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舍利-南怀瑾舍利子数量

更新:07-0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南怀瑾大师的最后日子:临终提笔写下四字,盘腿入定,十日后仙逝

南怀瑾,做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国学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他临终前的一些举动更是让人感到奇怪:盘腿入定,在纸上写下了引人思考的四个字。

十天后,南怀瑾仙逝,他去世后不仅尸身不腐,火化时还烧出了五彩斑斓的舍利子!

南怀瑾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他临终前写下的又是什么字?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南怀瑾的学业成绩却并不出色。

小学毕业考试时,他竟然考了倒数第一名,只拿到了一张肄业证书。这样的“学渣”经历,与他日后“国学大师”的称号形成了鲜明对比。

17岁那年,南怀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进入浙江国术馆学习武术,一展所长。

在那里,他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接触到了道家、佛家的典籍,为他日后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1937年,爆发。南怀瑾毅然投身军旅,考入军校。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军官教育队教官。然而,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南怀瑾并未忘记自己对文化的热爱。

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社会学和佛教文化,为日后的学术道路做准备。

1943年,南怀瑾的人生再次发生转折。他结识了佛教居士袁焕仙,并在袁的引荐下拜见了著名高僧虚云老和尚。

虚云和尚

这次相遇,彻底改变了南怀瑾的人生轨迹。他辞去军职,开始跟随虚云老和尚学习佛法。

在峨眉山闭关三年,南怀瑾潜心研究佛教经典,为他日后的文化传播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后,南怀瑾来到台湾。初期生活艰难,他撰写的《禅海蠡测》等著作无人问津。

然而,南怀瑾并未放弃。他坚持写作、讲学,终于在1960年代迎来转机。

他的《楞严大义今释》受到胡适赞誉,名声渐起。此后,南怀瑾开始在台湾多所大学讲学,影响力日益扩大。

南怀瑾的讲课独具特色。他将儒释道三家学说融会贯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哲学思想。

他的《论语别裁》将晦涩难懂的论语变得生动有趣,让更多人爱上了国学经典。

南怀瑾还多次举办禅修讲座,将佛法与现代生活结合,帮助人们提升心灵境界。

然而,随着名气的增长,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有学者指责南怀瑾的著作缺乏学术严谨性,甚至称其为骗子。

面对争议,南怀瑾始终保持沉默。

从学渣到一代“国学大师”,从到学者,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尽管存在争议,但南怀瑾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是不容否认的。

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到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2012年秋季伊始,德高望重的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已届94岁高龄,不料健康状况突然每况愈下。

9月14日那天,南老开始频繁咳嗽,症状日渐加重,令人忧心忡忡。

平日里一向推崇中医理念的南怀瑾,这一次却一反常态,没有坚持己见,而是欣然接受了弟子们的建议,同意前往上海中山医院接受治疗。

医院里,南怀瑾接受了一系列现代化检查。CT显示他的肺部有些阴影,医生建议进行插管治疗和更深入的检查。

面对这个建议,南怀瑾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摇了摇头。他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不必了。”

南怀瑾的选择令在场的人非常惊讶。

这位一生追求心灵自由的智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他似乎早已看透生死,不愿用过多医疗手段来延续肉体的存在。

在得知病情后,南怀瑾拿起纸笔,缓缓写下“明白”二字。这两个字仿佛凝聚了他对生命、对世界的全部领悟。

随后,他又写下“平凡”二字,似乎是对自己这一生的评价。这四个字,成为了南怀瑾留给世人的最后遗墨。

写完这四个字后,南怀瑾不再说话,也不再写字。

他开始调整身体,活动脖子和腰部,似乎在确认身体各部位是否还能正常运作。然后,他像往常一样盘腿而坐,进入了深度冥想状态。

南怀瑾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坐了整整一夜。陪伴在旁的弟子们屏息凝神,生怕打扰到老师。整个病房里,只有呼吸机发出的轻微声响。

9月19日清晨6点多,弟子们忽然听到一声轻微的"咔嗒"声,仿佛有什么开关被关闭了。

弟子们闻讯立即赶到南老身边,小心翼翼地查看他的状况。

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心如刀割: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已经停止了呼吸,脉搏也几乎察觉不到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弟子们屏住呼吸,希望能感受到哪怕一丝微弱的生命迹象。

医生很快赶来,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心电图显示已经接近直线,只有极其微弱的波动。医生宣布,从医学角度来看,南怀瑾已经离世。

