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直入、天地无用……这些日式成语都是什么意思?
从血缘来说,中文和日文算是极其亲密的一对。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的传入开启了大和民族的文字之旅,也让二者在语用、语义上有了许多类似的现象。比如说,汉语中形形的成语词集,在日语中也并不鲜见。
一生悬命、白川夜船、天地无用、则天去私…… 看着这些日语成语,怕是许多人脑海中都会冒出几个问号——它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单刀直入”了。来源/电视剧《非自然死亡》截图
如果翻开日本的成语词典,说不定还会有股熟悉感涌上大家心头。你看,异曲同工、一字千金、心猿意马、温故知新,仿佛全是熟悉的面孔。
日语成语“空前绝后”(くうぜんぜつご),也是与汉语一模一样的日语成语。来源/电视剧《行骗天下》截图
背后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公元三世纪,汉字传入日本,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之旅中,成语就是绕不开的一隅。尤其是其间掀起的“汉学热”,就成了许多日语成语的摇篮。
比如唐时,大量的遣唐使跨洋而来,载着满满的学习成果归去,许多唐诗也就此传入日本。这些极富才情的诗句迅速俘获了彼岸民族。一时间,学习和欣赏唐诗成了日本文人的基本教养。为了读懂、读好唐诗,他们还专门发明了“训读法”,也就是将汉语的实词保留在日文中,将虚词转化为日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这下,语言沟壑也算是填了个七七八八,唐诗的流传更加畅通无阻。学习唐诗的同时,日本文人发现,这些美妙的诗句里居然还藏着许多朗朗上口还极富特色的表达。比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便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尽了人世沧桑和世事无常。再比如杜甫笔下的《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处“明眸皓齿”几笔便勾勒出了女子眼眸亮洁、牙齿洁白的美丽姿容。还有曹松的《己亥岁二首》,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半句直接将一人封侯背后的皑皑白骨戳了个入木三分。正因此,随着这些诗句的流传和吟咏,诸如此类的表达渐而跳脱出长句,不仅铺成了日语成语诞生的部分土壤,更摇身一变,化为“ねんねんさいさい人じんおなじからず(年年岁岁人不同)”“めいぼうこうし”“一将功成りて万骨枯る(一将功成万骨枯)”,勾画出日语成语的初始形态。
当然,唐诗并不是此类成语的唯一来源。形形的中国古籍也曾扮演这样的角色。比如,佛经《摩诃摩耶经》便有“待宰羔羊”一说,比喻临近死亡的人,在日语中,便被表达为“屠所の羊”,同样表示濒死颓唐之物。有时候,日语成语的源头也可追溯到另一片大洋彼岸,伊索寓言中的“火中取栗”,到了大洋这边的日本,成了“火中の栗を拾う”,意思也照旧,还是指向为他人的利益而冒险。
不过,要说日语成语是汉语成语的原样移植也不尽准确。头一条,日本的成语定义和中国就有所偏差。日本的《国语大词典》里,成语被解释为:古人创作的,有固定形式的习惯的语言。简单来说,就是既有熟语,又有谚语、惯用语,结构丰富,字数也不限。正是这种宽松的条件和约定,让日语成语有了不同的光景。
比如“晴耕雨读”(せいこううどく)、自縄自縛(じじょうじばく)还有守株、完璧等,都长成了不同的模样。前两者是日本文人根据汉语的自造词,后两者正是守株待兔、完璧归赵的日式表达。在汉语寓意欺骗的“朝三暮四”,在日本却成了只顾眼前、不顾后果的人和事。而经常出入各大比赛场合的“落花流水”,到了东瀛,反而冒起了粉红泡泡,成了男女双方互相恋慕的代名词。
推心置腹,可不是割肚子。来源/电视剧《东京大饭店》截图
别急着诧异,日语成语的名堂,远不止这些。
本土生发:生活的词汇创造
白川夜船、一生悬命…… 怎么这些词从哪里看,都寻不出什么汉语的影子呢?
