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一年级数学小故事配图【一年级数学小故事配图简单】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数学认知研究团队曾对500组家庭跟踪调查发现:72%的一年级家长辅导作业时,会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解题步骤,却忽略了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的连接。这种“填鸭式辅导”短期内看似有效,长期却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 案例:孩子不理解“8-5=3”
- 错误做法:反复背诵减法口诀
- 正确示范:
- 拿出8块积木:“这是你的8颗糖果。”
- 移走5块:“分给好朋友5颗,还剩几颗?”
- 引导观察:“剩下的比原来的多还是少?少多少?”
第二步:用身体感知数学规律
- 游戏设计:
- 跳数轴:在地上画数字线,让孩子用双脚跳着数数(单脚跳单数,双脚跳双数)
- 拍手凑十:家长拍3下手,孩子拍7下回应,同时喊出“3+7=10”
第三步:错误不是终点,而是思维
- 当孩子算错“7+6=12”时:
- 忌:“这么简单都错?再算一遍!”
- 宜:“我看到你先摆了7根小棒,又摆了6根。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数的吗?”(孩子可能从7开始数了6次:8、9、10、11、12、13)“原来你是这样数的!我们换个方法试试:把6分成3和3,7+3=10,再加3就是13。”
第四步:让数学回归生活场景
- 超市实战教学:
- 任务1:找出价格个位数是5的商品(理解数的组成)
- 任务2:用10元买酸奶(6元)和面包(3元),计算找零(减法应用)
- 进阶挑战:“买三样东西刚好花完20元”(组合思维训练)
- 典型表现:孩子用数手指计算时,强行要求“心算”
- 科学解释:脑科学研究证实,7-8岁儿童依赖具象操作是正常发展阶段。强行跳过实物操作阶段,可能影响数感形成。
雷区2:过度纠正书写规范
- 常见冲突:因数字“5”写得不够圆润,反复擦改20分钟
- 破解之道:区分“原则性问题”(如数字结构错误)与“美观性问题”,初期允许不完美,逐步通过趣味字帖改善。
雷区3:把作业变成“加时赛”
- 调查数据:上海某小学跟踪显示,每天数学作业超30分钟的学生,三个月后学习兴趣下降41%。
- 黄金法则:采用“番茄钟法”——学龄儿童专注力约10-15分钟,可将作业拆分为2-3个短时段完成。
- 玩法:家长说“我在找比5大、比9小的数字”,孩子在家中寻找符合条件物品(如6个苹果、7本书)。
- 能力培养:数的大小关系、观察能力
游戏2:图形魔法师
- 道具:磁力片/积木
- 任务:“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拼一只小船”“用圆形和长方形做机器人”
- 知识点:图形特征、空间想象
游戏3:家庭拍卖会
- 规则:
- 给物品标价(全部为10以内数)
- 每人发15元“代币”(用纸片制作)
- 竞价购买,最后剩余钱多者胜
- 隐藏技能:加减运算、策略规划
- 数学化思维:遇到问题时,能自然想到“要不要用数学解决?怎么用?”
- 生活案例:孩子主动提出:“我们家3个人,应该拿3个碗,再拿比碗少1的筷子,对吗?”
- 试错勇气:面对难题时,愿意尝试不同解法
- 话术模板:“你的方法很有意思!我们再试试其他可能性好吗?”
- 学习迁移能力:能将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于新场景
- 实践示范:学完“分类”后,让孩子整理衣柜:“请按季节/颜色/厚薄三种方式分类。”
结语:作业本之外,藏着更大的数学世界当我们放下“必须全对”的执念,数学就不再是令人焦虑的作业题,而会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钥匙。那些在超市里比较价格的专注眼神,在搭积木时偶然发现的对称规律,在游戏竞争中萌发的策略思维——这些真实而生动的瞬间,才是数学启蒙最珍贵的礼物。
记住:一年级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计算器”,而是唤醒“思考者”。当我们用孩子的眼睛重新发现数学之美,辅导作业的战场,终将变成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年级数学必考易错:读书问题的4种题型,搞懂不出错
文|凝妈悟语
一年级数学,在11-20的认识单元学过读书问题,主要是让孩子理解“从…到…”的概念,确定是否包括头和尾。
课本上只是练习读了几页的问题,实际上在考试中,不只是考这一种题型,而是会有不同的变化。
孩子的单元测试和后续的小练习,出现了这样的题型:知道第一天和第二天读书的页数,求第三天从第几页开始看?