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敬爱的导师、这位饱经沧桑的国学大师,正在悄然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南怀瑾的学生们却发现,南怀瑾的面色依然红润,身体也没有僵硬的迹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瞳孔并未放大。这些现象与普通人去世时的表现大不相同。

于是,一场关于南怀瑾是否真的离世的争论开始了。

一部分他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进入了深度禅定状态,还有可能“复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尊重医学诊断,开始准备后事。

最终,在家人和弟子们的一致决定下,南怀瑾被送回了他生前居住的太湖大学堂。在那里,他被安置在自己的卧室里,由弟子们轮流守护。

整整十天,南怀瑾的身体没有出现任何腐败迹象。

直到9月29日,两位学医的弟子从香港赶来,用专业设备再次检查后,才最终确认南怀瑾确实已经离世。

2012年9月29日,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江苏太湖大学堂安详离世,享年95岁。

在南怀瑾去世后,还进行了一场“圆寂仪式”——荼毗。

荼毗,源于梵语“Citi”或“Cita”,原意指“火葬”或“焚烧”。在佛教文化中,荼毗象征着修行者完成一生修行后,进入圆寂的仪式。

荼毗

修行高深者往往会在火化后留下舍利子,象征他们的德行、智慧或精神之凝聚,被视为一种修行成就的印证。

据其弟子回忆,火化过程历时整整三天三夜,耗费了约2000斤木柴。

开炉时,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南怀瑾的头骨仍保持了约90%的完整度,并泛着一种金色光泽。

更为奇特的是,他的舌头和舌根竟然完好无损,最终凝成了一块透明的“莲花舌头舍利”。

此外,弟子们还在灰烬中拾得了几乎上百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子。这些舍利子色彩缤纷,宛如珠玉般圆润。

对于的佛教信徒来说,这些现象无疑是南怀瑾功德圆满的明证。

头骨完整象征着一生智慧圆满,舌头舍利则代表着弘法无误。然而,这些传闻也引发了诸多质疑之声。

有人认为这些说法过于玄乎,难以置信;也有人怀疑是弟子们为了神化老师而编造的故事。

事实上,关于南怀瑾离世的具体时间和状态,他的弟子们就存在分歧。

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南怀瑾在9月19日就已经圆寂,只是入了深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南怀瑾确实在29日才离世。

但是无论事实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南怀瑾一生著作等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阐释贡献巨大。

但他晚年常用这八个字形容自己的人生:“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这种谦逊的姿态,恰恰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南怀瑾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浩如烟海的著作,更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平和的生命哲学。

他主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灵的澄明与超脱。这种思想,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南怀瑾临终前留下的“明白”、“平凡”四字遗墨,也堪称是其一生智慧的凝练。

无论是神奇的火化传闻,还是围绕其身后事的种种争议,都无法掩盖南怀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

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南怀瑾的一生,就像他常引用的那副楹联:“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

他在尘世中游走,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的心境,用自己的智慧唤醒了无数迷途的灵魂。

如今,南怀瑾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鲜活。

在这个急需文化自信和精神引领的时代,南怀瑾留下的精神遗产,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些智慧,将永远激励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书籍《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南怀瑾的最后日子:临终写下四字,盘腿入定,十日后仙逝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传奇谢幕:从拒绝治疗到舍利奇观的震撼。

在浩瀚的文化星空中,南怀瑾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光芒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灵。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集儒、释、道三家精髓于一身的国学大师,也无法逃脱生命的轮回。2012年的秋天,南怀瑾以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告别,留下了一段段令人震撼的故事和无尽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南怀瑾的传奇谢幕,揭开他生命中最后的神秘面纱。

一、住院与拒绝:一场与命运的倔强较量

———病榻之上,南怀瑾的倔强选择。

2012年的秋天,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南怀瑾因肺部真菌感染及不寻常的阴影被紧急送往了上海中山医院。面对医生提出的插管治疗建议,南怀瑾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拒绝治疗。这位一生都在追求自然与和谐的大师,选择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自然疗法来抗衡病痛。他的这一选择,不仅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震惊,更让无数关心他的人感到揪心。

在南怀瑾住院的日子里,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仿佛早已看淡了生死。他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坦然面对。”这种超脱的生死观,让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都深受感染。