这便是日语成语的另外一部分,简单来说,便是源自日本历史和文化的自创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数量丰富,还大多脱胎于生活。比如控诉日本天气变化无常的“旱天の慈雨”“夏の小袖”,反映农耕的“青菜に塩”,还有反映宗教信仰的“もとの木阿弥”等。
也有些成语,是带着故事出场。
比如白川夜船(しらかわよふね )就有自己的典故。有一个人和别人撒谎说自己去了京都,对方压根不信,故意使绊子,问他是否路过白川。这人本就是红口白牙编瞎话,自然只能顺着话头,说自己路过白川时正在船中呼呼大睡。对方一听,得,彻底露馅儿。原来白川并不是什么河流的雅称,反而是个地道的城镇名字。故事一流传,“白川夜船”变成了固定表达,专指“酣然大睡、一无所知”。类似的还有“小田原评定”(おだわらひょうじょう ),就和日本战国时代的家、军事家丰臣秀吉脱不了关系。当时的丰臣秀吉铁了心要吃下北条氏,实现天下一统,其中便有一场小田原之战,都快兵临城下了,城主北条氏直这才紧急会议商讨政策,可到底是战是和,北条氏直一直犹豫不决,愣是拿不出主意,结果没有悬念,自然是战败。这笔“黑历史”也被成语“小田原评定”如实记录下来,后世仍用它来意指马拉松会议或者久拖不决的会议。
丰臣秀吉
源于故事之外,有些成语还在创造故事。
“一生悬命”就是日语成语中出场率非常高的一位,不过这个成语可不是一生都在“命悬一线”的意思,日语中,悬命本意指拼命、拼尽全力。1925年生于日本的小野二郎就曾做过“一生悬命”的代言人。老爷子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做寿司或者说做好寿司。据说,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吃寿司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位主厨往往会一脸严肃地做完寿司端给客人,然后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吃下去。这样特殊的“癖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观察食客反应,以便对食材或做法进行微调。毕竟,掌勺七十多年,小野二郎的脑子里就琢磨这一个问题,怎么让寿司变得更美味。七十岁之前,他每天早晨都会亲自前往菜市选购食材,每一份寿司用什么米、醋,米饭怎么煮,保持什么温度,都经过他无数次实验。
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
再说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成语——天地无用。请停顿三秒钟,猜猜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猜到了,“天地无用”其实是汉语“请勿倒置”的意思。不过,这个成语就连日本人都开始误解了,所以目前已经逐渐被“此面朝上”取代了。
还有一些日语成语,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则天去私”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许多研究者看来,这是日本众多成语表述中最难理解的一个,不仅因为其构词,更因为这背后勾连起的人生浮沉。
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是这个术语的创作者。1916年11月,在日本新潮社发行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记》的扉页题辞里,夏目漱石写下了这个词。同日刊载的《十二名家文章座右铭解说》这样解释:天就是自然,去私就是主观,就是技巧,则天去私,就是要求创作者的文章保持自然,天真流露。虽然也算是官方注解,可真要往深里究,则天去私的故事,还得再讲得远一些,久一些。
夏目漱石
1857年2月,夏目漱石出生在江户(东京),其父是幕府时代江户世袭的名主,算是官吏行政和治安的地方官,家境也能称得上优渥。只可惜夏目漱石出生后,家道日益衰落,作为最小的孩子,出生不久后的夏目漱石便被送到别人家抚养,这也让他的童年布满了坎坷与阴影。把夏目漱石拽出泥潭的正是文学。1905年,其代表作《我是猫》问世,新颖的视角、轻松但不乏犀利的笔触使其迅速受到读者欢迎,原本任职高校的夏目漱石也自此迈入了自己的创作之旅,成为专业的作家。彼时,日本思想界和文学界正盛行着自然主义的风尚,也就是主张文学无意承担指导读者的责任,只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强调人的本性和本能冲动。但夏目漱石并不同意这些。至少在他这里,笔墨能化为利剑,直戳社会的问题与症结。在1908-1910年,他便完成了自己的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虽然标榜知识分子的爱情小说,却笔笔到位,句句带血。比如《从此以后》,讲述主人公代助与好友同时爱上姑娘三千代,然后义气使然,代助成全了好友与三千代的婚姻,可多年后再见,代助发现自己仍然深爱三千代,三千代也没有真正收获幸福,最终代助顶住了重重压力,仍然选择牵起病重的三千代的手,去奔赴一场“看不见光明”的未来。同样,《门》的落足点,也是唱出了日本当时冲破封建束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所遭受的压抑和痛苦。
这些叩问与迷茫曾为求学日本的鲁迅点燃了思想的火苗。鲁迅评价夏目漱石是一个“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只知从书本中讨生活、一有机会就大讲知识可贵的教师。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思想并没有得到善待。《我是猫》登载后,其包含讽刺的文风和立意便戳中了日本文坛自然主义奉行者的咽喉,换来的是质疑与险阻。可夏目漱石始终不曾停笔。
在日本的鲁迅
到了生命的暮期,夏目漱石又写下新的三部曲。不同的是,这三本小说都把目光投向了因爱情失败而孤独痛苦的人,主人公们都有着强烈的嫉妒心和利己主义,却最终都落入了糟糕的前途。正是在这段时期,夏目漱石走向了自己找到的“出路”——则天去私。有研究者这样解读夏目的内心世界,则天去私,是克服本能的彻悟,它代表着一种无私,不仅要求倾向超尘脱俗、万事顺其自然,也作为一种文学方法,表示天真地自然流露,达到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对夏目漱石而言,这似是一种苦寻出路而不得的和解,也象征着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背后的洒脱。既然聚焦社会,批判现实之路不一定通常,那何不把视线收回,放到个体身上,做好自我的修养与建设。于是,他在一次又一次地创作中,和自己和解,和社会和解,挽救精神的坍塌,修复不安的心灵,然后又满腹希望地投入下一轮寻找。
有意思的是,夏目漱石本人汉学渊源浓厚,其笔名漱石便出自《晋书》中的“漱石枕流”一说,汉诗更在很长一段时间扮演着他的精神食粮。研究者们推测,夏目漱石最终向往的“则天去私”,也藏着中华先贤的哲思。《论语·泰伯》有云:“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谓则天,便是以天为法。以天为法,为世寻道,这算不算是大洋彼岸的青年,沐浴诗书礼乐之后,再次发出的呐喊与叩问?
