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烟瘴气的意思(乌烟瘴气的意思和例句)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毛这两句诗含义之深,很少有人悟透!—赵新月新解毛诗词

(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1959年7月,毛写下《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赵新月书法《七律登庐山》

这首诗,最后两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究竟怎样学习和理解?历来解释不一。大致有四种解释,依次如下。

第一种解释:如今我们的祖国,正在建设新社会,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陶渊明是不是还在他幻想的桃花源里耕田呢?

第二种解释:祖国已经变成了社会主义幸福的桃花源,陶渊明可以来新社会耕田了。

第三种解释:陶渊明曾经想到桃花源耕田,但只能是空想;今天的新中国跟桃花源不同,今天的知识分子也跟陶渊明不同,不会再去这样幻想。这个解释,是周振甫提出的。

第四种解释:陶渊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人们还能躲到几千年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躬耕自乐的桃花源吗?这个解释,是藏克家提出来的。

以上四种理解,哪种更切合毛的本意呢?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觉得,所有这些解释,都没有解释透彻,所以,我们还是要看看毛这首诗的原稿。毛这两句诗的原稿是:“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意思是,陶渊明不接受朝廷俸禄,辞官不就,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意当公务员看上司眼色,原因是,当时的社会是黑暗腐朽的,官场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搞得乌烟瘴气,,自己想为干事,却根本干不成事,当时又不可能推翻这个反动的社会,于是只好幻想原始共产主义一样的“桃花源”。

1964年毛谈到这两句诗时又说:“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

结合上面的分析,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认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两句,是说如今社会向前发展,时代真的变了,新中国没有苛捐杂税,没有阶级压迫,当家做主,积极投身于属于劳动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真真实实的理想社会,你陶渊明的理想,我们替你实现了!甚至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上千倍万倍!你在天有灵,一定会当惊世界殊,甚至会热情洋溢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你要当官你就去当官,相信你一定是清官,清廉耿直,一心为民;你要耕田你就去耕田,就在这庐山脚下,你一定是种庄稼的好把式,因为你隐居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种田经验。你不会再感叹“悠然见南山”,因为你会看到“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壮观景象,你还会随着我们的眼光,冷眼向洋看世界,看看世界上的反动势力如何嚣张,看看我们伟大的如何热风吹雨洒江天地建设社会主义。当你看到今天新社会的万千气象,你一定不再会感叹“归去来兮”,你依然会“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只不过不是去归隐,而是向着我们走来,走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洪流之中!欢迎你,陶渊明!当然,你也可以坐车随我们上山,跃上葱茏四百旋!

好了,这么理解毛这两句诗才是完整的,也只有这么理解,我们才能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七律:登庐山》!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总结道:陶潜有知当惊羡,人间胜过桃花源。不是一人能,那容来耕田!

这才是毛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

赵新月写并讲于野草书屋。(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毛这两句诗含义之深,很少有人悟透!——赵新月新解毛诗词

毛这两句诗含义之深,很少有人悟透!——赵新月新解毛诗词

上图:本文作者、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

上图:赵新月在西柏坡

(赵新月,字盈之,一介书生,西柏坡学创立者,党员,河北作员、美员、书员,研究专家,特型演员,广播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劳动关系研究专家。主要著作:《西柏坡来电》、《你来西柏坡看什么》、《大西柏坡赋》、《开国第一城》、《西柏坡学发凡》、《画家书法八大家》、《悯生论——主持人书简》等,主演《赶考》、《平津战役》等影视剧舞台剧,信仰马恩列斯毛,研究文史哲经艺)

乌烟瘴气的瘴气,在古代究竟有多可怕?

闽粤赣毗邻区(福建、广东、江西)烟瘴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社会文化有什么影响呢?具体存在什么特点?这两者之间由怎样的联系呢?

一、古人对瘴气的理解

古人受限于科技条件,对瘴气的理解则相对模糊,因为地区的开发程度不够,并且古代农业不发达的闽粤赣毗邻区更是人烟稀少,而这早已在众多文人心里形成了既定概念。比如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在其著作《岭表录异》中写道:“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洩,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这里对瘴气的记载较为模糊,只是简单的描述其特征,其中“岚雾”是指山中雾气,对瘴气的形态进行了基本描述,而在乾隆年间所修的地方志《定南厅志》中记载:

“深山长谷,夏秋微有瘴疠( lài),似烟非烟,似雾非雾,此有形者也;风过处如闻桂菊香,此无形者,中之者多成疠,及腹痛水泻等症,无甚大害”。

这是对瘴气形态、特征上的描述,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对于瘴气的描述更为详细,所引发的症状甚至是味道都有一定的描述。而瘴气给历史中的文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瘴气因何形成在众多文献中描述不一,但描述中都明确表明瘴气对健康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包括在上面两段文献表述中也可看出瘴气对健康的影响。而在明代学者杨士奇的记载中亦是如此:

