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音乐网 中国佛教音乐网站下载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佛教音乐在中国的起源、传播及其发展

  佛教音乐简称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弘扬教法和赞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形制,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规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

  也确实,从佛教住世的角度来看,佛经的赞和偈均是通过唱、诵、念才能表达出来,而歌咏佛经伴以管弦之声,引赞入乐,达致中和、清净,也是“梵呗”的本意。由此可见,存在和运用佛典及佛事活动中的佛乐,当然缘起于佛教,并同时庄严着佛教且为佛教的弘扬和传播带来了深远的祝福和激励;另一方面,佛教历来也犹重运用音乐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提倡音乐在服务佛教教义中的作用,所以佛经与佛学文献大多涉及音乐,并多方面阐述了佛教对音乐的诸种看法。

  佛教音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经,佛教传播中华,佛教梵呗也开始在我国流传。早期的中国佛教活动自然完全承袭梵呗形制,即佛教史上称做“西域化”讲经的吟唱方式,梵唱由是冉冉升起于中华大地。佛教史上著名的天竺国竺法兰大师及康居国康僧会大师,犹对佛乐在华夏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力推动了佛乐在中国的发展,二人被后世尊称为南北梵呗祖师。

  宋大相国寺方丈赞宁在其《高僧传·续诵篇》言:“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法兰,始真声而宣剖;南惟康僧会,扬曲韵以讽诵”,称赞竺法兰和康僧会为中国南北两地的佛乐的领袖,并道出中国梵呗之南北差异的特点,北以“雄直宣剖”而长,南以“哀婉扬曲”以取胜。而二者佛乐的基本个性的形成,也尊定了佛乐在中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自东汉佛教的传入,箜篌、琵琶、筚篥、都昙鼓、鸡罈鼓、铜钹、贝等乐器,及许多著名乐曲,如《摩诃兜勒》等,以及鼓吹、饶歌、苏袛婆琵琶七调音乐理论,也相续从佛教国家传入我国,对我国音乐及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元802年,古印度骠国王太子舒难陀,亲率乐队32人及舞蹈团来华访问,并赠送乐器十种,极大动了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诸多上善因缘,终促使我国唐宋以来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形成了完善的燕山调等著名佛乐。

  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上是佛乐“中国化”的逐步完成和完善。自曹植创作极富中国特色的三千梵曲之后,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又以“以歌咏法、广明教义”为旨,创唱导制。亦即提倡以俗讲方式宣讲佛教经义,并注重俗讲时唱颂的音乐性,因此大师吸收了大量当地音乐素材编制佛曲,用以俗讲经义,此也为佛乐民间化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接蹱慧远大唱导制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讲经形式,称谓“变文”,其对佛乐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变文”主要是讲经通俗化、故事化,融佛教精神于中国古代故事之中,形象生动地宣传了佛教教义。由于“变文”以唱白形式相结合,唱词为韵文体,且唱颂普遍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这对佛乐的民间化和普及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至唐代,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人心和繁盛发展,佛乐吟唱也随着佛事活动的隆盛而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唐宫廷出于对佛教的信奉,不仅将佛乐引入皇室斋天、祈福、报谢、追悼及宗庙祭祀等传统宗法活动中,并在礼娱宴乐中,也演奏佛曲,伴以歌舞助兴。

  佛乐的地位得以极大地提高,佛曲从而成为唐代的主要音乐体裁;另一方面,佛教活动愈是大众化、地方化,佛乐也就愈来愈要求民间化,用民间曲调和汉语声韵来取代旧的“梵”声已成为必然之势。至宋代,佛乐完全采用民间曲调,并普遍为各寺院采用,这就是最终形成了中国佛乐的最基本的音韵调律,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形成。时至今日,许多名山宝刹,仍是承袭自宋、元、明以来的佛乐曲调,只是由于地方方言之别,各地寺院在具体唱法上自然存在着不同差异。

  如佛教传入中国,融会中国儒学和玄学至唐朝最终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一样,佛乐也经历了佛教普临东土的需要而中国化的情形,这也是佛教随缘化物的表现。从汉语发音度而言,汉语发音的口型,音乐的长短,音韵的高低,以及文化素养、审美观点,欣赏习惯的不同,其旋律也必然随之改变。

