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校园领读人的他 畅游书海 博学多才
张菡纹宇
孟德斯鸠曾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与喧嚣热闹的娱乐相比,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小学六年级的张菡纹宇更喜爱安静地阅读,这个阳光而又充满自信的男孩,这学期被学校评为第一位校园领读人。能当全校同学的领读人,他究竟读得有多牛,我们去看看!
1 享受与书本独处的时光
一袭蓝衣,倚桌而坐,这便是张菡纹宇的出镜画面,简单、恬淡,举手投足间尽显书生意气。在午后暖阳洒满的房间,张菡纹宇用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寂静的春天》背后的故事。书是他最好的伙伴,一直陪伴着他。广博的阅读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性格也因此变得坚忍,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
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是,他说自己很享受与书本独处的时光。这份独处,让他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从而“增益其所不能”。话语间,这个六年级的男孩气定神闲,颇显文艺气。
“阅读对我来说,‘始’于家庭,‘长’于坚持。”张菡纹宇的母亲从事教育工作,他童年记忆中最多的画面,就是读书的记忆。年幼的他弄不明白那一本本书为什么会让很多人沉迷其中?后来,张菡纹宇长大了一些,母亲开始给他讲书,陪他阅读,在妈妈的陪伴中,这个男孩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张菡纹宇的好奇心很强,阅读内容广泛,科普类、科幻类、哲学类、历史类的作品都涉猎其中。他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比如爱看《三体》,就找来刘慈欣的所有作品看一遍;爱看《寂静的春天》,就会将所有对土壤、植物、动物、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的信息都搜罗一遍,这种读书方式让他受益匪浅,小小年纪就读了大量的作品。
2 阅读成就他的博学多才
广泛的阅读提高了张菡纹宇的写作能力,“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老师,能引导我思考,使我获得思辨能力;当我情绪不太好时,一本有趣的书能缓解焦虑,让我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张菡纹宇笑着说,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平时学习之余,我会看很多课外书,对于阅读,我觉得除了习惯,还因为我的性格,我不喜欢半途而废,经手的书不管什么类型,我都会‘强迫’自己必须看完。刘慈欣的《三体》让我陷入科幻小说的‘坑里’,爬不出来了”。谈到读完《三体》的感受,张菡纹宇激动不已,他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小说呢!天马行空的想象,恢宏大气的框架,丰富绚丽的内容,都使他沉迷。于是,他一口气读完了全集,觉得意犹未尽的他按捺不住激动又读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
张菡纹宇能够担当领读人,也与他涉猎知识领域广泛、博学多才有关。这个男孩永远能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一年级时,学校开设了编程社团,当他接触到编程代码后,瞬间来了兴趣,从此开启了奇妙的编程之旅,翻开厚厚的编程书、一串串代码、一行行指令,都是他迫切想要破解的奥秘。每次一坐到电脑跟前,他全情投入,专注学习,甚至废寝忘食,这一切,妈妈都看在眼里,妈妈感动于孩子惊人的学习力,欣慰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极大的支持。“印象最深的是我自学编程制作出了一个以地球公转自转的卫星模型,我甚至学习复制了卫星围绕地球360度航拍图片和视频。最让我感到成就感的是甚至有同学愿意买下我的源代码。”学习编程,让张菡纹宇养成了勤学善思、坚持不懈的良好品格。
3“全能手”源于对“学”热爱
伏案看书时,他心无旁骛;在运动场上,他动若脱兔,尽情释放着属于这个年纪的活力,阳光又活泼。二年级时,张菡纹宇在妈妈建议下,选择了羽毛球运动,本来初衷仅仅是为了让废寝忘食阅读的儿子能有一个强身健体的机会,而妈妈却低估了儿子的坚持,4年间,张菡纹宇每天都会锻炼2-3小时,当遇到重要比赛前,这个训练量还会倍增。有的队员因受不了训练强度或影响学习时间而放弃学习羽毛球时,张菡纹宇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并且在本校2020年羽毛球联赛中摘得桂冠。
学习间隙,张菡纹宇还喜欢听音乐来放松心情,“一次无意中听到电子音乐时,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音乐。”张菡纹宇脑海中突然灵光乍现,并且尝试自创编写了一些曲目,而且得到了身为音乐老师的妈妈赞许,也许张菡纹宇的“天赋”正是来源于家人的支持与鼓励。
这个大男孩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书写精彩人生,“美德达人”光荣称号、“优秀班干部”称号、市级“四星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数学学习之星等等荣誉都是点滴的见证。在班眼里:“这孩子思想乐观,爱好阅读,喜欢探索和创新,求知欲很强,是一名妥妥的‘学霸’。我相信,通过努力,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
博学多才的吴敬梓
吴敬梓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出口成章的才华和妙趣横生的故事,至今被世人广为传颂。
吴敬梓从小就非常聪明。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吴敬梓待立一旁。客人问他:“听说你聪明机智,我出个对联,你能对得上来吗?”“我试试吧。”吴敬梓从容答道。那客人说:“一塔七层八面。”吴敬梓父亲举手示意他快说。而吴敬梓则笑着说:“家父已经对出了下联。”客人奇怪地问:“尊父并未讲话呀?”吴敬梓马上回答道:“家父用手势作答——‘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贴切的下联吗!”吴敬梓一句话语惊四座,客人们皆拍手称绝。
吴敬梓经常戴着比较土气的“马虎帽子”到茶馆里去喝茶。有一天,吴敬梓正在茶馆里喝茶,全椒城里几个有名的花花公子也来了。他们一瞧吴敬梓这副寒酸样,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奚落起来:“这是什么打扮?百姓不像百姓,朝举不像朝举。”“你们看,他那帽子里还蹲着只乌龟呢!”吴敬梓实在听不下去了。本来,他想冲上前去,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可转念一想,自己势单力薄,弄不好,还会吃亏的。于是,便端起面前那把茶壶,先是端详、抚弄了一番,然后旁若无人地赋起一首诗来:“嘴尖肚大柄儿高,壶水未满先摇晃。量小不能容大佛,半寸黄水起波涛。”寥寥数语,尖锐、辛辣地嘲讽了这伙道貌岸然、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诗毕,吴敬梓昂然起身,拂袖而去。茶馆里,花花公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一个个都变成“哑巴”了。
