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那个变成的男人,藏着中年人最大的心酸
有一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影响很深。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受它的启示,写下了生平第一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艾利亚斯·卡内蒂读完评价说:
“他写出了一部自己不能超越的作品,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这部本世纪最伟大完美的著作。”
这本书,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在书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成为无人能沟通的异类。
失去人形后,他丢了工作,从家庭的顶梁柱变成毫无价值的虫子,随之而来的是亲情的日渐淡漠,孤独的如影随形……
卡夫卡用平淡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怪诞离奇的故事,但脱下故事的外衣,背后隐藏的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
那个躲在黑暗中的,何尝不是我们人到中年的缩影。
1
- 中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位旅行推销员。
每天早上,他天没亮就得起床,搭乘五点的火车去上班。
工作五年来,格里高尔堪称“员工”。他从未因为任何私事请过假,也从未在工作上偷过懒。
生活本可以平淡地继续,直到某天,他一觉睡醒,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
变成的格里高尔,感受着自己陌生的躯体惊慌不已。
但慌张的情绪持续没多久,就被另一种思绪替代:闹钟已经指向了六点半,自己现在起床去上班,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反常的迟到,公司经理上门催促,甚至怀疑他携款潜逃。
当格里高尔艰难地把反锁的门打开后,他急忙跟经理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但他丝毫没发现,自己喋喋不休的话语在别人耳中只是一串虫叫。
家人看到他的虫形大惊失色,经理更是难以自控,转身就逃。
此时的格里高尔,满心都是自己的饭碗,他必须把经理留下来,好好安抚他,否则自己马上就会失业!
他跌跌撞撞地爬行,试图追上经理,却只看到经理翻身跳下楼梯的身影。
母亲已经吓呆了,而父亲根本听不到格里高尔的心声,非但没有帮忙留住经理,反而举着拐杖一步步逼向他。
格里高尔仓皇躲避,最后被父亲一拐杖捅进房间,腹部被门擦伤,鲜血淋漓,颓然倒地。
格里高尔为了生计狼狈争取的模样,藏着多少中年人心酸的影子。
为了绩效迎着上司,为了业绩四处求着客户,因为最可怕的不是丢了面子,而是丢了工作。
年轻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天小心翼翼地彰显着自己的价值,生怕下一个被淘汰的是自己。
每天睁开眼睛,脑子里都是父母的健康,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开销,变得不敢任性,不敢生病,更不敢辞职……
梁文道说过:“成年人在扇动翅膀时,两边羽翼上还挂着重重的秤砣。”
埋头苦行的中年人,只能在生活的重拳中左支右绌,疲倦不已,狼狈不堪。
我们只能被生活挟持着前进,没有任何退路。
除了苦撑,别无选择。
2
- 扛得起生活的重担,却抵不住感情的消磨。
自从五年前,父亲因为事业失败亏光了钱,格里高尔就自愿接下家庭重担,一夜之间从懵懂的小伙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得到了父亲的赞赏,母亲的呵护和妹妹的崇拜。
全家人都围着他转,直到他变成一只。
从那以后,父亲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母亲始终无法克服对虫子的恐惧,只有格里高尔最疼爱的妹妹,愿意悉心照顾他。
无奈的是,再深的感情也会在逐渐加重的负担中被消磨殆尽。
顶梁柱倒下后,家人被迫自食其力,各自找到生计。
妹妹成为销售员,成日在柜台后奔走,工作的疲惫让她慢慢失去耐心,对格里高尔的饮食起居逐渐敷衍了事,最后甚至和父母商量,要把格里高尔赶走。
格里高尔面临的人性惨剧,何尝不是无数中年人身处的困局。
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人,不能倒,也不敢倒。
因为一旦自己倒下,那些曾经的默默付出,曾经的咬牙坚持,也将被时间掩埋,在家人的怨怼中变了模样。
习惯为家庭撑伞的人,家人和自己都会忘记,原来雨也会落在自己身上。
曾看过一个新加坡的广告片《父亲的承诺》。
主人公是公司职员,每天早出晚归,还要随时接受家里的召唤。
他每个月给父母的生活费从不落下,父亲却数着钱,嫌弃他给的太少。
母亲突发疾病,他从项目中离开,匆匆赶去医院,到处奔走四处求人,却没办法给母亲安排到好的病房。
妻子想去旅游,他翻着宣传单沉默良久,最后只能说:“太贵了,我们能不能去近一点的地方?”
