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疲于奔命

更新:05-21 故事会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速度和效率的无限追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高速运转阶段。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1707人参与)显示,84。0%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急时代”了,“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而明确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8。3%。(7月2日中国青年报)不久前在《杂文月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文中作者在随团赴俄罗斯考察时发现,下班后和节假日根本雇不到翻译和导游,不是因为他们太忙,而是他们都不上班,即使加薪也不去,他们说,“周末我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在西方,人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我们身边,工作固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但如果失去工作也许将会意味着失去全部。从上小学我们就已经习惯了疲于奔命,终极指向自然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上了大学之后,我们依然要为各种等级证书疲于奔命,目的是为了毕业时能争取到一份好的工作;即使你有幸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依然容不得丝毫懈怠,看看日渐飞涨的房价与不断攀高的物价,再看看周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诸多虎视眈眈的目光,你怎能停下自己疲于奔命的步伐?只要工作机会依旧稀缺,而我们的幸福又不得不维系于工作之上的时候,疲于奔命几乎也就成为了我们难以摆脱的宿命。
  
  每个人都在疲于奔命,每个人又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疲于奔命。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疲于奔命源于压力,而压力正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不安与恐惧。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基层民众嗟叹民生多艰,由此不得不疲于奔命谋求生存与发展。经历过多次的压力传递以及疲于奔命的社会气氛的渲染,即使衣食无忧的“精英群体”也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变得疲于奔命起来。他们不仅仅是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样需要积蓄资本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抽掉社会保障体系这块挡板,任何人都可能面对不断下滑的颓势,不由你不疲于奔命尽量远离险境。
  
  2005年,《新周刊》曾以“中国欲望榜”为题做过一次网络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更多的钱”,其后才是“环游全世界”、“开名车”、“住别墅”等等。“更多的钱”为什么会成了国人“欲望之首”,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可以肯定,多数国人都没有格朗台那种数钱的癖好,他们之所以想要“更多的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要花“更多的钱”。回顾金钱欲望激增的这几年,正是物价不断飞涨的几年,大到住房、医疗、上学,小到一个馒头、一碗拉面,每一次价格变迁无一例外牵涉众人目光,如果泯灭了赚“更多的钱”的冲动,失去了疲于奔命的劲头,人们又将何以应对?通过这个榜单不难看到,多数人都在幻想着扫除后顾之忧之后再去享受生活,令人遗憾的是,为了“更多的钱”,我们往往所要付出更多,其中自然包括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想要“更多的钱”,却不得不要“更多的钱”,厌恶“疲于奔命”却不得不“疲于奔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幸福就像是悬挂于大象眼前的那串香蕉——虽然在引诱我们不断前行,但却如此可望而不可及。
  
  因为疲于奔命,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不时见诸报端的“过劳死”事件也一再敲响了警钟。不必斥责民众麻木,也不必抱怨他们不懂得享受生活,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憧憬一种更为舒适与自由的生存空间,问题是,现实社会能否给他们更多的闲暇与心情?如果是在一个可以依靠各种手段获取财富的宽容社会,如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扫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会有更多的人乐于不时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光,而不再是出于无可名状的恐惧一味疲于奔命。

【我们为什么疲于奔命】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国际志愿者在中国 下一篇:化妆品的杀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