吴敬梓为人正直。全椒县新任知县到任不久便广收财礼,大刮地皮,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唯独有位姓马的举人,对他百般奉承。吴敬梓便想找个机会,好好整治一下他。
图片源于网络
一天晚上,吴敬梓看马举人进了饭馆,便也跟了进去。等马举人酒醉饭饱出了门,吴敬梓也赶紧尾随而去。不一会,吴敬梓到家了,他看着马举人那一脚高、一脚低的酒后狼狈相,实在可笑,便有意咳嗽一声,招呼道:“马举人!前面路黑不好走,要不要借盏灯笼给你照亮?”马举人止住脚步,接过了灯笼。而那灯笼是吴敬梓特意为马举人做的,上边写着“我是天子”四个大红字,后边还有几个小字,不仔细看很难看得清楚。马举人此时昏昏沉沉,只顾赶路,根本看不清那灯笼上写的什么字。马举人转过一条巷道,恰巧碰上几个巡夜的衙役。衙役们看到灯笼上“我是天子”四个大字,便大步追了过来,厉声吼道:“站住!你想谋反?快拿下问罪!”说着,一根锁链,把马举人套进了县衙。
知县闻报后急忙升堂,怒斥马举人自称天子谋反。马举人酒醒,辩称误会,但知县不信,命人打他板。板后,知县再问,马举人哭诉是吴敬梓借给他灯笼,原为照亮,非谋反。
知县要求马举人提供证据,马举人无法提供,只得请求与吴敬梓对质。知县同意,传唤吴敬梓到堂。吴敬梓自信满满地来到公堂,质疑自己何罪之有。
马举人指责吴敬梓害他,吴敬梓承认借灯笼但否认犯罪。知县指控吴敬梓谋反,吴敬梓反驳自己无罪。知县以灯笼上的字为证据,吴敬梓则要求大家看得更仔细些。
吴敬梓笑着让知县细看灯笼,指出“我是天子”下还有“一小民”三字。知县试图指责吴敬梓,但吴敬梓机智地反问天子与小民的大小,知县不得不承认天子更大。吴敬梓据此说明自己的无辜,巧妙地化解了知县的指控。
知县听了吴敬梓的话后无言以对,只好宣布退堂,让吴敬梓回了家。
吴敬梓聪明智慧,有才华,成为了清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讽刺文学巨匠。他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作品。其中《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来源:《阅读时代》2024年第11期
作者:李云贵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文武兼备、博学多才,为何却出家学道?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江西南昌的一座王陵进行了发掘。在清理墓室时,人们发现墓主人并没有穿戴亲王的服饰入葬,而是头戴道冠、身穿道袍!难道这不是王陵?但这座墓规格很高,甚至被称为“江南地下宫殿”,种种证据表明这就是王陵!原来墓主人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儿子,可是他却出家学道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洪武十年五月,朱元璋得到后宫的奏报,杨妃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了十七个儿子,他按照以往规矩,以木字旁为这个孩子取名朱权。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朱权应该是最优秀的。朱权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还练习武艺,学习兵法。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中,朱棣是最能打的,而朱权最擅长谋略。洪武二十四年,朱权被封为宁王。
两年后,十几岁的朱权来到了自己的封地大宁。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境内,东连辽东,西接宣府,战略地位很重要,同时也很危险。为了防守北部地区,朱元璋在皇子之中挑选“英武智略者戍边”,比如燕王、谷王、代王、晋王、肃王、宁王等人,其中力量最强的当属宁王朱权。
据史载,“王所统封疆数十城,广千余里,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也就是说,朱权手有八万雄兵以及六千辆战车,此外他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由此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诸子之中朱权的能力是最强的,否则不会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他。朱权没有辜负父皇的期待,几次出兵,“以善谋称”。
除了善于用兵外,朱权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在文学、历史、音乐、医学、茶道、历算、戏剧以及农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朱权撰写的《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杂剧曲谱,对后世影响深远。朱权精通音乐,制作的中和琴,被称为“飞瀑连珠”,被誉为旷世宝琴。此外朱权还写了不少杂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样一位文武兼备、博学多才的亲王,为何却选择出家做道士呢?这与明朝初年的一场变动有关。建文帝即位后,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将那些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削掉。朱权没有什么不轨行为,因此没有卷入其中,可是有一位亲王却造反了,他就是燕王朱棣。朱棣举起“靖难”的大旗后,发现自己的兵力不足。
于是朱棣前往大宁,设计挟持了宁王,然后将宁王的数万纳入麾下。当时朱棣向朱权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权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朱棣做了皇帝,朱权根本没敢提平分天下这件事,只是要求将封地改到苏州,可是依然遭到了朱棣的拒绝。永乐元年,朱权被改封到了南昌。
朱棣深知朱权的才能,因此对他十分忌惮。刚到南昌后不久,就有人举报朱权“巫蛊诽谤事”。朱棣赶紧派密探进行,此后朱权一直处于四哥的监控之中。朱权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结束,为了保住性命,他必须韬光养晦。此后朱权与文人、道士往来,再加上他信奉道教,于是就出家了。正统十三年,朱权病死,终年71岁。
参考资料:1.《明史》;2.《宁献王事实》
【博学多才;文采飞扬,笔墨生香,博学多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