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包拯:立朝刚毅一身胆,铁面无私辨忠奸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尤其是古代的时候,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惧怕阎罗王。到底是何方神圣?他其实是外来户,并不具有中国国籍。
佛教传入中国时,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和今天的你我一样,老祖宗也讲究以和为贵,凡事好商量。所以,偌大的中国地,几乎不存在“异教徒”这一称谓。
其余的文明古国,因为宗教信仰,彼此不惜兵戎相见,甚至血流成河。外国人肯定诧异,在我们这里,某个寺院旁边,坐落着一个小小的道观,其实并不足为奇。
虽然历史也不乏“灭佛”事件,但在古老的中国,佛、儒、道三教,彼此却能和谐相处。那些名垂千古的名士,譬如白居易、苏东坡,本身虽是儒学大家,对道教和佛教,也都有沉浸。
面对外来事物,中国文化总是先同化之,再影响之。“被中国化”,是所有外来文化共有的命运,可想而知,来自于佛教的阎罗王,同样也被中国化了。
在民间传说中,北宋名臣包拯,是公正的化身,“日断人间,夜判阴间”,他死后便成了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
及至近代学者,也会通过诗文,在隐约间提及,包公通晓阴阳,有伏妖之能,妥妥就是阴间的阎罗:
包公正气贯丹霄,出入阴阳路两条。
黑幕沈沈谁揭举,惟公明镜澈群妖。
包拯隶属于北宋仁宗时期,与其余皇帝不同,仁宗更注重实际,对佛老思潮,其实皆有所反对。
既然上有所好,身为一个臣子,包拯也不太可能多么崇尚佛教。不喜欢佛教的士大夫,反而被佛教所推崇,中国文化之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1
治 学
北宋仁宗时期,最富战斗力的辟佛著作,非欧阳修的《本论》莫属。
在《本论》中,欧阳修如此问道,“八尺之夫,被甲荷戟,勇盖三军,然而见佛则拜,闻佛之说,则有畏慕之诚者,何也?”欧阳公所认可的原因是,“其中心茫然无所守而然也。”
而一介之士,眇然柔懦,进趋畏怯,却义形于色,心有所守,又当作如何解释?“中心有所守以胜之也。”
欧阳修以为,文人心中所守之物,即儒家所信奉的礼仪。
日后的铮臣包拯,以刚正坦荡的形象示人,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所守。毕竟幼年的包拯,就如欧阳修所言,“眇然柔懦,进趋畏怯”的一介书生。
包拯六七岁时,被父母送至宅院附近的香花墩读书。香花墩位于合肥城南,四面环水,菱荷满池,岸柳成行,是办校兴学的最佳场所。幼年的包拯在此启蒙,他勤学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香花墩因此成为包拯心中的圣地,时至今日,在包公祠里,还有一副楹联,代表他少年读书的情景:
深柳依然读书处,香花不改旧时墩。
无独有偶,清代学者游香花墩,观其优雅景致,同样留下不朽的诗篇: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在官宦世家长大的包拯,极具上进心,29岁那年,他高中进士。
考取进士有多难?唐朝人有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明经易考,进士难得。
包拯治学成绩有多出色?我们不妨拿同时代的人物相互比较,作为中国历史一等一的文士,苏东坡中进士的年龄是21岁,他的父亲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考上。
2
为 官
考中进士意味着,既取得了文凭与学历,同时也可以直接入政府工作。
令人惊愕的是,包拯却拒绝外出为官,原因则是,父母双亲年迈,需要有人侍奉左右。
在家一呆就是10年,包拯再出山时,已临不惑之年,但包拯就是包拯,一出来依旧是愤青。
包拯仕途的第二站是广州端州。众所周知,端州盛产砚台,从唐朝开始,端砚已然誉满天下,成为贡品,当时的史书记载曰:“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包拯之前的诸多前任,趁着进贡的机会,一般要克扣数十倍的端砚,赠送给权贵。
包拯则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进贡多少,就制作多少,及至任期结束,被调至中央任职,包拯“岁满不持一砚归”。
端砚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最珍爱的雅器,它同时也是一方试金石。
唐朝初年,武则天将刻有“明合璧,五星联珠”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反而上奏,请求武则天减少贡品数目。北宋名臣包拯,在端砚的发源地,犹然不受诱惑,其一片赤诚,足以感天动地。
藉由历史公案小说的演绎,包拯被刻画成一个类似于福尔摩斯的名侦探,如民国学者胡适所言,他是一个有福之人,宋朝的包拯是“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胡适还说,古往今来精巧的折狱故事,虽然流传于民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积在一两个人身上,譬如包拯。
坦率地说,胡适所言非虚,但他因此将包拯称作“有福之人”,似乎有失公允。
公元1045年八月,包拯年逾50岁,那一年他离开大宋,出使契丹。
虽然宋辽早已订立“澶渊之盟”,但是两国之间,绝对算不上和平相处。更不消说,就在一年之前,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遭失败,损失惨重。
试问,当此之时,契丹怎么可能,给大宋一张好脸色?一个五十岁的老人,被敌国盘问责难,这个老者是否就是“有福之人”?
