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爵鬻官是什么意思-卖爵鬻爵

更新:07-0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清朝买官需要多少银子?早已经明码标价了。你的买存款能买几品?

在古代,官职是可以进行买卖的。尤其是当皇帝缺钱的时候,更是会大肆卖爵鬻官,所得钱款大多流入了皇帝个人的小金库。这一风气是汉武帝时候开始的。因为当初对匈奴用兵,国家缺钱,便只好靠卖官来获取资金。总的来说,目的是具有积极性的。

但是,后世的封建王朝却把这个当成了敛财的好手段。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清朝乾隆皇帝由于好大喜功,而且又喜欢花钱,以至于把雍正攒下来的家底全都被败光了。没钱了,可是自己又想花怎么办呢?

于是,清朝就大开“捐纳”之风。甚至,当时的官职都已经明码标价了,看起来倒是也良心。避免了下级官员们哄抬价格,从另一方面来说,倒也是挺正面的。童叟无欺。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由于卖的官太多了,以至于卖的官一点都不值钱了。以光绪时期为例。咱们按照当时的官职价格表,来看看,以你现在的家底能买个什么官职吧

这个价格是以银子为计量单位的,自然不能单纯地以现在的银价来估量,而是要参考货币的购买力来计算。

当时,由于银子是比较值钱的。当时北京地区平均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2两银子。这在当时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家四口生活一个月。这还是在京城。其他地方能用更长的时间。那么现在一家四口的生活费基本靠夫妻双方共同的工资。按照平均薪资来算的话,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0000元。也就是说,清朝1两银子折合现在的5000元购买力。

也就是说,清朝最便宜的官职县丞,价格相当于现在的100万元。而最贵的四品大员,价格在2300多万左右。不得不说,这点银子在当时的富商大贾面前真的不算什么,简直就是白菜价。不过也难怪清朝会灭亡啊

封建社会卖官鬻爵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原因剖析

第一次见到卖官鬻爵这个词,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说的是晚清卖官鬻爵,很明显是个贬义词,不过卖官鬻爵并非清朝专利,而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卖官鬻爵并非都是消极影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有时还是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社会的卖官鬻爵制度,按照历史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秦朝和西汉、东汉、唐宋明、清朝,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的特点

1.秦朝和西汉

谁也未曾想到,卖官鬻爵制度始于强大的秦朝,也就是说,从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开始,卖官鬻爵便产生了,只是从秦朝一直到西汉,这套制度以鬻爵为主,即卖虚职

秦朝在未统一六国之前就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爵称等级,在商鞅主持变法后,秦国军功爵一共分为二十个等级,每次根据士兵立功情况决定升迁几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享受的待遇也不同,等级越高,待遇和地位越高。这套军功爵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在秦军对外扩张、统一六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国建立后,这套军功爵制度依然可以满足秦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在国家财政收入出现困难时,秦始皇命令治粟内史售卖爵位,以弥补财政收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百姓纳千石,拜爵一级。"

一个爵位可以换取一千石,秦朝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9公斤,一千石就是10万9千公斤,一般人根本买不起。

西汉也是以粟换爵,为了增加爵位的吸引力,汉文帝时期规定有爵位者可以免除罪行,后来直接用钱来赎罪。根据《汉书》记载:

"秋九月,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一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有钱的好处来了,连死罪都可以免,没有钱的犯了罪只能等着执行,太史公司马迁如果当时有钱,就不至于忍受宫刑之辱了。

2.东汉

东汉时期,虚职的爵位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吸引力,人们对手握实权的官位更加感兴趣。虚职卖不出去,财政收入受到影响,于是从东汉末年,鬻爵开始转向卖官。汉朝时,官位高低是以"石"为单位的,在出卖的官职中,最低的是一百石的官,最高的是二千石的官,不同的官职,价格也不相同,二千石的官卖到2000万钱,依然是有钱人才买的起。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官职买卖还可以赊账,因为卖官的价格太高,购买者很少,所以朝廷为了扩大"销路",规定买官者可以先做官,再付钱,只不过后交钱的这种形式,价格要更高,要比先交钱再做官的价格高出整整一倍。

