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半夜三更的拼音】

更新:07-0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当你发现另一半,半夜三更还在和异性聊天,十有八九外面有人了

通常来说,网络时代。和异性正常聊天,好像没多大点事。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男人并不喜欢聊天。

男人说心里话,也是跟极少数的,几个聊得来的哥们兄弟。

而且,他们在乎的话题,只是事业和前途。尤其给女人聊这些,关乎男人面子的话题,就更是少之又少。

平时就不爱给女人聊,又半夜三更找女人聊。除了说男女那点私事,又还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当你发现另一半,半夜三更还在和异性聊天,十有八九外面有人了。

如果你发现你的另一半经常性的跟你发脾气,甚至说吵架也成了你们感情当中的常态,但是却经常性的对着手机笑,而且每次都是在深夜的时候,那你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他是遇到了什么让你不知道的事情,正在聊着你不知道的情话。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撒谎,但那些明知道你会生气还要去做的人,那一定是因为爱上了别人。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是新鲜感,是刺激感,是激情,也是逃避,逃避你给他的束缚,逃避他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你呢,在这个时候就会开始焦虑不安,不断的猜疑他是不是真的不爱自己了。其实啊,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有的只是对错。如果一个男人,他连最起码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的话,那他就不配拥有家庭,也不配拥有孩子。

当然,我也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毕竟谁都不想被背叛。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它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而不是其中的一方无底线的妥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勇敢的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要因为他所谓的甜言蜜语就忘记了初心,否则的话,你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三更半夜”究竟是几点?

如今,

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神秘物种

他们活跃于月黑风高夜,

沉睡在日上三竿时。

他们的热情点亮了霓虹,

支撑了夜幕下的产业链。

他们就是:

“晚睡星人”

没错,说的就是你。

晚睡星人

02:34查看:13500回复:135

这个点还有谁没睡,出来聊个五毛钱的~

2016年的睡眠报告显示,约60%以上的中国人无心睡眠,“夜猫子”的人数比“早起的鸟”要多20%,我国也因此成为了失眠大国(主动失眠)。

其实,在电灯出现之前,“早起的鸟”和“夜猫子”的差异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

现在,如果我们愿意,所在的屋子一天24小时都能有亮光,我们被剥夺了与外界同步的生物钟信号,这是导致生物钟出现巨大差异的元凶。

然而在古时,半夜三更,已经是夜很深、或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

这个时候若还出现在大马路上,或家中烛火未灭,一定会被认为是从事特殊工种之人,或是图谋不轨形迹可疑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之人,再或者,根本不是人。

那么,古代的半夜三更究竟是几点?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PART A

你好陈三更,我叫董半夜

“三更半夜”一词起源于宋代的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意思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

这就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可是古人为什么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呢?

这还要从古人的计时方法说起。

PART B

古人的计时习惯

古人对白天和夜晚的计时称呼有所不同,白天说成“钟”,夜晚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钟楼、鼓楼上就能看得出来。

那时,城镇上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19-21时;二更21-23时;三更23-1时;四更1-3时;五更3-5时。

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几更天”“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

在《红楼梦》里大观园过元宵节中这样写到:

“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

凤姐儿四更天了才讲完笑话,口才也是够好的哈。

虽然“三更半夜”起初说的是陈三更和董半夜,但其后,“三更半夜”一词逐渐变为日常俗语,却与宋朝城市夜生活的历史变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PART C

睡什么睡?起来嗨

唐朝普遍实行宵禁,三更半夜还在外游荡可是要吃板子的。

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

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

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律令,要笞打二十下。

可宋朝偏偏是个奇葩,人家不但不宵禁,还要反其道而行,搞夜市!

宋朝多吃货皇帝,以宋太祖领衔。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皇帝居然给京城开封府下了个诏:

“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这就相当于给城管下了死命令,不许取消夜市。

皇帝带头搞夜市,老百姓岂能不热情高涨?

宋朝夜市上,姜豉、膘皮子、炙椒、酸儿、羊脂韭饼、糟羊蹄、糟蟹,又有担架子卖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样样不少。

再来上一壶小酒,美滋滋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每个汉语成语的产生,都有其充满意义的历史背景。

由于宋代改变了原来“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夜生活,“三更半夜”也就成为了人们活动消遣的时间,自然也就慢慢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语言中来了。

“三更半夜”这个成语里的“三更”是几点?(详细解读)

咱们先了解答案,再来仔细分析。

三更半夜这个成语,其实是由两个近义词重复组成的,也就是说,三更和半夜代表了同样的意思。精确到小时的话,古代的“三更”,是现在的北京时间晚上11:00到凌晨1:00这两个小时。

要知道这个三更怎么来的,还得从古代独特的计时规则——十二时辰说起。

喜欢看古装剧的人都了解,古代的一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按顺序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他们与具体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

子 23: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丑 1:00—3:00 鸡鸣,又名荒鸡

寅 3:00—5:00 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卯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辰 7:00—9:00 食时,又名早食

巳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

午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未 13:00—15:00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申 15:00—17:00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

酉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

戌 19:00—21: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亥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

在这十二时辰的基础之上,古人又把每个夜晚分为五“更”,每一“更”也是两个小时。并且,每一更都有不同的打更方式,分别为:

【黄昏】(戌)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一慢一快,连打三次

【人定】(亥)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夜半】(子)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一慢两快

【鸡鸣】(丑)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一慢三快

【平旦】(寅)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一慢四快

我们平常在古装剧里听到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就是人们晚上打更的声音。因为打更需要天天熬夜,所以古代人一般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一般是地位低下、生活没有出路,或者是罪犯等身份来从事。

说回到“三更半夜”这个成语,它正式的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是在宋代。

为什么呢?

因为唐代以前都执行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过一定时间就不许人们出门。三国时期的曹操,还因为一位权臣的亲戚违反宵禁制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但是到了宋代,人们的好日子就到来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虽然在军事上一直失利,但人们整体的幸福度是不低的。

这种基础上,宋代全面放开宵禁制度,允许人们通宵玩乐,民间也在此时自发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夜生活、消遣方式。

如此无节制的享乐生活,为“三更半夜”这个词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最后,还为大家找了几首带有“三更”字眼的诗词,与大家一起欣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半夜三更【半夜三更的拼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半推半就—半推半就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下一篇:半推半就字谜打一字-半推半就打一动物或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