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南牙-北门南牙指什么生肖动物

更新:06-2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带“牙”字的成语。与“牙”有关的四字成语都在这里,值得收藏

第一个字是牙

牙白口清、牙签万轴、牙签玉轴、牙签锦轴、牙签犀轴、

牙角口吻、

第二个字是牙

龇牙咧嘴、牙牙学语、张牙舞爪、伶牙俐齿、咬牙切齿、

以牙还牙、犬牙交错、呲牙咧嘴、象牙之塔、磨牙吮血、

聱牙诘屈、犬牙相制、灵牙利齿、鼠牙雀角、聱牙诘曲、

高牙大纛、齿牙余论、聱牙佶屈、斗牙拌齿、齿牙春色、

謷牙诘屈、犬牙相错、犬牙鹰爪、打牙配嘴、犬牙相临、

爪牙之士、爪牙之将、磨牙费嘴、虎牙桀立、伶牙俐嘴、

伶牙利爪、张牙切齿、犬牙相接、齿牙余慧、聱牙戟口、

怜牙悧齿、齿牙余惠、含牙带角、龇牙裂嘴、辅牙相倚、

矜牙舞爪、讪牙闲嗑、齿牙馀惠、犬牙盘石、打牙犯嘴、

磕牙料嘴、含牙戴角、嗑牙料嘴、齿牙为猾、锯牙钩爪、

齿牙为祸、咬牙恨齿、齿牙馀慧、磨牙凿齿、能牙利齿、

齿牙馀论、齿牙之猾、根牙磐错、根牙盘错、聱牙诎曲、

呰牙咧嘴、嘬牙花子、挑牙料唇、

第三个字是牙

拾人牙慧、拾人牙后、咬定牙关、咬定牙根、嘴里牙多、

咬紧牙关、

第四个字是牙

虎口拔牙、佶屈聱牙、诘屈聱牙、青面獠牙、金口玉牙、

诘诎聱牙、诘曲聱牙、铁嘴钢牙、北门南牙、诘屈謷牙、

铁面枪牙、利齿伶牙、心腹爪牙、切齿嚼牙、雀角鼠牙、

心膂爪牙、课嘴撩牙、切齿咬牙、盘石犬牙、泽吻磨牙、

强嘴硬牙、鼠雀之牙、戴发含牙、利齿能牙、钩爪锯牙、

俐齿伶牙、舞爪张牙、拨嘴撩牙、铁面鎗牙、青脸獠牙、

唐中宗和韦皇后之第十六章·庙堂深处有危机

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帝供养图》,是唐中宗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如前所述,李显在册立韦氏为皇后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模仿唐高宗和武则天当年玩过的二圣模式,让她跟着自己一起处理朝政。然而,他这样的做法遭到了桓彦范的反对。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唐纪二十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的记载,桓彦范曾经针对韦氏参预朝政的事情向李显递交了一份奏疏,奏疏当中这样说道:“《周易》里面说:‘妇女没有什么过错,并且安心地待在家里主持家务,就是一件吉利的事情。’《尚书》里面又说:‘母鸡打鸣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更是一种不吉祥的征兆。如果一个家庭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说明它要败落了。’现在,我看到陛下每次上朝,总是让皇后坐在帷帐后面参预朝政,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我观察历朝历代的帝王故事,没有哪个和妇女共同执政的帝王没有国破身亡的。再说阴凌驾于阳之上,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妇人欺凌丈夫,是违背人伦之道的。希望陛下吸取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时时刻刻地把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放在心里,一定要敦促皇后严守皇后的本分,一心一意待在后宫主持家务,为天下女子做个表率,不要再到朝堂上参预朝政了!”之后,桓彦范又提议杀掉因为善于搞迷信活动而受到韦氏重用的慧范:“二月……甲子……桓彦范上表,以为:‘《易》称[无攸遂,在中馈,贞吉],《书》称[牝鸡之辰,惟家之索]。伏见陛下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预闻政事。臣窃观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且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妇陵夫,违人也。伏愿陛下览古今之戒,以社稷苍生为念,令皇后专居中宫,治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彦范复表言慧范执左道以乱政,请诛之。”但是,这两个建议都没有得到李显的采纳:“上皆不听。

