正义得以伸张。包公转身,看着仍在抽噎的小孩,眼神瞬间柔和下来。他轻轻蹲下身子,温言抚慰道:“孩子,莫要害怕了。铜钱已为你找回,此后定要小心谨慎,莫再让歹人有机可乘。”小孩抬起泪汪汪的眼睛,望着包公,用力地点了点头,破涕为笑。

随着小偷被惩处,此案圆满审结。包公整了整官服,带着护卫继续踏上巡查之路,身影渐渐消失在小镇的尽头。然而,“石头案”的传奇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小镇里泛起层层涟漪,成为人们日后茶余饭后永不厌倦的谈资。

每当夜幕降临,小镇的百姓们围坐在一起,便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起这个故事。家长们总会借机教导孩子:“瞧见了吧,善恶终有报,做人啊,得老实本分,莫要像那小偷一般,心存恶念,否则终会受到惩罚。”而孩子们则瞪大了眼睛,听得津津有味,对包公的智慧和公正钦佩不已,包公的形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逐渐高大起来,成为了正义与公平的化身。

在小镇的偏僻角落,那小偷在受过刑罚后,拖着伤痛的身躯,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若不是包公的明察秋毫,自己恐怕会在罪恶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直至万劫不复。从此,他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时常在劳作之余,望向包公离去的方向,眼神中不再有恐惧与狡黠,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敬畏与感激。

集市上的摊主们经此一事,也变得格外警觉。他们相互照应,留意着往来人群中的一举一动,生怕再有歹人趁机作恶。而那原本普通平凡的石头,因着这场奇案,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有人说它是包公正义之气的感召,才得以开口揭露罪恶;也有人说它本就是神灵降世,专为守护小镇而来。无论何种传言,它都静静地伫立在小镇的一角,仿佛在默默见证着小镇的变迁,守护着这里的公正与安宁,让每一个心怀不轨之人望而却步,也让每一个善良的灵魂得到慰藉。

包公断案(民间故事)

包公在民间传说中,他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因此人送外号“包青天”。下面我给大家讲三个包公断案的故事。

包公

一天,包公正在坐在天长县的县衙书案前研读卷宗。突然一个农民装扮的人匆匆忙忙来到大堂之上。他“扑通”往下一跪,大声喊道:太爷,我家的牛今天不知被何人割去了牛舌头。希望太爷为小民抓住那个割我牛舌头的人。包公看了一眼那农民,然后低声对他说道:”要想找到割你牛舌头的人并不难,你现在回去就把你家那头牛偷偷杀掉,然后把牛肉分给你的邻居们。”

农民想了一下,觉得既然他家的牛舌头被人割掉了,即使他不杀掉,那牛也活不好了。因此回到家不动声张地就把那头牛杀了,然后按照包公的吩咐把杀好的牛肉分给了邻居。

耕牛

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耕牛是种田的得力助手,因此很多王朝都不允许农民私自杀牛,特别是在宋朝,如果农民私自杀牛,是要被官府追究而坐牢的,如果发现有私自杀牛而向官府举报则可以得到50贯到100贯赏金。

果然,过没有多大一会儿,有个人就慌慌张张的来到县衙,他“扑通”往县衙大堂前一跪,然后高声向包公举报那个农民在家私自宰杀耕牛,并且还向包公讨要赏钱。

包公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低声问道:你是如何知道他杀牛的?”“因为他把杀好的牛肉分给我了一块。”那人回答道。“人家既然把牛肉都分给你了!你为何还要举报他?”包公又问道。那人听包公这么一问,竟然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来。这时,包公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大胆狂徒,为何要把人家的牛舌头割掉,还不快快讲来!”那人听包公这么一问,吓得瘫坐在地上,只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割掉邻居牛舌头的起因和过程说了一遍。原来,那人和邻居因为钱财纠纷而心生怨恨,昨天,他趁邻居家没有人,就翻过墙把邻居家的牛舌头给割掉了。等邻居好心送给他牛肉时,他竟然想趁机再大捞一把。没有想到自己的做为被却被包公识破了。

最后,包公打了那人四十大板并且还罚他给邻居买了一头新牛。

包公在定远当县令时,他也遇到一件稀奇案件。

一天,一个富商和一个乞丐相互纠缠着牵着一匹马来到县衙前。他们都鸣鼓喊冤,随着县衙鼓声响起,人们纷纷来到大堂之下,看究竟是何人鸣鼓喊冤。包公听到鼓声后,也来到大堂之上,他让王朝,和马汉把击鼓之人带到大堂之上。