二、四字遗墨: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

———南怀瑾的“明白”与“平凡”,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在医院的日子里,南怀瑾拿起了笔,在病榻上缓缓写下了“明白”二字。这两个字,仿佛是他对生命状态的接纳和领会,是对自己一生智慧的总结。他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随后,他又写下了“平凡”二字。这两个字,更像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与回顾。南怀瑾深知,真正的伟大往往蕴医院藏在平凡之中。他的一生,虽然波澜壮阔,但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用平凡的生活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三、盘腿入定:大师的最后修行

———从到太湖大学堂,南怀瑾的修行从未停止。

在南怀瑾拒绝治疗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状态,进入了一种深度冥想的状态。他很少躺下休息,总是盘腿而坐,仿佛在进行一场最后的修行。

9月19日,南怀瑾的学生们发现,他的脉搏和呼吸似乎都变得异常微弱,心电图也基本不起伏。然而,他的面色却如常,瞳孔也没有扩散。家人们和学生们都认为,这是南怀瑾进入了入定的状态。于是,他们决定将他送回太湖大学堂,让他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他的修行征程。

在太湖大学堂的日子里,南怀瑾依然保持着盘腿入定的姿势,仿佛与世隔绝。直到9月29日,经过专业医生的确认,南怀瑾的生命迹象才彻底消失。他的遗体在盘腿入定的姿势中显得平和安详,仿佛只是进入了另一种修行状态。

四、火葬与舍利:奇迹的见证

———南怀瑾的头骨完整,舌头变舍利,震惊世人。

按照佛家的规矩,南怀瑾的遗体进行了荼毗(火葬)。然而,火葬后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南怀瑾的头骨竟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而他的舌头更是变成了一颗透明的舍利子。这一奇迹般的景象,让无数人都为之赞叹不已。

南怀瑾的舍利子,不仅是他一生修行的见证,更是对世人的一种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是可以超越生死、超越物质的。南怀瑾用他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超脱和功德圆满。

五、文章深度解读:生命、智慧与超脱的终极对话

———南怀瑾的传奇人生,是对生命智慧的最好诠释。

南怀瑾的一生,是追求智慧与超脱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国学大师。他不仅精通儒、释、道三家精髓,更将这些智慧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方式。

在南怀瑾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拒绝治疗,用自然疗法和坚强意志抗衡病痛。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更展示了他超脱生死、追求精神自由的勇气。

而南怀瑾留下的“明白”与“平凡”四个字,更是他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他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他平凡的一生,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

六、争议点调动与思考:南怀瑾的修行方式是否可复制?

———南怀瑾的修行之路,我们能否借鉴?

南怀瑾的传奇人生和修行方式,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然而,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南怀瑾的修行方式是否可复制?我们能否像他一样,通过修行达到超脱生死、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南怀瑾的修行方式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但他的精神追求和修行理念却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可以学习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智慧,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之路。我们不能盲目模仿他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追求到真正的智慧和超脱。

小编有话说:南怀瑾的传奇人生,是对生命智慧的最好诠释

在南怀瑾的传奇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学大师对生命、智慧和超脱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和超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和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南怀瑾的离世,虽然让我们感到惋惜和悲痛,但他的精神和智慧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他留下的“明白”与“平凡”四个字,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回顾,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启示和警醒。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以南怀瑾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困难,用智慧和超脱去追寻内心的真正幸福和自由。南怀瑾的传奇人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大师!身边人还原“不一样”的南怀瑾

2018-11-08 07:3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徐明 戚祥浩 摄影 徐晓春

图为“百年南师”座谈会。摄影 徐晓春

11月7日,继南怀瑾书院挂牌仪式后,温州还举行了“百年南师”座谈会。来自全球各地的南怀瑾先生弟子、各界名家齐聚现场。

在外界看来,南怀瑾先生是温州著名乡贤,祖国和平统一推动者、“金温铁路”催生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在儒、释、道和武术等传统文化领域卓有建树,弟子、传人遍及海内外。

而回顾南怀瑾先生,他的家人、弟子、生前秘书等身边人,以及熟悉并研究他的专家学者,还原了“不一样”的南怀瑾。

南怀瑾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关键字:因人施教

回忆起父亲南怀瑾,幼子南国熙更习惯地称其为南老师。他说,传统意义上,一般都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对于他们兄弟来说,“一日为父,终生为师”则是更准确的描述。在南国熙心中,说不尽的南老师是本大书,说他平凡,但他又很奇特,说他奇特,但他也平凡。

