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勤奋成才的故事、华罗庚勤奋的故事概括

更新:06-18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华罗庚丨一分辛苦一分才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勤于思索,一有所得便记在身边的物品上,他的扇子、请柬等都有他辛勤思考的记录。这张照片摄于1985年6月1日他赴日访问前夕。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 “罗呆子”。

  华罗庚在撰写科学著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华罗庚(左二)在哈尔滨向群众用折纸条的方法介绍“优选法”(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经常去工厂和工人一起总结生产实践中的经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使科学研究工作为生产服务。这是他在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和工人陈炳才一起,研究用统筹优选法提高生产效率问题(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华罗庚教授在给学生们解答关于数学的问题(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内蒙古自治区各族青少年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语录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有多厉害?仅凭一条新闻,破解苏联军事机密,主席八字评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如图所示,中国在试射导弹之前会发布公告,标出一个影响范围(四点连线区域和),警告船只不要进入。

但你知道吗?

从前导弹试射国标注影响范围时,并不是用直线四边形,而是曲线四边形。

之所以有此改变,都是因为一个人。

他就是顶级数学家华罗庚。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是从苏联一幅标注图中破解出来的。

其还因此确定了苏联导弹基地位置与打击精度范围!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25年,15岁的华罗庚,初中毕业,因没有钱出学费,读了几天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退学了。

此后,他靠自学高中和大学课程,成才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家。

其数学水平有多恐怖?

就拿抗日战争时期来说。

当时,不仅是军力、财力的比拼,还有智力的较量。

我方为了破译日军密电码,费了不少功夫,却仍然不得。

就连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留美数学博士俞大维,也对日军密码一筹莫展。

十万火急之下,他特地找上华罗庚相助。

华罗庚拿到日军军事密码翻来覆去看了一晚上,写了密密麻麻的数张手纸,总算叫他找到了密码中数字的规律。

原来,日军是使用“数论”中的“缪比乌斯函数”来加密原文件的。

华罗庚发现了规律,又找到了破解的办法——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返回,就能把密文打回原形。

俞大维大喜过望,当即传令:火速按华罗庚办法解码!

政府因此破译了不少紧急的军事情报,比如日军轰炸昆明的计划等。

华罗庚不仅破译敌军密码,还为我军战区的电码加密。

毫不夸张地说,他也是谍报战线的大功臣。

建国后,其还有一例更奇。

1965年,苏联试射洲际导弹,登报向世界发出公告,并在太平洋标注了一块影响区域,避免误伤。

没想到,华罗庚就凭苏联的标注区域,计算出苏联导弹基地位置和导弹打击精度范围!

他是怎么做到的?

苏联给出的范围是四个坐标点的连线,但呈现的并非长方形,而是一个曲线四边形,像这样:

因为地球是圆的,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把球面图投射到平面上就是个曲线四边形。

华罗庚发现,其中两边是大圆的弧,另两边是同心圆弧,从而推断出圆心就是两条大圆弧线段的交点。

即导弹发射的位置。

经此计算,它就在乌拉尔山区。

据此,华罗庚又能算出导弹的飞行距离和方向,以及打击精度范围。

他公布结果后,全球都震惊了。

这么重大的国防机密竟然被一个数学家给破解了!

以后试射导弹,谁还敢用曲线标注啊?

所以从此以后,全世界都改变了标注方法,统一采用直线四边形。

这就是华罗庚口中数学的魅力。

数学不仅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还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不单是战争军事,还有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华罗庚有个荣誉称号——“人民数学家”。

他不是埋头理论研究那种遥不可及的专家,而是让数学走向田野和工厂的“实干家”。

他走的不是高大上的神秘路线,而是一条数学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有一件事给他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

60年代,华罗庚受邀参加成昆铁路建设。

一天,两个战士因为爆破山洞的失灵,排除故障时哑炮爆炸,不幸牺牲。

华罗庚参加了葬礼,战士的鲜血震撼了他的心灵。

在他看来,两个年轻人是可以避免牺牲的,为什么非得用血的代价来检测次品?

如果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抽样检验,这种悲惨就会继续发生。

就这样,华罗庚萌发了一个信念:要普及应用数学,把知识还给人民!