至少,回首则天去私背后的故事,放眼于各色各样的日语成语,我们能发现,悠长的文明与思想曾这样传播、流淌,并最终在人与事的勾勒中生出了回响。
快速与陌生人打破僵局的方法,掌握这些原理,你也能成为社交达人
生活以及职场中无处不有社交,社交达人总能滔滔不绝有聊不完的话题,而不会聊天的三两句就哑口无言,可见社交的重要性。
要想成为社交达人,就要掌握快速与陌生人打开话匣子,部分社交达人喜欢用道具(烟、茶)打破僵局,例如烟茶等道具。
(1)我不抽烟
给他人派烟,对方如果不抽烟,就不会接你的烟,并且会说我不抽烟,或者摆摆手以示自己不抽烟,稍微有礼貌的就会说,谢谢我不抽烟相关的客气话,社交达人通过派烟的细节就可以分辨对方的素质,素质高就聊高层次的话题,素质一般的就聊家常等话题,根据人群选择话题。
然后就可以顺着烟的话题展开。例如不抽烟好啊!身体健康又省钱,像我这种老烟枪,明知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想戒也戒不掉,既有损健康又费钱,然后就逐渐拓展到其他话题,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话题。
(2)对方接烟
对方接烟说明接纳你的好意,接下来就很容易打开话题了,根据互惠原理,对方接受你的好处,就会通过其实行为回馈你,否则心里会不舒服。
派烟给对方后,当你与对方聊天的时候,对方也乐意跟你聊,等彼此都点上烟后就可以拓展其他话题。例如可以问对方做什么行业,或者做什么生意,然后就可以通过话题中的关键词,不断拓展其他话题。
例如对方说是做电商的,就可能通过电商的相关的事情打开话题,如现在电商竞争也大,以前开直通车每个点击1到2毛,现在已经竞争到2到3块甚至更高,广告成本太大,而且利润不断被压缩,生意不好做啊!
现在的企业都有一般都有专门的招待室,招待室一般都有配备有茶具,这时就可以通过茶道打破僵局,例如可以询问对方喜欢喝什么茶,对方一般会说随便什么茶都可以,这时你就可以试探式问普洱茶可以吗?
然后就可以谈普洱茶的特性,例如普洱茶分生普和熟普,普洱茶有抑菌作用,能降脂、减肥、防治高血压等作用。
说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对方的表情,如果对方对茶道感兴趣,那就可以接着聊,如果对方不感兴趣就可以换另外一个话题,或者咨询对方工作等事情,可能通过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
不借助任何道具,仅通过自己的学识打破僵局,这就需要极强的心态素质,以及博学多识。
烟比较灵活,一般不限制地方,1包烟1个打火机就可以在大部分地方打破全局(禁烟区除外),但烟一般只针对男人。
茶就有地方局限性,一般只能在办公室或者招待室展开,需要有固定的场所,但针对的人群比较广,男女老少皆宜。
【职场智谋:专注研究分析各种套路,领略套路招式,避免掉坑】
这样去优化好我们的思维,就可以让自己思考得更聪明、灵活
我们的大脑,对某些事情或资料,通常都会按照既定和熟悉的机制去处理。
然而一旦遇到的问题,无法让我们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僵化的形式,很难灵活调动思维去解决问题。
尝试思考以下这两个例子:
1.有两个人比赛骑马,看谁骑得慢,这次比赛跟以往不一样,所以两个人都骑的很慢。一位老者给他俩人说了一句话,俩人骑着马,一溜烟就跑了。请问他说的什么?
