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为何没有遭到报复
要说到在中国历史上,谁能作为清官的代表,我认为铁面无私的包拯绝对有资格。包拯出身普通家庭,从小热爱学习,经过他不懈的努力,29 岁时考中进士出任建昌县知县。
后来双亲年老,孝顺的包拯不得不辞职回家照顾二老,直到他们相继去世后,才继续走上他的官衙之路。各代王朝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但在宋朝宋仁宗当政的那个年代中,这种现象却异常的少,这一切要归功于包拯的勇于举报。当时包拯出任端州的知府,当地盛产端砚,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不少数量。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包拯适应后,立马下令每年生产的端砚不能超过进贡的数量。因为之前的几任知府为了拍马屁,经常进贡十几倍的端砚给朝廷官员,这样一来,百姓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并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风气。
包拯此举就好像是百姓们的福音,大家对这个新官的好感大大提高。在包拯任职期间,解决了无数民事纠纷、治理当地恶霸、并了很多冤案,于是被调到了中央当官。尽管不断升职,权力越来越大,包拯那颗清正廉洁的心始终不受影响,对他来说,每一次升官就意味着他为民除害的责任越大。
后宫中的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喜欢的嫔妃之一,在她暗地操作下,她的伯父张尧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了三司使,也就是最高财政长官。论他的能力可以用“平庸”二字形容,大家也深知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人,对于他如火箭般的升职,敢想不敢言。包拯不畏权贵,成为第一个进谏的人,有了出头鸟,不少官员也站了出来一同抨击。不料,张尧佐的官位不降反升,潜意思说明张尧佐是皇上保护的人。但包拯仍然不放弃,先后六次弹劾,其中有次言论激动,将唾沫星子喷到宋仁宗脸上,所幸没有追究此事。最终张尧佐在众臣给予的压力下,无条件辞了一些职务,才平息这场争斗。
此事我们可以得知包拯的执着与无私,他在位时还弹劾了三十余名重臣,因此官场上出现了“包弹”等词语形容包拯。其一:遇到了一个好君主,宋仁宗是个重文轻武的人,对名臣庇护有加,对包拯更是“特别照顾”。宋仁宗在位期间广纳谏言、勤俭律己,民间繁荣昌盛。要没有他的保护,包拯那些充满正义感的举动,都够他死好几回了。其二:包拯一生光明磊落,没有一丝污点,造成了敌人无从下手的情况。毕竟包拯权高望重,没有一个正当理由,是不可能轻易除掉的。其三:包拯从政后,为了杜绝亲朋好友的贿赂,他从不主动维持关系。在朝中,包拯也从不拉帮结派,与人交往中从不随意示好。除了他的家人,就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了,所以要报复的人根本找不到人选陷害。
安徽作家马丽春推出廉洁教育主题历史小说《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策划的长篇历史小说《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正式出版上市。该书紧扣廉洁教育主题,以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廉政形象包拯为主要人物,由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马丽春担纲创作,安徽大学历史学教授陆发春担任特约审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倾情推荐,历时三年精心打造。
《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 马丽春/著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清廉文化,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挖掘中国传统清廉文化,就不得不说到包拯。包拯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着丰富鲜活、值得传颂的故事;也是一种文化象征,诠释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清官”的想象和追求。
《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撷取包拯从少年时代至人生结束几十年时间的人生经历,尤其重点讲述其为官期间和前后的廉洁自律故事,用具有当代气息的白话语言,对包拯这一富有历史文化积淀、清正廉洁内涵的人物进行符合史实而不失轻松幽默的另类解读,同时对宋朝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和现象进行精妙地分析,对与包拯同朝代的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带领读者认识一个严肃却富有人情味的包拯,一群真实而有趣的宋朝官员,一段折射宋朝兴衰沉浮的历史。
该书准确拿捏正史和传奇之间的“度”,巧妙构思,灵活取舍,将散佚于历史传奇中的包拯故事进行系统地整理分析,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史实进行仔细考证,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串起真实的历史。这是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也是化繁为简,历史人物的当代演绎,既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契合时代精神,符合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符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本回应历史、映照当下、深接地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铸就民族复兴之魂的精品图书。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
