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梁怀吉差点为此送命
在热播历史传奇剧《清平乐》中,梁怀吉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原著《孤城闭》中,他更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梁怀吉本名为梁元亨,却因为说出了“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差点被活活打死。还是在张茂则与皇后的可怜下,他才得以生存下来。那么,这四个字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一个孩子遭受如此折磨呢?
原来,宋仁宗本名为赵受益,取“满招损,谦受益”之意。后来,天禧二年时,赵受益被宋真宗封为太子,由此改名为赵祯。这个“祯”字,表达了吉祥的含义,后来的明思宗朱由检以它为年号,清朝雍正的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胤祯,都是围绕这个意义。
电视剧中的梁怀吉,入宫时才八岁,虽然聪慧,但社会阅历不足,更是毫无城府。当被问及姓名时,他毫无顾忌地说自己的元亨,就是来自于“元亨利贞”中的前两个字。然而,他却忘记了,最后一个“贞”字与宋仁宗的名字读音一样,是需要避讳的。
所谓避讳,就是普通百姓在平时说话和书写中,不能直说君主或者尊亲的名字。避讳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源远流长。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但普遍认为证据不足,因为《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是直言不讳的。
但避讳之说,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而且规矩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整套烦死人的文化。在唐朝和宋朝时,避讳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元明时有所松动,然而到了清朝,随着文字狱的兴起,又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控时代。
在我们看来,说出赵祯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在宋朝时就有这么苛刻。那么,相信读者又会发出疑问梁怀吉口中的“元亨利贞”四个字,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四个字的含义非常美好,它出自《易经》之中。提及《易经》,可能很多朋友又会认为它艰涩难懂,是一本算卦的书。其实,对于《易经》的理解,每一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这说明它确实很有深度。然而,将《易经》视为单纯占卜之书,未免太肤浅了。它博大精深,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担得起第一经的称号,也是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很多学者甚至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以它为源头产生的。
至于说“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易经》中出现了多次。古人惜字如金,对这四个字,当逐字理解。
元字很好理解,《易经》本身就已经解释过“大哉乾元”,元字表示大的意思,又有初始之意。顺便说一句,元朝的国号,也是来源于此,可见《易经》的影响力有多深远。
亨字则是通达之意,我们现代也经常使用财运亨通、官运亨通。它还可以引申为嘉会,显示风云际会之意。
利则通“义”,说明万事顺遂。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和”,取和谐和睦之意。
至于说到让梁怀吉闯祸的“贞”字,就有许多解释。有人认为它表示正气,是君子四德之一。也有人将其解释为结尾,结局,这正好与前面的“元”字相呼应,有善始善终之意。
只不过,到了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特别是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后,人们几乎可以肯定,在商周时期,“贞”字的意思其实就“占卜”。不光如此,人们对照整个《易经》后惊奇地发现,不光此处的“贞”字,在整部书中,“贞”字都是“占卜”之意,无一例外。因此,这个释义几乎成为了学界的共识。
作为《易经》中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被重新点逗为“元亨,利贞”,其实就是“大吉,吉占”之意。然而,这样一个非常吉利的卦辞,在小说家的笔下,轻易与避讳发生了联系,不得不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易经》的"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最初表达
元、亨、利、贞这四个字频频出现在《易经》的每一卦的题解,一般是一到两个,或者三个,只有少数四个字都齐全。若不弄清楚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再谈什么《易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其实,附在乾卦的《文言》就是对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作系统的解释,可惜大家都不太重视。要了解元、亨、利、贞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先要从《文言》说起。一说到文言,大家可能会想到古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确切地说,文言文通常指古代宣传道德思想的文章。如果严格按照现在通行的语言表达,文言应写成“纹言”,文这个字通“纹”,也就是纹理的意思。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的“文”,大家先读一读《系辞》下篇的第二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以上这段古文讲述包牺氏发明结绳织网并创立八卦的故事,请特别注意“观鸟兽之文”,就是观察鸟兽身上纹理的意思,按照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鸟兽之文”应写作“鸟兽之纹”。
难道是古人用错了字?其实,文字本身就是古人发明的,古人怎样用,后人则是有模有样跟着学,只有我们理解错,没有古人用错字的说法。
一般动物都是一个脑袋四条腿,如何区分它们是狼还是羊呢?那就要看它们身上的纹理。比如,要表达一只老虎捕捉一头羊,如果只画出两只动物相互追逐,人们就分不出到底是狼追兔还是两条狗在相互追逐,只有将老虎和羊的特征纹理表达出来,人们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为什么叫文言?
在文字诞生前,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呢?通过考古研究,人们发现远古时期的工具或器皿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仰韶彩陶盆上的鱼纹图,古人就是用这种图形、图案来表达某种含义的。当后人看到这类图形图案时,都会认真地思考:这些图形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文言。比如仰韶彩陶盆的鱼纹图就是“文”,它所表达的某种含义就是“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图形图案逐渐简化或抽象化,最终演化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文字。为了区别之前的图形符号,故称之为字。中国早期的文字多为象形字,而且由图形符号演化而来,文与字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统称为文字。
文言的“言”就是说话,讲清楚、讲明白。当然,仰韶彩陶盆上的鱼纹图并不是真的会说话,只是后人看到这些图案后,似乎在听到古人在诉说什么,这就是文言。文言其实就是文明,古人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图形来表达,或者用文字来解释清楚。
这就是说,《易经》的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上古时期只是四组图形或图案,在文字诞生并广泛使用后,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古代圣人便将这四组图形图案所包含的道德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故称《文言》曰。
这四组图形图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如果能够将《文言》的内容了解清楚,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下面就逐个进行解说。
“元者,善之长也。”
要了解“元”,首先要了解“善”的含义。今天我们对“善”的理解,通常是指美好的心情或愿望,如善良、善意等等。然而在古代,“善”这个字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含义,大家是否听说过“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呢?用善良或善意来形容水不太合适吧?
