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乡村爱情》这部长寿剧啊,能拍到第十好几部还让人惦记,演员们戏里戏外的那些事儿,真不比剧情本身逊色。咱今儿不聊象牙山的风云变幻,就唠唠那些屏幕背后的真人真事儿,那才叫一个鲜活有趣。
头一个得提“刘能”王小利。大伙儿都熟悉他那标志性的磕巴和锃亮的光头吧?可您知道吗?戏外王小利说话那叫一个利索,一点不结巴!为了演活刘能,他硬是琢磨出一套独特的语言节奏,连走路姿势、小表情都是下了苦功夫观察模仿出来的。有回拍吃饭戏,道具组准备的那一大盆面条,他是真吃啊!一条不过再来一条,连着吃了小二十碗,拍完扶着墙直打嗝,苦笑着说:“这回是真‘能’了,能吃!” 这敬业劲儿,难怪刘能能这么招人稀罕。
再说“谢广坤”唐鉴军。戏里那地中海发型、那爱算计的小眼神,简直成了“作爹”代言人。可生活中唐鉴军为人相当低调随和,一点没有广坤那股子劲儿。他那标志性的秃头造型,早期其实是戴头套的,后来为了更真实自然,也图省事儿,他干脆主动剃了个真·地中海!这份为了角色豁得出去的劲儿,真不是谁都有的。而且别看他戏里咋咋呼呼,戏外可是本山传媒里管事儿的人之一,正经八百的管理层,反差极大。
“尼古拉斯·赵四”刘小光,他那套“亚洲舞王”的抽搐式舞步和歪嘴笑,成了全网表情包。这独特的肢体语言,据说是刘小光自己琢磨设计的。他观察过生活中一些身体有类似状况的人,觉得这种略带夸张又有点真实的状态特别符合赵四这个有点“虎”又带点小聪明的角色气质。有意思的是,有次拍醉酒戏,刘小光为了追求最真实的效果,真喝了点(当然是在安全可控范围内),结果那段即兴发挥的醉态表演,反而成了经典片段。导演喊卡了,他人还有点晃悠呢!
“谢大脚”于月仙老师,是无数观众心中的意难平。这位中戏科班出身的演员,为了演好东北农村小卖部老板娘,是实打实地下生活。开拍前,她就跑到铁岭农村,跟当地的妇女同吃同住,学她们走路、说话、嗑瓜子那股子爽利劲儿。剧中那个“大脚超市”,很多小物件都是她自己从老乡家淘换来的,充满了生活气息。她曾说,演谢大脚要“接地气,不能飘着”,这份对角色的敬畏和投入,让大脚婶儿走进了无数观众的心里。她意外离世的消息传来,不仅是剧组的巨大损失,也让无数喜爱她的观众痛心不已。
“王小蒙”这个角色前后有两位演员。最初的王亚彬,那可是专业的舞蹈家,上过春晚领舞的!她身上那股子清秀、倔强的气质,给早期的王小蒙注入了灵魂。后来换成了毕畅。毕畅本身也是二人转演员出身,功底扎实。为了接好这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她压力巨大。据说她反复观看王亚彬的表演片段,琢磨王小蒙的成长轨迹,最终呈现出了婚后小蒙的成熟与干练。两人风格不同,但都演活了不同阶段的“豆腐西施”。
“宋晓峰”的扮演者宋晓峰,在戏里是象牙山的“诗疯”,戏外可是剧组的开心果兼“定心丸”。他特别擅长即兴发挥,很多经典台词和搞笑桥段都是他现场灵光一现蹦出来的,常常逗得全场工作人员憋不住笑。但别看他嘻嘻哈哈,背台词极其认真,厚厚的剧本总被他翻得卷了边儿。他说演喜剧最难的是“认真地去搞笑”,自己不能笑场,还得把观众逗乐了。
剧组在铁岭象牙山影视基地拍戏,条件可不像大城市那么舒坦。冬天拍外景,零下二三十度是常事。演员们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镜头一开立马换成单衣,冻得牙关直打架还得演出没事儿人的样子。夏天呢,蚊虫多,尤其拍夜戏,灯光一打,那蚊子乌泱泱的,演员们还得忍着痒一本正经地演。吃饭也是大锅饭居多,演员们经常和老乡们凑一块儿吃,一点架子没有。
剧里那些热气腾腾的吃饭戏,看着贼香是吧?但对道具组可是“甜蜜的负担”。因为演员们为了演出真实感,很多时候是真吃!尤其是像刘能、赵四、谢广坤这几个角色凑一桌的戏,那饭菜消耗量惊人。道具老师得准备双份甚至三份,还得保证每次端上桌都冒着“热气”(经常是刚出锅就得立马端上去)。一场戏拍下来,演员们常常撑得直揉肚子。据说有次拍完大聚餐,刘能(王小利)开玩笑说:“这月伙食费超标,得找‘长贵’(剧中村长)报销去!”
《乡爱》拍了十几年,年轻演员也在成长。像扮演“李银萍”的唐艺兮(原名唐娜)、扮演“杜小双”的马心怡等,她们在剧组前辈的带动下,也越来越能找到农村戏的节奏。唐艺兮为了更贴近角色,会刻意减少化妆,素颜或淡妆出镜,力求朴实感。马心怡则坦言,刚进组时压力很大,是看着王小利、唐鉴军这些前辈如何认真对待每一场戏,哪怕再小的细节也反复琢磨,才慢慢学会了如何在轻松幽默的基调下,演出生活的真实感。
《乡村爱情》能成为“国民横剧”,除了剧本接地气,这些演员们用真心、下真功夫去演绎平凡小人物,才是关键。他们把东北农村人的热情、幽默、狡黠、朴实,甚至那点小毛病,都演活了。戏里的故事还在象牙山继续,戏外这些演员们的真诚、敬业和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趣闻,也成了这部长寿剧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这帮人,戏里戏外,都透着一股子真实可爱的“泥土味儿”,这可能就是大家百看不厌的根儿吧。
【乡村爱情故事演员幕后故事与生活趣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