家里冰箱要修,母亲手机要换,妻子预产期快到了,还要准备好迎接新成员的诞生。
他努力奋斗,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不满,母亲的沉默和妻子的失落。
最后,他不得不说出这句扎心的自白:“很抱歉,我不能给你们最好的。我没有成为期待的自己,而是变成了一个凡人。”
在事业上摸爬滚打,家人仍抱怨你少了陪伴;被家庭琐事弄得焦头烂额,家人却看不到你付出。
无边的重压,无尽的琐事,把一个人内心的热忱熬成冷漠迟钝,把一个人骨子里的善良磨得面目全非。
我们扛得起生活的重担,却抵不住感情的消磨。
中年真正的难,或许不是风餐露宿,而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中年真正的难,来自这拧巴的生活,更来自家人的不理解。
3
- 孤独,是人到中年的必经之路。
一直以来,格里高尔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把自己锁在房间,看看书,做做木作。
变成之后,他无法跟家人交流,只能躲在房间里,任虫性不断蚕食自己的意识。
但他并没有认命,为不彻底沦落为,做出过三次努力。
第一次,是格里高尔刚变形的时候,他试图跟父母沟通,父亲却以为他想伤害家人,把他赶进房间;
第二次,家人决定把格里高尔的家具都搬走,他试着留住自己心爱的画,留住自己身为人的证明,但他的贸然出现却吓晕了母亲。
妹妹认为格里高尔不可理喻,故意吓人,震怒的父亲用苹果把他砸伤,他只能灰溜溜躲回房间;
第三次,妹妹为新房客演奏,但客人并不在意,只顾着聊天。
格里高尔为了维护妹妹的尊严,爬出房间想震慑他们,却被家人误认为他是故意捣乱,吓走了房客,一致决定把他赶出家门。
最终,被赶出来的格里高尔,在无人能懂的黑暗世界中孤独死去。
这本书出版后,卡夫卡对《变形记》的封面设计,曾经提过这样的建议:
“父母和经理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那个房间的门敞开着。”
门,隔开了格里高尔和外面的世界。
门外,是不信任自己的上司,不理解自己的家人;门内,是独属于自己的世界,也是独属于自己的孤独。
史铁生曾在《命若琴弦》中,谈起过人的三大困境,其中,第一个困境就是孤独。
他说:“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人到中年,或许每个人都曾独自在马路边放空自己,在冷风中消化悲伤,在深夜里无声流泪。
软弱偶有发生,身边却无人依靠,痛苦时常侵袭,背后竟空无一人。
身在热闹之中,我们本该幸福满怀,难言的空虚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最后恍然,有些心事根本无人能懂,有些苦痛只有自己能担。
行至中年的人,只能在现实的风霜雨雪中,走自己的路,熬自己的苦,渡自己的劫。
4
全球知名的智库专家乔纳森·劳赫,提出了一个“幸福曲线”理论。
他在了大量人员后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跟年龄息息相关。
在人的一生里,童年是幸福指数最高的,然后开始慢慢下降,在中年的时候到达谷点。
只要度过这个时期,幸福指数又将不断上升,直到老去。
人至中年,人生半坡,前路漫漫。
每个在爬坡的中年人,都会面临格里高尔一样的困局,为了工作紧着脸皮,为了家庭绷着神经,受尽生活的委屈。
但身处半坡的我们,已然无路可退。
正如胡适说的:“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生活的重重难关,只能一步步走过去;万里长江巨浪,也要一次次去咬牙泅渡。
点个赞吧 ,愿奔波生活的中年人,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被家人理解和怜惜。
作者:洞见·方圆
《变形记》:你看懂了卡夫卡笔下这只满怀温情和善意的了吗?
