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的意思;乌纱帽意思是什么

更新:12-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你知道乌纱帽的来历吗?朝代崇尚的颜色有何区别?解读历史剧里的服饰密码

一部历史剧,如果服饰这一道具和故事发生的年代契合,会增加制作的精良度和剧集的看点。古代服饰透露了许多历史信息,也可从中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如何从服饰中判断朝代?服饰透露了哪些时代特征?当今审美的选择又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衣和裳分开

服饰最初是为了避寒和遮羞,而随着等级的出现,它越来越成为身份和礼制最为外在的表现。

论语》曾记载了一句孔子评价管仲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可能会被夷狄(指北方落后文明)统治,就不得不和他们一样,穿左衽的衣服了。

古代的服饰往往采取前交领的款式,究竟是左衽(向左交)还是右衽(向右交),这就是当时中原与北方等不同地区的区别。中原人尚右,右衽遂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而左衽象征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后世又用来指死者的衣服,这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都可见,也表明了阴阳有别。

在形制上,古人所说的衣裳指的是两件:上衣和下裳。殷商时期,上衣和下裳是连在一起的;到了春秋时期,二者才逐渐分开。而且男子为了骑马方便,逐渐不再穿像裙子一样的裳,而改穿裤子,被称为“绔”,“纨绔”就是丝绢制成的套裤。中国很早就发明了丝绸,但像绫罗绸缎等丝织品都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所以,后世往往用“纨绔子弟”形容贵族少爷

“江州司马青衫湿”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色彩的民族。服饰除了款式、材质等表明正统意识,它的颜色变化,尤其是统治者推崇的颜色,往往与改朝换代后意识形态的建构有关

衣裳在先秦时期就和治理天下联系起来。殷商尚白,因而在《诗经》中,白色往往象征着殷商遗民。如《白驹》中提到“皎皎白驹”,就是暗示殷商遗民的到来。沈从文所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绍了商代的服饰特点:素色,短衣小袖

到了周朝,既有殷商短衣小袖的沿袭,又有宽衣大袖的创制,而且王室有了专门管理服饰的官员,以服饰区别等级的特征更加鲜明。周朝最高的礼仪服饰是冕服,用于祭祀典礼,冕服上绣有章纹,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天子在隆重典礼时还要穿赤色的鞋,这都可见周人对红色的推崇。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古人把青、赤、白、黑、黄这“五色”以及东、南、西、北、中这“五方”与木、火、金、水、土“五行”相对应。秦朝认为之前的周是火德,自己发迹于渭水流域代替了周,是以水灭火,所以秦人认为自己是水德。而五色中黑色与五行中的水对应,所以秦人尚黑,穿黑色的龙袍

按照五德终始说,汉朝取代秦朝,应属土德,因为土德克水德。而且土色黄,故汉朝崇尚黄色。实际上,汉朝初期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从南方沛县起兵,在方位上,南与五行的火对应,他认为自己的幸运色是红色,所以,他的龙袍是在黑的基础上加赤红。到汉文帝刘恒时,汉朝皇帝的龙袍才正式使用黄色,但也会使用黑红。

后来,唐高祖李渊下令黄色为皇家专用颜色,从此黄袍成了皇室专用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黄袍正式成为当皇帝的代名词。从此,最高统治者主尊的服饰颜色被确定为黄色。

到了唐宋时期,官员职位的大小品级也可从官服的颜色区别。如《新唐书·车服志》和《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三品以上着紫色,因而后世常用“紫袍金带”代指高官,此外,四品的官服是深绯,五品的官服是浅绯,六品的是深绿,七品的是浅绿,八品的是深青,九品芝麻官是浅青。白居易《琵琶行》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说自己是江州司马,穿的是青衫,应该是八九品,官职不高,后人逐渐把“江州司马”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官服绣禽与绘兽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服饰颜色逐渐趋同,为了进一步区别尊卑等级,人们又开始在纹饰上做功课。唐宋时期的官服上有“花”的纹饰,但主要用于装饰,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各种飞禽走兽的纹饰,这些纹饰主要用于区分官员的等级。

