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兄友弟恭沉默的人生原文】

更新:06-1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兄友弟恭兄弟情

兄友弟恭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兄友弟恭,夫义妻贤,中外和乐,以致祯祥屡现,百福咸臻。南怀谨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伯父和我父亲真的是一对兄友弟恭的典范。

我的祖母生了三个儿子,没有女儿,三叔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就只有我的伯父和我父亲两兄弟,两兄弟从小就很要好,父亲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父亲一直读书,而伯父没有读多少书,就开始参加劳动,后来祖父在四十九岁生急病死了。祖母是一个小脚女人,不能参加强劳动,只能做些手脚活,伯父就主动承担家里的生活。而父亲读书,修铁路,参军。一直都是伯父主持家中的一切事务。后来各自成家立业了。伯父虽然书得不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写算还是不错,被调到邻村当了大队会计。在1963年我的父亲因为得了肺结核,差点死了的,当时我还没有出生,听我妈说的,伯父跑前跑后,想方打主意为父亲治疗,后来因为魏巍的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受到全国的热爱,我们县在宝城寺专门办了一个退伍疗养院,父亲在武汉五年,又因为是肺结核符合当时进疗养院的条件,在疗养院住了两年多才得以康复。期间伯父在家照顾老的(祖母),小的(伯父家的哥哥姐姐,还有我的大哥,因为我母亲要经常到疗养院照顾我父亲)为了补充父亲的营养,伯父将家里的房子也买了几间,还要经常到疗养院看望,安慰我父亲。通过两年多的疗养父亲病好出院,伯父也调邻村当了大队会计去了,父亲在我们大队当大队。在后来父亲教书话转正,成为了一名教师直到退休。

1977年,伯父因劳成疾,命在旦夕,当时父亲还在工作,父亲将伯父送到当时的区院,医生告诉父亲准备后事,父亲不服,跟医生吵了一架,医生没有办法,告诉父亲,要想续命,可以去找点红参,可那个年代物资匮泛,很难找得到红参,父亲通过关系,找到一个以前的军医官,说尽好话,用尽关系,才弄到一点红参把伯父的命救过来,后来在祖母的细心照料下,伯父才得以康复。

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伯父跟父亲红过脸,更别说吵架打架了。因为当时伯父跟我们没有一起住,祖母在我们两家一家半个月,但我们两家从来没有要求过祖母在哪里过,都是随祖母的意,愿意在哪家过都没有意见。而我们两家的小孩都是争着祖母住自己家里,因为祖母来了我们就可以少做家务了。后来1983年祖母安然离世,伯父和父亲商量办事,从未分过谁出得多少的事。为此周围的邻居都夸他们兄弟两。

在我懂事以来,我见到的伯父与父亲直在一起,从来都是有说不完的话,因为父亲读过中学,修过铁路,当过兵,当过干部,教过书,也算得上是见多认广吧,每次只要两兄弟在一起,父亲就天南海北的摆龙门阵(聊天),,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伯父就聊农活,天文,地理,也有小时候的笑话,一个聊天一个倾听,从来不会谈个人利益。周围的人都夸伯父和父亲两兄弟亲如手足。

父亲退休后一直跟我一起生活,后来我在街上买了房子,伯父还住在乡下,伯父也基本上每个场天都会来赶场(赶集),当时伯父和父亲都是七十多岁了,两兄弟长期在一个茶馆喝茶聊天,每逢场天,父亲会早早来到茶馆,泡上两杯茶,等待他的哥哥我的伯父来喝茶,喝茶后,父亲总去买点可口的菜,带回家,把伯父带到家里吃饭,吃了饭后两个又开始聊天,然后一起午休,下午再去喝茶,然后父亲会送伯父到伯父回家的公共汽车站,为伯父买好车票,送伯父回家。而且每月父亲领了退休金,还会给伯父几十百把作零用,兄弟两一起出去旅游,也基本是父亲开钱,我母亲和我们都知道父亲两兄弟的关系,也从来不会说什么,伯父曾经给我说过,我这个弟弟对我太好了,很多家里儿子对父亲也没有这么好,我为有这样的弟弟感到荣幸,后来伯父去逝几年后,父亲跟我说起他为什么对伯父这么好,因为当年父亲身体差,从小没有干什么生活,全是伯父顶了,还因此父亲比伯父多读书,所以后才会有工作,现在条件好了,人要懂得感恩,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伯父和父亲的关

系,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兄友弟恭。

现在伯父和父亲都去逝多年了,愿伯父和父亲在天堂也能在世一样聊得开心快乐,生生世世兄弟情。

辛丑初夏

棠城闲人

本文是笔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创作不易,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与本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人际关系的与智慧#名言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北朝]《颜氏家训

这句话生动地阐述了家庭关系中的因果链条:家长若失去慈爱,子女便难以做到孝顺;兄长若不友善,弟弟便不会恭敬;丈夫若行为不义,妻子也难以和顺。这不仅揭示了家庭的互动逻辑,更传递了深刻的教化意义——家庭和谐始于榜样的力量。

