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婚次日新娘自尽,包拯:把上联贴街上,对出下联者是凶手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铁面无私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在历史上,包拯时常以断案高手的形象出现,在幼年时期就初显破案才能,影视剧中《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著名案件让老百姓们如数家珍。
包拯还曾用对联破了一个千古奇案,让人啧啧称奇。
这个案件“古怪”之所以古怪,是因为在新婚次日,新娘就上吊自尽,包拯便说道:把上联贴街上,对出下联者便是凶手,而这个对联,还曾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出现过。
包拯在公元999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家里是书香门第,28岁时考中了进士,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的知县。
他一生中升迁20多次,最高官职达到了枢密副史,1056年担任开封知府,当时开封是北宋的京城,包拯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这个官职虽然不是很高,但当朝的皇帝对他很信任,赐予先斩后奏的权利。
包拯一生断案无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为人刚毅敢弹劾宰相,有时还会怒怼皇帝。
传说包拯有三大铡刀,曾先斩后奏杀了庞太师的儿子,还开铡怒斩附马陈世美。
有一次包拯带着几名侍从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小镇上后,决定找一个地方投宿,沿街而行时看到有个老翁正坐在台阶上流泪。
包拯连忙上前询问:“请问这位老翁,何事伤心?”
老翁低头不语,只是默默流泪,脸上的表情十分伤感。
包拯等人提出借宿时,老翁连连摆手拒绝:“实不相瞒,这几天家里才死了人。”
包拯愿闻其详,老翁见来人气宇不凡,就连忙把家里几天来的遭遇和自己儿子即将问斩的事告诉给了包拯。
这位老翁姓徐,老两口已经50多岁了,有一个18岁的儿子,两人对他十分爱护。
儿子到婚配的年纪时,媒婆介绍了邻村的一个姑娘,这个姑娘美貌贤惠、知书达礼,从小饱读诗书十分有才气。
徐家老两口看了非常喜欢,就下了聘礼,为18岁的儿子定了亲。
徐家的家境不错,女方对他们家也很满意,两家就张罗着为小两口举办婚礼。
婚礼当天徐家张灯结彩,院子里挂满了红绸,丫环小厮们在院子里忙忙碌碌招待宾客,当日来宾众多,有徐家的亲戚朋友,还有新郎的同窗。
吃完酒席后,就是入洞房的环节,新娘子知道新郎也是一个读书人,平日里时常和同窗好友一起对句,就想试探下新郎的才华。
新郎接待完宾客,已经喝得有几分醉意,他听说要对句,就轻松地说:“这有何难?”
新娘隔着房门说了一个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一听到谜面就愣住了,这是一个连环对的形式,看起来简单却很费心思,句中有三个字是同音字,“阁”还是“各”加上偏房部首。
新娘开着玩笑说:“你若对不出下句,今晚就不许进洞房。”
新娘本想开个玩笑,也不是真的不让新郎进门。
但新郎是一个办事十分认真的书呆子,一听新娘这样说,就赌气出了门,跑进了学堂。
新郎到了学堂以后,酒已经醒了一半,就在那里安心地想对子,冥思苦想也想不到答案。
新娘子本来想逗逗新郎,给新婚增添一些情趣,没想到新郎如此迂腐,等了很久都不见新郎回来,只好将衣服脱了,独自一人钻进被子里睡了。
第二天早晨新郎回到家中,新娘发现他愁眉不展,便奇怪地问:“你怎么了?”
新郎瞪了她一眼,无奈地说:“你还不知道,明知故问?”
新娘子也有点生气,表示:“我真是不知道。”
新郎说:“我就是为对不出你的对子而费心呢。”
新娘子一听更加奇怪:“昨晚皓月当空,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对上了吗?要不我能让你入洞房吗?”