与此同时,李显超规格追赠韦氏的父母,也遭到了贾虚己的反对。他上了一道奏疏劝谏李显说:“和皇帝不同一个姓氏的人不可以封王,这是古往今来的规矩。现在国家刚刚开始中兴,平民百姓都在观察陛下将要如何治理这个国家,陛下偏偏先把皇后的父亲追赠为郡王!可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作为事迹向天下人传播陛下的美德。而且,先帝曾经追赠其皇后的父亲为太原王,由此引发的后果陛下也是知道的,这个教训离现在还不遥远,还请陛下引以为戒,要从这点小事开始,做好预防历史重演的准备。如果陛下认为,命令已经发布无法收回,那就应该让皇后出面表态,叫她坚决推辞这份恩典。这么做,不仅可以避免重蹈女主天下的覆辙,还可以让天下人都认为皇后具有谦虚守礼的美德。”不过,李显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左拾遗贾虚己上疏,以为:‘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兴之始,万姓喁喁以观陛下之政;而先王后族,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也。且先朝赠后父太原王,殷鉴不远,须防其渐。若以恩制已行,宜令皇后固让,则益增谦冲之德矣。’不听。”值得一提的是,贾虚己在这份奏疏当中所提到的“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不仅是针对韦玄贞的,也是针对武氏诸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先从武氏诸王在神龙之后的处境说起。

其实,在李唐王朝复辟之后,曾经在酷吏当中迫害窦德妃之母庞氏的薛季昶就对张柬之、敬晖提出了建议:“虽然张易之、张昌宗都被除掉了,可是像吕产、吕禄那样的人还活着呢!难道你们没听说过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吗!”他这里所提到的吕产、吕禄,就是西汉高祖的皇后吕雉的娘家侄子,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以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首的武氏诸王。那么,张柬之、敬晖是怎么回答的呢?他们说:“现在局面已经稳定下来了,武氏诸王就像案板上等到切割的肉了,他们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没什么好担心的!而且,现在杀的人已经够多了,不能再杀了!”薛季昶听了这样的回答,就绝望地叹了一口气说:“只怕我将来死无葬身之地了!”此外,刘幽求也对桓彦范、敬晖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诸王还没有受到惩罚,如果继续让他们呆在朝堂上面,你们这些人终究会死无葬身之地的!要是不赶紧在这个时候做点准备,等到大祸临头,后悔也来不及了!”可是,他的建议同样没有被桓彦范、敬晖采纳:“二张之诛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所诛已多,不可复益也。’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朝邑尉武强刘幽求亦谓桓彦范、敬晖曰:‘武三思尚存,公辈终无葬地;若不早图,噬脐无及。’不从。

那么,张柬之、桓彦范、敬晖作为功臣,是否真的反对诛杀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诸王呢?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他们早就想铲除武氏诸王了,否则也不会屡次劝说李显诛杀武氏诸王,只不过李显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而已:“张柬之等数劝上诛诸武,上不听。”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柬之等人只好退让一步,不再请求李显诛杀武氏诸王:“当年周革唐命的时候,李唐王朝的皇室成员和宗室子孙几乎被诛杀殆尽。多亏天地神灵的保佑,陛下得以在今天复辟李唐王朝。然而,武氏诸王到如今还是安安稳稳地把持着不该由他们享受的官职和爵位,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难道是天下人愿意看到的吗?所以,我们希望陛下能够减少他们的俸禄,剥夺他们的官职和爵位,以此告慰天下百姓!”然而,李显还是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柬之等曰:‘之际,宗室诸李,诛夷略尽;今赖天地之灵,陛下返正,而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邪!愿颇抑损其禄位以慰天下!’又不听。”于是,张柬之等人就气得要命了,私下里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要么拍着几案叹息,要么弹击手指以致出血,张柬之更是这样说道:“陛下当年还是英王的时候,可是一个勇武刚烈的人啊!我们之所以没有在的当天就诛杀武氏诸王,就是为了把他们留给陛下诛杀的,这样一来,陛下就可以立威了。偏偏陛下还要继续重用他们,所以,诛杀武氏诸王的大好机会已经失去了,谁知道以后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呢!”从这里就能看出,这个时候的张柬之已经很后悔没有听从薛季昶的劝告了:“柬之等或抚床叹愤,或弹指出血,曰:‘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势已去,知复奈何!’