  梁慧皎法师在其《高僧传》言:“梵音重复,汉语单奇,用梵音咏汉语,则声长而偈短;用汉曲咏梵文,则韵短而词长”。基于这样的语言矛盾,融会中国各种传统音乐,探索新的梵呗声韵以适应弘法需要,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工作。随着人们的不断摄取中国传统音乐来探索新梵呗,并使大量典型的中国传统曲子融入梵曲,其结果也必然导致佛乐的中国化。

  相传魏曹植赏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深动其心。曹植独听良久,大有体会,乃慕其音节,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典籍《瑞应本起》,创作梵曲三千,流传天下,使得梵曲在传播实践中获得重要的重建和发展,对佛乐“改梵为秦”中国化情形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因此尊曹植为中国梵呗的始创者。

梦回大唐:香港乐团“天籁敦煌·净土梵音”全球首演

9月19日晚,由甘肃省文化厅、敦煌研究院、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主办,敦煌国际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新世界集团慈善基金支持的“天籁敦煌?净土梵音”音乐会在敦煌全球首演。 许丽丽 摄

中新网甘肃敦煌9月20日电 (记者 魏建军)“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些音乐,有传承、有创新,又依稀能感觉到一千多年前那种古朴的氛围。”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感慨,从敦煌莫高窟藏金洞出土的唐朝琵琶谱,见证了大唐音乐的繁盛。而今,香港年轻人用“古典+时尚”的表演方式,演绎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和音乐。

19日晚,由甘肃省文化厅、敦煌研究院、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主办,敦煌国际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新世界集团慈善基金支持的“天籁敦煌·净土梵音”音乐会在敦煌演出。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名誉团长纪文凤介绍说,在敦煌大剧院的这场正式演出,某种意义上讲既是这个致力于以音乐弘扬敦煌文化的实验性中乐团的全球首演,也是平均年龄二十余岁、基本由香港演艺学院学生组成的天籁敦煌乐团的一次“回到敦煌盛世的演出”。

纪文凤说,音乐会共演奏九首乐曲。有三首是别具西域特色的名曲:《龟兹舞曲》《敦煌新语》和《西域随想》。原创乐曲《大唐礼赞》《净土梵音》则是全球首演,压轴的《天籁》表达作曲家对敦煌壁画中极乐世界的想象,也是乐团的主题音乐。不鼓自鸣自由飘舞的飞天穿梭于楼阁之间、平台上伎乐演奏悦耳的音乐、舞伎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呈现出一派灵动的气氛。

图为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天籁敦煌?净土梵音”音乐会演出现场。 许丽丽 摄

据介绍,敦煌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中与音乐题材有关的洞窟超过240个。作曲家希望透过音乐将壁画立体化,令观众仿佛置身壁画中的极乐世界一样,感受深层次的敦煌韵味。有听众表示,年轻的作曲家和音乐人采用中亚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运用节奏多变的写法及拍击技法,或描绘了西域地方的风土人情,或展现出净土世界的欢喜灵动,极富丝路特色,传达了出不凡的敦煌韵味。

自称“敦煌迷”的纪文凤告诉记者,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听到敦煌壁画中的音乐的她,去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遇上香港演艺学院的两位学生,我就发动他们去组织乐团,结果敦煌凝聚了他们,也感召了他们。”

2017年10月,纪文凤组织了10余名香港青年中乐音乐家到敦煌考察,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全力支持和指导,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得以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古谱入音、古曲新诠以及新意念的敦煌音乐去弘扬敦煌文化、普及中乐的想法已经变为现实,“我们同时希望从香港出发,以丝路音乐团结人心,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宏愿,走向国际。”纪文凤如此表示。

9月15日,该乐团已经在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为数百名敦煌研究院员工家属、敦煌市文化界人士及来自香港各界的嘉宾举行了专场演奏,以音乐的形式来感谢长期坚守在莫高窟的“莫高人”。(完)

【中国佛教音乐网 中国佛教音乐网站下载】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中国佛教网在线念佛;中国佛教网在线念佛经 下一篇:中国儿童故事-小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