2.一家人找房子,一共一家三口,俩大人一孩子。找到房子了,房东说不租给带小孩的人。夫妻俩没办法,结果,小孩给房东说了一句话,房东马上答应他们住下来?
如果你按照既定的思维去思考这两条问题,肯定会得出一个答案。但可能这个答案,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而如果这时让你重新去思考答案,那么接下来你的思考,就会建基于第一个答案上面,受到第一个答案思路的影响。
可以说,这就说明你就已经陷入固化的思考模式了。
一般固化的思维有两个特点:
1,具有形式化的结构;
2,具备强大的惯性化;
当你得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回想一下自己之前的思考方向,是不是都有这种情况?
所以,想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我们需要懂得调动不同的思维形式,来帮助自己思考。
我不敢说,这些思维形式可以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一点。
想要激活和挖掘出我们灵活的思维能力,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摒弃旧的思维模式。
一般来说,我们普通人都会被两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影响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
什么是“二元思维”呢?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忠即奸等等。这种思维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范围,让我们无法在一个广阔的维度上进行思考。
如果我们一直用这种思维思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很难跳出来,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了。
2,长期积累的惯性思维;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思考模式,这些思考模式不一定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大部分都是在日常实践中建立而形成的思考习惯。
这种思考惯性,很容易会让我们把已有的经验套用在一些新问题上。尽管有时这确实能够解决到问题,但一旦问题的条件跟之前遇到的不尽相同时,这种习惯性的思考,就会让我们陷入思考的死胡同里。
所以,想要不被不良的思维模式影响但我们,在思考问题之前,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做到以下这四点:
第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当我们思考时,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在同一个维度或同一个方向上进行思考,我们必须停止下来,然后问问自己:
- 还有哪些思考的方向呢?
- 除了这种办法,还有其他解法吗?
- 这是唯一的答案吗?
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向,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有意识忽略自己的最初解答;
人都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当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是对的答案时,就会停止思考,不会继续探寻下去。如果继续思考,很容易被初始解答影响到自己的思路。
想要改变,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忽略初始答案,甚至敢于去挑战自己的初始答案。例如,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让我们从相反的方向寻找其他答案。
第三,不满足表现,向自己连续发问;
5why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任何一个问题,都锲而不舍地进行追问,至少连续追问5次“为什么”。
经过多次的追问,你会发现,你所触及的可能性,也许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我们可以给自己构建最开始的两个why:
1)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我认为最好的解答?
2)当前这个答案,可以完全满足到题目所需吗?
千万不要被自己答案表象蒙蔽了自己,而急着盖棺定论。尝试针对自己给出的回答,继续向下追问。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被某些“条件”所束缚住而已。
第四,发挥你的想象力,适当运用联想思维;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桌子跟电脑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运用联想思维我们就找到答案:这两样物品都是给人使用的。
联想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A物品的身上,启发到自己对B物品的思考。
所以,解决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联想思维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
发散的意思,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切入点不拘泥于特定的某一点或某个单独线索,还能从多种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设想和方案,从而扩大解决问题方案的选择余地。
创新思维意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散思维,大脑在思维中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鬼点子多”、“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面对问题时,思考者从已经获得的相关信息出发,然后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尽可能扩展思维,全方位思考本体事物,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已有的方法,固定的规则。
发散思维是从已有的既定信息条件下,推导衍生出新的信息,关键在于需要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可以说,掌握发散思维,就能够让我们面对问题时,不会拘泥于常规方法,不会一根筋、一种方式走到底。
否则,这种固化的思维,就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
那我们要怎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呢?大概要经过五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原始观念;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有一件事想要去做;甚至你想改变某个情况,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等,这些都是你的原始观念。
刚开始时,我们在原始观念的推动下,都会用旧有的思维模式去行动。运气好的可以做成,运气不好的,我们只能素手无策。
第二步,进入预备阶段;
为了解决你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你可以尝试搜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然后尽可能多地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例如到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类似的解决方案,与别人交谈,交换想法等。这一步,是让你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考虑解决问题所要用到的信息。
时刻准备接受新的观念,这些都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按钮。
第三步,进入酝酿状态;
这一阶段是属于潜意识自由活动的阶段。你可以尽情地放松自己,不要把焦点一直放在问题上面。比如出外散散步,看看风景,睡个午觉,洗个热水澡等。
总之,不要让大脑陷入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之中,先把问题放在一旁,让大脑补充能量。
第四步,获得开窍启示;
这时思维创造过程的最高阶段,就好像有一盏明亮的灯闪现在你眼前,让周遭的东西都突然变得井井有条。
例如查尔斯·达尔文曾经一直在为进化理论搜集资料,突然有一天,当他坐在马车里旅行时,这些材料就突然一下子融为一体了。
达尔文曾写道:“当解决问题的思想令人愉快地跳进我脑子里的时候,我的马车驶过的那块地方,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开窍的状态。
第五步,对答案进行核实;
不管你有多聪明,有时处于开窍阶段得到的启示,可能根本不可靠。这时我们就要发挥理智和判断的作用了。
你忽然闪现的灵感,是经过逻辑推理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的。你要跳出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你的设想。或者多征求别人的意见,听听别人的看法,这会完善和修正我们的设想。
经过核实之后,我们才会得出更新更好的见解。
从不显眼的地方入手思考你有没有类似的体会:
思考某个繁琐的问题,左思右想怎么都想不出答案,不管用什么方法,也一点头绪都没有。然后你就放弃,去洗洗澡、听听音乐休息一下.
