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他忽然打断我,一本正经地说:”姨妈,这个小熊应该戴顶蓝色帽子才酷!”那一刻,我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意识到,选对一个睡前故事,往小了说是哄睡工具,往大了说,是给孩子的想象力悄悄插上了一对翅膀。
选故事这事儿,真不能马虎。我见过不少家长图省事,直接打开手机APP随机播放,或是抓过一本字最多的就开念。孩子听着那些超出理解范围的情节,要么昏昏欲睡却不明所以,要么反而被复杂剧情刺激得更精神。真正有效的睡前故事,应该是孩子心灵的柔软港湾,而不是填鸭式的信息轰炸。关键得”对胃口”:两三岁的宝宝,最爱那些重复的句子、熟悉的声音和简单画面感,”小熊找妈妈”、”小鸭学游泳”这类就很安心;四五岁的小探险家,情节稍微复杂点、带点小冒险的童话就正合适,像《三只小猪》斗大灰狼;再大些的孩子,可以引入点科学小故事、不同文化的传说,甚至一起编故事。
说到培养想象力,这里头的门道可比单纯”读”深得多。我发现,最灵的不是把故事塞满细节,而是恰到好处地留白。读到关键处,不妨停下来,指指图画里某个角落:”咦,这只小松鼠躲在树后面想干什么呀?” 或者问:”你觉得小女孩接下来会往哪条路走?” 孩子的答案往往天马行空,比原著精彩十倍!我侄女有次听《杰克与魔豆》,非说豆苗顶上住着个爱吃草莓蛋糕的云朵巨人,还煞有介事地给巨人设计了三层蛋糕——这不就是创造力在飞吗?
别小看肢体语言的魔力。当声音和动作成为画笔,故事便在黑暗中绽放出色彩。讲到”大风吹”,就呼呼地对着小手吹气;说到”小老鼠悄悄爬”,手指就在被子上窸窸窣窣地”走”起来。黑暗放大了感官,这些小小的互动让孩子全身心浸入故事场景。我有时故意用夸张的耳语制造神秘感,或是突然压低声音扮演大怪兽,孩子咯咯笑着往被子里钻,恐惧和兴奋的边界在安全的氛围里被探索,这也是想象力成长的重要养分。
故事结束后也别急着关灯。夜色温柔,正是幻想发酵的黄金时间。我会轻声问:”要是你有一粒那样的神奇种子,想种出什么来?” 或者”今晚梦里遇到故事里的小精灵,你想带它去哪里玩?” 这种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像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孩子脑中的奇妙世界。有时第二天早上,孩子会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昨晚在梦里如何骑着会飞的鱼拯救了月亮——这些珍贵的”脑内小剧场”,都是想象力蓬勃生长的证据。
说到底,睡前故事不是任务清单上的一项。它是一段带着体温的亲密时光,是父母用声音为孩子编织的、独属于他的安全梦境。观察孩子的反应,跟着他的兴趣走,哪怕同一个故事重复讲一百遍,只要他眼睛还发亮,就值得。当有一天,孩子开始抢着为你编故事,把恐龙描述成粉色的、会跳芭蕾,把星星当成洒落的糖粒——你就知道,那些夜晚轻声细语的陪伴,早已在小小的脑海里,开出了最绚烂的想象之花。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儿童听故事:睡前故事选择技巧与想象力培养指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