新郎这时懵圈了:“我何时曾回过家?一整夜都在学堂里,天亮以后才回来的。”
新娘子还想再问,却突然住了口,浑身上下一阵冰凉,顿时脸色煞白,她失魂落魄地走进自己的房间里,悔恨地泪流满面。
新娘冰雪聪明,听到新郎这番话已经知道昨天晚上进门的那人不是新郎,是自己引狼入室,让坏人钻了空子。
古时的女性对名节十分在意,出了这样的事,悔恨也来不及了,新娘又急又气羞愧难当,竟然用一根白绫自尽了。
新娘在结婚第二天上吊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娘家人闻讯后痛哭流涕,好端端的女儿嫁过来第二天就死了,肯定是女婿逼死了女儿,娘家人写了状纸把此案报到了官府。
官府第一反应也是新郎作案,他们把新郎抓了起来,还没有经过细细审问,就认定是新郎杀妻。
新郎当然不愿意承认,刚开始也大喊冤枉,但经过官府的一番严刑拷打,新郎被逼招认了,官府让他签字画押,不日将问斩。
徐家的老父母听到儿子被问斩的消息心急如焚,但老两口申诉无门,徐母急得跳河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悽惨落魄。
包拯认真地听老翁诉说了这一桩离奇的案件,也觉得十分难受,他觉得此案并不简单,便安慰老翁说:“这事还有转机,老人家不必太过伤心,你儿子或许还有救。”
老翁听了包拯的话十分惊讶,连忙将包公一行人迎进屋里,好生招待。
包拯仔细推敲案件的经过,为了探明该案的原委,还叫来徐家的小厮和丫环们仔细询问,并做了笔录。
当天晚上包拯住在徐家时,他一时也没有头绪,一边思索,一边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侍从帮他搬来一张椅子,包拯就坐在椅子上,在院子里和侍从闲聊了起来。
此案破案的关键在于新娘前一晚的那副对联,凶手正是对出了对联,才进入了新娘的房间,以至于酿出了惨祸。
此时新娘已死,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包拯只能想着先把对联对出来,此时夜深人静、皓月当空,包拯凝望着一轮明月苦苦思索。
在徐家的院子里,梧桐树叶被轻风吹得沙沙直响,包拯就坐在椅子上,倚在梧桐树的旁边。
这样的场景让他突然有了灵感,顿时茅塞顿开,心中有了答案。
包拯兴奋地来到了县衙,把答案记在纸上,第二天清晨就命令手下上街贴出了告示。
告示上写道:开封府要招一名非常有才学的书生任职,欢迎有识之士到县衙应试。
当地的百姓都知道开封府包大人一言九鼎,有很高的威望,所以都没有怀疑包拯使的是一出“反间计”。
读书人埋头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功成名就,这无疑是一个好机会。
告示吸引了很多有才学的书生报名,很多书生们都欢呼雀跃,想摩拳擦掌一试身手。
应试者来到县衙后,包公出了一道对联的考题:“等登灯阁各攻书。”让书生们对出下联。
刚开始书生们觉得这个对联非常容易,纷纷提笔尝试,过了一会却摇头叹息,败下阵来。
所有书生们交出答卷之后,包公选中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考生,他看到这个下联心中大喜,“称赞”地点了点头。
这个考生以为自己的表现受到包拯的称赞,顿时喜不自禁,他大着胆子问包拯:“不知大人委派小人何官?”
包拯听了考生的话哈哈大笑,将惊堂木一拍,这个考生吓得魂飞魄散,马上笑不出来了,在场的待从们一拥而上,把他扣押了起来。
包拯让侍从把新郎带了出来,新郎也确认这个考生就是他在新婚之夜遇到的同窗好友。
经新郎的指认后,可以确认这个考生就是在婚礼后瞒天过海、糟蹋新娘的罪犯。
这个考生只得乖乖地招供作案的经过,在参加婚礼当天晚上,他发现新郎没进洞房,而是在学堂里独自冥思苦想,便上前询问新郎为何没去陪伴新娘。
新郎把上联告诉了这个考生,原本想让同窗帮个忙,没想到这个考生马上打起了坏主意。
他溜到新娘房门前,模仿新郎的语气跟新娘对句,新娘听到这个“假新郎”天衣无缝地答对了下联,便放他进了门。
这个考生就恬不知耻地当了一回新郎,第二天趁着新娘熟睡后又溜之大吉。
幸亏包拯明察秋毫,把罪魁祸首找了出来,考生间接害死了新娘和徐母,他得到了终身流放的下场。
此案对现代人来讲非常不可思议,新娘在当晚入洞房时为何连新郎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以至于让一个陌生人钻了空子。
在古代有很多包办婚姻,有些新娘和新郎在结婚前没见过面,直到入洞房后,新郎挑起新娘的盖头,才算正式见面。
虽然两人有过短暂的交流,新娘听到过新郎的声音,但毕竟不熟悉。
新娘子只把这个对联告诉了新郎一个人,她没想到新郎把对子告诉了别人,引起了天大的误会。
案件中凶手对出下联“移椅倚桐同赏月”,为何包公就能断定此人是凶手,也不怕会抓错人,如果那个凶手不来应试,抓捕计划就难以成功,考生为何要那么傻,去自投罗网呢?