3.唐宋明

从唐朝一直到明朝,卖官鬻爵虽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整体不占据主要地位,相比于秦汉时期,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各自有一定的特色。

比如汉朝时期是以爵位和官职的高低来进行买卖,到了唐朝时期则以文化水平高低来进行买卖。具体说来,就是先定一个中心价,知识水平越高的人,买官的价格越低,知识水平越低的人,买官的价格越高。这种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在封建时代,知识水平高的相对来说素质与治理能力也要高一些,对于当地百姓也是件好事。

宋朝的冗官制度使得卖官鬻爵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官职价格与买官者的住所有关,离自己住所越近,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明代本身就不太使用卖官鬻爵这套制度,只是捐监生这样的比例比较高一些,从监生考取功名,也算省去了求学求官路上的一些曲折。

4.清朝

清朝时期,从顺治皇帝便开始实行捐纳制度,人们通过向朝廷捐纳钱财求得官位,卖官鬻爵逐渐成为朝廷财政的重要补充收入,而且制度更加完善成熟,比如在朝廷户部,专门设有捐纳房来管理全国买官卖官事宜,对于买官者,户部还要颁发"执照"。

清朝的捐纳种类也非常多,一开始是虚职多一些,但是很快售卖的实职官位越来越多,文官、武官都有,比如京官自郎中、外官文职自道府、武官参将以下等都可以通过捐纳获得,甚至有些因为犯错官降一级的人,还可以通过捐纳官复原职。

随着形势的发展,卖官鬻爵很快成为清朝的社会风气,买官者越来越多,国库收入也是水涨船高。根据翁礼华《钱眼读史》记载:

"19世纪初,捐纳异途官员对正途官员的比例为1:2,至太平天国后,这一比例猛增至3:4。"

一个朝廷,通过捐纳成为官员的比例竟然占到整体的四分之三,这套制度最终成为清朝官员考选制度的大弊端,无怪乎清朝如此热衷于卖官鬻爵,也难怪清朝会亡国。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卖官鬻爵制度,是经历了一个由被逼无奈到积极主动的过程,整套制度是趋于复杂和完善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抨击这套制度是坏的,而是要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虑为什么封建政权会施行这套制度

1.蝗灾和瘟疫引发库中无粮

最开始的时候,卖官鬻爵实属无奈,在以农耕为主的传统封建社会,一旦爆发大的自然灾害,很可能会造成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的下场,必要的赋税难以为继,国库必然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另辟蹊径,解决燃眉之急。

比如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刚刚统一国家四年的秦朝便面临重大考验,这年十月,蝗灾和瘟疫相继来袭,导致秦国很多地方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国库收入急剧减少。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从"蔽天"二字可以想见当时的蝗灾有多严重,秦始皇无奈才下令出售爵位以换取财政收入。

西汉时期也遇到过一次天灾,在汉景帝当政时期,即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天下大旱,粮食急剧减少,百姓生活困难,税收难以正常收缴,连以往正常购买爵位的人数都少了很多。为此,汉景帝还专门降低了爵位的价格,相当于现代社会的"薄利多销",此事记载于《史记·平准书》:

"景帝时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

可见在当时,朝廷为了需求,将爵位视为商品,是可以根据"市场行情"修改价格的。

2.是最直接的促成因素

封建政权哪项活动最耗费钱财?非莫属,只要一发动,不管规模大小,钱财都是少不了的,从粮草运输到兵器制造,从军饷到抚恤金,每一项都需要很多钱,这一点从古至今都不曾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成为民国军阀的共识。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向北、西、南几个方向大大拓宽了汉朝疆域,"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言流传至今。但在伟大功绩的背后,是连年的,北击匈奴50余年,南击南越,西域36个属国向汉称臣。

