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为笑谈是什么意思 传为美谈是什么意思

更新:06-1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让人津津乐道的4副对联,机智有才,难怪能流芳百世

古人喜欢对对子,在出对与对对之间显示机智与才华。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动动手指,关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4副让人津津乐道的极品对联,机智有才,难怪能流芳百世!

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把文章收藏下来吧。

第1副对联:槐树千年成木鬼;岳坟万古为山丘。

据说,杭州郊外的两个樵夫上山砍柴。樵夫张三看到一棵巨大的槐树,突然来了灵感,对身边的李四说:“我有一个上联,你能对下联吗?”

李四也是个对对子爱好者,闻言十分感兴趣:“快说吧。”

张三一指旁边的大槐树:“槐树千年成木鬼。”

显然,这是一个拆字联,把槐拆为木和鬼,意思是说,一千年的槐树应该是槐鬼精了。

李四猛然一听,还真是有点难住了。他挠着头,两只眼睛焦急乱瞄,偶然瞄到旁边的几个坟墓,忽然灵机一动,大声喊话:“我有下联了!岳坟万古为山丘。”

岳坟也就是名将岳飞的坟墓,就在附近不远的杭州西湖边。

身为当地的老百姓,自然是知道岳飞和岳坟的。

说岳坟万古,是因为岳飞的名字将会被老百姓永远记住,如山丘般代代相传,这话也是没错的。

刚好,岳这个字拆开来也就是山丘,恰好对应了上联的“槐”字,对仗工整,妙不可言。

张三猛地一拍大腿,心服口服:“厉害,厉害,这个下联太强了,还是你厉害啊。”

第2副对联: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览千里丘山。

这个对联和上面的差不多,都是拆字联,体现了民间百姓的智慧。

当然,这种对联虽然构思精妙,对仗工整,却只是一个文字游戏,没有太多的内涵,也没有可以太多分析的东西了。

第3副对联: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胭脂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据说,古代有个商人的女儿,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非常有才,堪称一位才女。

才女喜欢上了一个年少成名的举人,让父母托媒人去结亲。

但举人嫌弃才女家是商人而不是达官显贵,根本看不上才女,毫不犹豫拒绝了这桩姻缘。

得知消息后,才女心情郁闷,两眼泪流,茶饭不思,没几天就病死了。

临死前,才女特地交代,让丫环把自己写的上联给那位狠心的举人,要求举人对出下联。

才女的上联是“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上联通过两个“痴”字,重叠出才女的一片痴心,而“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则是一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意。

举人虽说是举人,但是还真没有水平对出才女的下联。结果,这件事就在当地传开了,人们都说举人没有真才实学,不是才女配不上举人,而是举人配不上才女。

举人也因为这件事满面无光,从此再也不敢恃才自傲,一辈子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了。

转眼过了一百年,举人早已经入土为安了,但是还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老百姓不断念叨着这个上联,期待有人能够对出合适的下联。

终于来了一个书生,他听说了这位才女的悲剧故事,感叹才女的绝世才华,来到了才女坟墓所在的胭脂山。

书生对着坟墓流泪说:“为何天意弄人?不让我出生在百年之前?不然的话,我就可以结识你这位痴情的才女了。”

然后,书生在坟前念出了下联:“胭脂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读书人把才女比喻成春风,认为自己无缘面见春风,眼睁睁望着落花与落木,真是无限凄凉在心中。

书生的下联为这个悲剧故事又添上了精彩的一笔,绝妙的对联,机智的才华,悲剧的故事,各种元素加在一起,这个对联成为了民间著名对联,让老百姓们津津乐道。

第4副对联:有客敲门惊午梦;无人伴枕苦春思。

古代有个教书先生来到一户财主家里教书,给财主的儿子们上课。

某天中午,教书先生忽然听到屋外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财主家的俏丽丫鬟给自己送点心呢。

教书先生一个人在财主家里,非常寂寞,猛然看到一个漂亮女人,心头有些心动,就故意用语言去挑动丫鬟:“有客敲门惊午梦。”

丫鬟也看上了这个白白净净的男人,想要发生一些故事,忽然灵机一动,抿嘴一笑,打趣着说:“无人伴枕苦春思。先生做的是春梦吧?大白天做春梦,也不害臊?”