新娘在自杀前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提供了重要线索,说明下联跟梧桐树有关,所以凶手确凿无疑。
凶手已经知道自己色胆包天害死了两条人命,而包公出了同样的对联后,他依然上钩了。
其实新郎只跟凶手一人提过上联,这个考生早就成了怀疑对象,对对联的过程只是为了再确认一下罪犯,也让凶手更快地招供,凶手早已是瓮中之鳖。
这故事经过老百姓口口相传,增加了很多戏剧色彩,故事中的漏洞也成了“无巧不成书”。
这个千古奇案因为有了包公,更加离奇精彩,包公的形象也因为一个个探案故事变得更加神乎其神。
后来这个案中的对联也成千古绝对,在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出现了很多的诗词和对联,这副对联也出现在电影中厢房前的柱子上。
包公本人经过后人的一些艺术加工后,跟真实历史上的形象大相径庭,据史料记载,包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并非影视剧中的样子。
老百姓眼中越是铁面无私的人,就越是脸黑且不苟言笑,戏剧中的白脸代表奸臣,红脸则代表忠诚的形象。
包拯慢慢成了黑脸,额头的月牙是他特有的形象标志,这是为了塑造公正而铁面无私的形象,他的形象是被神化了。
传说中包拯“日断阳间夜断阴”,日夜忙个不停,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晚上还要到阴间主持公道,额头上的“月型脑门”就是起到两界“通行证”的作用。
后世一些老百姓们将他奉为神明,认为包拯是奎星转世。
多年以来,河南和安徽两地一直有“包公家乡之争”。
包拯曾担任开封府的知府,在河南开封有个包公湖,湖边建有包公祠和开封府。
连影视歌曲中都有那句歌词:“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河南开封人。
直到1973年,安徽合肥市要修建一个钢铁厂,在迁移墓园时发现了包公真正的家族墓园,古人有强烈的乡土情结,死后也要落叶归根,扶棺回乡,所以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士。
多年以来人们对包公的敬仰滔滔不绝,包公是正义清廉的化身,他的断案故事讲不完,在老百姓的追捧下,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很多名臣良将,像包拯这样深受百姓喜爱,又没有争议的人物很少,包拯一生浩然正气,流传了许多佳话,不愧是千古名臣。
小小说月刊:包公巧破对联案 2017年5期
民间故事:包拯断案
包拯清正廉洁,不畏权贵,真正地做到了大公无私。对待权贵,包拯一如既往,从不畏惧,面对亲情,包拯也能大公无私,做到一视同仁。包拯堪称一代贤臣,其所作所为更是让世人难忘。
世人都知道包拯的清正廉洁,殊不知包拯的清正廉洁是建立在明察秋毫之上的。何为明察秋毫,实则是包拯能够公正客观地断案,无论涉案人员是谁,包拯都可以给出一个最为公正的结果。
相传,包拯曾经为了破案出了一个上联,一书生对出下联后,包拯却断定这个书生就是凶手。包拯是以何依据判断的?他又是如何判断凶手的?
包拯在天长县当县官的时候,曾侦破一件大案,也就是包拯通过对对联破解的案子。事情到底怎么回事呢?还得从头说起!