由此可见,李显没有夺去武氏诸王的王爵,还将他们引入朝堂给予重用的做法,引起了功臣及其拥趸的强烈不满。比如,崔皎看到李显屡次三番地身穿便服到武三思家里做客,便向他上了一道奏疏,奏疏当中这样说道:“李唐王朝的天下才恢复不久,而则天皇帝还住在西边的上阳宫里,这个时候依然还有人想去依附她。在这样的情况下,陛下竟然还允许忠于武周王朝的人在朝廷就职,这也太不合适了!而且,陛下怎么能轻易地出宫游玩呢,而且还是便服出宫!难道陛下就没有听说过‘白龙化身为鱼而被渔夫豫且射杀’的传说吗?!”很显然,这道奏疏既是在劝说李显不能再让武氏诸王担任官职,也是在劝说李显不要再身穿便服去武三思家里做客。然而,李显不仅没有采纳这道奏疏的劝谏,还把它的内容泄露给了武三思,结果武三思和他的党羽都对崔皎恨之入骨:“上数微服幸武三思第,监察微史清河崔皎密疏谏曰:‘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周之旧臣,列居朝廷,陛下奈何轻有外游,不察豫且之祸!’上泄之,三思之党切齿。

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李显是铁了心要护着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诸王了。但是,张柬之等人并不甘心就此认输。敬晖在后来便率领文武百官向李显联名上了一道奏疏,奏疏当中这样说道:“按照道教阴阳家的说法,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各自代表一德,合称五德,历朝历代就按照五行相克或五行相生的顺序,各有属于自己的一德,交互更替,周而复始,从来没有哪个王朝可以同时占据两德的。再来回想一下,天授年间改朝换代的时候,李唐王朝的皇室成员和宗室子孙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或被监禁,或被服刑,总之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在那个时候,他们哪有资格和武氏诸王一起封官授爵呢!现在,上天又重新眷顾李唐王朝了,可是,武氏诸王依然保留着他们在武周时期获得的官职和爵位,跟李氏诸王一起住在京城同享荣华富贵,也就是说,一个王朝竟然同时拥有两个姓氏的皇室成员和宗室子孙!可是,自打开天辟地以来,就没有过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还请陛下为大唐的江山社稷多多考虑!还请陛下能够顺应民心!还请陛下废黜武氏诸王的爵位,这样才能安定人心哪!”这一次,李显还是没有把他们的劝谏听进去:“五月……癸巳,敬晖等帅百官上表,以为:‘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

问题就这样来了,李显为什么一直不肯批准关于贬谪乃至诛杀武氏诸王的奏疏呢?其实,李显之所以会处处维护武氏诸王,乃至维护韦氏参与朝政的权力,主要是因为他的统治权已经埋藏着一个非常巨大的危机,而这个危机就是在神龙当中产生的。如果回顾一下神龙的全部过程,就会发现,李显和武则天一样,也是这起的被方。只不过,一般的被方是从上位者变成下位者,而他是从下位者变成上位者。看起来,在这场当中,他属于最大的受益人,却也不能就此认为他不是被的一方。因为,像这种“被迫黄袍加身”的情况,其实也属于“下克上”的一种,被拥戴的那一方,本身就不能算作的参与人。相关史料之所以要把李显当作这场的者,只是为了隐匿这场的真正主使人。

