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春诵读会之红色经典:徐向前元帅的故事
徐向前元帅的故事徐向前这个名字相信每一个山西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和中华主要,军事家、家。中华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县永安村。徐向前原名“象谦”,父亲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靠教书养家糊口。1923年徐向前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随后辗转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地,在武昌,徐向前选定了他即将为此奋斗一生的事业,加入中国。在最艰难的岁月,为表明他勇往直前的志向,改名“向前”。
他是中国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家,卓越的军事家。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中华建立后,又参与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在中国195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他的军事生涯,伴随着创立、发展的历程;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毛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别山地区,徐向前曾带领粉碎军三次“会剿”作战。万里长征路上,徐向前率领多次翻雪山,3次过草地,吃野菜,啃皮带。
1944年7月,徐向前因患肋膜炎住进和平医院,病情严重,高烧不止,以至连第七次代表大会都未能出席。而被人们最为熟悉的解放山西的战役就是在重病时打下的。
1946年11月,大病未愈,徐向前就给写了报告,要求去太行前线。出任命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徐向前带病出征,率先指挥三纵队攻占运城,歼军1万余人,后又攻克临汾。但是山西全境尚有阎锡山和军20多万人。徐向前此时手下的不足6万人,而且经两次攻坚战伤亡较大,供给也困难,此时,阎锡山坐镇太原,指挥着13万大军,要在太原以南同蒲路至灵石一线,与徐向前指挥的6万人决战。为打赢这一仗,病中的徐向前坐着担架指挥三路大军,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汾河东岸,把号称精锐的“亲训师”大部歼灭。在他的指挥下,苦战、巧战,历时30天,歼敌10万余人,俘山西省保安兼山西野战军总赵承绶以下将官14名,解放县城14座。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守敌13万余人被歼。在这期间,徐向前忍着病痛,率指挥部进驻到太原,兼任军事管制委员会。之后,他任太原前线部员兼委员、太原前线总前委,在指挥清查战犯和战利物资的同时,着手恢复生产、安排太原的生活。
中华建立后,徐向前任总参谋长。1954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副,国防委员会副。1955年被授予中华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一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在北京逝世。徐向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的故居后经当地修建,成为徐向前故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为典型晋北四合院式的建筑,故居中陈列徐向前幼年时期所用的器具及授时的元帅礼服等纪念物。而当地亦修建徐向前元帅纪念馆,并于2011年完工,以纪念徐向前诞辰110周年。此外,山西省太原东山的牛驼寨,建造有太原解放纪念馆,以纪念1949年徐向前率领华北攻克太原。而在四川省巴中市城中心,亦建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由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所做的与斗争。(山西共青团供稿)
追忆丨朱德元帅无私无畏的往事
来源:军报记者·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说起朱德元帅,不得不提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朱德的扁担》,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还有很多故事,无不展现着他崇高的精神。今天是朱德元帅逝世43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那些无私无畏的往事。
无畏
遵义会议后,毛和周恩来、朱德等协力配合,准备指挥仅剩的3万多在赤水地区北渡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此时,蒋介石已经在黔北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当北移赤水之时,蒋介石随即命令“合剿而聚歼之”。
1935年1月24日,占领土城及其周边地区,川军随即蜂拥追来。毛决定利用土城以东山谷夹峙的有利地形,在青杠坡地区围歼尾追的川军郭祺部四个团,为下一步北渡长江创造条件。
28日早晨,红3、红5军团向当面之敌发起猛攻。但激战数小时,没有取得预想战果,反而形成僵持局面。红5军团的阵地甚至被敌突破,郭祺的正一步步向土城推进。如果顶不住敌人,后面是赤水河,将背水一战。此时,才知道情报有误,与作战的郭祺部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万多人。陈赓、宋任穷带领的干部团也奉命参加了战斗。
紧要关头,中革军委朱德提出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朱德从井冈山时期就与毛一起南征北战,两人配合默契,有着深厚的情谊。土城战况如此激烈,朱老总要亲自上战场,毛非常担心。他沉默地吸着烟,没有答应。
朱德见状说道,只要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
毛犹豫再三同意了,并带领其他夹道送朱德上火线。
无私奉献
长征途中,他身为总,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仅有的口粮让给伤病员吃。
1937年9月27日,他在给亲人的家书中说:“我为了保持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办法非此不可。”当得知老家的生母和养母都已80多岁,生活非常艰难,只好给同学戴与龄写信求援,“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请求速寄家中,并申明“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1949年底,他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有几十位乡亲一起走出大巴山,来到重庆,准备去北京看望他,也就是想投奔他。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告诉重庆的,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尽快回去劳动生产,一个也不要来,一个也不要见。后来,贺龙替朱德接待了这批乡亲,又把他们送回了老家。
1960年3月朱德回到了老家,但他得知当地要为他建一个“朱德旧居陈列馆”后,他不同意,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后来改成了一所学校。用他的话就是“要让更多的娃娃有书读”。
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撰写介绍朱德一生的《伟大的道路》出版,她在遗嘱中指定将该书的稿费近一万马克留给朱德,朱德却分文不取,指示用这笔钱给国家购进一大批有用的科技书籍。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他在逝世前还不忘嘱咐夫人康克清,把他省吃俭用积攒下的近二万元币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他为了践行他的信仰,为了党和的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一切。
△这是朱德1976年存款清单。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
△直到朱德去世,人们才知道这位元生前穿的是这样的破袜子。
朱德元帅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
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分文
却为后人留下了比金钱贵重千百倍的精神财富
致敬!
缅怀!
(军报记者·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元帅的故事 开国元帅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