汉武帝在位54年,没有的时间不到四年,虽说汉武帝前辈攒下了不少家当,但也经不住汉武帝如此挥霍,没钱了怎么办?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理财大臣广开税源,除了盐、铁、酒等,鬻爵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不管文官爵武官爵,只要是能换钱就卖,购买条件也放宽,有罪的也可买爵顶罪,甚至还有强迫买卖的事例。据《史记·平准书》记载:

"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凌迟,廉耻相冒。"

可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在卖爵位上也是穷尽招数。

到了清朝时期,从大清建立一直到灭亡,的脚步就一直未曾停歇。顺治时期,军费支出是2000万两,到了乾隆时期便增加了一倍成为4000万两,到了嘉庆时期,军费开支狂飙到2.1亿两,其中大部分用于农民,比如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时,清朝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正常的军费开支都拿不出来,所以只得寻求新的出路增加国库收入,而捐纳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3.封建等级制引发的社会需求

天灾和是我们分析卖官鬻爵等封建制度常用的两个维度,但是往往忽略了社会需求这个角度,而这恰巧又是卖官鬻爵制度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正所谓有需求才有买卖

等级制度贯穿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且等级森严,从生到死一直摆脱不了等级限制,比如按照《汉律》规定:

"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我们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看似是人和仙之间突破藩篱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则是直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往往先关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对于有钱的富人来说,更多的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富人手中不再担忧生存问题,而是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想名利双收,而朝廷也正好需要额外收入来增加国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胡雪岩是著名的红顶商人,也是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才耗费大量钱财谋取二品顶戴,并拥有朝廷赏赐的黄马褂。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中,这种行为足可以光宗耀祖,在满足富人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让人羡慕不已。

卖官鬻爵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作为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从他开始了卖官鬻爵的制度呢?这正是因为卖官鬻爵的双重影响,它既有调节社会财富的积极一面,也有成为吏治极大弊端的消极影响,只不过在秦朝时只是鬻爵,还不足以形成威胁

1.增加财政收入

卖官鬻爵的最直接好处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不管是鬻爵还是卖官,朝廷因此增加了大量收入,解决了天灾带来的燃眉之急,或者充实军饷,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比如在《钱眼读史》中记载:

"嘉庆年间每年捐纳200万-500万两,平均占财政收入总额的30%以上。"

清朝国库收入的近三分之一都是捐纳所得,足可见这一制度对于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性。

2.调节社会财富,满足社会心理需求

从社会层面来说,富人拿出一定的钱来购买爵位,相当于拿钱买名声,为朝廷做了贡献,朝廷给个荣誉称号和对应的待遇,既是满足了购买者的社会心理,也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调节和对社会的一种平衡,从这方面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拉低官员素质,降低社会治理水平,百姓遭殃

以上两点好处,更多的指虚职,但对于实职类官位,卖官的形式会导致很多素质低、没有对应知识与能力的官员上台,这样必然会降低官吏阶层的素质和水平,导致吏治的混乱。

比如在东汉末年,有些买官者文化水平低,连案卷都看不懂。而东汉实行的赊欠法,让很多官员上台后把敛财当作主要目的,大肆敛财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忍无可忍的老百姓发动了激烈的黄巾。

4.造成古代知识分子之间的不公平

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传统,要想进入仕途,必然要经历"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磨练,成功后便"一朝成名天下知"。比如宋朝著名家范仲淹,在成名之前家境贫寒,苦读诗书,终于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但是卖官鬻爵的制度却导致了一场逆淘汰,真正有学问的人通过努力考取功名都有困难,但是有钱的人只要花钱便可以当官,甚至比读书人的官职还要高,这必然会导加深社会的不公平。

小结

在封建社会,卖官鬻爵只是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如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调节社会财富和心理需求的,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则会导致官吏阶层素质低下,引起社会秩序动荡,导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参考资料:《史记》《汉律》《后汉书》《清史稿》《钱眼读史》

【卖爵鬻官是什么意思-卖爵鬻爵】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卖弄的意思,卖弄的意思在《春》和拼音 下一篇:卖犊买刀-卖犊买刀是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