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命运转折 美国重金养的为何兵败如山倒?
8月15日,阿富汗局势突变,武装组织进入首都喀布尔并占领总统府,总统加尼辞职并离开该国,方面宣布掌控了国家政权。
而那边厢,许多人赶往机场或者边境,匆匆离开这个国家。他们主要是驻阿富汗的美、英、德等国外交人员,以及“买得起机票”的阿富汗人。
一场跨越20年的漫长,以这样的方式迎来转折,到底是意料之外,还是情理之中?
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喀布尔街头的阿富汗。
[攻势惊人 超出美国预料]
原本,根据美国总统拜登的计划,美国大兵将在他特意选择的美国“国难日”9月11日之前,全面撤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因为经过几个月的撤退,美国的撤军已经完成了95%以上,时间还够。
也因为几天前,美国情报机构还在预测,阿富汗将在30天内包围首都喀布尔,90天内“接管”这座城市。
然而,才到周末,已经占领各大要地,一往无前,兵临喀布尔城下。
资料图:驻阿富汗美军。资料图:驻阿富汗美军。
当时,除了喀布尔,阿富汗全国所有主要城市,出入境口岸、警局、大学、监狱……由全面控制。
可以说,阿富汗的战略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
法新社援引阿富汗民众的话说,一觉醒来,发现的旗帜已挂在街头。
大军压境,喀布尔形如孤岛,数百民众蜂拥至,试图取出自己一生的积蓄,“逼停”了自助取款机。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大批试图离开的民众聚集。他们从此流将离失所,只能在远走之前,最后一次回头望向自己饱受苦难的故乡。
[美国嘴硬:这不是“西贡时刻”重演]
形势变化之快,让美国及其盟友措手不及。
美军“支奴干”直升机在喀布尔美国大使馆上空盘旋以撤员;一缕缕疑似焚烧来不及带走的“机密要件”的烟雾,从使馆上方升起。
15日,首都的喀布尔机场,成为离开这个国家的唯一通道。
大批美国外交人员聚集在此,他们要在72小时内全部走人。这与之前外媒称美国打算把使馆“搬”到机场,以期尽快撤离的报道,的确吻合。
同样狼狈的,还有美国撤军后的“纪念物”。曾经的“悍马”军车、武器弹药成了弃儿,让人员“捡了不少装备”。
除了美国一贯的右派“铁杆”《福克斯新闻》以《“就这样了”,“完事了”》的大标题来形容美国的仓促离开,左派旗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忍不住发出了灵魂之问:“美国的撤军错了吗?”并将美军撤退后仅留下残垣断壁的军事基地,视为美国在阿富汗失败的佐证。
《福克斯新闻》随后还报道称,在美国人付出了20年的“血与泪”之后,当占领阿富汗之时,美国总统拜登却在戴维营度假“打发时间”,拜登由此遭到共和党议员的猛烈抨击。
共和党议员吉姆•乔丹称,拜登为什么在度假,而不是在白宫听取有关阿富汗的形势?乔丹说,美国的阿富汗撤军“令人尴尬”。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国外社交网络、媒体,甚至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都已经纷纷开始将本次美军的撤离,比作1975年美国撤离南越混乱的“西贡时刻”的重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认为,这么说美国,太没面子了。他反驳道:“这不是西贡。美国20年前去阿富汗时只为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对付那些在911中袭击我们的人。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
这和美国总统拜登的说辞,差不多一个意思。拜登还更为直接地表示“与我无关”,甩锅给阿富汗:“如果阿富汗不能或不愿守住自己的国家,美军再多驻留一年或五年也无济于事。”
[美国重金养的为啥“败”得这么快?]