无人伴枕苦春思,这句话好像说的是教书先生,其实也是说丫鬟自己。

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这简直是明示了,这个下联对的真是有才!

教书先生一看有门儿,心中十分开心,和丫鬟东拉西扯,熬了几天,终于找到了机会和丫鬟成就了好事。

谁知乐极生悲,丫鬟与教书先生的丑事很快被人撞破。财主怒气冲冲:“我请你来是教书的,不是让你来睡女人的!你这无良的教书先生,给我滚!”

教书先生灰溜溜跑了,老百姓却把这个故事传为笑谈,也把这副对联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笑出声。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赞赏、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这对我很重要,谢谢大家!

开国大将晚年发表文章,不让改对毛的称谓,说感情上过不去

1930年5月的一天,彭德怀和滕代远指挥红五军攻打江西修水县城。

由于修水县城城墙坚固,城内又有正规军坚守,因而很难攻入,担任主攻的第五纵队发起多次冲锋,都被敌人压了下来。

时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第八大队政委的黄克诚,身先士卒地率队奋勇攻城。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手握钢枪背插大刀的黄克诚边冲边开枪,冲到城墙下又攀着云梯往上爬。

八大队的将士们看见政委跑在最前面打冲锋,士气大振。黄克诚第一个飞身跃上修水县城的城墙,他打开了缺口,取得了战斗胜利。军长彭德怀走上城墙,四处询问第一个冲上城墙的戴眼镜的人?八大队的官兵回答说:“那是我们新来的大队政委黄克诚!”彭德怀走到黄克诚面前高兴地说:“打一仗认识一个人,打修水让我们认识了黄克诚。”

黄克诚高度近视。

在年代,只要攻克一座城镇,黄克诚就要到眼镜店配上两副眼镜,以备一旦眼镜被打坏,可随手掏出另一副戴上。

1934年11月初,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长征的在突破第二道跳封锁线后,匆匆向宜章方向行进。此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队伍中不时有人滑倒,泥浆满身。身为红三军团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不时停下来,招呼掉队的战士跟上。当时,同样也是一身泥水的他不敢戴眼镜,生怕因摔跤把眼镜弄坏。他把眼镜收好,让警卫员用小木棍拉着他走。

这时,红十一团政委王平看到师政委黄克诚这副样子便有意逗他。两人一起走时,王平装出要跨过沟的样子,跳一下,黄克诚也跟着跳一下,连跳了几次,他才发现原来王平是在与他开玩笑,笑着斥之曰:“捣蛋鬼。”

王平后来是开国上将,他恶搞上级黄克诚的这个故事后来传为笑谈。

黄克诚生于1902年10月1日,湖南省永兴人,家境很贫寒,靠父辈们每家抽一担谷子作学费才上了学。1922年,黄克诚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三年后入了党。

开国元中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人不少,仅开国大将中就有三名师范生,黄克诚毕业于衡阳的湖南三师,粟裕毕业于常德的湖南二师,许光达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

师范毕业生中名气最大的当然是毛了,他毕业于湖南一师。

黄克诚1925年后,先在国民军唐生智部任职,参与了北伐。1928年湘南中参与永兴,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红五军、红三军团部等,随后跟随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到达陕北,担任红一方面军部和总部部长。

期间,黄克诚担任了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二、四、五纵队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位,参与创建了苏北根据地。解放期间,黄克诚任东北联军副员兼后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等职。

1948年11月18日,辽沈战役刚刚结束16天,军委就决定发起平津战役。11月20日,指示东北局:“……请黄克诚以尽快速度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并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兼天津。”

黄克诚这次天津任职,是由毛点将的。打天津主要是东北的,选择一名有威望的东北的干部主持军管会工作,有利于天津地区的稳定和工作开展,黄克诚沉稳、老练,富有开创新局面的经验,毛认为他是最适当的人选。

1949年1月14日10时许,攻城对天津发起总攻。15日15时,战斗胜利结束。16 时许,黄克诚率军管干部进入天津,开始对天津进行全面接管。

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城市,黄克诚利刀斩乱麻,4个月就把天津稳住了,全面恢复了生产,城市管理与建设成绩卓著。