如今,我们常用“衣冠禽兽”这个词形容道貌岸然的人,实际上,这个词最初指的是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在古代,只有官员才能穿这样的衣服。据《舆服志》记载,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

比如,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象征仙风道骨和长寿,又鹤立鸡群;文官二品绯袍绣锦鸡,象征威仪和显贵;文官三品绯袍绣孔雀,象征吉祥、文明和富贵;文官九品绿袍绣鹌鹑,象征安居乐业。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象征勇猛;武将三品绯袍绘老虎,百兽之王,象征智慧;武将四品绯袍绘豹子,象征灵敏快捷;武将九品绿袍绘海马,象征江山的稳定等。

现在,我们常用“乌纱帽”代指官员的“饭碗”。唐朝时,官吏流行穿圆领窄袖的袍衫,帽子流行“幞头”,幞头有四带,二带系脑后,二带反系头上,曲折附顶,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帽,也就是后来俗称的乌纱帽。宋代的帽子比较有特点,在乌纱帽的基础上加了两个帽翅发明人据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尤其反感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于是就在幞头纱帽后分别加上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以后越来越长,这样官员并排坐着交谈很困难了。

明朝的乌纱帽帽翅有了变化,帽翅直挺,呈椭圆状。到了清代,乌纱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用乌纱帽象征官位的传统意味仍在。

需要说明的是,清朝主要承袭了明朝官服的样式,略有所变化。官员的服饰都统一为石青色,服装前后各有一块补子,上面有图案,被称为“补服”。清官员的服饰颜色最终统一定型,区别的标志只剩下补子上的图案。

当今的审美选择

古代服饰的颜色搭配主要是为了区别等级,或将自己的朝代与前朝区别开来,或将皇帝与芸芸众生区分,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或用于官员们区别官职品级的大小等。而现代人讲求衣服的颜色搭配,往往只是出于审美的角度,以协调人与周围的环境

从体型上来说,较胖的人适合深黑色,可以修身,较瘦的人则适合亮色,显得轻快;白皙皮肤适合黄色、蓝色以及淡橙红、柠檬黄、苹果绿、紫红、天蓝等亮色彩的衣服,显得明艳照人,深褐色皮肤的人不适合蓝色,而适合穿墨绿、枣红、咖啡色、金黄色的服饰,显得高雅;皮肤偏黄的人则适宜穿蓝色以及酒红、淡紫、紫蓝等服饰,显得亮白。

此外,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也可以调整我们的服饰搭配以与环境相适应。如野外活动或参加体育比赛,可以穿色彩艳丽一点的服装,给人以热烈和振奋的美感;出席正规会议或业务谈判时,可以着色彩庄重、素雅的服装,显得精明能干而又不失稳重。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对外经贸大学文学院教师;题图为游客在中国服装博物馆观赏一件清代黄缂丝万寿如意纹褂 新华社 发)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赵运涛

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听专家讲中国传统服饰小知识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19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在暖场活动中,“华夏衣冠——六朝、宋、明华服展演”在泮池——棂星门一带着盛装巡场,展示中国传统的服饰。那么各个朝代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记者采访了专家。

博物馆级复原华服11套参与演出

据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来自应天府五军都督府社团的王熹介绍,他们在制作汉服过程中有幸得到国内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前辈的指导,汉服复原主要由古代服饰复原专家、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指导。

此次活动,包括复原款汉服11套,涵盖汉、六朝、南唐、宋、明等朝代的汉服形制。

汉、六朝:直裾深衣,外披素纱禅衣,戴通天冠或刘氏冠(男),佩汉仪剑。本搭配系先秦、汉代直至魏晋时期公卿士族男子日常穿搭,参考依据为汉马王堆帛画、汉佚名墓壁画、南京竹林七贤砖画等。

南唐:南唐式圆领袍+交脚幞头(男),五代大袖衫裙(女)。本组服饰均参考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女装同时参考了南唐二陵的仕女俑造型。

宋代:宋公服+展脚幞头(男),交领百褶裙褙子+芙蓉花冠(女) 。宋男装造型复原主要参考了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仁宗画像,女子服饰则参考了福建南宋黄昇墓的出土文物、南京市博物馆宋明服饰展中的宋女装百褶裙的形制,以及宋末元初画家钱选《杨贵妃上马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的花冠造型。