契丹人几乎就是手握,不怀好意地诘问包拯道:“不久之前,你们在雄州大开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年纪虽大,思路却很活泛,他竟然反将一军:“涿州也曾开放过城门,刺探边境事务为什么一定需要开放便门呢?”
那人本意是想找茬,最后被噎得哑口无言。
包拯身处险境,游刃有余,还趁机观察辽朝军事形势,《资治通鉴》说他“奉命出境,敌中情伪,颇甚谙悉”。回朝之后,包拯向皇帝上疏,建议朝廷挑选良将,时刻准备应对边境的突发情况。
包拯心理素质之强,为人之机敏,因此而言,后世将精巧的侦探故事,“强加”到他的身上,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3
经 济
包拯的聪明才智,除了表现在外交之上,同样彰显于经济。
于国家赋税方面,包拯颇有见地。公元1048年——包拯出使契丹三年之后,辽朝果然在北宋边境集结军队,宋军于是也准备防守,仁宗便让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
通过观察边境形势,包拯得出结论:漳河等地区,土壤虽然肥沃,但是地处边境,因此不能耕种。既然不能种地,那就不妨牧马。仁宗皇帝最终从善如流,采纳了他的建议。
解州地区盐法过于苛刻,百姓的生活甚至到了困竭的地步,包拯前往经营管理,百姓的困境终于得到解决。
三司使是北宋朝廷的一个要职,掌管全国财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
经历与欧阳修的论战风波(《因为一个官职,包拯和欧阳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包拯最终担任这个职位,并且做出了许多政绩。
宋朝仁宗时期,后宫嫔妃过多,加薪太滥。譬如,加封一个才人,需赐银五千两,金五百两;这还仅是初次封赏,才人的月俸,比之于仁宗继位初期,提高了将近八倍。
另外,这也仅仅是一般妃子的待遇,仁宗宠幸的嫔妃,多达十余人,后宫开支之庞大,可想而知。
包拯的做法也简单,废除所有俸禄标准,恢复成仁宗初继位时候的标准核算,超过的部分一律取消。除此之外,其余方面的开支,也同样作如是改变。
单单这一项整顿,国家的财政收入,竟然扭亏为盈。
在全国范围内,包拯整顿税收、发展养马、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北宋朝廷冗官冗员现象严重,在整个中国历史也算是“赫赫有名”,包拯管不了别的地方,在三司机关这一亩三分地,他毫不留情的予以裁减。
包拯传之于后世的文学作品,有176篇奏议、一篇家训、一首诗歌。实事求是地说,他的作品无论数量与质量,在仁宗一朝,都排不上名次。
但是,他的文章更注重实际。奏议的作用,用曹丕的话说就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包拯愿意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国家大事上。
这不到二百篇的奏议中,有五十五篇指名道姓地揭露出,六十一名与他同朝的官员。
试问,对同朝的官吏,如此不留情面地揭露,能够做到这点的,纵观整个大宋朝堂,又有几人?
更难得可贵的是,包拯不只是裁减,还大力选贤任能,譬如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在之后的政坛中,无疑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鉴于包拯出色的工作,皇帝由衷地称赞他道:“使吏谨其职,下安其民,民不加赋而国有余财,以成朝廷大礼。”
除了严以律人,包拯更加约束自己,他唯一的那首传世诗歌中,如此写道: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毋贻来者羞”,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很显然,纵然距离包拯出生,已然经历一千余年,再次提及他,今天的你我依旧保持无比的崇敬。
坦率地说,包拯并未留下多么惊艳的诗歌,但是毫无疑问,包拯本人,就是那首最美丽的篇章。
参考资料:
1,脱脱和阿鲁图:《宋史》
2,蒙智扉:《包公祠联与包拯其人》
3,刘复生:《宋仁宗时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点》
4,王春江:《包拯与欧阳修》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历史上的监察官」赵抃:铁面无私辨忠奸
编者按: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清廉耿介、刚正不阿、敢于纠弹权奸、严惩贪官污吏的监察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历史上的监察官》系列文章,带您走近那些历史上的监察官,讲述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戏曲中甚至历史上,“包青天”是清官之代称,是人们对官员的寄望,但是“包青天”并非就是包拯。其形象的原型,一半是“黑脸”包拯,另一半是“铁面”赵抃。《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二人曾同在御史台任职。赵抃为殿中御史,职司宫禁之狱;包拯任御史丞,职司分巡朝外四方之狱。按今天的工作范围区分,赵抃负责首都各部委机关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包拯负责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的案件。赵抃与包拯一内一外配合相得益彰,由于两人工作中都不避权贵,因此赵抃得称为“赵铁面”,包拯得称为“包青天”。
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谥号“清献”,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他出身贫寒,二十七岁中进士,经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京职,亦先后出任河南、四川等多处地方官员。赵抃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午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所任官职很多是令人眼红的肥差,但他始终能做到心无贪念,廉洁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掷地有声的一句“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是他一生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
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任职殿中御史伊始,便上书了《论正邪君子小人疏》。他认为为政之道的关键在于用人,用人之道的关键在于中央官职,帝王要善于分辨忠奸,“小人虽有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君子不幸诖误,当保护爱惜,以成就其德”。