据拜登的说法,美国可是投资了近1万亿美元巨资,训练超过30万名阿富汗和。这个由世界第一的国家训练出来的,还配备了最先进的军事装备,怎么着也得扛打一点,和“大战三百回合”吧。
然而事实是,阿军比美国想象的还不如,在美国空袭的“外挂”加持下,还是兵败如山倒,在一些地区,甚至不战而胜。
在进入阿富汗第五大城市贾拉拉巴德和首都喀布尔时,据方面的说法,他们“没有遭遇太多抵抗”,当地军自己就投降了,有的还“擅离职守”。
对此,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美国培训的阿富汗的,事实证明不管用,局势快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民心向背。
他还指出,自身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在阿国内恢复秩序、保持稳定,也得到了部分民心。
组织此前宣布,不会武力攻占喀布尔,也不会寻求报复,将保证所有文职和军事官员安全。
[阿富汗命运的重大转折]
15日,代表在阿富汗总统府,与总统加尼会面进行谈判。加尼稍晚时同意辞职,消息称其随即离开了阿富汗。
根据最新消息,指挥官称,他们已经控制了阿富汗总统府。其官员表示,他们将在阿富汗总统府宣布成立“阿富汗酋长国”。
2021年对阿富汗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20年河东,20年河西,如果说20年前,美国的入侵让阿富汗“命悬一线”,那么如今,当外部力量的强压褪去,阿富汗的国家前途,再次迎来重大转折。
阿富汗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走上谈判的道路,实现和平过渡,进而维持长治久安。
位于亚洲中南部的阿富汗,是亚洲各文明的交流要道,地缘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不少帝国都将这里定为扩张的目标。然而,2000年来的多个历史片段显示,帝国的征服者们似乎都在这里遭遇了挫折。也因正如此,阿富汗被冠以“帝国坟场”的名号。
谁在这里折戟沉沙,又的过往被“埋葬”?阿富汗将走向怎样的明天,只能由它自己说了算。(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蒋介石晚年总结败退台湾的原因,不断骂他们三人,这是为何?
蒋介石原本一手好牌,可是最终却败退台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这和内部的组成息息相关,但是从蒋介石自身而言,他还是有些想不通的。
晚年之际,蒋介石开始总结当年败退台湾的原因,总结之后不断痛骂他们三人,还说要是没有这三人,自己不至于败退台湾,这三人分别,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谁也没有想到,蒋介石痛骂的第一人,居然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和曾经的幕僚李宗仁,初看之下,人们一定会感到疑惑,可是只要深入分析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事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李宗仁是桂系的重要,在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蒋介石在拿下汪精卫,成为广州地区的领袖之后,就专门上门拜访李宗仁,表达了合作意向。
不久后,在李宗仁处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蒋介石又雪中送炭,给了李宗仁20万银元、4挺重以及一千支,以此感动李宗仁。有了这次的助力后,蒋介石趁热打铁,立即和李宗仁结为异姓兄弟,从此以后李宗仁成了蒋介石的重要幕僚。
在北伐过程中,李宗仁一直都十分支持蒋介石,也就是在李宗仁的协助下,北伐取得了重要成绩,可是在北伐结束后,蒋介石的野心却逐渐显现出来。
蒋介石想要成为独裁者,奈何李宗仁自己也有野心,因此在蒋介石打算对李宗仁“削藩”之际,李宗仁来了一个出其不意。
1927年8月,李宗仁借助自己的地位以及影响力,逼迫蒋介石“下野”,蒋介石由于犯了一些错误,只能暂时接受这样的结果。
此事成为两人闹僵的第一件重要事情,有了这次交锋之后,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在自己通过各种关系再次回到位置上后,蒋介石就开始了对李宗仁的报复。
蒋介石掌权之后,首先对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下手,并且还派刺客去刺杀李宗仁,好在李宗仁机敏,当即从南京跑到上海,在昔日下属的保护下躲过一劫。
经过这次交手后,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明争暂时告一段落,一直到解放即将结束之前,两人都属于暗斗状态。
