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认十大元帅排序:我国有两位入榜,排名完全出乎预料
在大大小小的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在二战之后,一份世界十大元帅的名单出炉,这份公认的排名,有人觉得实至名归,也有的国家的人并不满意。
榜单中,中国有两名元帅上榜,知晓他们事迹的人无一不拍手称赞,除了美国、德国等军事大国的元帅之外,日本居然也有一名元帅上榜,那么这份榜单究竟是如何排序的呢?
排在第十位的是美国最年轻的五星上将,影响美国的一百位名人之一,他就是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于1890年10月14日出生在堪萨斯州的丹佛,在1915年加入了美国,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美国陆役,并于1918年晋升为少校。在二战期间,他在欧洲战场指挥了盟军,并于1944年晋升为五星上将。
二战中艾森豪威尔被选为盟军最高指挥官,了诺曼底登陆行动,这次行动对于欧洲战场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战后,他成为了北约的首任最高盟军总,这是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重要组织。
除了在军事领域上表现出色,被美国所深刻怀念之外,艾森豪威尔的生涯也是相当出色的,他于1953年至1961年的八年时间内连任美国总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领袖,他在军事和领域的贡献对美国和国际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排在第九位的则是德国的隆美尔,如果喜欢历史的人听到这个名字绝对不会陌生,他的名字经常会与绑在一起,是德国国防军的一位杰出将领。
在北非战场上的指挥才能让隆美尔广受赞誉,他被赋予“沙漠之狐”的绰号,因为他善于运用机动和突袭战术,在1941年至1942年的北非战役中,他指挥德军成功进至埃及边境,对英军形成了威胁。
在法国战役中隆美尔还担任德国坦克师的指挥官,通过运用机动和迅速的战术,他的成功地穿越了阿登地区,迅速突破了法国国防线。而他的《坦克战》一书影响了德国的战术发展,强调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
榜上排名第八的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字,他是美国军事史上的杰出将领之一,在多个和冲突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就是麦克阿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担任美国第42师的师长,参与了梅斯-阿根东战役等战斗,因其在法国西线的表现而获得了,在太平洋中担任南西太平洋地区的最高指挥官,负责协调盟军在太平洋的。
他选择绕过强大的日本据点,而选择攻占较为薄弱的岛屿,以最小化盟军损失,最终推进向日本本土,在日本占领菲律宾期间,麦克阿瑟指挥了美菲联军,但最终不得不撤退到澳大利亚。他发表了著名的“我将回归”誓言,并在1944年实现了此誓言,成功夺回了菲律宾。
中担任联合国军总,他率领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行动中成功地改变了战局,但因为和杜鲁门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他被撤销总职务。
总的来说,麦克阿瑟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对于战略、战术和层面的卓越表现,他在美国中的影响力无疑是深远而持久的。
排名第七的也是美国的十大五星上将之一,被称为海军的尼米兹,他是美国海军史上的杰出军事将领之一,在二战期间表现出色,成为太平洋中美国海军的主要之一。
在太平洋中尼米兹担任美国太平洋舰队,他的力对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成功指挥了中途岛海战,这场战斗是太平洋中的关键时刻。
在这场战斗中,美国海军成功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并通过出色的情报工作获知了日本海军的行动计划,最终成功阻止了日本的进攻,对盟军赢得了重要的时间。
雷神计划也离不开尼米兹的推动,这是一项旨在通过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建设来加强美国海军力量的计划,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中拥有了强大的航母舰队,成为取得海上制空权的关键力量。
排名第六的,不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著名军事家蒙哥马利。
他在北非战场的贡献对于改变盟军在该地区的命运至关重要,在第二次艾尔阿拉曼战役中,他指挥英军成功地击败了德军,扭转了战局。
在艾尔阿拉曼战役中他采用了防御性的战术,通过策略性的部署和坚固的工事,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排名第五的则是日本唯一上榜的,日本帝国海军将领,二战期间担任过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长官。
他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具有丰富的战术素养和战略眼光,1941年12月7日,策划并指挥了日本对美国珍珠港的突然袭击,这次袭击导致美国正式加入二战。
重视航空兵力和潜艇作战,主张以机动战法击败敌军,他的战略思想对日本海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的军事才能也受到一定局限,他的战略目标与当时日本的国力、资源和军事技术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此外,他未能有效解决与轴心国之间的战略分歧,最终未能改变日本战败的命运。
排名第四的则是中国的彭德怀元帅,他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之一,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和解放期间,彭德怀担任和的重要职务,表现出色,并在解放中指挥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为最终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彭德怀在指挥战役和战斗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战术才能。他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根据敌我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
他注重纪律、工作,提倡军民团结,为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付出了很多努力。
排在第三名的则是林彪,他撰写的《林彪军事文选》等著作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和游击的原则,同时林彪还非常注重的工作,倡导的化。他认为工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军事文化。
排在第二的是德国的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擅长战略规划,他的战略构想独到且具有前瞻性。在期间,他多次提出富有创意的战术方案,如在法国的“闪电战”和在北非的“沙漠战”。
他还擅长运用机动战,他的以快速机动、灵活多变而著称,善于利用地形和敌人疏忽,抓住战机迅速扩大战果。
曼施坦因具有很强的力,深受部下信任和尊敬。他关心士兵,注重训练和提高的战斗力。在他的下,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曼施坦因的军事才能受到赞誉,但他仍然是德国的一员,参与了对犹太人和其他受害者的迫害。
排名第一的可谓是实至名归,他就是苏联的军神朱可夫。
1942年,朱可夫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指挥官,成功阻止了德国的进攻,1943年,朱可夫指挥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击败了德军,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
1945年,朱可夫担任苏军总指挥,率领苏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投降,从而结束了二战欧洲战场的战斗。
尽管朱可夫没有直接参与诺曼底登陆,但他在战前与盟军进行了密切合作,为登陆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朱可夫还参与了的指挥,担任苏联的总指挥。
朱可夫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在二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然而,在结束后,他因为与斯大林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被解除职务。不过,他的战功仍然被世人铭记。
以上十位世界级元帅,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虽然榜单的排序有一定的道理,但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自己的排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常玢.功过自有评说——《朱可夫大传》.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编委会编著,残酷的文明 军事百科,中国画报出版社
十大元帅:刘伯承高于贺龙,贺龙高于陈毅,为何这样排?