开国大典后,1949年10月底,黄克诚抵达湖南,开始履职湖南。这一次,又是毛的亲自点将。

黄克诚在湖南主政3年,消灭了封建势力,根绝了百年匪患,发展了生产,培养了大批人才,安定了社会。湖南安居乐业,一个崭新的湖南,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克诚在湖南正干得起劲,1952年7月,毛又亲自点将,调他到北京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

1954 年10月31日,黄克诚出任军委秘书长。同月,黄克诚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55 年被授予大衔。

1956年,在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黄克诚被选为委员、处。同年,他又增补为军委委员。

1958 年8月31日,黄克诚接任了粟裕的总参谋长一职。

1959 年,黄克诚被罢官,长时间受审查。罢他官的,也是毛。

1977年,黄克诚复出,被任命为军委顾问。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上,他被为常务,狠抓。

1980年1月,接到举报: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主持总参工作的副总长杨勇在京西宾馆公款请客,花去400元。黄克诚得知后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的主意谁出钱”。

杨勇、张震在年代都是黄克诚的老部下。杨勇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不服,黄克诚给他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错误,随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交了饭钱,还作了检讨。张震回忆,当时有不少人说情,并要求吃请者共同承担责任,黄克诚都不让步。

正人必先正己。黄克诚直到晚年,始终保持着年代养成的优良作风。他住的是一座五十多年前盖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房顶多处出现裂缝,下雨时要用脸盆接水,墙皮也大片剥落。管理部门曾提出拆掉改建,黄克诚嫌花钱太多,没有同意。他说,把漏雨的地方修补一下就行了。直到他去世,房子始终没有翻修。

1978年,黄克诚30岁的小儿子黄晴准备结婚。黄克诚很高兴,把操办婚事的事情交给夫人唐棣华,说:“我的原则是,儿子结婚是好事,但不宜大肆操办,一切从简,绝不能动用公车。”黄晴听到这话,有些不高兴,负气地说:“我又没说要用公车!再说了,就是用公车,我付油钱总可以吧?”

黄克诚把子女们全都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板着脸说:“我们家比起现在有些干部家庭可能要求得严一些,生活简朴一些,清贫一些,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和普通百姓比呢?以前,你们没有沾过我的光,倒是跟着我受了很多的委屈,但你们个个争气,靠自己的本事有了好工作,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很好,我非常欣慰。以后,还要保持这种本质,更不要想着沾我的光。”

大女儿黄楠打趣道:“爸爸,你的意思我们明白。可你老人家不是老百姓。”黄克诚生气地提高了嗓门,说:“那和毛比一下吧。毛在世时,他是怎么生活的?他的家人是怎么生活的?如果现在毛还健在,他会怎么做?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攀比……黄晴结婚,简单点有什么不好!”

黄晴这时候忍不住笑了,说:“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决定像你和妈妈当年结婚一样,用自行车当婚车,接新娘子回家!”黄克诚这才开心地笑了。

黄晴结婚那天,兄弟姐妹们组织成一个自行车接亲队伍,把新娘子接回了家。一行人骑着自行车,一路按着车铃,车头上都扎着喜字、红花,很是热闹。黄克诚夫妇把家人和工作人员邀集到一起,吃了一顿便饭,就算办完了喜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前后,党内出现了一股否定毛和毛思想的思潮。对此,黄克诚深感不安。

1981年4月10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黄克诚写的《关于对毛的评价和对毛思想的态度问题》一文。总部原副华楠撰写的《征途感录》一书,披露了这篇重要文章刊发前后的一些信息。

黄克诚这篇文章原本是1980年11月在一次座谈会上讲话的第一部分。1981年初全军工作会议期间,黄克诚的秘书把此文交给总部副华楠,征询是否可在《报》上发表。

华楠感到文章内容很翔实,感情很真切,是一篇站得很高、看得很远、非常感人、很有说服力的好文章,很快报告总政并征求报社有关的意见。他们都赞成发表。

黄克诚说:“请你们报告小平批准再发。”

邓小平看后,同意发表,并批示胡乔木在文字上把关。胡乔木在文字上做了个别修改,加上了总标题和小标题,又加了一段:“1936年底西安,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又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英明决策。”

华楠拿到胡乔木改稿后,又一次征求黄克诚意见,黄克诚说:“可以了。修改稿中把称谓‘毛’都改成了‘毛’,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毛’好!”华楠接受了他的意见。