解放关键时期,蒋介石打算扶持孙科当副总统,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完全掌握实权,奈何李宗仁参与了竞选,并且还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击败孙科,成为民国的副总统。此事直接成为两人明争的,蒋介石意识到李宗仁的危险后,再次安排沈醉出面暗杀李宗仁。当时的已经风雨飘摇,不久后蒋介石再次被迫下野,暗杀李宗仁的行动只能就此作罢。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依旧对李宗仁耿耿于怀,甚至在60年代李宗仁想要返回之际,蒋介石再次派人暗杀李宗仁,这次李宗仁在我保护下顺利躲过一劫,回到之后,李宗仁的处境就安全了许多,蒋介石想要暗杀他已经没有可能性了。
通过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情仇来看,其实我们不难理解蒋介石痛骂李宗仁的原因,毕竟每到关键时刻,李宗仁都会在蒋介石背后来一下,促使内部更加分散,这绝对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李宗仁之外,蒋介石第二个痛骂之人就是美国的马歇尔了,因为在解放初期,马歇尔一直是美国方面负责联系蒋介石的重要人物,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和马歇尔之间的关系。
结束后,蒋介石已经拥有四百多万大军,当时可以说是最鼎盛的时期,也就是因为自己有一手好牌,所以蒋介石才打算发动。
为了找到一个发动的借口,蒋介石故意邀请到重庆谈判,一旦不去,蒋介石就可以大做文章,奈何出其不意,直接亲自前往重庆,打破了蒋介石的计划。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选择和谈,但是在重庆谈判结束不久,蒋介石就公然撕毁协议发起,解放的序幕由此拉开。
早在蒋介石打算发动之际,美国就安排马歇尔到中国监督蒋介石了,马歇尔一直劝蒋介石不要发动,还提出很多建议,结果蒋介石依旧一意孤行,以至于最终马歇尔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离开中国返回美国。
回到美国后,马歇尔将蒋介石的一意孤行都如实诉说,美国方面对蒋介石很失望,在解放时期,不愿意插手国共之间的战事,这时蒋介石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可惜一切早已来不及。
解放开始后,蒋介石兵败如山倒,几百万大军不断缩水,最后只能败退台湾,在总结失败原因的时候,蒋介石认为美国的不支援,是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美国之所以不支援自己,则和马歇尔息息相关,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蒋介石痛骂马歇尔也情有可原。
比起前边两位,其实第三位才是对蒋介石影响最大,并且把蒋介石耍得团团转的重要人物,此人就是苏联的斯大林。
最开始阶段,斯大林还是比较看好的,可是随着后期的情况出现后,斯大林就对有所不满了。
在即将结束之际,蒋介石请求斯大林出兵解决东北的日军,斯大林二话不说就出动150万大军,直接扫平了日寇。
胜利后,蒋介石正准备迎接胜利,结果斯大林改变主意,说要和蒋介石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条约中提出三个要求,第一个是蒋介石要同意外蒙古独立;第二个是要同意苏联在旅顺港驻军;第三个是要允许苏联拥有长春铁路三十年的治理权。
斯大林提出的这些要求,明显一看就不公平,可是为了让苏联方面承认蒋介石在中国的地位,并且从此不支持,蒋介石也就忍辱负重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
合约签订两个月后,蒋介石打算登陆大连正常管理东北地区,可是当他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苏军可以让乘坐美军舰船登陆大连之际,斯大林却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斯大林说舰船只能运输物资,不能运输。
听到斯大林的回答,蒋介石心都凉了,他明白想要靠斯大林是没有希望了,为了寻求出路,蒋介石只能寻求美国的帮助。
苏联和美国关系本就僵硬,蒋介石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斯大林,斯大林以此为由,撕毁了之前的协议,转而支持,这对后期的解放影响颇大。
可以说斯大林不仅让蒋介石成为背负卖国骂名的历史罪人,还让蒋介石在解放中吃尽苦头,蒋介石骂他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蒋介石一直觉得自己的失败,主要就是怪李宗仁和自己争权导致内斗、美国以及苏联突然改变主意不支持自己,可是他就没有更加深入地分析过,内部已经问题百出,想必这才是失败的本质原因,至于说美国和苏联,他们看重的只有利益,当你足够强大之际,不需要巴结他们,他们也会主动上门!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下有趣的思想。
什么叫兵败如山倒?一旦被打崩了,损失将难以预计