十大元帅:刘伯承高于贺龙,贺龙高于陈毅,为何这样排?
时期的贺龙
十大元帅中,有三位元帅的排名很有意思,刘伯承高于贺龙,贺龙又高于陈毅,为什么这样排呢?在解放中,陈毅的功劳很难说比刘伯承小,更何况基本没有在中出镜的贺龙了。
陈毅虽然具体军事水平很难比得上粟裕和林彪这些顶流,但他的优势是坐镇后方搞协调和资源调配,有他和饶漱石在后方,粟裕打起仗来得心应手。应该说解放中的几场大仗恶仗中,陈毅的华野作用远比刘伯承的中野大,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中野消灭敌军12万,但华野歼灭的敌军数量却大于33万。
按照这个逻辑,这三位元帅的排名就应该是陈毅、刘伯承和贺龙。贺龙只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挂帅南征,而刘伯承和邓小平也十分友好地把抢占成都的头功让给了贺龙。
刘伯承
事实是,三位元帅的排名军委是仔细研究过的,解放的战绩毕竟只能代表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另外,刘伯承和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统治的核心地带南京和武汉之间狠插一刀,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而陈毅却在鲁南苏北难求一胜。
元帅的排名要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历史功绩。
陈毅
1927年南昌,贺龙是总指挥,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前委周恩来。此时,刘伯承的职务是参谋团团长,在中排名第5,而陈毅是在军撤离南昌时追上队伍的,而且,他只是团级干部。
当然陈毅后来为南昌做出了卓越贡献,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协助朱德整顿队伍,并将仅存的800人带上井冈山,南昌就可能彻底失败。
但在总体贡献上,就建军大业而言,仍是贺龙高于刘伯承,刘伯承高于陈毅。
贺龙与毛
贺龙在南昌后,回到家乡拉起一支队伍,越战越勇,后来的红2军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征中,贺龙红2军团和萧克的红6军团会师,再后来合并为红2方面军,贺龙出任总指挥——这基本是将领能达到的顶峰,和红4方面军的徐向前并驾齐驱。
刘伯承在苏区的总部工作,担任总参谋长。关于这个总参谋长和方面军总指挥谁大谁小的问题不太好用后世的标准评判,但大体是相当的。
而陈毅在井冈山三巨头时代后地位略有下滑,任西方军总指挥和江西军区总指挥,算是军团级将领,次于贺、刘二人。此时三人的地位应该是贺龙等于刘伯承而大于陈毅。
毛和刘伯承
初期,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的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此时,贺龙任八路军120师师长,刘伯承任129师师长,地位相当,虽然后来129师发展得远比120师好,但从地位上看,刘贺二人相差无几。
而此时的陈毅虽然是新四军军分会副,又是新四军第1支队员,但新四军军长的和八路军的师长是一样的,陈毅在此时自然比不上贺龙和刘伯承二人了。
“皖南”后,陈毅出任新四军代军长,又有重建新四军军部之大功,总算和贺龙、刘伯承基本持平。
陈毅与毛
解放中三人的位置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陈毅调任山东军区员,罗荣桓留下的丰厚“遗产”使陈毅实力大增,特别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之后,陈毅有了粟裕这位战神相助,开始了他在华东战场的高光时刻。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战斗组合一如既往地稳定而高效,先是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和华野配合打下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但总体而言,我觉得陈毅的功劳在解放要略大于刘伯承。
反观贺龙,他在解放出任晋绥军区员,但晋绥军区人少地狭,他的主要任务是给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当后勤大总管。当然这也是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果说彭德怀是解放大西北的第一英雄,那贺龙就是第一幕后英雄。
总而言之,这段时间的总体功绩应该是陈毅和刘伯承持平但稍稍占点优势,而贺龙则明显不如他们。
十大元帅
结合三位元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体贡献,早期是贺龙最突出,后期是陈毅最明显,而刘伯承一直是那个表现优异的。
刘伯承的南昌参谋团团长、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最能打)师长和中野员三项职务足够硬核,这是他得以超越贺龙和陈毅的主要原因,另外,他和邓小平的组合自初期形成之后,一直保持超高的战斗效率,这也是另一个原因。
而贺龙南昌总指挥、红2方面军总指挥以及八路军120师师长三项重量级的职务也是他的强有力背书,虽然解放相对暗淡了点,但他平均分高啊,因此虽然居于刘伯承之下,却在陈毅之上。
陈毅资格老,吨位重,人缘好,资源广,甚至在井冈山还当过毛的上司,他在解放中的功劳十分亮眼,但军事指挥都是粟裕做的,还给刘伯承在中野当过一段副员。因此把他排在刘伯承和贺龙后面,也没有什么问题。
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叶剑英、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和罗荣桓
【元帅排名-开国十大大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