此后,华罗庚白天在山沟施工现场,晚上和工人住一起,教他们统筹法,大大加快施工进度。

不仅如此,他还组建了一个普及小分队,全国各地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帮助工厂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有一次,上海炼油厂要换一个炼油塔,上级要求半个月完成任务,厂里领导认为至少得25天。

华罗庚等人用统筹法制定施工计划,只花6天就保质保量安全完工。

随后,华罗庚用优选法给炼油厂解决了“硅片消洗液” 与“605降凝剂”的配方问题。

1972年,华罗庚来到湖北,开始帮沙市棉织印染厂培养人才、做实验,让厂里的“白纱咔” 一等品质量从16%提高到90%。

这年冬天,华罗庚又到东北。

他先是主动应聘了大庆油田科技总顾问,到大庆油田宣传讲解,帮助工人解决困难。

而后,其又在大兴安岭伐木场,教工人们用数学研究木材的“采、运、用、育” 。

一个林场,用他的方法安排冬运木材,提前一个月完成运输任务。

然而,东北之行也令他已经年过六旬的身体难以负担,心肌梗塞发作,不得不离开一线。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开滦煤矿停止外运,多地因缺煤出现工厂停工、居民断电。

华罗庚不顾心脏病复发,冒雪跑去大同煤矿现场做运煤试验,将日装702车煤,提升到平均日装1000车以上。

一天多运1.8万吨,5个月运出存煤100万吨。

与此同时,华罗庚还参加了“两淮煤炭开发规划”,把两淮煤炭基地的产煤多提升了4千多万吨。

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成百个县都留下了华罗庚的足迹。

他用近20年的时间坚持不懈推广“双法”,解决了 一大批生产实践问题,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的数学家。

从他选择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不仅是一位数学家,他是人民的公仆也是人民的英雄。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一路走来有多么艰难,华罗庚经历了多少嘲讽污蔑……

1950年,华罗庚携全家从美回国。

他说自从踏上新中国的大地,“我就像一个初入伍的新兵,斗志旺盛,一心想在祖国的建设中尽一份力”。

他先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建了各类科学研究所,做了近十年理论研究,然后才开始转到应用数学的研究推广。

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道路,必然会受到重重阻碍与质疑。

在纯粹做数学研究时,就有人嘲讽他沽名钓誉,现在转应用数学。

一开始,他的行动没达到理想效果,又有人出来吹冷风。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华罗庚曾在政府下面工作过,得到过蒋介石单独会见、封官许愿。

但当时,他的诸多建议都没有得到采纳,才会摆脱蒋介石,去美国搞研究。

然后冲着毛主席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华罗庚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决定回国效力。

因此,入党一直是华罗庚的梦想。

60年代初,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却因受当时一系列风波被搁浅。

在入党多次受挫、推广“双法”被嘲讽之时,华罗庚有过彷徨与苦闷。

为此,他特地向毛主席写信反映,一方面讲自己推广“双法”的决心,一方面委婉表达入党愿望。

毛主席复信道: “壮志凌云, 可喜可贺。”

虽然没提入党的事,这鼓励的态度也让华罗庚一扫阴霾。

他不止一次地说:“我在日用之繁中搞些工作始于1958年,但真正开始是1964年接受毛主席的亲笔批示后……”

华罗庚还曾在《》 上发文说,“要不是毛泽东思想指引,我敢说今天我一定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钻研自己所喜爱、所擅长的数学问题,管它四海震荡……”

当华罗庚第二次写信给毛主席时,他已参加三线生产,在普及“双法”上有所收获。

毛主席对他的称呼已从“先生”改成了“同志”,还说“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这无疑是非常高的评价,让华罗庚坚信自己的选择,更是执着地走向工厂和农村。

不过很快,他的事业就被打断了,有关方面禁止他推广“双法”。

最令他揪心的是,计算出的苏联人造卫星方位与数学模型的机密手稿也被窃了。

身陷囹圄之时,1967年五一节,毛主席邀他登上天安门,高兴地唤他:“我们又见面了,我们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一向可好啊?”