谈及一场战役或战斗来,我们潜意识中的想法就是两方在激烈的战斗,直到其中一方撑不住了伤亡殆尽,战役战斗也便有了结果。
实际上古往今来的相当部分战例是双方开始交战后,一方在经受了一定的伤亡之后便全军崩溃,或者是原本有序的撤退演变为了无组织的溃败,在这样的作战中失败的一方绝大部分伤亡都是发生在崩溃后,反之胜方在此阶段损失就很少,我们古人有句话说得很精练,这叫兵败如山倒。
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仗是长平之战,赵军投入了40余万人,秦军兵力约为60万人。在兵力相近的情况下打消耗战,其实双方的伤亡是差不了太多的。但赵括上阵后改变了打法,而秦军则适时绝粮道、断后路,将赵军集团分割包围,在赵括率轻锐突围被射死后,其余赵军也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千百年来我们常说赵括是“纸上谈兵”,以至于葬送了赵国的主力。其实在当时,赵国的国力无法支撑几十万青壮年的长期对峙才是关键,这是迫使赵括不得不率军决战的核心因素。但不巧的是,赵括碰到的恰恰是白起,而且白起背后是国力军力更强大的秦国,最终的战败结果也并不稀奇。
其实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更是一个典型。
为了南下灭掉东晋,前秦“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最终“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而随苻坚南征者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其主力指向江淮一线,而在此的东晋北府兵只有8万人。
前秦军虽然是临时拼凑的大军,论平均质量远不如北府兵,但以堂堂之阵对战的话,北府兵也是损耗不起的。而真正的淝水之战其实是北府兵在前秦军集结完毕之前就与之开战了,当时在的前秦军最多估计为30万人,较少的估计只有10余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并没有10比1以上那么悬殊。
而在北府军平均战力占优的情况下,前秦军在洛涧的前哨战就是败而大溃,死者万五千人,以至于苻坚观八公山草木以为晋军,这便是草木皆兵成语的来历。
而在淝水大战时,前秦军后退不止,征南大苻融驰骑略阵,马倒而被杀,前秦军大溃,苻坚本人也身中流矢,失去对掌控。
一线的溃败又引发连锁反应,使得前秦军后续也大乱,最终秦兵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也就是说大部分前秦军其实根本就没看到东晋军的影子,自己就溃败了,而且溃败过程中自相践踏死者甚众,在逃跑过程中被饿死、冻死者也占大多数。因为前秦军在淝水之战中戏剧性的大败,后世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形容这种战斗意志完全失去,畏敌如虎而大败的情况。
而类似淝水之战这种一边倒的战役在古代有很多,近现代中也是很常见的。
在我国的中,国军的战场损失是很大的,仅仅作战伤亡就达到了320多万人,如果再加上被俘、投降、非战斗减员,损失将更为巨大。
中如此巨大,而国土却沦陷了半壁江山,这本是极其令人痛心的。但不知何故,有的人却视丧师失地为荣,认为死伤越多,丢失国土越大为功绩,古今中外以此而论者实在是罕见。
我们都知道中两军的总体实力是很悬殊的,在一般战斗中即便我方打赢了,往往在伤亡上也不会更少。但也请大家注意,以当时两军的真实战力而言,即便我方损失大于日军,也不该有那么大的伤亡。如果认真去研究每次会战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国军大部分的损失也不是在正面战斗中,而是在溃败阶段。
以淞沪会战为例,正面作战将近3个月,国军作战伤亡18万余人,日军实际死伤有五六万人之多,战损比基本是3:1。但众所周知淞沪会战的撤退实际演变为了溃败,在这一过程中的损失竟也达10余万人,而日军在此过程中则损失不大。
到南京保卫战时,尽管是疲惫之师,但外围作战打得也并非太难看,直到决定突围之际各部仍有相当实力。但突围不按命令来,各部长官们都率先跑路,使得绝大部分战士们被合围在了南京,几乎无人生还。
1938年的兰封会战依然是这样,此次会战中桂永清、黄杰等多次率部擅自撤离,致使围攻日军14师团的设想不仅未能得手,自己主力反倒被咬住。
国军深知其不善于撤退,而这一路又多为主力,不愿就此损失掉。遂扒开了花园口阻止日军,结果酿成了巨大的灾难。是保卫的,而为了自己顺利脱身却以几十万、上百万百姓深陷泽国为代价阻止敌军,实在是本末倒置。
兰封会战尚有黄河决堤,可这种自然条件毕竟不常有,在之后的南宁会战、中条山战役、第一次缅甸作战、豫湘桂战役中其实也都是溃败损失大于正面作战。尤其有的还没与日军接触就望风而逃,引发连锁反应,如豫湘桂战役中的河南战场,37天时间内丢了38座城,这种溃败发生在1944年实在是说不过去。那么多的,很多都是越跑越少,自己把战斗力就给废掉了。
国军为什么总能将作战打成崩溃,将撤退撤成溃败,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指挥问题,高层指挥朝令夕改,而在,派系倾轧;不同派系的指挥官互相不买账,以至于有的不打招呼就跑路,其他为了保存实力,也纷纷效法,焉能不溃败呢?