4月10日,《报》以发表了黄克诚的这篇文章。第二天,新华社发通稿,全国各大报刊予以转载。

在这篇文章中,黄克诚以浓重的笔墨,深情回忆了在中国最危险、最关键的历史关头,毛高瞻远瞩,力挽狂澜,建立了不朽的功。他以的亲身经历,具体地印证:小平讲的“没有毛,至少我们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绝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对历史公正的科学的论断。他郑重指出:“这样讲,并不是把毛捧为救世主,也不是抹杀其他者的功劳。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的八一南昌,是我们党独立的开始,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参加南昌的有三万多人,后来在汤坑、三河坝等地打了败仗,队伍几乎打光了。朱德和陈毅收集了余下的官兵八、九百人,改编为一个团,以后又搞了湘南,扩大了武装,比毛的兵力多。但是如果没有毛的这面红旗在井冈山,没有毛正确的路线、军事路线,朱德、陈毅所的队伍要坚持下来也是很困难的。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英勇地了平江,以后奉命留下黄公略和几个带着少数武装坚持平江、浏阳斗争,彭德怀和滕代远带着主要的也上了井冈山。他们把毛建立政权、建立根据地、、建军等等一套东西学到后,又回到平江、浏阳一带,发展了湘鄂赣根据地。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等的广州失败后,由袁国平、叶镛、陆更夫等把剩下的带到海陆丰去了。这是一支很硬的,保存了组织,有很多员,大部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素质、军事技术都很好,比毛和朱德的那两支队伍基础都好。海陆丰斗争的彭湃,是一个很优秀的,海陆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群众基础非常之好。但是,由于没有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加上受到党内一些悲观情绪的影响,把外地人员从苏维埃根据地遣散回家,结果这样硬的,这样好的政权都失败了。为什么毛的队伍比南昌、广州的力量都小,也经历过曲折,受过损失,却能首先在井冈山独立生存下来呢?这是因为,在大失败后的紧要关头,对于、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怎样才能存在和发展这些关键问题,只有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地解决了。鄂豫皖、湘鄂西等地的后来有很大的发展,也是和井冈山红旗的影响分不开的。

毛当时在上、军事上创造了一套路线、方针和政策,现在看来似乎很简单,但那时大家都没有经验,能搞出这么一套正确的东西就非常困难呀!那时的党,包括六大以前和六大以后,就没能搞出这一套。毛当时比我们确是要高明好多倍。我再举个小例子。我到井冈山后,毛提出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我当时想: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于有觉悟的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行呢?的发饷、当官的发薪,是一切旧的惯例。北伐时的国民军也是这样,当个少校每月就有一百几十块大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我有些怀疑。可是后来,这个办法居然行通了。只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井冈山开始时期,队伍比较小,打土豪打得比较多,每个人一个月还可以发三块钱。一两个月以后土豪打得差不多了,钱来得少了,就每人每月发一块钱,以后发五毛。后来连五毛也发不起了,每个人一天只发五分钱的伙食钱,包括油、盐、酱、醋在内。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打越强,成为一支新型的。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别人是提不出来的。

总之,在大失败以后这个最危险的历史转折关头,毛为我们党和我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很明显,没有他的坚苦卓绝和富有远见的奋斗,没有他所树立的井冈山这面红旗,很难设想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毛在这个时期的历史功绩谁能比得了呢?哪个有这样大的贡献呢?

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1959年之后,黄克诚靠边站的时间长达18年,多次受到错误批判、打击,直至被撤职、降级、脱军装,身陷囹圄,吃尽了苦头。但他视党、国家和的利益高于一切,丝毫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写下了如此情真义切的长文,发表后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动,这对于当时如何正确评价毛和毛思想、统一全认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1年,黄克诚和夫人唐棣华在玉泉山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在北京总医院病逝,享年85岁。与他长期患难与共的妻子唐棣华亲拟一副挽联:

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

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再尽绵薄。

黄克诚去世后,一次总参请传记组和黄克诚子女吃饭,说起黄家子孙没有一人参军,如果有意愿,总参可以直接安排接收。黄克诚子女当场表示感谢,但没有一人接受。(刘继兴)

【传为笑谈是什么意思 传为美谈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传为笑柄【传为笑柄成语接龙】 下一篇: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