如果是从第1页开始按顺序看,出错率不高,但是改成从第4页开始看,孩子还是用惯性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完全错误了。
看家长们分享的题目,关于读书问题,不仅仅是以上两种题型,读了几页?从第几页开始读?还有读到第几页的问题,只要稍微有些变化,孩子如果只是机械答题,就很容易出错。
那该怎么让孩子减少错误率呢?
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还是在文章《一年级数学必考:之间、推迟、读书问题,怎么做才能不出错?》中提到的做题步骤,读题、画图、数数、回答问题,可以联系实践或扩展到列算式,需要孩子牢记并反复练习熟练掌握。
下面以具体题目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做题不出错。
题目:小杰看一本故事书,从第4页开始按顺序看,第一天看了4页,第二天看了5页,第三天应从第( )页看起。
第一步,读题。
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尤其重视题目中的数字,圈出关键信息,“第4页”、“4页”、“5页”,明确解决的问题是第三天从第几页看起。
第二步,画图。
根据关键信息画图,可以画数字,也可以用圆圈代替数字。
第三步,数数。
从第4页开始数起,先数4页到第7页,再数5页到第12页,第三天再读就是第13页。
第四步,回答问题。
将数出来的数字填写在括号内、横线上或空格内,才算完整答题。
附加,列算式以及实际应用。
列算式:
便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拓展练习,有点绕,不强求孩子掌握。
第一天读了4页,第二天读了5页,一共读了4+5=9页。
因为是从第4页开始读起,需要再加上4页,才是第三天开始读的页数。
所以应该列算式:4+5+4=13(页)。
如果是从第1页开始读起,就是4+5+1=10(页)。
归纳总结来说,这类第三天从第几页开始读的问题,是这样列算式:
第一天所读页数+第二天所读页数+初始页数。
实际应用:
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读书过程,可以拿一本书翻一翻具体了解。
先翻到第4页,以此为起始点,翻4页,是第7页,表示第一天看到第7页。
再往后翻5页,是第12页,表示第二天看到第12页。
那么第三天就要从下一页,也就是第13页开始读起。
孩子实际操作后,不仅更容易理解解题思路,而且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了解到知识的实用之处,学习更有劲头。
以下三种题型简化描述,省略回答问题和实际操作。
题目:小杰看一本故事书,从第4页看到了第10页,第二天应从第( )页看起。
读题:圈出关键信息,“第4页”、“第10页”,明确解决的问题是第二天从第几页看起。
画图:
数数:第10页后面是第11页,第二天要从第11页开始看起。
列算式:小杰看到第10页,后面1页就是第二天要看的页数,所以是10+1=11。
总结来说,这类题这样列算式:看到的页数+后面1页
题目:小杰看一本故事书,从第3页看到了第10页,小杰看了多少页?
读题:圈出关键信息,“第3页”、“第10页”,明确解决的问题是小杰看了多少页?
画图:
数数:数出数字或者圆圈的个数,就是小杰读的页数。可以看出,包括头和尾。
列算式:从第3页看到第10页,如果列算式10-3,就把初始页数第3页减掉了,但实际第3页也读过,应该包括在内,所以要把第3页这1页再加回来。
总结来说,这类题这样列算式:
看到的页数-初始页数+1(减掉的初始1页)
题目:小杰看一本故事书,从第5页看了8页,小杰看到了哪一页?
读题:圈出关键信息,“第5页”、“8页”,明确解决的问题是小杰看到了哪一页?
画图:
列算式:从第5页开始看了8页,如果列算式5+8,第5页重复加了一次,所以需要减掉多加的这1页。
总结来说,这类题这样列算式:
初始页数+看过的页数-1(多加的初始1页)
写在最后:读书问题,目前常见的一般有4种题型,不仅仅限于课本上学到的题型。孩子在做题时,需要稍加思考,使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想要保证做题不出错,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固化思维,一定按照正确的做题步骤,读题、画图、数数、回答问题,一步一步做,就不会漏洞百出。
做题后,最好结合实际情况,翻一翻书,让理论知识变的更具体,辅助理解。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列算式,便于更快速解决较大数字问题。
我是@凝妈悟语
家有两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读12年后重新出发
分享学科学习、阅读、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一年级数学必考,吃透8道应用题母题,95分以上没问题
文|凝妈悟语
迎接第一次期末考试,陆续做了一些数学试卷,每一份试卷都有应用题,分值在2分、3分、4分不等。
如果应用题出错率高,就意味着很容易滑到95分以下。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追求满分,但也要达到95分以上,才被认为是学习过关,所以每一题都很宝贵。
翻看试卷,应用题无非就是8大类,让孩子了解题目中关键信息指代的意思,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确保改头换面也不出错,使整张试卷达到95分以上。
找来8道应用题母题,分析其做题思路,孩子吃透这8道题,考95分以上就八九不离十。
题目:妈妈包了12个饺子,丽丽包了5个饺子,她们一共包了多少个饺子?