其实看国军打的那几场胜仗,基本都是尽可能将各派系团结到了一起,才打得不错的。但可惜更多的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战事不利,转进如风这种情况。
另外国军的兵员主要是抓壮丁而来的,高级指挥官大都不珍惜基层士兵生命,甚至后者连饭都吃不饱。战时状态下,稍有不利可能就打崩了,而由于壮丁不好组织,溃败时就容易四散,既无法有序后撤,遭到日军追击后的战斗和非战斗损失也就很大。
反过来我们也说说八路军,日军在正面战场与国军打大会战的时候,也在敌后对八路军发动频繁的大扫荡。仅1938年至1942年的这段时间,日军在华北发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共152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27次,作战之频繁可想而知。
国军作战不利尚有后方可撤,而八路军则是在日军的据点、公路铁路网中的夹缝中求生存的。
以约5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区为例,日军碉堡最多时有1753个,此外还有公路15000余里、封锁沟8300余里、隔离墙1000余里,通过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将冀中分割为了2670多个小块,每个小块的直线距离甚至都能打穿。
但在老百姓的支持和坚强的下,八路军化整为零,时而聚集,时而分散,日军始终未能将八路军消灭。到1945年冀中反攻时,又组建出了29个大团。
大家可别小看这种化整为零,时聚时散的能力,这实际上使得八路军在任何时候都很难被日军整建制消灭。
到了解放时期,各部普遍也都具备这个能力。
解放初期,有大兵团作战能力,习惯于正规战的国军其实也打了一些胜仗,但是整建制消灭过多少呢?别说整师、整旅了,就连整团,整营也几乎没有,因为你打散了后,人家还能聚合起来,有的甚至在当地发展武装,实力不降反升。
而国军这边倒是屡屡被整建制消灭,正面战斗没怎么打,自己就又全军崩溃了,以至于很多战役中损失不大就能取得很大的战果。
如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伤亡6000余人就歼灭了国军5.6万人,其中国军绝大部分都是溃败后被俘的。以至于王耀武感叹: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其实谈到这里,我们也可以下一个结论:强悍的不光要能打胜仗、顺风仗,也要善于打败仗,撤退仗。
为什么说也要善于打撤退仗呢?因为这实际上是最能考验组织力和意志力的,因为一旦撤退演变为了溃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二次战役中,东线战场的美军陆战1师尽管战况不利,但也没有出现崩溃,而步兵7师31团级战斗队其实是被打崩了;在西线,韩军、土耳其旅、美2师先后被打崩,的损失就很大。
当然,这还是美军技术装备过于强大的结果,如果不是有这项加成,东西线的联军都得被包了饺子。而饶是如此,美国联军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沃克中将死于车祸,美军几个主力师和土耳其旅、韩军第2军团都没了战斗力,以至于联军在平壤一线组织防御的能力都没有,一退就是三八线。
同样,我们也说说第五次战役。
我们都知道,第五次战役打得不是很好,多少年来很多人一直揪着180师的事情不放。
其实平心而论,当时没有制空权,主要行动靠夜间徒步行军来实现(当时夜间只有10小时左右),每个军的通讯设备还没有美军一个营多。
在粮食、弹药大量消耗,连续作战1个月后,被美军的机械化截断,美国联军掌握如此巨大的优势,按照常理是可以整建制消灭很多的。
但最后被整建制隔断的27军等安然撤退,而较弱的180师尽管陷入重重包围和面临各种不利状况,遭到了重大损失,但也并没有全部被消灭。请注意,180师不是全军覆没,仍有4000人成功突围,这是在异国作战和顶着漫天飞机和身后无数坦克、汽车追击的情况下实现的。
我们可以想象下,如果第二次战役时也具备美军那样的绝对制空权和重火力、汽车行军等优势,而美军自己是徒步行军,连通讯设备也没几部,饶是陆战1师那样的,还能跑出一个人吗?
