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包拯:善于弹劾,身边没有王朝马汉
历史长河中,能被绝大多数人记住的人,包拯算是一个。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们的口耳相传,并在戏剧舞台上活跃。那么,一个真实的包青天又是怎样的呢?
“不持一砚归”
现实中的包拯没有离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脸怪胎,也没有什么兄嫂。那是大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一天,安徽合肥的包府一片喜气洋洋,因为39岁的包进士终于如愿以偿,夫人为他生下一子。这名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由于前两子早夭,三子包拯就成了家中的宝贝。
生于官宦世家,必然要通过科举追求功名,29岁那年,皇帝点了他的进士,同榜的还有文彦博。包拯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可是,因离家太远,年迈的父母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为了不让双亲为难,包拯干脆推掉官位,在家专心侍奉二老,这一侍奉就是10年。其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孝在家。为此,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笔下夸奖了包拯的孝行“少有孝行,闻于乡里”。10年后,已人到中年的包拯才走出家门。“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他在进京途中为自己写下的官场座右铭。
包拯的第一份差事是天长县的知县,在天长任职期满后,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是产名贵砚台的地方,端砚最受士大夫珍爱,是时髦的雅器,也是每年要进贡给朝廷的土特产。地方官员在“贡砚”之外,还索要数十倍的数量,用于打点各级官员,这一潜规则在当地流行多年,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上任后,高调破除了这一潜规则,规定“贡砚”之外,不得多征一块砚,违者重罚,并表态自己绝不贪求。此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3年知州期满后,包拯离任,果然“不持一砚归”。“清廉正直”四个字,从此伴随包拯一生。
被称为“包弹”
这件事传到京城,皇帝大加赞赏,任命包拯为监察御史,负责监督百官,这无疑给了包拯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他也确实表现出了作为一名谏官的素养,在内政外交在内政外交上提出许多上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因善于弹劾,时人称其“包弹”。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事。
其一,弹劾张尧佐。张尧佐平庸无能,因是宋仁宗爱妃的伯父,所以一升再升,权拜三司使,掌管财政、人事等实权,遭到朝臣非议。包拯联合其他谏官一起弹劾,然而,宋仁宗却力挺张尧佐,张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再度弹劾,结果,君臣之间起了冲突,仁宗一意孤行,再次提拔张尧佐为“宣徽使”。这下可引起了公愤,招来包拯、陈旭、王举正等7位大臣的猛烈抨击,包拯甚至和仁宗面对面交锋,言辞激烈之时,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气得仁宗拂袖而去。迫于众臣之势,宋仁宗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外戚不得担任“两府”的建议。皇祐三年(1051年),,给张给张尧佐去掉一些职务。以包拯为首的谏官们,在与外戚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仁宗公开宣布“自今后妃之家,毋得两府任职”,对避免类似汉唐外戚专权、祸乱朝政的历史悲剧重演,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二,弹劾宰相宋庠。宋庠是宋代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皇祐八年(1049年),他与名臣文彦博一同拜相。两年后,这位状元宰相不作为,引起包拯不满。包拯弹劾宋庠的理由是:“固位无耻”。平心而论,这一理由有些牵强,清代学者冯景在《包拯集校注》一书中含蓄地点明,包拯弹劾宋庠,有与自己的同榜进士文彦博结党的嫌疑,他对宋庠的指责是铲除异己的借口,宋仁宗也认为“包拯阴结文彦博”是事实。这起事件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文彦博被贬谪,包拯请求外调,出京4年。
从外官调为京官,把包拯放到御史的位子上,宋仁宗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当然也可以说,是他成就了“包青天”。
没有王朝与马汉
1056年,包拯被调回京城开封,掌管开封府,终于,与传说“对上号”——开封有个包青天开封有个包青天。。然而,包拯坐镇开封府总共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而砍国舅脑袋、杀负心驸马、铡亲侄子包勉、打皇后銮驾等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就更是没影儿的事了。
如果非要在开封任上给他找出点“名堂”,有一件事够得上标准。开封城里有条惠民河,屡疏不通,雨季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发现是因为达官显贵们占用河道两岸,修建豪宅,在河道中堵水建公园,导致河道不通。包拯一声令下,全部清除,结果,“人患”一除,水患消解。这一举动,被京城百姓传为佳话,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谚语。包拯在开封府任上,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维护了京城的治安,名声更盛,赢得了“青天”的美名。
其实,包拯的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也不在英明断案,而是在一年之后,61岁的他被提拔为三司使,也就是之前张尧佐担任过的那个职位。包拯通过经济财政改革,为全国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改“科率”为“和市”,免除部分地区的“折变”,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两年后,拜枢密副使,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京城百姓莫不哀伤,宋仁宗停朝一天表示哀悼,并亲自到包家悼唁。看到他家徒四壁,衣服器用饮食仍如当年没做官时,仁宗不禁感慨落泪。
化身成清官文化符号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这一规律很典型的一个,就是历代对包拯的“神化”过程,时代越往后,加在包拯身上的传说故事越多。
首先,儒学经过五代动乱时代的衰微,到了宋朝,重振儒家,“君君、臣臣”重回道德正规,因此,宋朝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这一政策的成熟则是在仁宗时代。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文彦博等一大批名臣的出现,灿若星辰。也只有在士大夫精神高度张扬的时代,才能容得下包拯。他为官27年,升迁26次,在三年一迁的惯例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官场奇迹。在此氛围下,历史便选择了包拯这样一个有节操、名气大、人缘好的官员。他死后不久,就被推向神坛,许多其他官员的一些优秀事迹也被移花接木,加在他身上。
其次,当时,宋代经济催生了瓦肆等所和话本小说,包拯恰逢其时,成了话本、公案小说创作者首选的塑造对象,杜撰和虚构的成分越来越多。宋朝灭亡后,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需要包拯这样的创作素材,不断推陈出新,一个文学的包拯越来越饱满,而一个历史的包拯越来越淡化。
再次,宋元以来民间文学催生“清官文化”,由于下层百姓的衷心企盼和官府的着力宣扬,清官成为民间渴望。包拯化身“青天”,成为“清官”文化符号之一,他本身是谁,已经没人关心,也不再重要。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学习时报
包拯其人:30余名重臣因其弹劾被处罚,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包拯塑像。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苏勇
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案”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于合肥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庄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合肥研究包拯资深专家程如峰说,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为青年。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现在的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然而,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今安徽和县),是合肥附近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的。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在家5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两年后,在乡亲邻居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
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去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复仇的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便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你杀的牛,案其实并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但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果然,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实上,除了“牛舌案”,史书无包拯断案的其他记载,他的政绩也并不都在断案上。
包拯正直、不畏皇权,唾沫星子能溅皇帝一脸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说,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蒙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臣不下30人,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正是包拯的执着与无私,秉公执法。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叫“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扬子晚报
【包拯秉公执法的故事;包拯秉公执法的故事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