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顶级谋士,智谋不逊诸葛亮,却看透乱世,至死都不肯出山
三国时期,风云激荡,英雄豪杰,多如星汉。在这个中国历史上被浓墨重彩渲染的辉煌时期里,出现了多少令人钦佩的风云人物。
三国的军师是很多人口中最津津乐道的角色,一说到军师,黄口小儿也能轻松说出诸葛亮,司马懿,庞统,郭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当时的时局混乱,风云变幻的背后多少能人异士卧虎藏龙,在背后发挥关键作用却不为人知。
就如在这些有名的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巨大光环下,有两位智谋足以和他们平分秋色的顶级谋士却只是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因他们至死都未出山。
那么,他们是因为学识技能不够吗?不,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成竹在胸,眼光独到智冠天下!
那他们是因为怀才不遇,没有人肯来收为己用吗?不,袁绍,曹操,刘表,刘备这些重量级人物都曾慕名前来请求出山,只不过被看透乱世的他们一一回绝。那这两位究竟呢?就是司马徽,胡昭。
关于这两个人物的相关记载,能找到只有极小的篇幅,却对三国历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稍微不慎,历史将会被重新改写,为什么这么说呢?
鬼谷子云,智谋有四大境界,谋己、谋人、谋众、谋天下!司马徽很好地做到了这几点。
司马徽,生年不详,字德操,如果你曾听说过”水镜先生“那就是本人。博学广识,上通兵法,下通经学,不仅如此,还会奇门,道学等高深学术。
可以看出,司马徽博识多通,谋划技术早已不仅局限在军事上,也许因为这样,他似乎早已看透形势。
尽管有曹操、刘备有意将其招致麾下,面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前景他都不为所动,选择归隐田林,甘愿守在阳翟故里,躬耕度日,保全自己一隅安宁。这可谓谋己。
尽管不出仕,他却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时局。
世人都在为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美谈赞叹不已。殊不知,大名鼎鼎的诸葛卧龙,庞统,徐庶等便是司马徽的门下,而这出戏,最初就是由司马徽亲手导演而成。
刘备起初的目的是为了请司马徽出山,司马徽画风一转“我不过就是一名世俗学士,要懂得辨别当下时局韬略的俊才,我给您推荐卧龙和凤雏。”
“那卧龙凤雏呢?请先生指点。”就这样,徽安全退出,把诸葛亮庞统推到了制高点,间接操控了接下来的大局,所以说对当时的三分天下有极大的推助作用。从谋人到谋天下由此可以看出。
李瀚《蒙求》中诗曰:“司马称好。”我们如今说得“好好先生”的典故便是从此出。因为司马徽从不对任何事物做犀利分析,深度解读,被人提问某人某事如何,司马再多的解说结论都是“好,好。”
但司马并不瞎,识人便是他的顶级技能,而且很懂得周旋之道,他看出刘表目光短浅,生性多疑,所以三箴其口,不谈时势。他懂得曹操这位乱世奸雄的心狠手辣,面对对方抛来的橄榄枝他小心斡旋最终化解。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小心翼翼,他没有机会得罪当下任何人,也给他减少很多杀身之祸。无形中,司马徽做好了谋众的工作。
古人云小谋谋于事,中谋谋于局,大谋谋人。当代乱世,群雄争霸,为求安身立命,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对比司马徽的精诡布局,胡昭的职业生涯路线没有像他一样谋划精深,却犹如娟娟细流,水滴石穿。
胡昭,字孔明,没错,三国的孔明有两位,说起来,胡昭比诸葛亮早出生二十年,他才是最早的那一位。而他的聪明才智确实也担当得起孔明这个名号。
胡昭自幼熟读经史,学识广博,精通法典,军事谋略,而且在书法上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书断》就有记载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张华云:“胡昭善隶书。”
面对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以当时的局势,各路英雄招兵的名单里怎么能没有他。起初他去冀州避乱,袁绍便趁机准备收他为己用,但是胡昭拒绝了。
袁绍善妒又怕胡昭被他人所用影响自己的事业,思虑再三,没过几天就决定将其灭口,然而还没等袁绍的手下抓到他,他早已逃之夭夭,归入深山老林不见踪影。
曹操以丞相之位多次邀请其加入自家阵营,胡昭自诩山农野夫,不懂这些,礼貌又不失风度辞,曹操无奈最终只能成全了其退隐山林,闲云野鹤的书生意气。
胡昭因为懂得审时度势,洞察人心,提早警惕和果断出逃为自己躲过一劫。加上正确的自我定位,这才成全了自己周全的一生。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这位当代名仕,却活出了89岁的高龄,这和他智谋深远,快人一步的强大执行力和计划性不无关系。
胡昭虽说归隐山林,享受山水快意时未必毫无作为。眼光独到的他在自家居住的陆浑山开展教育事业,传道受业解惑,造化一方百姓,也得到了邻里八乡的尊重爱戴,声名远播。
很多名门贵胄,听闻大名,不远千里,将子弟送到此地接受教育,司马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司马懿,三国军师里的代表人物,也是他开创了西晋王朝。司马懿在求学期间因得罪当地的周生,差点死在他的手上,当时实力悬殊之际,幸得老师出手相救,力挽狂澜,这才逃过一劫。
胡昭所为何止救人一命,若非他出手,司马懿这颗璀璨明星怕是早已退出史册,后期的历史也因此被改写。
所谓谋士,必有所图,司马徽,谋而不划,胡昭,划而不谋,两种风格,殊途同归。深谋远虑之下,顾全大局,又保全了自己,在三国乱世中,这样的智慧,又有几人能及,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晋朝成语-博学多才
【读 音】:bó xué duō cái
【释 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 自】:《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近义词】:博学多闻
例句1. 这位博学多才的教授埋首于自己的研究中。2. 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3. 他博学多才,给人深刻印象。4. 因为,我博学多才而又一无所知。5. 在利比亚去年陷入危机前,他还获得了博学多才和国际花花公子的名声。
6. 我学习了数学、物理以及许多博学多才作家的作品。
7. 他曾以为文化总伴随着白领;他曾受过骗,以为大学教育就是博学多才。
8. 有才智或博学多才的人。
9. 向博学多才的先生致敬!
