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可以形容人吗

更新:07-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什么叫做博大精深

我们的教授被问及中华文化如何博大精深法时常回答说:“既然博大精深,岂能几句话给你讲清楚?没法讲。”

我觉得未免尴尬。仔细想想,几乎无人不讲其博大精深,却又说不太清楚博大精深于何处。我们还是分析分析这个博大精深吧。

一是博,意即渊博、丰盛、多样、富饶。我们是个古国、大国,郁郁乎文哉,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人口十几亿,文字甲骨篆隶、正楷行草,文献河图洛书,说话官话加六大南方方言体系。毛的说法则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以及在文学上有半部《红楼梦》。

更重要的“博”是中国人的选择空间,一面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肝脑涂地,报效朝廷,一面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一面是温良恭俭让,绝不犯上作乱,一面是“侯王将相,宁有种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面是循规蹈矩、谦虚谨慎,一面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一面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一面是“与时俱化”,不拘一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面是“邦有道”则知则仕,一面是“邦无道”则愚则卷而怀之。一面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一面是“无可无不可”“随机应变”信如神……

二是大。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喜欢大,格局胸怀、时空体量、包容汲取、伸延发展,无不求大。诸子百家的演绎功力远胜经验归纳。庄子的鲲鹏,一飞冲天,九万里掀动扶摇羊角。老子的道,一曰大,二曰远,三曰逝,四曰返。孔子的道,朝闻可以夕死。孟子称孔子为“集大成者”,后世则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还鼓吹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还有什么“论万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处是高谈阔论、豪言壮语。直到今天,我们提倡的是大格局、大思路、大气磅礴、识大体、顾全大局。叫作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河没水小河干。叫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然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某种情况下一味求大,有可能演变而成为空洞、夸张、失实等负面现象的渊薮。“大而化之”,这是最轻微温柔的质疑了。“好大喜功”,是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大而无当”,就是说失去了针对性与实际意义的大,全不中用。假大空、吹牛皮、放大炮,这是一种揭示,也是一种厌弃和痛苦。

三是精。中华传统文化有两方面的“精”,引人入胜。一个是做人处世上的精明精当。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过犹不及”“恰如其分”“留有余地”“莫为已甚”;还有民间的“先小人后君子”“亲兄弟,明算账”“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吃一堑、长一智”,等等。

另一方面的“精”主要表现在文学、书画(主要是书法)、戏曲、烹调、园林、工艺上。

比如中华书法,心平气和、龙飞凤舞、精神气质、风格人性、情怀志向、匠心功底、学养定力、雅俗深浅,万物皆备于我。它是无声的交响,无人的起舞,直到人间各种吉凶祸福、顺逆通蹇、血压免疫、微恙绝症……尽在其中。

比如宜兴陶壶、景泰蓝工艺、鼻内画,还有《核舟记》里描写的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更不要说大量生产且成为产业的湘绣、苏绣、杭绣等等了。

按中国人的思路,太精了也会玩物丧志、因小失大、畸形发展、巧言令色、怪力乱神、埋头抠哧、失落方向。好极了,中华文化有一正就有一邪,有一邪就有一扶正袪邪的法门。

四是深。中华文化在理政方面强调谋略,强调藏而不露。强调“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中国家喜欢搞什么“喜怒不形于色”,不露声色、变化莫测。中华文化的深刻处常常在于它的辩证思维,特别是《周易》与老庄的辩证思维:一阴一阳谓之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无为而无不为;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柔弱胜刚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哀兵必胜;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一切事物与秉性都会有正反两面。博,大发了抓不着中心,开杂货店、古玩铺、废品站。太大了与凡人俗人接不上地气,联系不上实际,无的放矢,不着边际。太精了成为智巧奢靡。太深了摸不着脉络痕迹,更无法普及群众,于人世少有裨益。

说到这里不妨再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爱说博大精深,讲起博大精深来却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为难。博大精深,毕竟是欣赏、赞颂、膜拜的仰视语言。

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是现实的求福与免祸,是世道与人心,是品质与能力,更是实用与功效。一种文化博不博、大不大,并不如它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要。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自身的观感,而在于它以为中心的有效性、生命力、凝聚力,包括此种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品质与能力。

我们爱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愿意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还可以讨论研究它的博大精深法。与博大精深相比,有没有别的词可以更具体实在亲和地描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妨一试。例如,我就喜欢强调中华文化的此岸性与积极性、精英性,强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调适能力,强调中华文化的经世致用、乐观柔韧、蜕变破茧、生生不已的特色。

