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小故事;丝绸之路的小故事50字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马可·波罗怎样记述“丝绸之路”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福进

编者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及其游记中记述的“丝绸之路”,是影响后世欧洲人的探险之路。它与今天倡议的“一带一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新时代,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天经地义。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筑起的“文化之桥”和“机遇之路”,必将在中意合作乃至中欧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洲人的《天方夜谭》

我们先来看看马可·波罗。本来,作为一个普通的商人,若无后来的这本游记,他绝不会如此名闻后世。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叔叔从威尼斯启程,途经地中海沿岸的阿迦城、亚美尼亚,穿越两河流域,横跨波斯全境,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疏勒、沙州,沿古老的“陆上丝路”到达元朝大都。

20年后,37岁的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海外。这次是从“海上丝路”横渡印度洋抵达波斯。此时,他因为思念家乡,随即自两河流域、君士坦丁堡回国。后来,他因为参加海上被俘入狱,狱中口述自己见闻。同狱的文学家鲁斯蒂切诺根据他的见闻,整理出了《马可·波罗游记》。

再来看看《马可·波罗游记》。此著被全世界公认为名著,原因在于它的流行和流传之广。该书一经出版即名声大噪,被译成多个语言文本。随后,又极大地刺激了西方人探索东方的欲望。有人甚至认为,世界历史就此而改写。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起,激发西方列强殖民探险、征服世界的欲望就是与这部书有关。

《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视为欧洲人的《天方夜谭》。

其一,游记使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得以丰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逐步破除了神学至上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在骤然之间破除了中古时期欧洲神权对民众精神世界掌控的局面,传统意义上的“天圆地方”说由此破产。

其二,游记对近代欧洲的航海探险事业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哥伦布、达·伽马、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等众多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都是在看过这本游记后“东来西去”的,其目标就是抵达印度、寻访中国。

“自编自导”的故事?

当然,马可·波罗对中国经历的“华丽描述”,无论是在中国史学界还是西方史学领域,都曾引发巨大而持续性的争议,出现了“五大疑点”和“八大疑点”等。甚至,中外研究者均无法证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譬如,2011年8月10日英国媒体引述意大利一组考古学家的,马可·波罗从来没有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完全是道听途说的汇集。《每日邮报》据此指出,若此理论正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探险家之一的马可·波罗就是一个“骗子”。不少人认为,马可·波罗是一个“满嘴谎言之人”,《马可·波罗游记》完全是一个“自编自导”的虚构故事。

然而,与种种争论、批评甚至责难相比,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在当时及随后产生的巨大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实实在在的。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得到广泛传扬,有力促进了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进而得以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对哥伦布的影响。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商业的哥伦布,自幼就阅读马可·波罗的游记。由此,小哥伦布对中华文明以及印度的独特文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还提及东方的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1480年,在一封致意大利学者托斯加内里的“发鸿愿,立大志,期于得达产香料之国”的信函中,哥伦布表达了前往中国和日本寻求黄金的强烈愿望。

在航行日记中,哥伦布写道:“为了不坐失时机,我要向前行驶去寻找日本岛。”他把自己抵达的萨尔瓦多视为“可汗的大船”到达之地,进而致函给资助他探险的西班牙国王:“无论如何,我是要去的。我要到杭州去把陛下的国书呈给大汗,并取得复书回家。”

后来,他费尽心机地组织携带护照、国书和礼品的正式使团,兴致勃勃地要去朝见元朝的忽必烈大汗。依据对日月星辰的定位及观测,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抵达了亚洲,亦即中国和印度(实乃古巴)。

最初,哥伦布的意图就是“通过交换,或者通过征服,取得黄金、珍珠和香料”。当然,他最终抵达的是美洲。这一地理大发现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历史。

