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舍利子、南怀瑾舍利子造假

更新:07-0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舍利子到底是啥成分,为什么鹦鹉也有舍利子?学者化验后给出答案

佛教在我国信众颇多,从佛教流传至我国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期间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以至于其在国内的影响力超过了我国本土的道教。

说到佛教,大家便会想到得到高僧,进而联想到舍利子,在绝大部人的认知里面,舍利子只有在高僧圆寂之后才能够形成。

若是道行不够的僧人或者是尼姑,以及其他的普通人,去世之后不可能形成舍利子,然而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准确。

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连鹦鹉都有可能形成舍利子,更何况是人呢?

曾经还有人发明过“人造舍利子”,那么这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成分又是什么呢?是“神物”还是石头?学者化验后给出答案。

《玄应音义卷六》里有关于舍利的相关记载,“舍利正音舍利罗(sarira),译作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

舍利原本是梵语音译而来,其本意和身体有关,但是这并没有解释舍利到底是何物。

另外和舍利有关的记载这样写道“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也就是说舍利就是死尸,并且由于下葬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

全身舍利是由土葬得到的,而碎身舍利则是由火葬得来。并且碎身设立还能够按照颜色进一步分为白舍利、黑舍利、红舍利。

过去人们施行的火葬其实烧得并不彻底,并且古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土葬为主,很少有人会选择火葬。

简单来说,舍利子就是骨舍利烧成的白色、或者是彩色的结晶物,并且并非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得到舍利。

佛经中记载,圆寂后得到的舍利最多的便是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圆寂后得到的舍利子高达84000粒,这是后世的得道高僧,永远无法超越的数量。由此看来舍利子的数量,似乎和道行真的有关联,然而却并不绝对。

常说只有得道高僧,才能烧出舍利子,但是佛教信徒分为和尚和尼姑,难道道行很高的尼姑也不能烧出舍利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其实,我们对于尼姑和和尚的认知存在误区,总认为女性只能叫尼姑。其实尼姑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才衍生出来的称呼,即便是女性也可以成为和尚,即“女和尚”。

这一点,和我们现代对女性表示尊敬的称呼很相似,现代社会若是某个女性在某个方面有很大的成就,那么她就会被人们认为是该方面的专家,进而尊称她为先生。

比如比较出名的杨绛先生、宋庆龄先生等等,这是人们对她的认可和怀念,同理尼姑也可以被称为僧人。

金根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是福建省漳州泰区乌石岩寺的尼姑,于2006年7月14日圆寂。

她在佛学方面的造诣很高,并且很有文化,是上个世纪的大学生。金根姑修行80余年,早已经看破红尘参透佛法,所以她圆寂之后留下了不少数量的舍利子。

这似乎是佛学界统一的观点,很多普通人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其实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情形,某些时候也会出现特例。

比如南怀瑾先生,他生前也有很多成就,能文能武甚至精通很多武术。2012年,南怀瑾先生因病去世,火化之后竟然得到七罐舍利子,颜色和形态各不相同。

再纵观网络世界,有网友表示自家老人去世之后,也有舍利子,老人就是普通人,唯一值得一提的,便是老人家比较长寿。

所以到此也就能够总结出简单的规律,或许只有特别长寿的人仙逝之后才能够得到舍利子,至少现目前看来的确如此。

现在主流学者的观点是,舍利子的成分就是CaCO3(碳酸钙),学过化学的朋友都能够了解到这一点。

其实要想弄清楚舍利子的成分很简单,只要取一块舍利子拿到实验室做研究即可,然而说起来简单,却未必能够做得到。

对于普通人而言,舍利子无非就是颜色漂亮一点的“石头”,然而对于佛教信徒而言,这可是不可多得的圣物。

谁又愿意随随便便,将自己的信仰拿出来做研究呢?所以要想拿到舍利子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还有人认为舍利子其实就是人体内部的结石,这样的说法似乎也不太准确。

