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的故事概括50字

更新:07-0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24孝子:孟宗哭到冬天长笋,王祥酷寒卧冰求鲤,他为父亲不惜以身试粪

“孝”字在我国是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就有24孝子,对于中国24孝子的故事你们知道哪些?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中国24孝子里面4则小故事,咱们一起往下看!

一、哭竹生笋

孟宗,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可正值严冬,哪儿能找到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大哭了起来。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二、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对王祥不在刻薄,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三、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四、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关于古代的24孝子的其中4则故事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对于这些故事大家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收藏!

“卧冰求鲤”的真假之辨

元代“二十四孝”里有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的故事。别以为“卧冰求鲤”的只有一个王祥,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三个为母亲卧冰求鲤的孝子,而且这三个人的“母亲”都是继母。

王祥,早年失母,继母朱氏总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对王祥非常不慈爱。王祥对继母却非常孝顺,父母有疾都是不食不寝地服侍。继母朱氏病了想吃活鱼,这时正是天气寒冷、河水结冰。王祥脱下衣服准备剖冰求鱼,这时冰就自动裂开了,有两条鲤鱼跳出来。

还有一个叫王延的,也是非常孝顺。他的继母卜氏隆冬时节想吃活鱼,命令王延去捉鱼。王延没捉到鱼,回去以后被继母用棍子打出血来。王延只好又出去找鱼,一边敲冰一边哭。这时有一条鱼自动破冰跳出来,王延拿着鱼回去给继母。

一个叫楚僚的人,也是早年丧母,继母得了病。继母梦到一个小孩对她说:如果捉到鲤鱼吃了就能好,不能就会死。继母醒了把这个梦告诉楚僚。十二月的冬天,楚僚哭着出去找鱼,脱下衣服趴在冰上。也和王祥、王延一样,冰开鱼跃,继母有鱼吃了。

这三个“卧冰求鲤”的故事都出自于东晋干宝《搜神记》。永嘉衣冠南渡,世族从京洛南迁偏安江南,建立政权。东晋文学仍然有谈老庄的玄言诗,有最耀眼的陶渊明的田园诗,还有将高妙的审美趣味融入文学之中的山水之美。搜奇言怪也是东晋文学的一大特点,《搜神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搜神记》代表的是“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算是初具规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谈鬼神、讲异事的志怪小说;还有一种是讲人物琐事轶闻的小说。《搜神记》这样的志怪小说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前有所继后有所承。在《搜神记》之前有上古神话,有先秦子书里的被赋予神怪色彩的记事,在《搜神记》之后有在它基础上取得更高成就的唐代传奇小说。《搜神记》里故事的来源并不是出自于现实题材,基础大多出自于民间传说,更被渲染了神异色彩,通过想像借助于鬼神表达当时社会状况之下的思想人心。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所以,“志怪”的故事怎么来的,鲁迅说得已经很明白犀利了。真要把志怪小说里的事儿当真事,还大肆宣扬那就是更奇哉怪哉了。

《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历时二十三年方成此书,作序时说,“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干宝作《搜神记》的目的是证明确有神鬼之事。所以,“二十四孝”里取自《搜神记》的那些故事,例如“卧冰求鲤”初始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孝”,只是为了证明确神鬼的确实存在。

元代集成“二十四孝”从《搜神记》里挖掘素材则另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孝”为美德是毫无疑问的事,但“孝”者论心不论事,不能以统一标准、统一行为去要求。类似于“卧冰求鲤”这种无稽之谈更不能作为“孝”的。

“卧冰求鲤”的故事

卧冰求鲤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晋朝时有一个琅邪人叫王祥,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爱护关心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不是。王祥因而失去父亲的疼爱,总是让他干打扫牛棚之类的脏活累活。后来父母生病了,王祥没有计较以前的是非,忙着照顾父母,一直没有去休息,连衣带都没有解开过。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后想吃鲤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冰冻,无法捕鱼,王祥便脱去衣服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层化开,从裂缝处跳出两条鲤鱼,王祥赶紧捉住鲤鱼回家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王祥就支上捕鸟的网捉黄雀,很快就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的网中,他旋即捉来供奉继母。同乡的人感到非常惊讶,认为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致。

该成语意思是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指忍苦孝亲。

元代郭居敬编成的《二十四孝》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卧冰求鲤是其中之一,讲的是晋代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这一故事被后世尊为奉行孝道的经典。

房玄龄等人在编撰《晋书》时,将这一故事收录其中。到元代时郭居敬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不过,《二十四孝》只编列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没有讲捉黄雀的事情。

王祥孝顺母亲的事迹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在王祥的影响下,弟弟王览也成长为一个孝悌之人。

后来,王祥做官之后,无论在哪个职位上,都高洁清廉,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做事,为朝廷分忧。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之后,拜王祥为太保(辅导太子的老师),并评价王祥“德行高尚,是兴隆政教的元老”。王祥去世之后,司马炎痛心万分,下诏要“为他哭一场”。

王祥慈乌反哺,以至纯之性、至孝之心,对待家国,为人们所景仰。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的故事概括50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卡夫卡变虫记,卡夫卡变虫记的哲理 下一篇: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形容什么