刺激地理大发现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不仅影响了哥伦布一人。在随后的殖民探险活动,它的影响和激励具有滚动性效应。依据这本游记的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访问了许多城市和乡村,包括西南边陲的云南和东南沿海的福建;其所记述的那种“东方的富有”,大大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这种影响对后世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探险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13世纪末,作为风靡整个欧洲的畅销书,《马可·波罗游记》可谓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疯狂翻印。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及其他航海家,都是这本游记的忠实读者。他们的殖民探险为随后数个世纪的全球性征服铺垫了坚实基础。

我们知道,在游记出版之前,欧洲人也有到达过中国的,但影响皆远不如马可·波罗。毫不夸张地说,西方世界对东方包括印度和中国的“全面”了解,皆是由其而来。

新航路开辟和新世界大发现之前,所有进行过新航路开辟及探险的人可以说都读过《马可·波罗游记》;而且,这些重要人物每到一处新的发现地,都要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述的城市、地区或国家加以对比。由此,这本游记可谓当时唯一的工具书和字典,是殖民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期间关于寻找东方世界的“百科全书”。

当然,新航路的开辟,本质上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第一,欧洲人对东方贸易有着巨大需要;第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割断了传统的东西方通商要道;第三,宗教传播的动力,推动欧洲人向海外不断进军。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欧洲人加紧了探险活动。举个例子,当时转运而来的商品,如香料(丁香、肉桂、胡椒)、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比12世纪初增长了10倍。但是,由于商路隔断,这些颇受欢迎的商品价格一再抬高。于是,欧洲商人渴望依据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指引,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

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上,意大利是一个重要节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汉朝曾派使者甘英寻找“大秦”;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地理学家庞波尼乌斯多次提到“丝绸之国”。

今年3月,国家年度首次出访选择欧洲,第一站是意大利。访问前夕,在意大利媒体发表题为《东西交往传佳话中意友谊续新篇》的署名文章,指出愿同意方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历史、文化、区位等优势,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同意大利“北方港口建设计划”“投资意大利计划”等对接,在海上、陆地、航空、航天、文化等多个维度打造新时期的“一带一路”。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人心,意大利各级积极挖掘自身港口优势,着力打造特别经济区、提升铁路和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渴望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深度对接,从而带动本国经济乃至整个地中海海洋经济迈上新台阶。

2019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也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的重要年份,明年还是两国建交50周年。以此为起点,中国与意大利、中国与欧盟之间应当进一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借助于这一“机遇之路”打开“机遇之门”。

这些鲜为人知的丝绸之路故事,值得每一个人了解

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国丝绸的外销,使西方人习惯以“丝”来称呼中国。古希腊人、古罗马一度称中国为“赛里斯”(Sères),意为“丝绸之国”。

但是这些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看完真的涨知识。

Q 丝绸之路是一条路吗?

实际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历史上连接中国跟外国的还有很多道路。中亚的撒马尔罕也并不是终点,向西继续可以到西亚、到波斯(今伊朗一带),然后进入欧洲、北非,再进入非洲;往南也可以进入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一带。

古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黄河、长江流域与其他文明中心之间隔着高山、荒漠、巨川和大海,距离极为遥远,旅途非常艰难,到其他文明中心的距离要比其他三个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远得多。

相反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古文明沿海路与波斯湾相距很近,因此印度河古文明与两河流域古文明很早便有联系。两河流域与古埃及也相距不远,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Q 李希霍芬为什么会用“丝绸”来命名这条古老商路?