过了没多久,不知怎么的,你的大脑就突然开窍了,想到了之前没有想过的思考方向。在这个方向的启发下,你最终就把问题的答案想出来了。
这就是“侧向思维”了。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除了从正面入手,还要懂得“旁敲侧击”,避开问题的锋芒,从最不显眼的地方入手思考,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甚至要那些最无关紧要的地方多做文章。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神经的兴奋点,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上,很容易感到疲劳,这对思维的运作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而侧向思维是神经松弛情况下的产物,对正向思维具有辅助作用。
所以善用侧向思维,不仅可以让紧张疲劳的大脑得到喘息的机会,还能让其积蓄更大的能量,以解决当前的难点问题。
那怎么运用“侧向思维”呢?也是有三种方法:
第一,侧向移入;
具体来说,就是从外界出发,寻找灵感或者启示,突破当前单一视角的限制,把注意力从当前的形式抽离出来,而是从其他方向侧视入手,将关注点引向外界更广阔的领域。
更甚至,还能将其他领域那些比较成熟、良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到当前问题上,加以利用。
例如鲁班从茅草的细齿割破手指中,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了锯子。
又如达·芬奇,他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沿着正向思维苦思冥想,却没找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说,再不动手画就要扣酬金了。
达·芬奇从这个贪婪、丑恶的院长受到启发,觉得以他作为犹大原型,立即动笔把他画了下来,从而使这幅名画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准确鲜明的形象。这些都是侧向思维发挥的作用。
第二,目标侧向;
有时候问题很难单刀直入就能解决的,这时转换你的思考目标,从最薄弱的环节或者旁边相关的事物入手解决,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问题解决掉。
毕竟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把所有因素都要一并解决掉。
例如日本创造学家多湖辉在《脑力激荡》讲了这样一件事:
某电影院生意虽然很好,但有一点顾客不满意,那就是“厕所太小”。观众要上厕所往往要排队,令人烦躁不安。但要改造厕所,又有不少具体困难。电影院的经营者向多湖辉讨教怎么办,多湖辉想了很多方法,比如避免观众一起涌进来,设立“时差制度”,限制上厕所的时间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当中不太可行。
多辉湖就像,既然厕所小的毛病使观众要排队并烦躁,那么可不可以把解决厕所小的目标,移到观众烦躁的心情上呢?
于是他便提出,在厕所旁边的墙上贴上多种招贴画和海报,包括最新的电影介绍等。一个月以后,老板亲自向多湖辉道谢,说尽管排队上厕所的人还是一样多,但由于有那些内容丰富的招贴画,人们在等待时也就不烦躁了。
问题的侧向拓展往往伴随着对真正问题的界定。从上例中,把“厕所小”这个问题,侧向移到“心情烦躁”上面,重新界定问题,通过侧向思维的方式,去解决观众情绪的问题,这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
第三,侧向移出;
这是侧向移入的相反思维方式。就是把已有的条件、方法、技术等,移出本领域,扩大现有事物的使用范围。
这是一种立足自身,拓展自身的思考方式。例如历史上,拉链的诞生曾被誉为影响现代生活的十项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这就是侧向移出思维的结果。
原本拉链只是用于日常生活,作为鞋带的替代品,当移出本领域,运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于是商机就来了。
直到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了拉链的存在,如衣服、钱包、行李箱、塑胶袋等等。
总之,想要更好地运用侧向思维,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通过不同的思维,把事物联系起来,合并解决问题。
这些思维方式,对于深化我们的思考素质,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单刀直入的意思、单刀直入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