中国文化着实博大精深

我故酌彼兕觥(篆书) 泥可剌·毕巧利提供

大象无形(篆刻) 泥可剌·毕巧利提供

春城飞花(草书) 泥可剌·毕巧利提供

泥可剌正在挥毫泼墨。 资料图片

铺开宣纸,研墨挥毫。灯光下,一位精神矍铄的意大利老人气定神闲,笔走龙蛇。在一处墨香扑鼻、中式布置的艺术工作室里,我见到了72岁的意大利斐墨书法学会泥可剌·毕巧利。

书法是一扇门,引领我走进中国文化

从好奇到兴趣,再把兴趣变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泥可剌·毕巧利与中国书法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2000年,他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创办了意大利第一所教授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学校——斐墨。时至今日,斐墨已经成为知名书法学校,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在意大利、欧洲乃至全球更好地传播中国书法是他毕生的工作:“中国书法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值得人们好好了解。”

谈话间,泥可剌拿出一张写有12个“怪字”的帖子让我辨识,连蒙带猜,我勉强认出几个字。老人笑了:“这是十二生肖的甲骨文,看!多么具有艺术美感!对我这样在欧洲文化里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甲骨文是最具吸引力的文字之一。”

临帖习字,是老人每日的必修功课。多年的爱好、练习和创作,泥可剌与中国书法感情深厚,形影不离。他坦言,这既是缘分,也是必然。作为一名艺术史研究学者,泥可剌对许多国家的多种艺术门类均有所涉猎,眼界开阔,然而在艺术“百花丛”中,他钟爱的依旧是中国艺术。“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化和符号的迷人国度”,泥可剌谈道:“中国的书法、绘画和篆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挖掘艺术背后的故事。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巨大表现力,也对西方抽象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开始,最令泥可剌着迷的是常出现于书法作品中的印章篆刻。刚接触书法时,他对篆刻这门艺术并没有什么深入了解。当临摹过各家书法、见过各式各样的印章后,他更想去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着实博大精深!书法就像是一扇门,走进去,门里的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泥可剌说:“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继承流变,在各个朝代间贯穿中国文化脉络,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字中不仅有古人的思想光芒,也有无声诉说的家国情怀。”

书法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

泥可剌与中国的故事很长,来中国的次数多到已经记不清,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到中国,去了北京。当时北京只有两条地铁线路,我不懂中文,拿着地图在公交车上给司机看,却没有人能告诉我应该怎么走。那时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泥可剌谈道:“现在的北京,不得了!目睹中国的发展,有点像看科幻片,速度快到令人无法置信。我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现在的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人文方面都有着巨大变化,这是个一直在变化、一直‘新’的国家。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意大利很难看到,中国充满生命力,向世界展现出新的形象。”

泥可剌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个伟大倡议,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建设,也对国家间文化交流大有裨益。‘一带一路’让世界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逐渐改变一些人对中国抱有的成见与偏见,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中国。”

如今,泥可剌每年都会受邀去中国参加书法讲座和论坛,与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人墨客共话书法艺术。他真诚地对我说:“中国创造和正在发生的‘奇迹’与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密不可分。中国人的坚毅果敢,在书法中也能强烈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背后凝聚着中国精神——遒劲有力,意气风发,既有浑厚的强劲,又有清秀的灵气,还有着狂草般的魅力,我在书法中看到了中国。”

提起中国,提到书法,老人如同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去年在青岛,我惊喜地发现小学生们在课堂上篆刻、临摹商朝文字。”这让泥可剌甚为意外又满是惊喜,“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老的中国文化,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对于文化而言,温故而知新,‘少年强则国家强’。”

书法是一首歌,蕴含了思想、情感和文化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傅山是泥可剌最喜欢的一位书法家。傅山擅草书,笔下流露出的旷达不羁也是泥可剌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状态。他说:“书法很像音乐,不管你是什么年龄,都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心灵。书法既是一门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达形式,但在西方,却没有这样一门艺术。”

泥可剌认为,书法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已经远远超越书写文字本身的意义,它已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是一种将艺术表达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通过这种艺术,思维与肢体相互作用,思想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自2000年成立以来,斐墨书法学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米兰和博洛尼亚三地设立了书法课堂。泥可剌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当代艺术创新诠释传统书法,并将书法艺术带进小学、中学课堂,带进艺术学院,甚至成为街头的新化。目前,斐墨已经在意大利培养了300多名学生。