在这段话中,三种关系——父子、兄弟、夫妻,构成了传统家庭中的核心。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原则:家庭的良性互动,根源在于带头者的德行和行为榜样。

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导师,慈爱是塑造家庭氛围的基石。如果父亲缺乏慈爱,以冷漠或苛责对待子女,孩子则很难怀有感恩之心,更遑论践行孝道。

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父慈能润泽子女心灵,孝道则是子女的自然回应。正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所言,孟子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慈爱教导。这种慈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关怀,还体现在教养中的悉心指导。

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最纯粹的同辈之爱。兄长若能以友善、包容之心待弟,则弟弟自会敬重兄长。而兄长若常以高压、冷漠的态度对待弟弟,则必然失去应有的恭敬。

例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关系极好。诸葛亮在蜀汉权势极高,但始终关怀弟弟的生活,时常以书信慰问家事,展示了兄长的“友”之德。正是这种家庭内部的和睦,让诸葛家族人才辈出,兄弟共济。

夫妻关系中,丈夫的“义”是夫妻和谐的前提。所谓“义”,不仅指行为端正,还包括对妻子的尊重与担当。如果丈夫行为不义,不尊重婚姻的平等性,那么妻子的顺从只是空谈。

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妻子姜氏始终陪伴左右。重耳对姜氏关怀备至,尽显丈夫之义,最终二人患难与共,成为佳话。反观历史上那些因丈夫不义而导致妻子怨怼甚至反目的例子,无不印证了夫妻关系中“义”的重要性。

孔门弟子曾参因其孝行而闻名。一次,他在田间劳作,家中有客来访,其母亲召唤他回家,但曾参因离得较远未听见。母亲心急,便以针刺手指。曾参在田间突然感到心痛,立刻意识到是母亲在唤他,于是赶回家中。这种心灵感应源自母亲的慈爱教养。

曾参的孝道不仅得益于母亲的慈爱,还因母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父母慈爱、子女孝敬的良性循环,正是家庭和谐的核心。

孔融四岁时便主动将大梨让给兄长,把小梨留给自己。他的父母对此十分欣慰,认为这种行为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友爱精神。正是这种家庭教育,使孔融成为了后世礼让精神的典范。

这个故事表明,兄长的友善和家庭教化的氛围,会引导弟弟形成恭敬、谦让的品德,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

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面对屡次威逼利诱,始终保持气节,而他的妻子在国内亦坚守贞洁,未改初心。苏武的“义”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忠诚,还表现在对婚姻的忠贞。他的行为深刻影响了妻子,使她能够与其共同承担人生的风雨。

夫妻关系中,丈夫的担当与品德是关键,正所谓“身正则影直”,以义为基的婚姻才有长久的和谐美满。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家庭的重要真理:每一段关系的和谐,始终离不开带头者的行为示范。现代社会中,这一真理仍然适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父母的“慈爱”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满足上,更需要通过陪伴与沟通体现出来。有些父母认为,给予孩子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就是慈爱,然而,缺乏情感联结的“冷漠式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被忽视。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讲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父亲,在工作中叱咤风云,但却忽略了儿子的成长。直到孩子对他说“你每天都那么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叫你‘爸爸’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职。于是,他开始调整工作,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关系才逐渐修复。

父慈的关键,是用真心与时间滋养孩子的内心,而非单纯用金钱堆砌。

兄友弟恭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缩影。兄长若能以身作则,往往能对弟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反之,如果兄长行为不端,弟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过这样一对兄弟:哥哥是公司高管,为人正直,对弟弟一直严格要求。弟弟也因此养成了勤奋和自律的习惯,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反观一些家庭中兄弟矛盾的例子,往往是因为兄长缺乏榜样力量,导致弟弟产生不满甚至怨恨。

夫妻关系的基础在于互相尊重,而尊重的前提是“义”。丈夫若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妻子,妻子自然会以信任和顺从作为回应。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的义更多体现在责任感与平等意识上。

例如,有一对夫妻因工作忙碌经常争吵。丈夫后来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让妻子能有时间休息。这种主动的担当不仅缓解了家庭矛盾,也让夫妻关系更加亲密。这是“夫义妇顺”在现代家庭中的最佳写照。

父母的行为模式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对象。如果父母缺乏慈爱,孩子容易形成冷漠的性格,甚至对社会产生疏离感。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情感联结,通过行动传递关怀与责任感,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兄友弟恭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家庭关系,在职场中同样有意义。者若能以“友善”的方式与团队成员互动,员工自然会以“恭敬”来回应,从而形成更高效的协作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关系越来越强调平等。丈夫若能主动承担责任,尊重妻子的付出与选择,就能形成良好的婚姻互动。夫妻关系的和谐是家庭幸福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父不慈则子不孝”一语道破了家庭关系的本质——每一种互动都是一种镜像。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义而妇顺,这些不仅是传统的总结,也是现代家庭幸福的密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德行感染家庭,用行动传递温暖,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

【兄友弟恭【兄友弟恭沉默的人生原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元首挂帅打一字、元首打一汉字 下一篇: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