唐以前,丝绸和黄金是中国对海外的主要出口产品,即《汉书·地理志》所谓“赍黄金杂缯而往”,其中,缯,指的就是绸缎。中国丝绸的精美质量和昂贵价格使西方许多人求而不易得。而李希霍芬更多的应该是源于西方人对丝绸的古老的情结(希腊人他们把丝绸称为Ser,把传说中出产丝绸的东方国度称为赛里斯(Seres),意即“丝国”)。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由于丝绸是经过许多人辗转运到欧洲的,所以希腊人并不知道这种织物的纤维是从哪里得到的,他们起初认为丝是某种特殊的羊毛。但无论他们如何尝试,也无法将羊毛织成那般轻薄美丽的状态,这让他们对丝绸充满了好奇。

许多年过去了,经过坚持不懈地打听,欧洲人终于得知,丝是一种从树上采来的“羊毛”。罗马帝国时代的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其成书于公元77年的《自然史》中说,赛里斯人“向树木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

《自然史》

尽管老普林尼这本《自然史》荒诞不经的地方俯拾皆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罗马的贵族已经穿上了丝绸衣服。这种丝绸衣服是罗马人用重金从东方买来的。为了买这些来自东方的奢侈品,罗马每年要花费一亿罗马铜币,这相当于罗马每年国家预算的10%。以至于罗马元老院不得不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戴丝绸,同时对妇女使用丝绸也做了限制。

Q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通丝绸之路的人吗?

西域古国

不是。在张骞之前,已经有很多人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到达过西域。据史载,张骞到达今天的阿富汗一带时,就看到了来自蜀地(今四川)的布,还有筇竹杖。这些东西都是商人们从身毒(今印度)运过来的。

这就说明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就存在从四川过云南到印度,然后再到阿富汗这一段的路。

Q 为什么会有海上丝绸之路?

陆路是中西往来的最古老的通道,其主要工具是马和骆驼。但牲畜负载有限,费用巨大。此外沿途自然条件艰险,安全没有保障。所以当航海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海路在中西交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被阻隔,却导致了另一个变化,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因为海上运输效益好得多,唐朝后期能够出口的,像丝绸、瓷器、茶叶、日用品,这些都产在南方和沿海。从那里直接出口,运到阿拉伯,运到欧洲。所以后来尽管平息,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了,但是主要的物流也转移到海上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让瓷器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当时的船是木船,重量比较轻,在海上容易翻掉,阿拉伯人原来在船上是用石头和水放在舱底下,使它保持稳定。到了中国,发现瓷器那么便宜,就干脆将大量的瓷器码在舱底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发现的沉船,动不动里面有几万件、十几万件瓷器的原因。

广州大澳村: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港

历史上从中国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还有山东的登州, 都有海上的交通路线联系到半岛、日本列岛、琉球,还有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南亚等地,这些航线现在我们都泛指为海上丝绸之路。

Q 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新食物?

根据统计,中国至少有50多种农作物来自国外。大家想想,凡是带有“西、胡、番”的基本上来自西域。

明朝以后,中国的人口开始剧增,清末已经达到了四亿,人口增多对于粮食的需求自然是大量增多。番薯、玉米、土豆这样容易种植,适应性强而且产量高的作物,这为我们带来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

Q 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技术?

生活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是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支擅长跨境贸易的商旅。公元前 329 年到 323 年,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明被带入到中亚地区,粟特人从中接触到葡萄酒,并慢慢开始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很快葡萄酒成为粟特人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粟特人进入北魏首都平城觐见皇室和做生意时,他们也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制技术顺势带到了中原。

魏书》本纪的记载我国的玻璃制造工艺技术来自于出使中国的波斯使者。唐朝初年王玄策多次奉敕出使印度,并挑选专业的印度制糖人员来中国传授制糖工艺。

13世纪中期,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曾召阿拉伯最优秀的科学家到他的宫廷去,并且在马拉格建立了一座包含一所藏书40万卷的图书馆的规模很大的天文台。忽必烈曾将巴格达和开罗两城的科学家所著的天文学书传入中国。由阿拉伯学者札马鲁丁献给忽必烈的阿拉伯传统历法《万年历》,成为郭守敬编成《授时历》的重要参考,其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中国古代历法高峰之一。

来源:《中国美术报》、中国科学技术馆、大国特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丝绸之路的小故事50字】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丝丝入扣的意思、丝丝入扣的意思解释词语 下一篇:丝绸之路的故事,古代丝绸之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