这一句问候让华罗庚改善处境,倍受鼓舞。

就这样,他再接再厉,用辉煌的成绩让一些有偏见的人闭了嘴。

但华罗庚还是在1974年,遭到诬蔑,导致推广小分队解散。

但哪怕只剩一个人,他也继续坚持去各地推广。

正是劳累与愤怒交加,才使他在东北心肌梗塞发作,一度病危。

毛主席得知后,派专人送他去哈尔滨医院,嘱咐他多休养一阵。

华罗庚后来总结毛主席的关怀,将之比喻为再造之恩,可见伟人为其带去的力量。

1976年主席去世后,华罗庚拖着年迈之躯,继续前行。

三年后,他终于实现多年夙愿,加入,从老同志变成了新党员。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华罗庚重视加强中外科学交流,前往各地讲学。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倒在了东京大学学术报告厅的讲台上,以身殉职。

参考资料

散木.毛泽东与数学家华罗庚[J].党史博览,2012,(04):4-8.

庞培法.华罗庚:用生命谢幕的人民数学家[J].党史文汇,2010,(03):4-15.

名人逸事之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在家刻苦自学,后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多次应邀赴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从美国回到祖国,任清华大学教授等职。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等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的贡献。他还身体力行,到20多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为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市,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生下来,父亲就把他装进箩筐,顶上又盖-一只箩筐。父亲相信:“进箩辟邪,同庚同岁。”不久,他还给儿子起名叫“罗庚”。

华罗庚从小就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时非常专心,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上学期间,华罗庚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他常常别出心裁,我行我素,有时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乱改通。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你出的题目 太简单了,不能考查出学生的水平。”老师大为惊讶,说:“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已经远远超过其他的同学,”

华罗庚上初中二年级时,教数学课的老师是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王维克。王老师不爱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讲课,他总是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有一次,他提出个有趣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数字,被3整除余数是2,被7整除余数也是2,被5整除余数是3,问这个数字是多少?”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一个学生回答。王老师环视全班,见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望着题目发愣,只有华罗庚在纸上紧张地计算着。又过了一会儿, 华罗庚举手要求回答,老师默许了,他大声说:“是23."王老师问:“你知道韩信点兵的故事吗?”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和疑惑。华罗庚说:“不知道,我是这样算出来的:一个数字,能够被3和7除,且余数都是2,那么它一定是21 加2,所以该数为23. 23除以5余数刚好是3,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王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完全正确。”接着,王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名题。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的大将韩信还用这个方法点过兵呢。西方数家称它为“孙子定理”。从此,同学们对华罗庚更是刮目相看。

其实,当时年仅14岁的华罗庚根本没看过什么《孙子算经》,他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算出来的。王维克觉得华罗庚是个不可多得的数学天才,决心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助其早日成才。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准备进步研究数学。 然而,由于家中过于贫困,他不得不放弃了读书的梦想。

上学的梦破灭了,但他依然顽强地自学,每天读书学习的时间几乎都在10个小时以上。华罗庚学习起来异常专注,经常达到忘我的地步。一次,他在父亲的杂货铺照顾生意。顾客问1只纱锭多少钱,此时的华罗庚正在计算一道代数题, 见有人问他话,就随口答道:“8499。" 顾客瞠目结舌,原来他把代数题的结果告诉了人家。凭着这种异常专注的精神,华罗庚用5年的时间就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

然而,不幸再次向他袭来。1928年,华罗庚染上伤寒病,在新婚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才得以挽回性命,但最终落下左腿残疾,但这没有阻碍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华罗庚开始发现和研究问题,并陆续向《科学》和《学艺》等重要杂志投稿。1929 年底,《科学》月刊发表了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名不见经传的华罗庚,通过指出苏家驹教授一篇论文中的错误, 引起了国内数学界的关注。

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通过《科学》杂志知道了华罗庚的名字。后来,他又通过清华大学的教员唐培经了解到华罗庚的详情。不久,在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举荐下,华罗庚走进了清华园,开始是在数学系做助理员。他负责管理图书、收发文件等杂务。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多的时间学完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

华罗庚不负众望,他自学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著名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由此被破格聘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清华大学保送到英国的剑桥大学进修。两年时间里,他发表了10多篇数学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代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勤奋成才的故事、华罗庚勤奋的故事概括】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华罗庚主要贡献30字【华罗庚的贡献概述】 下一篇:华罗庚名人故事简短100字【华罗庚的杰出故事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