那天,包拯带领手下人到民间访问情况,包拯在百姓之间问了大半天。百姓都说现在的县里政治清明,不像之前的县官在任那样。包拯体察一圈民情后回到府上,却在家门口发现一对老夫妇哭得撕心裂肺。
包拯见状赶紧上前询问,老夫妇哭着说到自己刚过门的儿媳妇被人玷污了,如今,儿媳妇含恨自杀,他们却不知道凶手是谁。包拯一听,当即承诺老夫妇势必还他们一家公道。
随后,包拯展开调查才知道老夫妇的儿媳妇因入错了洞房,才含恨自杀的。
据悉,事情是这么回事,老夫妇儿子新婚,新娘子饱读诗书,为了增添新婚乐趣,便给新郎提出一个上联,说是新郎对出下联后,方才可以入洞房。
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新娘起床看到愁眉苦脸的新郎,才知道自己竟然和别人入了洞房。随后,新娘感觉无颜面对世人,选择了上吊自杀。
包拯找到新娘自杀的线索,便是新娘所提出“点灯登阁各攻书”得上联。包拯决定以新娘对联为线索,进而找出真凶,还老夫妇一家公道。
包拯猜想:新娘提出的上联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想必新娘一定误以为对出下联的是丈夫,方才与其圆房的。
接着,包拯以上联为切入点,对外宣称朝廷选拔人才,能够对出下联者将被重用。随后,很多人都来应试,但是只有一人所答符合要求。
这个人是新郎的哥们,对出下联为:“移椅倚桐同赏月”。听到此人对出下联以后,包拯大喊:“你就是凶手!”随后,经过一番审问,果不其然,这个新郎的哥们竟是代替新郎入洞房的凶手。
据悉,当时这个人想到新娘的下联后,便偷偷进入屋里告诉了新娘,之后,他顺理成章地做了一次新郎,并与新娘入了洞房。他本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怎奈遇到了包拯。
就此,此人间接罪名成立,经过审问,此人被处以终身流放的刑罚。最终,案情大白于天下,包拯以其聪明才智侦破大案的事情也传遍了天下。
包公断案:姑娘深夜拉和尚进屋,命丧身死,包公奇计鬼魂断案
人不风流枉少年,尤其是自诩风流的读书才俊,往往如此。孝感县就有这样一位秀才,名叫徐献忠,年方十八,生的眉清目秀,面红齿白。
徐献忠家对门住着一位屠户萧复汉,家中有个女儿叫做漱玉。萧屠户生的五大三粗,可女儿却是如花似玉,天生丽质。漱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日坐在二楼闺房做女红。漱玉的二层小楼靠着街,徐献忠每日楼前经过,一男一女两下想看,眉目传情,时间一长互生爱意。
一日,徐献忠从漱玉楼下经过,看女子正凭栏而望。见周围无人,徐献忠搭讪调笑,言语挑逗她夜半相会。漱玉听了也不恼怒,微笑点头。夜里,徐献忠从后门而进,上楼与漱玉相会。一双男女郎才女貌,互有情愫,独处在一室自然情不自禁。一夜欢好及至天色微明,徐献忠下床穿好衣服,与漱玉相约夜间再来。
漱玉道:“开门走梯,恐怕会被人发现。今晚我准备一匹白布垂到楼下,你在楼下抱紧白布,我拉你上来,岂不是方便!”徐献忠听了自然高兴,当夜依言而行再次相会。二人如此过了半年多,他们自以为无人知道,岂不知邻里无人不知,只瞒着萧屠户夫妻俩。
一夜,徐献忠因朋友请喝酒,并未来和漱玉相会。有一个和尚明心,夜里在街上叫街,到漱玉楼下见有白布垂下。他心想肯定是这家人晒布忘了收,不如顺手偷走发个小财,和尚走上前扯布,忽然另一头有人把布往楼上拉。
这个明心虽然挂着和尚名号,可平时常在市井厮混,没什么不明白的。见有人往上拉布,当即明白这是有婆娘拉相好的上楼相会。他也不做声,抓紧白布任凭楼上的拉自己上去。进了屋子,果然见到一位如花似玉女子,和尚心中大喜,说道:“小僧和娘子有缘,今日相会感激不已。”
漱玉盼得是徐情郎,哪想到拉上来个和尚,顿时慌了神,恳求道:“我等的是徐家公子,怎能和你私会?我把头上银簪给你,你快下楼去。”
“是你拉我上来的,不相好一次怎么能走?”说完和尚冲过来抱着漱玉,强行求欢。漱玉哪里能答应,见挣脱不了,当即大声呼救。夜深人静,让她高声呼救,必定引来兵丁。和尚气急败坏,抽出随身捅进了女子胸膛。看漱玉气绝,和尚摘下她银簪、耳环、戒指,匆匆跑了。
次日,漱玉母亲做好了早饭,可女儿半天也没下来。她上楼去喊女儿,一推门就见漱玉胸口染血,躺在血泊之中。漱玉母亲瘫在地上高声惊呼,萧屠户和几户邻居被哭声引来,见女儿身死,夫妻俩趴在尸体前悲天跄地。
等萧屠户哭声稍止,有好事邻居凑到萧屠户身边说道:“你女儿漱玉和徐献忠私会了半年多,昨夜徐献忠在朋友家喝酒,莫非酒后来此和你女儿有了争执?”其他邻居也纷纷出言附和。
女儿惨死,众邻居又议论纷纷,痛失爱女的萧屠户当即去开封府告了状。包公摊开状纸,只见上面写道:恶贼徐献忠,贪淫好色。昨夜酒醉后溜进小女漱玉闺房,欲要。小女抵死不从,徐献忠恼羞成怒,拔刀刺死漱玉,之后还盗走小女身上银簪首饰。此事左右邻居都可作证,望包青天为民做主,铲除恶人。
包公看清了案由,立刻派出公差拘来原告、被告和一干人证。
包公先问萧屠户邻居案情,左邻萧美、右邻吴凡供诉:漱玉住在沿街二楼,与徐献忠私会已有半年,此事只有漱玉父母还不知道。至于昨夜是不是他杀了漱玉,以及缘由,实在不知。
徐献忠赶紧辩解:“通奸的事瞒不过众人,若是要问此罪,我甘心承认;但的事委实不是我所为,无论何时何地也不肯认。”
“你分明是只认轻罪,用以抵赖重罪。我女儿房里只有你去,的不是你还能是谁?”萧屠户满脸是泪看向包公,“大人,小女死得凄惨,不用大刑这恶贼一定不招供,求大人发落!”