读题找关键信息:12个饺子、5个饺子,求一共,是两部分总数,用加法。
画图:
列算式:12+5=17(个)
题目:我吃了4颗糖果,还剩8颗糖果,原来有多少糖果?
读题找关键信息:吃了4颗糖果、 还剩8颗糖果,求原来,和一共一样,也是两部分总数,用加法。
画图:
列算式:4+8=12(颗)
题目:王爷爷一共要写9副春联,已经写了6副,还有几副没写?
读题关键信息:一共9副春联、已写 6副,求还有,是一部分,用减法。
画图:
列算式:9-6=3(副)
题目:一共有8根香蕉,小女孩吃了2根,还剩几根香蕉?
读题找关键信息:一共8根香蕉、吃了2根香蕉,求还剩,是一部分,用减法。
画图:
列算式:8-2=6(根)
题目:停车场原来有10辆车,先开走了4辆,又开走了3辆,停车场现在有多少辆车?
读题找关键信息:原来10辆车、开走4辆、开走3辆,求现在,是一部分,用减法。
画图:
列算式:10-4-3=3(辆)
题目:小朋友排队,小明排在第 8,小华排在第 18,小明和小华的之间有几个人。
读题找关键信息:第8、第18,求之间,不包括头和尾。
画图:
列算式:18-8-1=9(人)
先减8,把小明减掉,再减1,把小华减掉。
题目:现在是星期二,妈妈再有3天过生日,妈妈是星期几过生日?
读题找关键信息:星期二、再有3天,求推迟,在原来时间基础上加上推迟的天数。
画图:
列算式:2+3=5
妈妈是星期五过生日。
题目:小明看一本故事书,他今天从第 4 页看到第 9 页,明天该看第 10 了。小明今天看了多少页?
读题找关键信息:从第4页、到第9页,求看了多少页,包括头和尾。
列算式:9-4+1=6(页)
减4,把第4页减掉,再加1,把第4页加回来。
写在最后:
从上面8道题的做法可以看出,每道题的做题步骤都是先读题找到关键信息,然后根据关键信息画图,再根据图示列算式。
孩子具象思维更发达,抽象思维尚有不足,直接读题列算式,会出现数字、运算符号错用的现象,转化成图片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列算式时不会丢三落四、张冠李戴。
只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就会改善做题不稳定的情况,牢固掌握每个知识点,不管遇到怎样不同的说法,都能应对自如。
本文总结的8道题为基础应用题,如果想了解更多题目演变形式,可以看以前分别介绍的详细文章,方便孩子进行思维提升。
《一年级数学必考:之间、推迟、读书问题,怎么做才能不出错?》
《一年级数学,坐几站是之间问题吗?数点还是数段?搞清楚不会错》
《一年级数学必考易错:原来、一共、还剩问题,怎么做才能不出错?》
《一年级数学必考:排队一共、之间、排第几、有几人问题,搞懂不错》
《一年级数学必考,“一半”求一共、求原来问题,怎么做不出错?》
《一年级数学必考易错:读书问题的4种题型,搞懂不出错》
我是@凝妈悟语
家有两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读12年后重新出发
分享学科学习、阅读、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配图【一年级数学小故事配图简单】】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看起来很生动有趣啊!好想看一下这个故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朋友学习数学原来可以这么趣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给孩子讲这种故事是不是比直接教算数更容易理解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配图一定会让孩子更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年级的小朋友应该很喜欢这种简单生动的学习方式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教育资源,寓教于乐简直太棒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也喜欢看故事书里包含的数学知识,感觉很有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轻松掌握数学概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搭配肯定能让小朋友学到很多!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简单易懂的感觉很好,适合一年级的宝宝学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套故事绝对会让小朋友爱上数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象一下小朋友看到图片会是什么样的反应~真期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故事应该放在学校里普及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对家长也很有帮助,可以一起和孩子阅读讨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学习一点也不 boring , 这些小故事能让孩子明白的更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样创意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给孩子们展示数学的美好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种趣味性的教学可以普及到更多年级的学习中。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