“如果你真正热爱一种艺术,便会愿意和他人交流经验,这也是我开办书法学校的初衷。”泥可剌认为,在中国,书法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艺术。与有着潜移默化学习环境的中国不同,在艺术史上并没有书法这个词汇的意大利,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大多来自循序渐进的培养,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成了实实在在的书法爱好者。

临别前,泥可剌送给我一瓶包装精美的自酿红酒,瓶身上的标签印着他自己设计的篆刻。至今,泥可剌仍保留着篆刻印章的爱好,夜深人静之时,便是他潜心沉浸在精雕细琢中的时刻。

“中国故事如同一幅书法,观者只有神情专注、不忘初心,才能理解个中奥义,读懂其真正的内涵。”老人说的这句话,令我难忘。

《 》( 2019年04月14日 07 版)

王蒙:中华文化的形容词“博大精深”,可以这样理解

10月9日,由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全新力作《中华玄机》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个性”“魂魄”“世道”“人心”“天下”五大部分共36篇文章,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和巨大影响,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外延,展示绵延几千年、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格局和行为习惯的“中华玄机”。

《中华玄机》作为王蒙《中国天机》的姊妹篇,内容上延续并继承了前作以史带论、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并在内容上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给出了全新的解读。全书多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玄机奥妙,展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生活智慧。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教授在国外被问及:“常常听到中国学人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给我们讲讲它如何博大精深法吗?”

我们的教授说:“既然博大精深,岂能几句话给你讲清楚?没法讲。”

王蒙觉得未免尴尬。仔细想想吧,几乎无人不讲其博大精深,却当真说不太清晰博大精深于何处。我们还是分析分析这个博大精深吧。

一是博,意即渊博、丰盛、多样、富饶。我们是个古国、大国,郁郁乎文哉,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民族五十六,人口十几亿,文字甲骨篆棣、正楷行草,文献河图洛书,说话官话加六大南方方言体系。我们有女娲盘古、混沌倏忽、三皇五帝、共工蚩尤、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元亨利贞、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秦皇汉武、秦砖汉瓦、楚辞汉赋、魏晋名士、唐宗宋祖、李白杜甫、韩柳文章、苏辛柳永、昆仑峨嵋、长江黄河。毛的说法则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以及在文学上有半部《红楼梦》。还有燕窝鱼翅、七碟八碗、满汉全席、山珍海味、煎炒烹炸、舌尖中国。还有温补缓泻、丸散膏丹、针灸拔罐、太极少林、刀枪剑戟、五行八卦、青龙白虎、堪舆风水。还有江南胜境、塞北风光、大漠孤烟、东海激浪。还有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焚香沐浴、气功打坐。还有戏曲曲艺、忠孝节义、变脸毯子功、四大奇书、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大名医、文房四宝、三山五岳、三教九流……一言难尽。

更重要的“博”是中国人的选择空间,一面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肝脑涂地,报效朝廷,一面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一面是温良恭俭让,绝不犯上作乱,一面是“侯王将相,宁有种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面是循规蹈矩、谦虚谨慎,一面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一面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一面是“与时俱化”,不拘一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面是“邦有道”则知则仕,一面是“邦无道”则愚则卷而怀之。一面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一面是“无可无不可”“随机应变”信如神……

有没有不够“博”的地方呢?也有。例如“五四”以前各级学校的学科课程,大千世界的科目的划分与完备,不拘一格的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等等。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正如老子此说,皆知博之为博,也会产生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会产生不少的杂家、段子手、博闻强记而并无见识的书蠹。

好在我们有强大的的选择与消化能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的好处更在于“学而时习之”“学然后知不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既然中华文化博而不备,我们就要好学不倦,诲人不厌,不耻下问。我们要珍惜已有的博,补上短板,留学游学,海龟土鳖……共同携手迈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二是大。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喜欢大,格局胸怀、时空体量、包容汲取、伸延发展,无不求大。曰道、曰天、曰朴、曰仁、曰义,中国士人视无所不包的大概念如终极神祇,认为找准了大概念,一通百通,一顺百顺。诸子百家的演绎功力远胜经验归纳。庄子的鲲鹏,一飞冲天,九万里掀动扶摇羊角。老子的道,一曰大,二曰远,三曰逝,四曰返。孔子的道,朝闻可以夕死。孟子称孔子为“集大成者”,后世则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还鼓吹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还有什么“论万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处是高谈阔论、豪言壮语。直到今天,我们提倡的是大格局、大思路、大气磅礴、识大体、顾全大局。叫作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河没水小河干。叫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然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某种情况下一味求大,有可能演变而成为空洞、夸张、失实等负面现象的渊薮。“大而化之”,这是最轻微温柔的质疑了。“好大喜功”,是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大而无当”,就是说失去了针对性与实际意义的大,全不中用。假大空、吹牛皮、放大炮,这是一种揭示,也是一种厌弃和痛苦。“大言欺世”,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骗子、文化骗子、学术骗子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骗人害人的丑恶与危害。