明代:白泽魏国公补服+乌纱帽(男),过肩蟒纹诰命夫人长袄+翟冠(女)。男装魏国公补服,形制复原原型为南京市博物馆宋明服饰展中展出的仙鹤补服;补子纹饰,复原自前期展出的麒麟补服;乌纱帽则复原自现藏于山东孔子博物馆的明代乌纱帽。女装过肩蟒袍,复原自山东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诰命夫人蟒袍。

中国历代服饰有什么特点?

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有人穿着汉服,它们和历史上的服饰有什么区别呢?据南京服饰学会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强介绍,“汉服”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个朝代的服饰品种不同、样式不一,分别有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我们如今看到的汉服,有不少款式是将不同朝代的特征杂糅在一起的,而有一些专业团队会根据出土文物或资料复原真正属于某一朝代的服饰。

据介绍,深衣(衣、裳一体,包住身子)属于秦汉时期代表饰。褒衣博带的大袖衫属于六朝时期。

唐代确定品色制度,即以服饰颜色区别官职高低,黄色成为帝王专属服色,紫红绯色成为高官服色,青色是低品级官员服饰。白居易有云,“江州司马青衫湿”。官员常服有宽袖、窄袖之分,用圆领。

宋代官服沿袭唐制,以服色区别官职大小,幞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是其代表性冠帽。

明代官服出现补服,即胸前与后背有一块方形的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不同图案表示不同的官职。

襦裙是中国古代女性主要服饰,襦裙(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更成为唐代女服的代表。

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

我们今天说的乌纱帽,其实使用的是其引申意义,即官位、官职。“丢了乌纱帽”,表示丢掉了官职;“摘去他的乌纱帽”,意思是免职。那么,乌纱帽是何时出现的呢?

据黄强介绍,乌纱帽起源于东晋,只是一个普通的帽子,以黑纱为之。到了隋朝,乌纱帽成为官服的配套首服,兴盛于唐朝,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与幞头类似。唐代白居易在《感旧纱帽》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到宋朝时,乌纱帽加上了“双翅”,称为“双翅乌纱帽”。

明朝有多种巾帽,六合一统帽、四方平定巾、飘飘巾、网巾等。《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至此,乌纱帽被确定为官帽,与补服配套。乌纱帽也因此成为官员的标识,乃至成为官的代称。明代乌纱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帽身前低后高,左右各插以翅。

清代推行剃发令,改易服制,使用顶戴花翎。乌纱帽“寿终正寝”。

女人的戴冠有什么不一样?

古代妇女和男子一样,也戴冠帽。冠的作用和帽子不同,古人戴帽,主要是为了御寒,而戴冠则为了装饰。那么,女性的戴冠有什么不同呢?

据黄强介绍,女人冠髻并行,礼仪活动戴冠,非礼仪活动梳髻。以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凤冠而言,汉代开始属于皇太后、皇后的最尊贵的礼冠,其名称与形制随时代而变化。自中、晚唐以来,女性戴冠日益多见。五代时有“碧罗冠子”“鹿胎冠子”等名称,宋代此风尤盛。宋代的皇后冠子特别高大,装饰繁复,冠上饰有多条龙、凤,被称为“龙凤珠翠冠”。宋代命妇(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戴花钗冠,民间女性使用元宝冠。明代皇后、嫔妃使用凤冠。明代命妇的礼冠,虽称“凤冠”,实际不是凤冠,而是花钗冠、翟冠、庆云冠、翠云冠等。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虽然也饰有凤形,但是名称上不再称“凤冠”,而称“朝冠”。

古代民间女性出嫁坐花轿时着凤冠霞帔,其实也只是借“凤冠”之名,让新娘享受一生最为风光的幸福时刻。

新华·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文 虞越/摄

编辑: 周娴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乌纱帽的意思;乌纱帽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乌烟瘴气的意思(乌烟瘴气的意思和例句) 下一篇:乌金西珠丹增仁波切;乌金仁增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