我们也稍微远地设想下,如果时国军也有这样的组织力,在若干次大会战中是不是就不会因撤退而损失那么大了?要知道在第五次战役时与美军的装备差距总比时国军与日军的差距要更大。
而在公认打得不太好的第五次战役中,战损7万多人,可占据各种装备优势的美国联军战损按照其自己统计也有4万多人。
也就是说,我这边即便表现不太好,你能占据各种优势,也不能完整地消灭我方哪怕一个最弱的师。
美国人很清醒这一点,因此第五次战役后其实际也放弃了能彻底打败的想法。但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在随后的阵地战中,通过坑道工事抵消了美军飞机、重炮的优势,阵地战抵消了美军汽车行军的优势,而通过接装苏械武器,与美军装备差距缩小,而山头攻防作战又恰恰发挥了近战、夜战的优势,反倒使得在阵地战中越战越强,笑到了最后。
不过总的来说,到阵地战阶段,由于敌我两军都形成了完整的战线,因此一方被打崩的情况并不多见,倒是最后一战的金城战役韩军又被打崩了一次,而在整个中,只有这一仗我们具备了火力优势。
其实尽量避免对耗战,能像淝水之战那样一开始就打崩对方,在追击作战中不断挺进是最理想的方式,因为这样我方可以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
而在1962年,我们就遇到过这么一次。
在那场作战中,共计722人,负伤1697人。歼灭印军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
需要指出的是印军实际战损要更高,有1万多人的处于溃散状态,若战事继续持续下去,这些人也是非死即俘,因为他们已经处于崩溃状态而丧失作战能力了。
所以就有了我三人战斗小组面对印军1个营时那句霸气侧漏的话了: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当然了,还击也没什么卵用。
近30年后美军打伊拉克也是如此,伊军被打崩后,成千上万的官兵实际都是溃散状态,别说组织有效抵抗了,他们自己都满世界找联军投降,生怕被视为抵抗而丢了性命。
其实通过以上种种战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强大的特质:胜可猛追,败则不溃;而弱旅的特质则是:胜追不动,败则大溃。
如果是两支强军交手,那么仗打起来就是相当残酷了,但很难出现一边倒的那种状况,除非是因为国力、军力或者物质层面的诸多因素失衡才会出现明显的胜负局面。
如果是两支弱军交手,那么就是菜鸡互啄,参加民国时期若干军阀大战,几十万发打出去,人都没伤了几个的那种。
但如果是强军跟弱军交手,就会出现文中那些一边倒的例子。
就比如最近的一些战例,我们有时候会奇怪为什么冷兵器对决能打出那么悬殊的战损比。其实跟上面的道理是一样的,刚一交手,弱军战况不利后就全军崩溃了,很多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会死伤狼藉。
就如淝水之战中那样,真的是北府兵自己杀伤了几十万前秦军吗?肯定不是的。史籍中说的很清楚:
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而参看最近的著名战例,对方不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才败得那么惨吗?而精锐尚且如此,其他二三流的真实战力,亦可见一斑。
【兵败如山倒,兵败如山倒是成语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