编辑:陶娜
忠肝义胆 铁面无私的包拯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清官。关于他的传奇、小说、戏曲,不分地域,不论民族都广为流传。可以说,他在中国真的是家喻户晓。
包拯字希仁,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0年)生于北宋庐州合肥县(今安徽省肥东县谢集乡包村)。在宦海中做过知县、知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也做过监察御史、知谏院等监察大臣;做过天章阁侍制和龙图阁学士;还做过枢密副使等军事要职。不管官居何职,他始终为官清正,铁面无私,被人们尊称为“包青天”。包拯清正的故事很多。根据史料记载,我认为包拯的“清”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体现在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上。包拯在皇佑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知谏院即谏官,它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可以涉及朝政的方方面面。在这期间,他对政令得失,大臣好坏都敢于忠言直谏。最著名的是他七次上疏弹劾”苛民暴敛“的转运使王逵和三次上疏弹劾张尧佐。尤其是“三弹张尧佐”事件,那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张尧佐是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他本来是不学无术的凡庸之人。由于善于投机钻营,阿谀奉承,获得了宋仁宗的喜欢,连续授予他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置制使四项要职。因为用人不当,满朝震惊。于是包拯连续三次动本阻止。他尖锐指出:赏罚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指凭关系照顾)。若滥赏必行,有损皇帝尊严,使朝纲紊乱。而且会使“四方骇任人之失,鄙(指辽和西夏)萌轻国之心。”由于包拯犯颜直谏,又迫于舆论压力,仁宗皇帝不仅免去了张尧佐两项重要职位,同时还规定:今后凡是后妃家庭成员不许担任国家军政要职。
二是体现在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上。皇佑四年至至和二年(1052——1055年)间,包拯先后出任扬州、庐州、池洲和开封等地方长官。庐州是包拯家乡,调回本籍做官,亲戚朋友无不笑逐颜开,纷纷前来拜结。包拯对熟人来访一律谢绝,概不接见。在处理公事时秉公依法,毫不徇私。他的堂舅依仗外甥包拯是现任知府,胡作非为,横行乡里。受害人向包拯告状。包拯把舅舅传来,升堂问讯。询明情况,命衙役依法当堂打其堂舅七十大板。“自是亲朋皆屏息”,亲族中再也没人敢胡作非为了。
在开封府任上,包拯更加表现出铁骨铮铮,无所畏惧。开封府是京师所在地,皇亲国戚、宦官权贵多,他们直通皇帝,后台硬棒,政令不易推行。包拯到任后,首先改革了不合理的诉讼程序,撤消了“门牌司”,让老百姓可以直接到他面前投递状纸,诉说冤情。扭转了以前老百姓告状伸冤状纸层层收转,官僚豪强狼狈为奸,趁机敲诈勒索,徇私枉法的弊端,老百姓有理没钱也能伸冤雪恨了。
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两岸达官贵人依河修园、筑亭榭,挤占地皮。致使河道越来越窄,越淤越浅。洪水暴发,泛滥成灾,市民深受其害。包拯让他们拿出地契,一一审验。发现有许多是伪造的。对于伪造地契修造的花园亭榭,不管是什么人,一律拆除。同时把名单上报皇上,撤去他们的官职。因此,史载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其者皆惮之。”
三是体现在反贪倡廉上。包拯针对当时官吏贪污极为普遍的现象,曾上疏《乞不用赃吏》。在疏中提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批评朝廷对贪污行为“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忌惮。”他援引汉代赃吏禁锢子孙的故事,以及宋初严惩赃吏的先例,建议“今后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以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
包拯自身也十分廉洁。史记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具,虽贵,如初宦时。”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亲戚族属也严加管束。他在病危时,儿子包綖才五岁。他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还要求把这条遗训刻在石上,砌在堂屋的东面,“以昭后世”。充分表露了他廉洁爱民的情怀。
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 包拯因病在开封去世。生前,人们尊他为“包公”,死后同样受到敬重。甚至“清”名远及塞外。据《甲申杂记》载,西羌于龙呵归顺宋朝后,因尊崇包拯忠肝义胆,铁面无私,乞赐包姓。宋神宗答应了他要求,并御赐名包顺。
据出土的包士墓志铭记载:包拯去世时,“忠党之士,哭之尽哀,京师吏民,莫不伤感,叹息之声,闻于街衢。”宋神宗亲自派人护送包拯灵柩去老家安葬。今日合肥包公祠里有一对联:“理冤狱,关节不能,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这是对包拯一生不谋私利,廉洁爱民的高度概括。
【包拯清正廉洁的故事;包拯清正廉洁的故事梗概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