从这场的细节当中来看,就可以发现,身份最高的参与人就是李旦。他所统帅的南牙禁军向来负责宰相衙门的安全,并且,积极参与的袁恕己在当时还是相王府司马,所以他才有权力“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王同皎在劝说李显做个代言人的时候,也提到了“北门南牙,同心协力”,而所谓的北门便是负责保卫皇宫的羽林军,偏偏李旦就是左右羽林卫大。可想而知,李旦在当中的资历和人脉都不浅,事后李旦还因为在当中立下功劳而被加封为安国相王。总而言之,李旦在神龙当中的参与程度是非常高的。

换句话说,这场的真正主使者,其实就是李旦。只不过,他很可能是因为害怕被人扣上不忠不孝这样的大帽子,便隐居幕后,操纵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敬晖这五位大臣联合文官、武将共同发动或参与,并指挥他们用强硬的手段将李显推到了武则天面前,让李显独自与武则天发生正面冲突,让李显独自背负道德上和国法上的双重风险。这也是发生的时候,原本答应参与这场的李显突然唯唯诺诺,不肯前去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李显在拒绝参与的时候,就做出了“疑,不出”的表现,他在疑什么呢?应该就是怀疑他们发动的动机:“这场要是失败了,那我就成了谋逆之臣,不孝之子,我和我的家人都得死;就算这场能够成功,可是我也成了篡位之君,还是不孝之子。万一有人说这样的我没有资格做皇帝,然后把我废了,那我和我的家人一样不会有好下场的!”于是,为了不掉进这个圈套,李显便坚决不肯出门,摆出了态度让大家看到,这场的策划人并不是他自己。而这样的做法也拯救了李显和他的家人,如果当时的李显积极地参与,没有去做被拥戴的者,而是去做真正的者,恐怕就真的坐不上皇位了。

那么,李旦策划神龙,真的只是为了拥戴李显复位,意图匡扶社稷,光复大唐吗?李显可不会这么认为,因为能拥戴你上来的人,自然也能把你拉下去,这样的人及其背后的力量,是不可能不被忌惮的。也许有的人会说,李旦是出了名的“三让皇位”的“让皇帝”,难道会对皇位有野心吗?所以,李显对李旦的猜忌是没有道理的。那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呢?答案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武周时期的李显、李旦被视为一个整体,成为李唐皇室的代表。其实,他们内部早就不知不觉地分成了两股势力。李显长年累月地呆在房陵,回到中心也不过几年的时间而已,并且依然战战兢兢地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下,难以充分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他所能依靠的大臣,也仅仅是东宫属臣。而李旦就不一样了,长期跟随武则天生活在中心的他,早就在各种明处暗处与大部分大臣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对这些大臣来说,李旦是熟面孔,李显是生面孔,基于规避风险的心理,他们只会更加效忠相对熟悉一点的李旦,这样一来,李显复位之后所能依靠的大臣势力,就不如依附李旦的大臣势力那么给力了。万一哪一天李旦要把李显赶下台,然后自己做皇帝,是不会有太大的阻力的。而他现在没有这么做,可能只是因为时机未到,而不是不想。否则,在神龙之后,李旦怎么还紧紧抓着南牙军权不放?要知道,军权就是最高权力的根本,没有放弃军权的人是不可能真的对最高权力不感兴趣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军权,李旦才能指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敬晖这五位大臣率领南牙兵马与北门兵马冲进皇宫发动,提前结束武周王朝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五王·张柬之传》的记载,张柬之之所以能够入朝为官,得益于姚崇的引荐。当时,姚崇被任命为灵武军使,即将离开洛阳赴任,临行前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让他推荐一个可以做宰相的人才,他便推荐了张柬之,并说:“张柬之为人朴实稳重,有谋略,是个能干大事的人。现在他已经老了,还请陛下赶紧重用他!”当日武则天便召见了张柬之,并让他入朝为官:“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而《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唐纪二十三·则天顺圣皇后下·长安四年甲辰》又记载了姚崇与李旦的关系:“六月,辛酉,以元崇(姚崇本名姚元崇)行相王府长史,秩位并同三品。”从这里就可以发现,张柬之其实就是李旦的人,只不过两人之间隔了个姚崇而已。所以,当他安排好的前期工作后,才会对刚刚从灵武返回洛阳的姚崇汇报说:“事济矣!”并且“以其谋告之”。