《变形记》是卡夫卡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他长年劳累工作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生活开销,在这样的氛围下,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可是突然有一天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此时的格里高尔已然成为了家人的累赘,于是妹妹提议全家人抛弃他,最后格里格尔选择死亡来脱离世俗生活。
关于家人对待变成的格里高尔的恶劣态度(如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不再过问,妹妹厌恶他),大多数读者认为格里高尔的家人是无情的、丧失人性的。也有笔者着重笔墨阐述作者对人性和社会中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批判和控诉。
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卡夫卡的真正意图并不在此,从他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卡夫卡注重的是自己灵魂的不断探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完善或是升华,同样卡夫卡通过《变形记》要表述的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完善,只有经历异化,经历精神上的断奶,人类才能从脆弱的世俗生活中清醒,看到自己灵魂深处的黑洞,并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与成熟。
“秘书用一只手捂住张开的嘴巴并徐徐向后退去,母亲向格里高尔走过去两步,然后倒在了地上,衣裙在她四周摊了开来,脸庞垂在胸口,完全隐匿不见了。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他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对于格里高尔突然变成这一事实,每个人都无法接受,甚至充满恐惧与愤怒。
不过对于因自己变形引起的混乱,格里高尔却异常镇静,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他很想知道,那些现在如此渴望见到他的人一旦看见他时会说些什么。如果他们给吓住了,那么格里高尔就不再有什么责任,就可以心安理得”。
而从众人见到格里高尔的第一反应中,我们就已经完全清楚格里高尔为何会选择变形来同旧生活决裂了:
在公司,格里高尔是老板的一条走狗,没有骨气和理智。工作上稍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如今老板又怀疑他私吞一笔现款。
工作上,常年累月的奔波伴随各种烦恼和担心。
在家里,他承担了全家的开支,可是大家早已习以为常,再也不会看见现金而喜悦或是生出温暖感。
生活上,没有信得过的朋友,都是一些泛泛之交。平常除了工作出差,其余的时间就是宅在家里陪父母读报。
格里高尔变成了,语言无法沟通,外形让人害怕,可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与外界拉开了距离,当然这也是他与旧生活决裂的开始。因为格里高尔的决裂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尽管他的外形不再是人,也已经切断了与现实的交流,但他的内心还是保留了人类的情感,还是对外界和家人充满期待和留恋的。
他还会常常回忆以前与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音乐依旧能打动他的心,对妹妹的关爱依旧存在,无以帮助家人的愧疚依然泛滥,因此他还在试图再次介入家人的生活,仍旧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仍旧在世俗的边缘地段张望与等待。
我们看到小说中多次提到“窗口”,而“窗口”显然就是格里高尔感受外界的媒介。 但是日日从窗口眺望的格里高尔逐渐感受到的是阴郁的心情和对外界的失望:
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人们听得见雨点敲打在窗格子铁皮上的声音——是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
他竭力凝神把目光投向那扇窗户,但是遗憾的是,甚至连这条狭街的对面也都裹在浓雾中,这一片晨雾实在难以让人产生信心和乐观的情绪。
他便会以为窗户外面是一片荒漠,灰蒙蒙的天空与灰蒙蒙的大地浑然一体。
“越来越模糊的视力”和“临窗眺望时回忆以前自由舒畅的感觉”,说明格里高尔对外界的最后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不见了,在他眼中世俗的世界渐渐模糊,离他远去,陌生的情绪代替了一切。与此同时,他对家人的温情和愧疚也在逐渐地淡薄。
但是要想与世俗生活决裂,就得彻底抛弃人性,然而,格里高尔还完全做不到,自欺是人的本性,他依旧忘不了与他亲近的妹妹,忘不了和善的母亲,无论家人如何嫌弃他变成一个毫无用处的东西,无论家人如何排斥他的存在,他的回忆始终是温情的“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
其实,这不是他的错,是世俗生活本身的缺陷,因为人只有经历抽筋扒皮的伤痛才会有所领悟。对于格里高尔来说,这种疼痛就是家人对他的彻底抛弃,即至亲对他的一次良心上的决裂:
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你们也许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明白。所以只是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我们照料它,容忍它,我们仁至义尽了嘛。它还会要了你们俩的命的,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也受不了了
而这次家人对格里高尔的彻底绝望与抛弃让他在情感上来了一次大飞跃,让他柔软的心肠变得硬一些、麻木一些,尽管心中滴血,惶惑不安,但他对世俗生活再无留恋,最后他选择了自己抛弃自己即结束生命。或许死亡对他来说也是与世俗生活决裂的一种方式吧!