宋史记载,宰相陈执中纵容家属殴打丫鬟致死,宋仁宗有意包庇,赵抃却先后上书二十多次要求对此严格执法并罢免陈执中。同时还弹劾了对此事不闻不问的谏官张择行和反对罢免陈执中的谏官范镇,并由此引起了与范镇长达一年多的论辩。最终结果是陈执中被贬,赵抃自身也被流放到外地。
更为民间熟知的是赵抃“一琴一鹤”治理蜀地奢靡之风的故事。1058年,朝廷任赵抃为成都转运使,掌管当地财政,监察地方官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是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成都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各级官员大都目无法纪,放纵无忌,大吃大喝,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地百姓对此敢怒而不敢言。
赵抃到任后,从访察民情人手。当时的成都,茶馆林立,讲究喝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喜欢在茶馆泡上壶茶摆龙门阵。赵抃挑了个十字街头最热闹的茶馆,一边品茗一边留心听起来。从众人议论中,赵忭了解到,在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奢摩之风。逢年过节是共喜,新官上任是接风,归官离任须饯行,州县间有喜事要致贺,出了倒楣事情还要慰问压惊。长官家里的庆寿、婚嫁、丧葬、营宅、置田,属员都得有所表示。如此等等已成为四川吏治中民愤极大的一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吏治久废,惰习日积,越发坚定赵抃整顿吏治的决心。他对大家说,这次他向皇上主动请缨来成都,就是要碰一碰各级官员中的腐化问题,为百姓伸张正气。他提出了“三廉”的施政理念:“首先就要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其次还要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最后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各位可以相信,我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
赵抃言之凿凿,说到做到。从上任那天起,他就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自己这样做了后,要求各级州官也必须照此实行,禁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抃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并且从成都推向各地,连穷城小邑也不放过。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
入川时,赵抃只带了一个随从,牵着一匹马,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只白鹤。两年多后,赵抃奉调回京,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苏轼称颂“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传家”。明隆庆年间,在纪念赵抃的告天台殿阁的柱联上,明孝宗御题以琴鹤两字为首:“琴声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间。鹤唳彻遥天,常使丹心通帝座。”因此现代常以“一琴一鹤”形容为官清廉。(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何忠乐|绘图 张寒)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为何没有遭到报复
要说到在中国历史上,谁能作为清官的代表,我认为铁面无私的包拯绝对有资格。包拯出身普通家庭,从小热爱学习,经过他不懈的努力,29 岁时考中进士出任建昌县知县。
后来双亲年老,孝顺的包拯不得不辞职回家照顾二老,直到他们相继去世后,才继续走上他的官衙之路。各代王朝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但在宋朝宋仁宗当政的那个年代中,这种现象却异常的少,这一切要归功于包拯的勇于举报。当时包拯出任端州的知府,当地盛产端砚,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不少数量。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包拯适应后,立马下令每年生产的端砚不能超过进贡的数量。因为之前的几任知府为了拍马屁,经常进贡十几倍的端砚给朝廷官员,这样一来,百姓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并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风气。
包拯此举就好像是百姓们的福音,大家对这个新官的好感大大提高。在包拯任职期间,解决了无数民事纠纷、治理当地恶霸、并了很多冤案,于是被调到了中央当官。尽管不断升职,权力越来越大,包拯那颗清正廉洁的心始终不受影响,对他来说,每一次升官就意味着他为民除害的责任越大。
后宫中的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喜欢的嫔妃之一,在她暗地操作下,她的伯父张尧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了三司使,也就是最高财政长官。论他的能力可以用“平庸”二字形容,大家也深知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人,对于他如火箭般的升职,敢想不敢言。包拯不畏权贵,成为第一个进谏的人,有了出头鸟,不少官员也站了出来一同抨击。不料,张尧佐的官位不降反升,潜意思说明张尧佐是皇上保护的人。但包拯仍然不放弃,先后六次弹劾,其中有次言论激动,将唾沫星子喷到宋仁宗脸上,所幸没有追究此事。最终张尧佐在众臣给予的压力下,无条件辞了一些职务,才平息这场争斗。
此事我们可以得知包拯的执着与无私,他在位时还弹劾了三十余名重臣,因此官场上出现了“包弹”等词语形容包拯。其一:遇到了一个好君主,宋仁宗是个重文轻武的人,对名臣庇护有加,对包拯更是“特别照顾”。宋仁宗在位期间广纳谏言、勤俭律己,民间繁荣昌盛。要没有他的保护,包拯那些充满正义感的举动,都够他死好几回了。其二:包拯一生光明磊落,没有一丝污点,造成了敌人无从下手的情况。毕竟包拯权高望重,没有一个正当理由,是不可能轻易除掉的。其三:包拯从政后,为了杜绝亲朋好友的贿赂,他从不主动维持关系。在朝中,包拯也从不拉帮结派,与人交往中从不随意示好。除了他的家人,就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了,所以要报复的人根本找不到人选陷害。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