倘若舍利子真的是体内的结石,那么很多结石患者去世之后火化都不能得到舍利子又如何解释呢?答案尚且还不能够统一,这需要人们继续去探寻,相信终有一天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南怀瑾之死:临终写四字,医学宣布死亡10天才公布死讯,遗体荼毗

2012年9月14日中午,南怀瑾咳嗽不止。日夜照顾他的弟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此久咳,对于一个年已94岁的老人而言定然不是好事。

经过商议后,弟子们提议让南怀瑾住进医院。南怀瑾本并不想去医院,可因看到弟子们为照顾他费了太多神,他点头应允了。

当天下午,为减轻日夜照顾他的弟子们的负担,南怀瑾住进了上海中山医院。

其实,早在8月份,南怀瑾就因为身体不适而闭门修养了,当时弟子们曾建议南怀瑾入院检查,可他一直拒绝,他拒绝的原因,多少与他相信中医而非西医有关。他不信任西医诊治,可为了弟子们安心,他依旧接受了西医治疗。

抵达医院后,南怀瑾接受了一系列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压等。医生给他开的药是一些消炎、化痰和利尿的药物,南怀瑾看到药物后没说什么。服下药物后,南怀瑾的症状得到了一定好转。

弟子们见他的症状好转,立即又让医生做了CT以便进一步确诊病因,CT结果显示,南怀瑾的肺部有真菌感染,还有一些阴影,需要进一步检查。

南怀瑾最终拒绝了医院的治疗方案,理由是:他不愿意浑身被插满管子。医生听了后表示:“那一切就要靠自己了。”

南怀瑾听了后,写下了两个字:“明白”。

说到底,南怀瑾来医院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给弟子们减轻一些负担。所以,任何实质性的治疗,他都不想进行,复杂、有创的检查,他也不愿意做。

知道南怀瑾病危住院后,他的弟子们从四方八方赶来探望他,他为弟子们写下了两个字,也算作他的遗墨了,这两个字是“平凡”。无疑,此时的他,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自己的身体将在何时熄灭,他非常清楚。

9月15日,南怀瑾的次子南小舜和四子南国熙再次来到上海看望父亲。南小舜是南怀瑾与原配王翠凤所生的儿子,南国熙则是南怀瑾到台湾后与第二任妻子杨向薇所生。

左一南怀瑾长子南宋钏;右一为次子南小舜

6天前,南怀瑾病重时,南小舜和南国熙就专程从外地赶来看他。如今他一入院,他们又再次放下所有赶来。见他们风尘仆仆的样子,南怀瑾心里满是欣慰却也很是心疼。见他们一脸急切地看向自己,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南怀瑾不禁悲从中来,他看了他们良久后忽然道:“孩子们,我对不起你们啊。”

听到这话后,南小舜和南国熙都哭了,他们一哭,旁边的弟子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弟子们知道,南怀瑾多年来为公而忘私,他一直没有时间陪伴家属,就连自己的母亲,也是原配王翠凤替他养老送终,他根本没法在母亲跟前尽孝。他与双亲,最后一次见面还是在1947年。

母亲一直活到了1990年,才以100岁高龄辞世,可自1947年到辞世的整整43年里,她竟再未见过儿子南怀瑾。

对母亲如此,对妻子、子女亦是如此。

1949年,南怀瑾离开赴台湾时,长子南宋钏年仅14岁,次子南小舜则刚刚12岁。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世界里,父亲的位置是空缺的。

赴台与杨向薇结婚并生下四子女后不久,南怀瑾就投身到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期间,他鲜少管顾家里。家里的大小事,几乎全是妻子杨向薇在照料。

南怀瑾与第二任妻子和四子女合影

长期无法生活在一起,加上后期南怀瑾始终有“视家人为天下人,视天下人为亲人”理念,他和子女们慢慢疏远了。

南怀瑾的儿子来父亲创办的学堂读书期间,每次吃饭都要交费,而南小舜他们每次来看他时,也并不允许和他住在一起,而是必须自己掏钱付租房钱。

任何时候,他们想要见父亲,得和普通人一样先预约。有时候,南怀瑾甚至会为了约见一些重要的人,而将他们的预约往后推。

在外人看来,这是南怀瑾不爱自己孩子的表现,可他的众多弟子们却知道,南怀瑾这样做,实际是在“助道”子女。这点,南小舜是在很多年后才悟明白的,也是在明白后,他才会感叹父亲对自己的这种特殊的“助”,他说:

“能与南老师结上子女的亲,毕竟是有些华严因缘,本来就是万缘不缠一身轻的,这样的对待,就是一种助道的方式,让我充满感激之情。”

听到那句“我对不起你们”时,南小舜和弟弟南国熙还未明了这种“助”,还未悟明白的他们,在听到父亲这句话后的“哭”,多半是委屈。可到了这一刻,他们多年来对父亲疏远他们的种种也已释怀,所以,南小舜哽咽着告诉父亲说:

“爸,不要这样说,都过去了,都过去了,不要说了。”

这些年,南小舜和南国熙打心眼里觉得:弟子们和父亲南怀瑾更亲近。弟子们如何觉得呢?在弟子们眼里:他们的南师对子女疏远,绝不是无情、没有爱,而是他太爱世间人。有的人生来是为自己活,有的人生来却是为天下苍生而活,他们的南师,恰是后者。可最大的爱,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无情”,他们的南师就一直承受着这般误解。

父亲南怀瑾离世很多年后,南小舜才了解到:父亲一生都在慈悲地布施,以舍家、舍财,甚至舍生命的方式。

也只有这样的南怀瑾,才会在身体不舒服仍坚持讲课,并说:‘了不起死了就算了。’

追随南怀瑾30多年的弟子刘雨虹(与南怀瑾亦师亦友)最懂南怀瑾晚年“舍命”的种种,她说:

“他九十多岁眼睛就白内障,看不见东西。经常是我念稿子给他听,他用这种方式校对稿子。后来,他身体很难过的时候甚至跟我说‘昨晚很难受,真想一走了之’。

以他的功夫绝对可以想走就走,但他没有走,他让生命的烛光一直燃烧到最后,让他的生命燃烧到不能再燃烧为止。这就是南老师的‘佛为心’,此心就是慈悲。”

晚年刘雨虹

也只有到了把一切都“布施”之后的最后时光,南怀瑾才再次吐露他身为人父的撼言,将他对子女的怜惜表达出来。鲁迅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如此,南怀瑾亦是如此。

南怀瑾住院期间,来探望者络绎不绝,他极少说话。写完“明白”“平凡”四字后,他也不再写字了。在医院的几天时间里,他极少躺下,总是坐着。他偶尔还会活动一下自己的脖子、腰部,似乎要确认他们是否还“能用”。

每次的简单活动之后,他就会像平时打坐那样,盘腿稳坐不动了。

9月18日的那次打坐,他一坐就是整整一夜。期间,他的学生一直尽心陪着,生怕有任何意外发生。可整晚,南怀瑾都极安详,且气定神闲,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9月19日早上6点多,南怀瑾的学生忽然听到他们的南师身体里传出一种类似于“开关关闭”的声音,这声音不大,但他们却听得极清楚明白。

听到这个异常的声音后,他们迅速去查看南怀瑾的身体,他们发现:他已经没有了鼻息,脉搏也近乎停止。

弟子们迅速将医生叫来,医生给南怀瑾进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是:其心电图已近乎直线,要隔很久才有一个“微小”的凸起。

医生的诊断结果是“不建议进一步检查”,也就是说:医学上认定,南怀瑾已经过世,应当开始处理后事。

可南怀瑾的弟子们并不如此认为,他们清楚:自己的师父不是普通人,他的心电图近乎直线,极有可能仅仅因为他已“入定”。医生虽不懂佛道禅修,却也知道人入定后,心率会慢下来,呼吸会进入龟息一样。

南怀瑾打坐

南怀瑾的弟子们认为南怀瑾并未死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被医生宣布“死亡”时,瞳孔还没有放大,脸颊还堪称“滑润”。