由此可见,只要李旦愿意,日后他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把李显赶下皇帝的宝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皇帝,毕竟他在朝堂上的群众基础真的要比李显强上许多。只不过,李旦不会去干师出无名的,否则会让自己蒙上道德污点,反而不利于他坐稳皇位。那么,如果他想当皇帝,会用什么借口把李显赶下皇帝的宝座呢?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张柬之说过的那句话了:“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由于李显没有按照张柬之对他所期待的那样去诛杀武氏诸王,所以一般人看不出来张柬之说的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李显真的会对武氏诸王挥起屠刀,那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显应该拿什么理由去诛杀武氏诸王呢?要知道,君王诛杀臣子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他不能没有理由就把人杀了,否则,他的权力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而李显诛杀武氏诸王的理由,能够用得上的就只有一条,那就是:“武氏诸王都是武周余孽。”可是这样一来,他的皇位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了。这是为什么呢?

如前所述,王同皎曾经当着所有参与人的面,说出了一句注定会让李显大为恼火的话:“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那么,李显为什么会因为这句话而大为恼火呢?因为这句话潜在的意思就是,李显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被废黜,是不合法的,所以才会“人神同愤”。这也就意味着,非法废黜他这个皇帝的武则天,就等同于篡位之君,这个篡位之君创建的武周王朝也就是篡逆之朝。顺着这个逻辑捋下去,李显作为篡逆之朝的皇太子,那就和武氏诸王没有什么不同,都属于武周余孽,那他还有资格继续做李唐王朝的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一来,这个皇位应该由谁来坐更合适呢?

熟悉武则天的人都知道,武则天吸取了西汉时期吕氏家族灭亡的教训,将唐高祖、唐太宗两代帝王的子孙都屠杀殆尽了,幸存下来的李唐宗室,基本只是他们各人的曾孙辈而已;而在唐高宗的子孙后代当中,也只有她自己所出的子孙后代得以幸存,其余的也只剩下了曾孙辈留存于世。到了这个时候,也就等于消灭了有实力把李显、李旦取而代之的李唐宗室。

这也就意味着,在李唐宗室当中,有实力跟李显争夺皇位的人,就只剩下了李旦!正好李旦还能以高宗天皇大帝之幼子的合法身份去继承李唐王朝的大统,而且依附他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一旦他有心取代李显,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样看下来,王同皎说的那句话,其实就给李显挖了一个大坑。只不过,他作为李显的女婿,不可能存在坑害李显的故意,只可能是好心办坏事。因此,当时的李显一定会暗暗痛骂王同皎是个“蠢货女婿”。

就这样,李显所面临的统治危机暴露无遗。作为帝脉主枝,他对朝堂的掌控力远远不如李旦这样的帝脉旁支。为了应对这种“庙堂深处有危机”的局面,他便只能拒绝清算甚至大肆起用武氏诸王,同时拉上韦氏一起参与朝政,借此培植真正属于自己的势力,继而跟李旦和他的党羽分庭抗礼。

建造于唐中宗神龙年间的《大唐皇后供养图》,是韦皇后唯一留给世人的形象

【北门南牙-北门南牙指什么生肖动物】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北辙南辕 北辙南辕五个女主结局 下一篇:北门南牙什么意思;南门北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