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敲钟仪轨是怎么来的?钟声有什么意义?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每当那悠扬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深远遐想,所以文人墨客咏钟的诗词,历来是很多的。唐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其中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一句,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俗话说,"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佛钟的起源 在印度佛教中,钟原是用木制的,叫做 " 犍椎 " 或 " 犍稚 "。据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 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 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大钟和小钟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为钓钟、撞钟。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把撞槌做成鱼形。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小钟,又称为半钟、行事钟、唤钟等等。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或挂在禅堂的门口,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叫做行事钟;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呜,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
佛钟的定制
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一在多以铜类为多,其次是铁类。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大钟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成草间,下缘成驹爪,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小钟则多以黄铜铸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佛钟的意蕴
佛家的现实生活中,设立佛钟的本意,就是用来通报时辰,召集僧众的。如《百丈清规 · 法器章》中就说:" 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 还说:" 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如有的佛经中解释,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再有的佛家偈语说:"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又有的佛经中说,在鸣钟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叩击,其利甚大 "。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 " 俱时得离苦 ",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佛钟的鸣法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下,叫做 " 入堂钟 ",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总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以一百零八下为准,所以佛钟又称为 " 百八钟 "。百八钟的撞击之法,佛经中说:鸣钟 " 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 "。就是说,击钟的时候,应该缓引钟槌,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通常是以三鸣为始,二鸣连续为终。分三通击完,每通三十六下,快下,慢下。
如果是晨钟,则是先快下,后慢下。先快下,应念 "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共下。后快下,应念 " 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共字,每字鸣钟一下。早晚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 " 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 " 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这样,鸣钟的过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
关公如何化身伽蓝菩萨成为佛教大护法?
关羽不仅是道教的武财神、三界伏魔大帝。也是佛教的护法珈蓝菩萨
关羽,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逝后被历代帝王褒封,倍受民间推崇,成为儒释道三教并尊、百姓膜拜的万能之神。由关公崇拜衍化而来的关公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在中国,但为何在寺院里会看到中国本土神明关公,化身伽蓝菩萨受到供奉,成为佛教大护法?
一、何谓伽蓝菩萨
“伽蓝”为“僧伽蓝摩”的简称,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道场的通称。伽蓝神就狭义而说,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讲,则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
佛教的伽蓝菩萨是寺庙丛林的护法菩萨,来源于印度。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褊视,统称“伽蓝圣众菩萨”。《释氏要览》云:“寺院既有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马非,恐招现报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蓝道场无数,区区只有神能全部守护?该书又云:“一切神皆有无数眷属,即是分任守护也无妨。”
在印度佛教里,一般伽蓝菩萨是古代护持佛法的伟大国王,如阿育王等。佛教传入中国后,比较普遍的是用关公形象作为伽蓝菩萨的代表,中国民间称伽蓝菩萨为伽蓝尊王、伽蓝千岁。农历五月十三日为伽蓝菩萨圣诞。
二、三国猛将
关公(公元160-219年)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叱)人。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忠肝义胆,骁勇善战,桃园三结义,一生随刘备转战南北,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败走麦城,宁死不屈,被东吴孙权,最终为刘备“断首捐躯”,表现出他坚贞不二的忠君思想,是东汉时期威震华夏的著名将领。
由于关公的品行与我国传统道德契合,广大民众在精神上迫切需要他,所以同时被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接纳。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更是极力神化关公,塑造出了一个“浩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澈古今”的道德榜样。神化后的关公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地位显赫,集忠、义、仁、勇等优秀质量于一身,成为万世道德。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关公以他的美德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被后世奉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逐步走上神坛,成为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并尊的唯一之人。历史上先后有16位帝王为关羽谕旨加封,随着封建帝王从侯至圣的加封,朝廷达官,黎民百姓,无不以神灵膜拜,景仰日深,把关公奉为神,形成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公崇拜存在的现象,民间为关公建庙,称为关庙、武庙,遍布世界各地,关公成为最受崇拜的神灵。
三、从三国猛将到伽蓝菩萨成为佛教大护法?
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及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渐渐趋于融合,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时逐渐进入兴盛阶段,普及至民间,它融合中国本土多种信仰,形成了浸透着中国文化的中国佛教。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中这样叙述:
却说关公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尘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己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马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佛祖统纪》也有关于关公皈依佛教的记载。据《佛祖统纪?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颇,“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智者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把关公列入佛法守护神行列,塑像供奉,使关公成为中国本土佛教神明。 关帝皈依佛门。
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成为了佛教的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监察是是非非。古楹联正好说明:“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他说:“寺院一根草,劝君莫来讨;昼夜三分利,子孙还不了。”
佛教寺院每日的早晚课,都会念诵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剎永安宁。”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护教的殊胜功德。
今天农历五月十三日为伽蓝菩萨圣诞。祈愿伽蓝菩萨慈光遍照,大众善愿皆成,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祈愿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南无护法伽蓝圣众菩萨!
【南无伽蓝圣众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