“赣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远,民少而散处山溪间,或数十里不见民居,里胥持公牒征召,或行数日不抵其舍,而岩壑深邃,瘴烟毒雾,不习而冒之,辄病而死者什常七八”。

其中对瘴气的危害与其它文献一致,于是在这种文人的流传中,即便瘴气逐渐变少,人们对瘴气更加了解,也无法改变对瘴气根深蒂固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则施加在整个闽粤赣毗邻区的人与物中。

二、被加入国家刑罚制度的瘴气之地

在古代刑罚之中就有与瘴气有关的刑罚,其中军流刑就是广为流传的一种,比如大清的军流刑分为附近、边卫、边远、极边、烟瘴五种等级,在《大清会典》记载:

“凡编发罪人充军,充附近军者,发二千里;边卫发二千五百里;边远发三千里;极边发四千里,应发烟瘴者,道里如极边之数,各就本犯原籍府属以定远近”。

意思是五种等级对应流放距离,而烟瘴则是流刑中最重的刑罚,烟瘴的发配位置则根据犯人所在地而定,这种烟瘴流放刑罚,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烟瘴这一事物的恐惧。并且在明清之前,闽粤赣毗邻区就已成为公认的烟瘴泛滥之地,有许多历史名人被流放到此地。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公元819元就被贬到潮州,另有苏轼在公元1094年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在苏辙为兄写的墓志铭上就写道:“瘴疠所侵,蛮蜑(dàn)所侮”,描述了苏轼多病的缘由,而流放到瘴气之地也就等于死亡的说法也逐渐被古人所接受。白居易在其好友贬至虔州(赣州)时作诗《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其中“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让人觉得好似生死分离一样,恐怕再难相见了,所以有许多官员害怕被流放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畏惧并没有消失,反而对烟瘴之地更加害怕。

三、瘴气对闽粤赣毗邻区的精神形象影响

为什么因为瘴气会让大众对闽粤赣毗邻区的认知产生影响呢?这与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就比如古代中原地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认知一样,而北方游牧民族身材较为高大显得粗犷,所以对较为瘦小、注重礼仪的中原人的认知也存在一定歧视。即便到现代,也常在网络上看到关于南北的歧视争端(客观表述),于是闽粤赣毗邻区也因为瘴气原因被加以“南蛮”的印象,而这与古瘴地区的农业、文化不发达有一定关系。这种以地域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判定某地域印象的方法,即便是在现代也依旧存在,当然,这其中有好的印象也有坏的印象,就如同乾隆《澄海县志》中记载道:

“山气多男,泽气多女,石气多力,木气多伛,风土所囿,生其地者或不免焉。岭海阴少阳多,四时之气辟多于阖,其人踈理,其性能暑,繇来旧矣。澄在省会极东,界府属南境,尽于此,风土不特与中华绝异,即较之江淮以南亦甚悬殊,昌黎云:穷冬或携扇,盛暑或重裘,观此诗可以略觇其概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地域里的山、水、木、石生长如何对人的性情存在一定影响,这种地理环境与气候能够影响外界对这一地域的认知判断,也就是精神形象的认知。这种理论也被称为环境宿命论,它更多的是一种判断依据,而闽粤赣毗邻区的瘴气让这一地区的人文受到影响,总的来说,这样的现象甚至并不稀奇,人们总会下意识认为某地某地贫瘠、穷困,而这一观点的依据可能是他去了一个地方旅游或者从网站视频上看到的。

四、总结

由此可见,闽粤赣毗邻区的烟瘴与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环境的恶劣间接影响到烟瘴地区的精神形象,用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较为恰当(不掺入任何歧视)。并且烟瘴之地也被当朝者当做流放地使用,让古人诸多胆寒,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与受害人数的增多,古人畏惧心理更强。而从地域文化来看,烟瘴之地被中原地区视为蛮夷,并且古瘴之地多为少数民族,这种民族差异也成为文化歧视的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古瘴不光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成为间接描述文化先进与否的词汇,是对其尚未开化的形容词。

参考文献:

1.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第48卷第4期;梅莉

2. 晏昌贵、龚胜生:《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

3. (清)周硕:《潮州府志》[Z].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 温春香. 浅析古瘴对社会人文发展的影响——以闽粤赣毗邻区为例[J]. 农业考古,

【乌烟瘴气的意思(乌烟瘴气的意思和例句)】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乌烟瘴气的反义词、乌烟瘴气的反义词句子是什么 下一篇:乌纱帽的意思;乌纱帽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