包公转头看着徐献忠,心想这年轻人看着心慈面善,不像凶恶之徒,因此问道:“你与漱玉相会时有人在楼下走动吗?”
徐献忠仔细思量一会,答道:“我二人相会时都是在深夜,街上并无行人走动,只有叫街和尚明心偶尔经过。”
包公微一沉吟,对堂上众人道:“案由复杂,将徐献忠暂且收进大牢,其余人回家听遣。”
下堂回到后厅,包公找来公差王忠、李义问道:“徐献忠说的那个叫街和尚住在哪里?”
王忠道:“住在乾元桥边的城隍庙里。”
包公招手把二人叫到身前,耳语一番,两位公差听完点头离去。
当夜,明心和尚敲着木鱼去叫街,三更十分,他晃晃悠悠回到乾元桥准备休息。刚走到桥边,只听桥下传出一阵凄惨鬼声,那声音如泣如诉,甚是悲惨。明心吓得双腿发软,跌坐在地,瞪大眼睛,满头冷汗。
那鬼声像是一个妇人,边哭边叫道:“明心明心,你要对我非礼,我不从你就杀了我。我阳数还未尽,无端死在你刀下。既杀了我,还抢我簪环首饰,此事我已经告到那里,今日他派两个鬼差和我回来取你的狗命。”
明心吓得牙齿打颤,哭求道:“我一时欲火攻心要对你非礼,看你不从还要喊叫,我一时心慌才杀了你。明日我请人做法事超度你,求你放过我,别要我的狗命。”他说完砰砰扣头不止,涕泪横流求女鬼放了自己。
忽然,两个公差从桥下冲出来,用铁链锁住了明心。和尚惊慌道:“是鬼差?别抓我!”
王忠哈哈笑道:“包大人命我抓你,放心吧,我不是鬼差。”
原来,这是包公命两公差雇了一个妇人,故意做出鬼声,吓出明心实话。和尚被带到大堂,公差把他强行非礼漱玉不成,挥刀,抢去簪环首饰之事,详细禀告给了包大人。包大人听后,命二公差去庙中搜出簪环首饰带回大堂,经萧屠户辨认,正是女儿之物。事至此,明心辩无可辩,只能认罪。
包公问徐献忠:“案情断明,的乃是明心,理应由他偿命;但你身有秀才功名却与女子私会,理应革去秀才身份。不过事有可原,你未娶妻,漱玉也无夫君,虽然两下私通,没有夫妻名分,情却如结发夫妻一般。漱玉误引明心入室,守节至死,无愧妇道!如果你愿再娶,今日便革去秀才功名;要留住功名,就把漱玉当成你正妻,此后不可再娶。你意如何?”
徐献忠眼中含泪,说道:“我深知漱玉生性贤良,因我之故才有了私情。昔日相会时的恩爱言语犹在耳中,她愿嫁,我愿娶,不想遇到明心这贼人!漱玉因我而死,我岂能再娶?现在我只盼着收埋漱玉尸骨,认作正妻,绝不敢再娶。至于秀才功名,全凭大人处置。”
包公欣慰道:“你虽做了轻浮事,可心地良善,我自要尽力保你前程。”
次年,徐献忠乡试得中,到开封府感谢包大人。包公问道:“想没想过再娶?”
徐献忠摇头道:“不敢也不想。”
包公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徐献忠决然道:“为了成全对漱玉情义,只好有负孝道。”
包大人动容,说道:“你与漱玉私下相会,无媒无凭,后又遭恶人相害,致使阴阳两隔。但你对漱玉一片痴情,胜过天下无数夫妻,可谓妇节夫义,情同山高海深!”
【包拯断案的故事-包拯断案的故事原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