南国熙展示了父亲给族中不同后辈所写的赠言: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属于他的侄儿辈,他给出的赠言是:须知道义无价宝,切记富贵有尽期;而对于家中两个孙子,他分别赠言:“老老实实读书,规规矩矩做人”和“规规矩矩谋生,老老实实做人”。对于后辈中最有智慧的一位孙女,他则写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纸条。

南国熙。摄影 徐晓春

关键字:精力特别旺盛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南怀瑾。”在南怀瑾生前秘书马宏达看来,南老师做事勤奋、非常努力,忙起来可以几天不睡,说南老师是超人一点不为过。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活得很自在的人,任何东西,拿得起也放得下。马宏达说,92岁的时候,他带着100多人行禅,只要大家站着,他就也站着。有人问他养生之道。他说,我不养生,我只是忘我,忘掉养生、忘掉生死做事情。

关键字:武侠小说都有好几千部

原老古出版社社长古国治,追随南怀瑾40余年。去南怀瑾家里时,古国治曾被他家惊人的藏书数量所震撼。“里面什么书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古国治说,甚至连武侠小说都有好几千部。当时台湾的几大出版社都与他相熟,只要有新书出来,多是直接寄到家中,定期结账。因为爱书、读书、写书,所以后干脆就自己办一个出版社出书,交给自己管理,自己名叫“老古”,南老师就把出版社取名为“老古出版社”。

“南老师不仅是严师,还是慈父。”在与南怀瑾朝夕相处中,让古国治感受最深的是,一旦自己做得不对,南老师批评起来就会毫不留情面,因此,他一直很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不敢抽烟、话也不敢乱讲。生活中,南老师处处教导他怎样做人,比如去南老师家吃饭,离开时,南老师会让他跟每一个人打招呼,还特意交待不要忘记了跟煮饭阿姨打招呼告别。

关键字:是否会武功?

南怀瑾是武术达人。

马宏达。摄影 徐晓春

马宏达说,因为弟子们基本都不懂武术,所以并不清楚老师的武术水准到底有多高。

但确实曾有一些武术家甚至于高端人士的保镖拜访过他,并且在他面前演练一下。而老师也会比划几下,告诉对方,你这里行气不对之类。

古国治说,他年轻时,谈到高兴处,有时候会比划一些招式,我的感觉是,明明有一段距离的,但他一下子窜到你前面,那速度非常快。

而在义子张谷看来,南老师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到极致的人。温州人徐永光是希望工程的发起人。他说,1992年,南怀瑾先生在香港曾一次性汇款捐赠4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中浙则感慨,南先生在他心目中位置非常高大,是一个能在经典和现实间自由来回穿梭的人。

纪雅云。摄影 徐晓春

佩服南怀瑾的不止国人。南怀瑾美籍意大利裔弟子纪雅云专门把南怀瑾的著作《论语别裁》翻译成英文,她感叹,南老师就像一把钥匙,帮她打开了中国文化大门,让她受益匪浅,她希望更多西方人也能因此获益。

南怀瑾最值得传承的精神是什么?

张谷认为,南老师所有著作都是在阐述怎么做人,他自己就把人做到了极致。通过读他的书,身心不断得到净化,他前后完全像换了一个人。

马宏达则觉得,南老师行胜于言,身怀家国天下情怀以及古今中外不分界线做学问,非常值得后人去学习。

“百年南师”论坛现场。摄影 徐晓春

“不断学以致用,活读书、读活书,南老先生做了我心中读书人该做的事情。”陈中浙分享说。

而解放报业集团原新闻总监高慎盈则从南怀瑾身上深刻地感受到“温度”两字。

南怀瑾书院怎样发挥最大价值?

“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才会产生深远影响。”在纪雅兰看来,南怀瑾书院价值的发挥,需要细水长流,以长期不懈努力作为前提。

图为古国治。摄影 徐晓春

古国治指出,不能把书院办成一个只研究学问的象牙塔,而是要把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马宏达则希望,书院今后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员的积极性,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行为,而南老师生前一直强调“海纳百川、古今中外”,今后在书院里,除了南老师的书,也能读到其他人的书。

陈中浙祝愿温州能以南怀瑾书院为起点,影响一大批有识之士,让南怀瑾书院成为新的文化高地。

【南怀瑾 舍利-南怀瑾舍利子数量】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南征北战的意思【南征北战的意思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下一篇:南怀瑾舍利(南怀瑾舍利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