大家都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古人眼里,这种液体渗透力极强,简直无孔不入,而且普遍存在于周围的环境中。古人将这种特性归纳为普遍性,老子就用这个普遍性来解释他心目中的大道:大道似水,无形无味而无处不在。
现在暂且放过《文言》对“亨”、“利”、“贞”这三个字的解释,先看后面与“元”相关的内容:“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仁”又是什么意思呢?
有个成语叫一视同仁,这里的“仁”就是平等、公平合理的意思,与我们平常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大家恐怕想不到吧?与“善”的普遍性是不是有共同之处呢?
什么是“长人”呢?
在看电视的时候会经常看到,双方发生争执时,如果其中一方适当让步,其部属便有人跳出来抗议:“何必长他人志气呢!”这里的“长人”就是鼓舞人心、振作士气的意思。作为的君子,如果处事公正无私,是不是容易得到下属的拥戴,是不是可以鼓舞人心、振作士气呢?
“元”还有原始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元”就是说,上天在开始的时候会给每个人公理合理的竞争机会,而作为的君子就应该效法上天,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
“亨者,嘉之会也。”
“嘉”就是美好的意思,这里是指优点、优势。“嘉之会”就是优势集中。在讲“元”的时候说到,上天在开始时会给每个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但有所准备的人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君子处事公平合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各种优势自然就会向他倾斜。
后面与“亨”相关的内容是:“嘉会足以合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十分讲究礼节,尤其在古代,人们在交往首先要相互行礼。然而,礼仪是如何产生的呢?
提起礼仪,人们便会想到周礼,自然而然地认为礼仪是周朝才有的产物。其实,周礼只是继承了传统礼仪并将它发扬光大。传统礼仪究竟何时出现?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礼仪的产生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是文明传播的结果。
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各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彼此之间的语言互不相通,这就给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带来很大困难。比如,其个人带着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跟别人交换,但由于语言不通,这个地方的人根本不知道来者是何意。这个人为了生计,可能会利用各种手势,想方设法与对方进行沟通,久而久之,某种手势动作就被人们熟悉固定下来,逐渐变成“礼”。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会经常看到行礼的情景。主人向客人行礼时双手叠抱于胸前向前拱出致意,同时还要低头,眼睛避开对方的身体。这样行礼就意味着已经将自己的性命完全交给对方,以最大的诚意欢迎对方前来作客。大家不妨想一想,在行礼的时候如果对方突然出手偷袭,自己就毫无防备,有多危险啊!
“合礼”就是符合礼仪、礼节。在远古时代行礼的时候,各部落的动作可能有所不同,同样给彼此之间的交往造成不便。只有将动作标准化、规模化,才会方便交流。那么采用谁的标准呢?就要看谁的威望更高。“亨者嘉之会也”,就是说作为者如果处事公平,就会得到天下的拥戴,各方面的优势都会向他倾斜。有了崇高的威望,就可立规矩,当然可以制定合适的礼仪,所以说:“嘉会足以合礼。”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古代的礼仪,那是各部落能够凝聚成华夏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样的礼仪,人们真不知如何进行交流,如今的中国可能会象欧洲那样,分裂成为众多的小国,各个国家的语言互不畅通。
古代的行礼就是通过作出规范的动作来表达某种含义,在语言互不畅通的上古时代,不同部落之间相互交往,行礼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至今还在使用,大家在看航母出航训练或学习时,便会看到飞行甲板上的引导员频繁打出各种手势动作,引导舰载机的起飞。
“利者,义之和也。”
“利”就是指权利,或者利益。“义”就是指义务,或者义气、正义。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利益和义务和睦相处,只是这样听起来很别扭,用现在通行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后面与“利”相关的内容是:“利物,足以和义。”
利物就是权利,或者说是利益在物质上的体现。人类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比较实在的,都是倾向于物质上的利益所在,只有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才会产生各种动力。如果没有利益,有谁愿意承担社会义务呢?至少我没有遇到,甚至经常听到有人议论别人时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不见兔子不撒鹰。”
没有物质利益,什么义务,什么正义都会失去保障,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宗旨是为广大谋幸福,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
“贞者,事之干也。”
“贞”代表忠诚,比如坚贞不屈。老师在讲近代历史时,经常讲到我党地下工作者被捕后,如何在狱中坚贞不屈,如《红岩》中的江姐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始终保持对忠诚,这就是“贞”。
古人将守身如玉,丈夫去世后也不改嫁的女子称为贞妇。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后,始终对自己的丈夫保持忠诚,这就是“贞”。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士大夫对主人的忠贞。
在事业方面,“贞”就是要持之以恒,一旦选定目标就要坚持到底,记得小时候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作为共产主义战士,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贞”就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验。在年代,个别地下工作者被捕后,由于经受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最终出卖了尊严、出卖组织,成为可耻的叛徒。《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经受不住西门庆的诱惑,背叛了丈夫,这些就是不“贞”。
“贞固”就是告诫人们,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所以说:“贞固,足以干事。”
《易经》的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元体现出仁,利对应的是义,亨就是合礼,而贞则是诚信的表现。儒家的道德思想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仁、义、礼、智、信。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就不难看出,儒家的道德思想就是来源于《易经》。
【元亨利贞什么意思(元亨利贞什么意思清平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