最终,格里高尔与世俗生活之间终于出现了看得到的裂缝,只不过裂缝的那一边站着他的所有至亲,而这一边只有格里高尔孤零零一个人。格里高尔曾经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为从平庸世俗中脱离出来,他经历了极其惨痛的决裂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他六亲不认的冷酷心肠,也需要漠视现实世界的感官萎缩 ,和豁出去孤独至死的勇气。当然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与世俗生活决裂,进入了自己的理想王国:“他感到相当舒适,浑身的疼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和平和的沉思状态中”。
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有饥渴,就不能完全做到精神上的独立。格里高尔一心想要与自身的过往彻底告别,所以他变成了一只,从表面上看他做到了语言与行为上的交流的中止,丢掉了看得见的东西:职位、名誉、身份。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独立,他的内心仍然苦苦守护着与家人温暖的回忆,仍然留恋家人的温情。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格里高尔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他承担了全家人的开支,并打算筹措钱送妹妹上音乐学院,此外,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父亲还掉债务。表面上看全家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格里高尔,但事实上,真正无法在精神上独立的是格里高尔。
尽管他变成的事实家人难以接受。但大家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或是生活陷入恐慌。相反,大家生活井然有序,未来的前景也很不错:首先是父亲拿出从旧日的岁月里积攒下的一笔数目较少的财产和这笔财产的利息,尽管这笔钱的数额不大,但至少能让大家顺利度过一段时间。其次是父亲、母亲和妹妹三个人各找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最后当变成的格里高尔死后,他的家人轻松的出城郊游,畅谈未来的前途。
事实上,在精神上真正没有断奶的是格里高尔,尽管他的工作又累又厌烦,但他还是努力工作,通过金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妹妹并没有音乐天赋,拉小提琴也很一般,但格里高尔还是想办法筹钱想让妹妹学习音乐,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寄托在妹妹身上;他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出差的时候也只是守在家里,用钢丝锯干点活就是他唯一的消遣。
所以对家人极其依赖的格里高尔即使变成了,还是做不到完全放手独立。他常常趴在门上偷听家人的谈话是否谈到他,他对家人的照料不周而窝火生气。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太依赖别人,因为即使是你的影子也会在黑暗里离开你”。对于家人来说,变成的格里高尔已然成为了拖累大家幸福生活的累赘,而摆脱他才是对大家最好的选择:
“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妹妹说。
他最后瞥了母亲一眼,母亲完全睡着了。
一个人来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没有经历“孤儿”的阶段,他就永远不能成熟,不能独立生存,更不能创造自己的世界。所以当格里高尔遭遇家人的抛弃后,他失去的不只是亲人,而是失去了继续生存的精神力量:“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残雪说:“抛弃,实际上意味着精神上的断奶”。最后,格里高尔被与他最亲近的妹妹和父母抛弃了,这种至亲的抛弃对格里高尔来说意味着过去所拥有的一切都被全盘否定,意味着遍体的伤害和难以承受的残酷,但是精神独立的运动本就是充满残酷与痛苦的,一个人需要足够的勇气经历并接受这些至伤至痛,才能继续存活下去,如果撑不住,那就只能迎接自己的死期。
《变形记》道出了现代人的生活处境: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与他人感同身受,但每个人内心深处又渴望他人的关怀和爱心;每个人面对生存困境时都无法做到和谐一体,但又费尽心思极力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孤独地拼凑灵魂的碎片。哪怕是一只,他也怀着人人渴望的温情和善意抚摸那些伤痕累累的心灵。
【卡夫卡变虫记,卡夫卡变虫记的哲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