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箱倒柜找老碟片,指尖划过那张印着熟悉面孔的光盘——《乡村爱情故事1》,心里头那股暖劲儿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这剧啊,不是什么华丽大制作,没有狗血撕逼,更没有悬浮离地的都市童话,可偏偏就是这份扎根黑土地的朴实劲儿,让它像村口那棵老槐树,在咱们心里头扎了根,一扎就是这么多年。
记得零六年那会儿,电视上不是俊男美女的偶像剧,就是苦大仇深的年代戏,《乡村爱情》一出来,嚯,那股子带着泥土味儿的清新气儿,直接冲散了屏幕上的脂粉气。象牙山,谢永强、王小蒙、刘英、赵玉田、李大国、香秀……这些名字一蹦出来,眼前立马就是东北大炕、苞米地、小卖部、豆腐坊的热乎景象。赵本山老师领着范伟、于月仙(谢大脚)他们一帮老戏骨,加上当时青涩得能掐出水的贺树峰(永强)、王亚彬(小蒙),往那一站,不用开口,那股子“屯里人”的鲜活劲儿就扑面而来了。大脚超市门口,永远是村里消息的集散地,谁家有点风吹草动,准保第一时间在这儿传开。
现在想想,这剧最大的魅力,不就是它那份“真”吗?谢永强大学毕业回村,跟王小蒙那豆腐西施的爱情,多像咱身边的事儿。一个踌躇满志想干番事业,一个默默守着家里的豆腐坊,心里头装着对方,又各有各的拧巴和坚持。永强爹谢广坤,那点子“官迷”加“势利眼”的小心思,为了儿子能跟村主任长贵的闺女香秀“攀高枝”,硬是给永强和小蒙之间使绊子。长贵呢,有当主任的精明,也有当爹的私心。刘能磕磕巴巴算计着给闺女刘英找个好婆家,赵四那标志性的嘴角一抽抽,说话做事都透着股子老实人的蔫儿精明。这些人物,哪个不是咱在十里八村能瞅见的影子?他们那点小心思、小算计、小善良、小矛盾,都像是刚从生活里扒拉出来的,带着露水珠儿,带着烟火气。
最让人惦记的,是那些细得不能再细的生活场景。小蒙家磨房里,石磨一圈圈转着,豆香味儿仿佛能溢出屏幕;永强跟着他爹在地垄沟里忙活,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大脚超市门口,几个老爷们儿蹲墙根儿,就着花生米整两盅,东家长西家短地唠着;刘能、赵四俩亲家为了点鸡毛蒜皮,能拌嘴拌出花儿来,让人看得哭笑不得。这些画面,没有惊天动地,却把乡村生活的肌理,把邻里间那种既亲热又难免磕磕碰碰的微妙关系,拍得入木三分。它拍的不是“风景”,是“日子”,是热气腾腾、吵吵嚷嚷、又让人割舍不下的寻常日子。
当然,绕不开的是那些让人捧腹的“磕儿”。东北话的幽默是长在骨头缝里的,刘能的结巴,赵四的抽搐,谢广坤锃亮的脑门儿和层出不穷的小算盘,长贵那点“官架子”下的窘迫,凑一块儿就是天然的喜剧发酵池。记得刘能总想压赵四一头,赵四蔫蔫地总能出其不意地“反击”;谢广坤为了点虚荣整出的幺蛾子,最后往往自己下不来台……这些冲突不是硬挠你胳肢窝,是性格碰撞、是生活逻辑自然生长出来的包袱,听着那些嘎嘣脆的东北方言,看着他们一本正经地“整景儿”,那乐呵劲儿是从心底漾开的。
如今再回看《乡爱1》,它像一坛子窖藏的老酒。后来的故事越来越长,人物越来越多,可这最初的味道,最是醇厚干净。它记录的是中国乡村在世纪之交的脉动,年轻人对爱情、事业的懵懂追求,老一辈固守的传统与面对新事物时的犹疑。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俯视怜悯,就是平视着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拍出了他们生活的甜酸苦辣、人情冷暖。谢大脚那爽朗的笑声,似乎还在大脚超市门口回荡;王小蒙推着豆腐车走过村路的背影,依然透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乡村爱情故事1》,它不只是一部电视剧,它是很多人的一段青春记忆,是心里头关于乡村的一幅温情画卷。无论后来拍了多少部,象牙山发生了多少新变化,这最初的感动和笑声,永远带着黑土地的芬芳,沉淀在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啥叫经典?大概就是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那熟悉的片头曲一响,就能把你瞬间拉回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象牙山村,跟着里头的人,再笑一回,再感动一回。这劲儿,真不是现在那些快消品能比的。
【乡村爱情故事1:经典乡村爱情故事温情回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