南怀瑾的家人也如此认为,或许,他们是受了弟子们的感染,亦或者是不愿意接受其死亡。总之,他们和弟子们一致认为:南怀瑾只是入定了。

于是,经商议后,被医学确认死亡的南怀瑾于9月19日下午4点多,被送回到了太湖大学堂。之后,他被躺放在自己卧室的床上“休息”,每天有6人负责看护他。

可躺在床上多天的南怀瑾看起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身体未发出异味,皮肤也未变色,只是看起来像比先前瘦了些。

9月28日,即南怀瑾被送回太湖大学堂整整9天后,他的两名学习西医的弟子从香港赶来。他们来了后查看了南怀瑾的身体,提出:应当再用科学的手段对其身体进行一次检查,以确定他到底有没有死亡。

第二天,两人从医院借来相关仪器。在对南怀瑾的身体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后,他们带着极痛苦的表情告诉所有紧张等待结果的人:“南师的这副身体确实已经不能用了,他已经离开了。”

随着这一结果的被公布,众弟子和家属们才围跪在南怀瑾的遗体旁痛哭。

确认南怀瑾已仙逝后,弟子们按照佛家规矩将他的遗体进行了荼毗。荼毗是僧人死后进行的火葬,在火葬前,弟子们必须为他们的南师盖起荼毗。

南怀瑾的荼毗一共用了2000斤木柴,这些木柴的一部分,来自于一棵曾经栽种在南怀瑾房间窗外、在8月就被台风吹倒,还来不及处理的巨大银杏树。

南怀瑾

荼毗定在9月30日开始进行,荼毗仪式格外庄重,仪式过后,南怀瑾的遗体被进行了火葬。这次火葬总共进行了三天三夜才结束。按照程序,南怀瑾的遗体被火化后,还必须经过两天两夜的冷却,才能真正“开炉”。

开炉那天,已经是10月5日。弟子们在检视其遗骨时发现:

“其头骨完整性达到90%,头骨上还有多处呈现出金色,且其舌头、舌根完整,变成了透明‘莲花舌头舍利’。”

弟子们还在火化炉里拣集了上百颗舍利子,这些舍利子呈各种颜色,有的看起来极圆润。随后,南怀瑾的舍利子被送到了四川成都文殊院,在那里将举行法会以示纪念。

对于笃信佛教的人而言,南怀瑾死后的种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普通人却多少会觉得:焚烧3天3夜,舌头完整,且烧出上百颗舍利子,这事过于离奇了。

舍利子

实际上,不仅普通人无法接受这一结果,就连南怀瑾的学生,也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切。毕竟,这一结果,太过离奇了。

“事出反常必承争议”,南怀瑾之死,一直承受众多争议。

质疑一,绝大多数人认同医院的诊断,认为其弟子们和所谓“秘书帮”坚称南怀瑾只是“入定”,是为了把持其遗体,从而达成某种目的。

质疑二,人们对南怀瑾被医院宣布死亡后,“遗体没有变化”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当时天气炎热,哪怕南怀瑾房间一直开着空调,其遗体也一定会出现“异常”,只是他们不承认罢了。

质疑三,人们怀疑舌头完好系编造,且烧出舍利子也不可采信。持这种质疑者,多为不相信佛家“舍利子”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人。

南怀瑾一生和他的死一样,充满着争议。这位一生著作等身的大师,生前死后,始终是褒扬与贬低并存。有人骂他是骗子,说他“虚有其名”“道貌岸然”,如李敖等;也有人尊他为道德、精神导师。

南怀瑾

南怀瑾曾对自己曾有过评判,他的这一评判,是他九十多岁时的自评,他说:

“我今年活到九十岁了,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还国学大师呢!那个‘大’字上面多一点吧,‘犬’师,狗师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对这个过誉的名称。”

后来,他又进一步做了阐述,他说:

“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这一评判,与他临终前留下的遗墨“平凡”,恰是一种呼应。

末尾,附上南怀瑾创作的一副楹联,此楹联为他与诸弟子们边聊天、边创作出来的那21副楹联之一,联曰:

“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

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

【南怀瑾舍利子、南怀瑾舍利子造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