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故事、元宵节的故事绘本故事图片

更新:06-1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四大名著中的三次元宵节,一场祸事,一场闹剧,一场繁华

元宵节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至今这个节日都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我国的传统四大名著中,除了《三国演义》(三国时期元宵节还没有大规模的兴起),其他三部作品都对这一节日做过描述,但在这个节日中发生的故事却不尽相同。

西游记》中的元宵节是在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师徒四人来到了距离灵山只有二千里的金平府,到达金平府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三,在当地僧人的挽留下,唐僧决定过完元宵节再上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僧留下并不是说为了元宵节观灯玩乐,而是由于佛教传说,佛祖释迦摩尼示现神变、降服神魔是在西方的十二月三十日,而这一天正是东土的正月十五,在这一天为了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要举行燃灯法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唐僧看到三个犀牛精变成的佛祖,出现在正月十五的灯会上时急忙上前参拜。

虽然这次元宵节惹出了一场祸事,但是在犀牛精出来之前,书中对于灯节的描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元宵节的繁华,读到了各种造型成植物、动物、人物的花灯,领略到了那时期花灯的种类繁多、新颖奇特。

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升。

不知道这时候的天竺国金平府灯会上怎么会有关于“李白”的灯,这时候的李白应该还没有出生呢。

水浒传》这部书真的是毫无美感可言,即使是描写古时候最为热闹的元宵佳节,在这里也就是一出闹剧,宋江一行人为了谋求诏安,在元宵节的时候去走李师师的门路,在宋江、柴进、戴宗与李师师谈事的时候,李逵由于宋江喝酒没有带他,在外面发火,先是暴打了杨太尉,然后一把火烧了李师师的家,并且这场大火把周围的民房也连成了一片火海。

随后这群梁山的好汉们又冲向了正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群,在东京城内一顿打杀,保护着宋江跑到了城外,可李逵还不算完,居然拿着斧子去劈城门,要攻打东京城,好在一旁的燕青直接把李逵摔倒在地,这才结束了这一场闹剧。

红楼梦》里一共写了四次元宵节,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元妃省亲和贾府的元宵夜宴这两次,其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回"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两个章回是贾元春以贵妃的身份奉皇帝旨意,回娘家省亲。书中对当时场面的描写可以说是声势浩大、盛极一时。

而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两个章回则是详细地描述了贾府丰富的家宴,虽然这已经是贾府最后一次繁华,但让读者看来还是感觉别开生面、精致之极。

在第五十三回的开头作者就写到,贾府上上下下为了这场元宵节家宴,一连忙了七八天才完成,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满挂各色宫灯,每席置小洋漆茶盘,置旧窑十锦小茶杯、紫檀缨络。在贾母的东席还设置了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还有一个眼镜匣子。

并有戏班、艺人表演,二更时看戏《八义.观灯》。吃元宵时,听说书《凤求鸾》,弹曲子《令》。中间还有王熙凤的笑话,直到四更多,贾府的元宵夜宴才撤去。

抛开作者的伏笔、暗线不说,通过这两章对元宵节的繁锁程序及各种古玩的摆放、过节物件的布置等等的详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对于元宵节的重视,并且富贵人家的元宵节过的可谓富丽堂皇之至。

盘点历史上元宵节的经典故事,有几个是凄美的爱情故事

现在我们都知道2月14日是情人节,但是却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情人是元宵节。在过年之后的第一个传统型的节日就是元宵节了,这个节日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司马迁早已经将它列为重大的节日。那么关于元宵节的你了解到的都有哪几个故事呢?

元宵姑娘:在汉武帝那个时期,有一个大臣东方朔非常的受他喜欢,因为这个大臣非常的风趣而且还很善良。有一年的冬天,他去御花园里面赏梅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个宫女想要投井自杀,他就急忙的给拦了下来,随后又向她问了投井的原因,才知道这名叫元宵的宫女因为进宫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她不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非常的思念他们,所以才会想要投井。

他知道后非常的同情并且还答应帮这个宫女的忙,他就在城中摆摊占卜,结果所有人的占卜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整个城中都非常的恐慌,这件事情也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面,于是向东方朔问应该怎么办,他就告诉皇帝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每家都应该挂灯而且吃元宵,城外的百姓还可以进到城中来看灯,给予好像满城的大火。于是在十五的那天晚上,元宵的父母才可以借着进城看灯的机会,与元宵相见,这一切都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才得到实现的。

皮影相思:这个故事还与汉武帝有关,汉武帝的一个爱妃李夫人去世之后,他非常的想念李夫人,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让宫中的一个宫女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面跳起舞来,皇帝看到这位宫女跳舞时所折射出来的影子想象到已经去世的李夫人,才能够解一时的思念之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当隋朝的将南陈给灭掉的时候,南陈的昌乐公主与她的丈夫徐德言将以面铜镜给打破了,两个人一人拿着一半,作为他们日后相见的凭证。并且他们还约定在正月十五的这一天在集市上卖镜子,以此来打探对方的消息。隋朝将南陈灭了之后,昌乐公主就进入到杨素府中做了妾,在下一年元宵节的时候,徐德言果然在集市上看到一个人在贩卖半面已经破掉的铜镜,但是因为价格非常的昂贵,所以没有人买走,他就上前去在这个破镜上题诗,杨素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索性就成人之美了,最终他们夫妻二人得到了团聚。

「网络中国节·元宵」年俗日记:元宵节的传说



讲述人:王杰,党校哲学部教授

农历的正月十五,自古被称为元宵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民间有句老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可见正月十五也是春节节日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元宵节的各种庆祝活动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中国的老百姓特别重视在这一年的开端能有个好兆头,能够交好运。而过了正月十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又要开始一年辛勤的耕耘和劳作,因此人们也特别重视元宵节的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比如“闹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祭门、祭户”等等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

而这些民俗活动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状态就是突出了一个“闹”字,各种民俗活动参与的人数众多且需要人们化妆打扮,扮演成民间传说中各样的故事桥段和人物形象,如“猪八戒背媳妇”“哪吒闹海”“齐天大圣”等等,其场面十分热闹,且具有“狂欢”的性质。

唐代的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描述“火树银花和,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的“上元节”中,就有放花灯,城中不宵禁的习惯。辛劳了一年的老百姓们,也确是需要这样一个时刻,释放自己的感情,庆祝春回大地,并以此调整身心状态,准备新一年的生产劳动。而正月十五中的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也成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来历,自古之今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其中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氏之乱”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齐王刘襄联合周勃等功臣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代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之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这第二个传说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根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而在古时没电来照明,“点灯”这件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仪式感,故上元节人们要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来赏灯,燃放烟火,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第三个传说是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时,百姓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唐宋以来,这项活动已非常兴盛,参加歌舞者有时多达数万人,从晚上一直到白天才结束。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发生了变化,火把也逐渐演变成了彩灯。其实,一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仍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最后,在跟大家分享一首有关正月十五的诗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来源:光明网

【元宵节的故事、元宵节的故事绘本故事图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各自代表什么 下一篇:元帅排名-开国十大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