三是精。中华传统文化有两方面的“精”,引人入胜。一个是做人处世上的精明精当。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过犹不及”“恰如其分”“留有余地”“莫为已甚”;还有民间的“先小人后君子”“亲兄弟,明算账”“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吃一堑、长一智”,等等。

另一方面的精主要表现在文学、书画(主要是书法)、戏曲、烹调、园林、工艺上。

例如昆明大观楼长联:

这是大而精的范例,还有小而精的:

身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世上,需八戒,更要悟空。

比如中华书法,心平气和、龙飞凤舞、精神气质、风格人性、情怀志向、匠心功底、学养定力、雅俗深浅,万物皆备于我。它是无声的交响,无人的起舞,直到人间各种吉凶祸福、顺逆通蹇、血压免疫、微恙绝症……尽在其中。

比如中国的餐饮,就一个普普通通的宫保鸡丁已经全球不败了。美国一个诗人写诗抒发他面对中华料理的博大精深时的恐怖感,被指责为种族歧视。

比如宜兴陶壶、景泰蓝工艺、鼻内画,还有《核舟记》里描写的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更不要说大量生产、成为产业的湘绣、苏绣、杭绣等等了。

不够精的地方主要是现代科学与技术。我们也正在奋起直追。例如断肢再植,早有惊人成绩。在延伸已有的技术方面如互联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

按中国人的思路,太精了也会玩物丧志、因小失大、畸形发展、巧言令色、怪力乱神、埋头抠哧、失落方向。好极了,中华文化有一正就有一邪,有一邪就有一扶正袪邪的法门。

四是深了。中华文化在理政方面强调谋略,强调藏而不露。强调“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中国家喜欢搞什么“喜怒不形于色”,不露声色、变化莫测。中华文化的深刻处常常在于它的辩证思维,特别是《周易》与老庄的辩证思维:一阴一阳谓之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无为而无不为;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柔弱胜刚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哀兵必胜;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学术上,尤其是自然科学、哲学、数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待深入的空间大大地存在。所谓泥古、所谓食洋不化、所谓假洋鬼子、所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还有各种起哄大呼隆,浅的人比深的人多多了。

一味深下去也许会钻牛角尖,会成为深刻的片面,过于片面的深刻或者过于深刻的片面,则可能是精神灾难。

一切事物与秉性都会有正反两面。博,大发了抓不着中心,开杂货店、古玩铺、废品站。太大了与凡人俗人接不上地气,联系不上实际,无的放矢,不着边际。太精了成为智巧奢靡。太深了摸不着脉络痕迹,更无法普及群众,于人世少有裨益。

博大精深的反面是陋、小、粗、浅。域内域外,古往今来,文化现象文化成品汗牛充栋,有博大精深的一面,也有陋小粗浅的一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针对性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哪种文化是陋小粗浅的呢?有把握吗?

说到这里不妨再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爱说博大精深,讲起博大精深来却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为难。博大精深,毕竟是欣赏、赞颂、膜拜的仰视语言。

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是现实的求福与免祸,是世道与人心,是品质与能力,更是实用与功效。一种文化博不博、大不大,并不如它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要。精不精、深不深,也不如它能不能提供富强、、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更贴心。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自身的观感,而在于它以为中心的有效性、生命力、凝聚力,包括此种文化它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品质与能力。

我们爱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愿意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还可以讨论研究它的博大精深法。与博大精深相比,有没有别的词可以更具体实在亲和地描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妨一试。例如,我就喜欢强调中华文化的此岸性与积极性、精英性,强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调适能力,强调中华文化的经世致用、乐观柔韧、蜕变破茧、生生不已的特色。

【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可以形容人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博士买驴是什么意思-博士买驴是什么意思讽刺的是啥 下一篇:博学多才;文采飞扬,笔墨生香,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