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前几天我写了篇文章《关于我国重大的思考》,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当下的世界正处多秋之时,有些豺狼生性国家和不良媒体无事生非,搬弄是非,此无疑陷国家以不义之境,让他们大作文章,而让我们内耗,不能专心致志求发展。在更大的意义上挫伤国家与奋发向上的锐气。”就在今头我们看媒体怎么播报,法新社记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我们希望中国正确应对新冠,这首先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朋友,看到这条播报你是否跟我一样都快气炸了,想骂娘呢?中国有句古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就是我们中国内部的事情关你屌事,你自己一身骚还对别人指手画脚,美利坚单单死亡人数就110多万,还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脸面对一个全世界抗疫最好的国家说三道四……我实在怒火中烧的说不下去了,朋友,能不能说说心里话,来,我给你留下偌大的空间……………………………………
……………………………………
……………………………………
“兄弟阋墙,外御其辱”,而古今中外兄弟之仇更甚于外辱
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用来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兄弟关起门来争吵 ,但毕竟血浓于水,如果外来敌人侵犯,应该摒弃内部矛盾,团结协作,一致对外!
最典型的是,趁着在南方全力清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短短半年时间,东北全境沦陷;由于从1931年发动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并全面失败,蒋介石没有精力对付日本,对东北采取“避免冲突、争取国联解决东北争端”,蒋介石集团分别纠集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对江西苏区进行“围剿”,日本趁机在东北、华北做大;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终于导致东北军和西北军联合起来,发动“西安”,逼蒋。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形成了全国的局面。虽然8年国共期间仍有内讧,但全国团结的局面一直坚持到日本投降、实现了全面胜利。
蒋介石照
十年是“兄弟阋墙”,国共两党形成全面格局是放弃前嫌一致抵御外辱。但看中外历史上,兄弟阋墙的仇恨大于外侮的甚至借助外敌引狼入室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仍令人唏嘘。
明末军占领北京,崇祯吊死与煤山歪脖树下。吴三桂作为汉族军事军事集团代表,与李自成集团的斗争属于兄弟阋墙;但因为李自成大将于宗敏抢占了吴三桂小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冠一弄为红颜”,勾结后金导致全国沦丧满清入主中原,满清对中原百姓的屠杀和近三百年的统治,特别是乾隆帝夜郎自大不能审时度势坚持闭关锁国,让明朝中后期诞生的资本主义被扼杀于摇篮之中,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百年被列强侵略的耻辱和落后。吴三桂也作为汉奸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吴三桂画像
汪精卫为了个利,不惜勾结日本人,“伪南京”,汪沩对的破坏、为侵华日军在资源、人力提供的帮助让陷入更为艰难的局面。这是兄弟阋墙而不惜勾结外敌鱼肉残害本国的又一血淋淋的惨痛教训。
中国历史上千古罪人石敬瑭,石敬瑭会遗臭万年,而被称为大汉奸、卖国贼等,主要与三件事有关,其一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其二是向契丹称臣,认比自己年轻的耶律德光为父,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只有34岁;其三是向契丹借兵灭了后唐。
其最大的罪行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屏障,门户大开,遗祸几百年,对后世影响太大,此后收复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譬如宋朝)的梦想。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原因,是其岳父李嗣源的得力干将,李嗣源称帝建立后唐,石敬瑭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帝位自相残杀,李从厚即位后李嗣源养子李从珂谋反,石敬瑭拥护李从可,捉住李从厚,李从可即位后忌惮石敬瑭势力,兄弟之间又生嫌隙,后石敬瑭为了打败李从可,不惜认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并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画像
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又何尝不是兄弟阋墙呢?原本同属于斯拉夫民族同属于苏联阵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分家后乌克兰不惜自废武功也要加入北约和欧盟,最终北约没加进去,反而遭到俄罗斯的一顿胖揍。宁可听信外人,宁可白送外人也要得罪兄弟的卖国贼精神,让自己的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乱之中。
择连斯基
普京形象
我们信奉兄弟阋墙但会外御其辱。虽然卖国的蔡英文及其党羽不惜2300万台湾的生死也要与为敌;相信台湾民众一定能与一道,走向和平统一、共同繁荣的道路。
兄弟阋于墙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里的第一篇。在这篇文章中,以善恶来分,武姜,郑庄公以及共叔段都谈不上什么好人,都有错误。国主的家事便是国事,于是值得在《春秋》中记上一笔。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这里面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每个读过的人不自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兄弟阋于墙,后世屡见不鲜,当然独生子女除外。
像扶苏,杨勇,建成读之,就要想想自己有没有郑庄公的手段,弟弟们有没有段那样蠢。像胡亥、杨广,李二读之,便会反其道而行之,骤然攻之,以绝后患。这样的家事都是足以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多有大臣出于公心劝阻。可这本质上毕竟是家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样的大臣多劝不出什么,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如今二胎,三胎放开,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多数家庭有所积蓄,兄弟姐妹之间的事越来越多,也越复杂,旁人不好评判,也插不了手。看似不和,各有过错,能分辨是非,可最后人家自有和解之时,史家都难去评价,更何况当事者。那么,这类的问题就无解了吗?
其实,完全可以把自己代入到郑庄公的角中,去分析他的作为,吸取他的得失,在处理这类家庭事物中或有启发。他作为兄长,在传统兄弟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即使在现代,兄长之于弟弟都有天然的优势。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公,母亲总是偏向弟弟侵占他的利益。
表面上看,郑庄公无所作为,任段自取灭亡,可实际上,他始终是以一种防范敌人的心态去对待弟弟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既不体谅父母,也不照顾规劝弟弟,因此在看重孝悌的古代,他的评价并不高。在现代社会呢,这就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母亲无缘无故地讨厌,弟弟的贪得无厌,这都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心寒。可如此任其发展,就对了吗?
显然不是,在处理此类事时,兄长要尽到兄长的责任,要开诚布公地和母亲与弟弟谈一谈,每一个人都要作一下检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学习中认识到问题所在,鼓励大家改正错误。如果还执迷不悟,不妨让他们吃一些苦头,但不应任其发展,无所作为。
当然,郑庄公的作为还有可取之处,毕竟问题的根源不在他,他可以努力去解决,若真的解决不了,在关键时刻,当然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争与不争的尺度把握考验着每个兄长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兄弟和睦才能赢得更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的一念之间,兄弟之间往往很是无力。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读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