可是等那个富商和乞丐来到堂下跪下后,他们都说这匹马是自己的。包公看了他们一眼,让他们说出事情经过。

那个富商说,这匹马是自己花五十两银子半个月前在福建买的,今天,他骑着这匹马经过本地时,突然感到内急。于是他就把那匹马栓到路边树上,然后自己去偏僻处小解。谁知等他回来后,却发现那马不见了。于是,他慌忙去找。终于,在县城城门处,他看到了这个乞丐拉着他的马正往城里去。那个乞丐听富商这么一说,急忙分辨道,这马是自己半个月前在野外捡到的。富商听乞丐这么一说,就讥笑他道:“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用啥去养马?”乞丐听富商这么问他,他立即反驳说自己拿乞讨回来的食物去喂那马。围观的老百姓见状都议论纷纷说,富商说的有道理,可是乞丐说的也不错呀。包公听他们在堂下挣的不可开交。就摆摆手让富商和乞丐各站一边。随后又让衙役把那匹马牵到后院去了,接着他又对另一名衙役低声耳语了一番。那衙役听包公说完也匆匆去了后院。围观群众见衙役把马牵走后,都说看来这马要归官衙了。

谁知,过来一会儿,就听里面一声鞭子响,那马竟然从后院自己出来了,只见它直接来到富商跟前,然后用头直蹭富商。包公看到这里,“啪”地一声把惊堂木一拍,然后厉声对乞丐呵斥道:“大胆乞丐,大白天竟敢牵人马匹,来人,给我拉下去重打四十大板。”众人见此纷纷表示不解之意。包公随即解释道:他二人都说自己和这马已经相处了半个月了,马是有主人概念的,因此,我让人把那匹马牵到后院,然后让二人站开。接着我让衙役狠狠地用鞭子抽那马一鞭子。那马感到疼痛后,就会主动找它主人了。

包公在清水县做县令时,也断过一次“书生和商贩争夺丫鬟案”,至今还在那儿广泛流传。

一天,包公在清水县衙正在同夫人喝茶聊天。突然县衙外面人声鼎沸。接着县衙外的鸣冤鼓“咚咚”响了起来。包公于是立即辞别夫人,然后换上官服快步来到大堂之上。

县衙

他刚在大堂公案后坐好,就见一个书生模样和一个商贩模样的人扯着一个年轻女子来到了大堂之下。包公帮让王朝,马汉让二人分开。然后问他们为了何事在这里争来争去。此时,那个书生模样的人对包公说道,自己是个举人,从江西而来,打算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所带的墨快用完了!所以今天路过此地,打算带着贴身丫鬟去笔墨店买点墨,可是自己刚刚买完墨,想要走时,那个小贩竟然拉着自己的丫鬟就要走。

鸣冤鼓

而那个小贩却说自己是给笔墨纸砚店送货的小贩,今天他带着这个丫鬟刚给这家店送完货,谁知这个书生竟然想把自己的丫鬟给拐走。

包公听他二人说完之后,就问那个长相清秀的丫鬟是怎么回事。谁知那个丫鬟竟然只会“阿巴阿巴”说,原来此女是个哑巴。

随后包公又问二人谁有丫鬟的卖身契,可是二人都说没有随身携带。如果把卖身契拿到此处,需要二十天左右。

包公看到此处,不禁皱起了眉头,堂下众人也纷纷议论起来。谁知,包公突然让那个丫鬟上堂帮自己研磨。那个丫鬟听后立即来到大堂之上,只见她铺纸研磨一气呵成。包公刷刷地写好判词后,首先把那判词交到那小贩手里,结果那小贩接过判词后竟说自己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根本看不懂这判词写的是什么。包公听到这里,立即让衙役把那小贩摁倒在地,然后对他训斥道:“大胆狂徒,竟敢大白天强抢民女,真是不想活了。来人呐!给我重打八十,然后押回南监。”

丫鬟

那小贩听包公这么一说,吓得竟然瘫坐在地。众人见此情景,无不感到诧异。包公接着对众人解释道:“刚才我让丫鬟给我铺纸研磨,发现她十分熟练,然而我把写好的判词给小贩看时,小贩竟然说自己目不识丁,这样的话,这个丫鬟一定是书生的!”

众人听后莫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包公断案故事5则—包公断案故事5则概括】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包公斩陈世美的故事—包公斩陈世美的故事有哪些 下一篇:包公断案的小故事20个;包拯最经典10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