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古诗鉴赏复习专题
古诗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2.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10、A (2分)
11、“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2、不能。“见”不是有意观望,形象生动地描绘诗人采菊时的无意观望。(3分)
(一)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5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不辞劳苦、送行万里,对诗人充满恋恋不舍的深情。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9. 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3分)
8. (2分)B
9. (3分)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语言不优美者酌情扣分)
(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杜甫的《绝句》,完成9-10题。(7分)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9、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4分)
10、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3分)
9、“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10、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一)诗歌鉴赏(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的守军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C.颔联上下两句分别依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反映战地雄壮悲凉的气氛。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4.尾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将士怎样的情感?(2分)
13.C
14.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雨过山村 (7 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4.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 分)
15. 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4 分)
14.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15.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
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共4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分)
12.请赏析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2分)
1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2分)
1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11~12小题,共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 诗中的“海楼”“怜”各是什么意思?(2分)
12. 请赏析诗中的尾联。(2分)
11. 海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1分) 怜:喜爱。(1分)
12.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符合要求即给2分)
《道德经》:“无为”,是啥都不做的消极处世态度吗?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著名的无为的概念。对于此概念,很多人存在很大的误读,通常的情况是,人们都会根据字面意思,来进行解读和理解,那么无为似乎就成了什么也不为,啥也不干。稍微一细想,这显然是不对的,老子怎么可能让你什么都不干呢?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那无为又该如何理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把握无为的真正含义。
老子最著名的主张,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那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又该怎么理解呢?正确的解读应该是,治理大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无需过多的程序,无需刮啊切啊的,无需太多的翻腾,只需要简单烹调,由它自己生成味道,少做干预,自然就好了。
意思其实很明显,老子的主张就是少折腾,少干预,让民众按照自己的节奏,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其实我们考察一个概念,都应该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老子的时代是何种背景呢?春秋末期,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百姓流离的时代,由乱到治,由分到合的一个过渡的时代,想到了这一点,理解老子的观点,就很容易了。
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理念,提倡的是对民众的干预和管制,越少越好,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好。
老子最看重的就是自然之道,何为自然之道,那就是事物本来该有的样子,就是自然之道。老子把万事万物固有的、自然的状态看得非常重,所以无为的概念,其实就是说,在自然面前,保持它原有的状态,不去过多的改变它,不要去改造它,就这一点来说,是无为的。
但是在维护自然之道的无为的范围之下,一个人还是要有所作为,或者说按规律而为,顺势而为,这都是必须的。以老子非常推崇的“水”的状态为例,水本身很“低调”,姿态很低,与世无争,别的物体不愿意去的地方,它愿意去,利万物却不争功,身段非常柔软,但是做事却很坚定恒久,不达目的不罢休,善于变通,善于伺机而动。
这些“水”所具备的特性,一方面是水之特点,一方面用在人的身上,也非常之形象,“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老子又说,“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水看起来很弱,但实际上又很强,看起来不争,但是最后却赢了,且很少有人抱怨于它。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有为。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重在依据自然之道而为,维护主体的本身的自然的样子和状态,主张较少的去干预它,有点我们所说“原生态”的意思。而无为概念的背后,又是一种积极的有为,就像水一样,看起来无所争,最后却赢得了所有。所以综合来看,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世界观,而是一种科学的有内涵的认知,不要误会了无为的本来含义为好。
【与世无争的意思(与世无争的意思是什么呢)】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