10. 生活好者,博学多才。
11. 他多方面的成就给人深刻印象;他博学多才。
12. 然而,若能把孩子培养得既博学多才又纯良仁善,结果便是锦上添花。
13. 同时,对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加强自身修养,力求博学多才等。
14. 登基已64年,他因勤政爱民和博学多才赢得了全体泰国的爱戴和崇高的威望。
相关成语
- 博采众长
- 博采众议
- 博大精深
- 博而不精
- 博而寡要
- 博古通今
- 博览古今
- 博览群书
- 博览五车
- 博洽多闻
- 博识多通
- 博硕肥腯
- 博施济众
- 博士买驴
- 博通经籍
- 博闻辩言
- 博闻多识
- 博物多闻
- 博闻强记
- 博闻强识
“施正东”问茶论道和山汇 “山渐青”私茶品牌亮相
施正东说茶现场
施正东教授为和山汇私茶品牌“山渐青”题词
和山汇文化馆
和山汇文化馆
3月19日下午,苏州高品质生活和价值分享的平台“和山汇”联合桃花坞当代艺术馆于李公堤三期“和山汇文化馆”举办了一场金陵奇人施正东“关于茶的真话”的高端茶道文化沙龙。活动现场高朋满座,苏州重要文化名流、商贾精英、业界朋友齐聚一堂,品茗论道,交流茶礼文化。
当天的主讲嘉宾是在中国书画界颇具盛名,享有“金陵奇人“之称的施正东教授。施正东不仅是国家高级品茶师,还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特聘教授、画师、沉香专家、金石专家和餐饮美食家。施正东教授不仅对中国茶业,沉香等诸多门类研究颇有研究心得,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也是博识多通,同时还出版过个人画集、绘画邮册、古镜鉴赏专著、口哨专辑等,其绘画作品曾参加国家、省、市级美展,反响强烈。当天活动也吸引了包括中新社、中国网、江南时报以及苏州广电总台等多家权威主流体的关注。
当天到场来宾阵容,也可谓强大,苏州商贾政要、文化名人界悉数到场,这其中包括有前苏州国资委“周志豪”、香港上市公司泛达电子的总经理“赵琦”、中国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界子”、苏州广电总台知名主持人“冠语”、桃花坞当代艺术馆/桃花坞桐庐馆的馆长“张俊杰”、姑苏著名茶人“顾晓地“、江苏省宜兴市紫砂收藏鉴定理事“沈云飞”等。各界名流齐聚享有苏州六大顶级高端会所的之一的“和山汇”,可谓是苏州文化界的盛事。
“茶在古代是被当做药的,其医疗、保健作用显著。”施正东教授说道。他与现场的嘉宾就喝茶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研讨交流,结合自己多年来对中国茶山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地分析了绿茶、白茶、黑茶、红茶等茶叶的种植、发酵和品饮。
他指出茶叶自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针对当前中国茶业发展中的品牌杂乱、真假难辨、产业低小散弱等不良现象,他指出:“茶的核心本质是茶多酚,是对人身心有益的产品,茶文化是外延延伸,要先有好茶叶才有好茶业。”
和山汇负责人周昀说道:今天这场高端茶道论坛,其实也是热身,为和山汇4月份的“李公堤禅茶之旅”大型茶文化活动开一个漂亮的好头。和山汇也已经开始筹备下个月,由李公堤主办,我们承办的“李公堤禅茶之旅”大型茶文化活动,届时我们将携手李公堤,通过更大范围的活动影响,推动茶文化发展,积极响应工业园区“文化兴区”的发展战略。
在活动现场,和山汇精心打造的“山渐青”品牌碧螺春灵秀亮相,和山汇创始人金光祥说道:“和山汇本次推出的‘山渐青’牌碧螺春来自于洞庭西山的茶叶基地,受到原产地域保护,保护了其特有的自然风味。其采、拣、筛芽、炒制、揉搓、显毫、烘干过程都经由经验丰富的茶农在高级农艺师指导下进行。”
以利他型、教导型和尊重个人品牌为核心,和山汇致力于打造投融资及项目对接平台、定制化商务服务平台、互联网+品牌策划服务平台、分销渠道推广平台。未来,和山汇将会在苏州打造样板市场,进而扩大进入上海、杭州、北京。(王津)
编辑:珊珊
【博识多通 博闻多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